肥胖的人都有脂肪肝吗(肥胖者都有脂肪肝吗)
胖人易得脂肪肝?脂肪肝能“饿没”?脂肪肝误区,你中招没?
说起脂肪肝
不少人认为胖人容易得
真是这样吗?
专家表示
肥胖的人不一定都有脂肪肝
但肥胖是脂肪肝的一个非常大的危险因素
看上去不胖的人也可能有脂肪肝
那可不可以自测一下自己有没有脂肪肝呢?
可以看一下两个指标
体重指数和腰臀比
体重指数也叫作BMI
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
体重是以公斤为单位的
身高是以米为单位的
BMI的正常值是
小于24的 但是一定要大于18.5
如果小于18.5的那就是偏瘦了
这也是不健康的
大于等于24说明超重了
如果大于28那就是肥胖了
所以一旦BMI大于等于24
就提示这个人有患脂肪肝的可能
第二个指标 腰臀比
腰臀比是腰围跟臀围的比值
它反映的是内脏脂肪含量的指标
男性的腰臀比超过0.9
女性患者超过0.85的话
表示可能有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像梨形身材也就是腹型肥胖的人
患脂肪肝的比例是很大的
当然判断脂肪肝的标准
还是要做肝脏影像学的检查
那我有脂肪肝我就饿着不吃饭减肥,这样能把脂肪肝减没吗?
在饥饿的状态下
如果没有淀粉类 葡萄糖类作为供能的源泉
身体就会动用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
作为供能的来源
在动用蛋白质和脂肪的过程中
会产生过量的脂肪酸
脂肪酸会运送到肝脏内部
如果超过了肝脏对脂肪酸的代谢
就会造成脂肪酸在肝脏内蓄积
反而加重了脂肪代谢紊乱
其实对于单纯性脂肪肝的治疗
一个原则就是减肥
如果一年之内体重下降到3%到5%
单纯性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
如果体重下降7%到10%
转氨酶高的或者有脂肪性肝炎
也是可以逆转的
就算不逆转它也可以大幅度好转
如果在一年之内体重下降达到10%
并且能够维持一年以上
肝纤维化或者更严重的脂肪肝
也都是可以好转的
来源:健康一身轻
来源: 新北方
瘦子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并不会绕过瘦子
体型不是脂肪肝的“幸免金牌”!!!
提到脂肪肝,想必你的脑海中会迅速构想出一个体型肥胖的人,毕竟肥胖者脂肪堆积较多。
而有研究表明,在消瘦的脂肪肝患者中,有39%已经发展成了非酒精肝性肝病,29.2%出现了肝纤维化,3.2%被肝硬化所困扰!
想要了解这一问题,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本身并不能算是一种疾病,临床对其的定义就是肝细胞内堆积过多脂肪,进而导致了肝脏病变,这属于肝脏病理性改变,而不是独立疾病。
瘦人为何得脂肪肝?
瘦子同样也会可能被脂肪肝找上门,这主要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喝酒:在临床上脂肪肝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而另一种则是酒精性脂肪肝。每天饮酒量超过160克的人,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发率就会增长近25倍。这是因为酒精需要肝脏代谢和分解,而这一过程又会抑制肝脏合成脂肪酸的能力,进而导致大量游离脂肪酸在肝脏内堆积,发展为脂肪肝。
2、过度节食:现代人的审美主要就是一个字“瘦”,体重越是消瘦就意味着身材越好。所以有不少肥胖者都开始剑走偏锋,选择禁食、过分节食等快速减轻体重的方式。殊不知,这会导致脂肪分解短期内大量增长,并消耗肝内谷胱甘肽,导致丙二醛、脂质过氧化物在肝脏内堆积,进而发展为脂肪肝。
3、营养不良:俗话说没有吃不胖的体质,有的只是自制力。体重偏瘦的人,往往会更注重饮食,且进食量相对较小,部分人还存在挑食、偏食问题,而这都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出现。
当体内缺乏蛋白质时,肝脏就不能正常合成载脂蛋白,导致甘油三酯积存在肝脏内无法代谢,进而形成脂肪肝。
4、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化学毒物也可能会成为脂肪肝的诱因,比如常见的四环素、嘌呤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在进入机体后,会抑制蛋白质合成,进而影响到脂肪代谢,导致大量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发展为脂肪肝。另外,某些降脂药物也可通过干扰脂蛋白代谢,最终形成脂肪肝!
总的来说,在一般情况下瘦人出现脂肪肝,大多都与酗酒、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瘦就可以高枕无忧,你同样也需警惕脂肪肝带来。定期对肝脏进行检查,是发现早期脂肪肝的最佳方式,所以无论身材是胖是瘦,健康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是非常必要的,更不能随便给自己设置健康警惕盲区。
来源: 宣武普外
7大“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夏天夏天悄悄到来胖的只有你,你闺蜜、你闺蜜瘦得像林黛玉……”听到这首歌,宅家少动却没少吃的你扎心了没?再告诉你个更扎心的消息,除了带来“三高”、慢病外,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别人不胖就你胖是怎么回事?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和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就来帮你找找原因。
肥胖可能让新冠肺炎病情加重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常常和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以及某些癌症等疾病。肥胖可能是这些健康问题的诱因和危险因素,也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而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在年轻患者中更是如此。美国和法国的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肥胖与更高的入院和重症可能性有关。
别人不胖就你胖?原因在这里
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其实人类的肥胖有70%要归结于遗传因素,不过只有在精神、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下,肥胖才会悄然发生。为啥别人不胖就你胖?看看下面7个“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如果体重正常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只是8%~10%;双亲中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是50%;而双亲都肥胖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就到了80%。
精神因素
人体下丘脑内有两个分别管饥饿和饱食的中枢。研究发现,过度的精神刺激或是神经兴奋、疾病等因素,都可以让这两个中枢的功能紊乱,导致肥胖的发生。
内分泌因素
很多因素会促进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或分泌过多,导致脂肪合成增加,导致肥胖。
饮食因素
首先,过食性肥胖是肥胖的主要类型,摄入的能量超过需求后就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肥胖;第二是喜欢吃甜食。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食糖量的增加,体重超标的人的比例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会逐步上升;第三是进餐次数。研究发现,吃两次饭比吃三次饭的人发生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适当地限制主食,将水果放到加餐里,这样会有利于能量的平衡,有利于胰岛素起效和代谢的进行。
运动不足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车代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活动少。比如,宅在家里,坐在椅子上,没有参加有效的户外运动,这无疑使能量消耗减少,促进了胰岛素抵抗、受体抵抗的形成,导致能量代谢障碍。
缺觉和生物钟紊乱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7小时的孩子肥胖率会明显增加。此外,昼夜节律也会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和糖代谢。
不良生活习惯
尽管吸烟对体重的影响不大,但是吸烟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促使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饮酒,特别是在饮酒的同时吃大量的高脂类食物,也会导致肥胖。
别求快 每周甩肉一斤为宜
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开始于脂肪积聚,而脂肪积聚的原因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这也给了我们对抗肥胖的两个途径: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简单说,就是“少吃多动”。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甩肉”建议是:限制来自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物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此外,减重,不可急于求成。减重的速度不宜过快,减重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重的理想速度,一年之内比原有体重减少5%~10%会对健康有益。而且,要避免为追求“骨感美”而“减肥”,应将体重指数维持在正常水平(18.5~23.9kg/m2)。
早餐前 晨起空腹测体重比较好
吃完饭过秤、喝杯水过秤,甚至上完厕所也要马上称下自己“瘦”几两,说的是不是你?其实,测量体重并非越频繁越好,每周测量一次体重是比较理想的。慢性病防治所的专家介绍,体重在一周内有所波动,这属于正常现象。适当将测量体重的频率维持在每周一次,综合评估一个小周期的减重成果是相对准确的。
此外,测量体重应选择固定的时段。每次测量体重应选择在同一时段,身着相同的衣服,在相同的环境,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很大差异时进行。如清晨起床后,早餐前空腹时是一个比较好的测量时段,这时受进食的影响较小,并且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整状况相对稳定。
文/本报记者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