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症诊断标准是什么(肥胖症诊断标准和指标)

甜蜜守护者 0
文章目录:

临床肥胖诊断新标准---《柳叶刀》2025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²,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唯一标准,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根据体重指数(BMI)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肥胖。然而,近年来观察发现,有些腹型肥胖(苹果型身材)患者的BMI是正常的,但其内脏脂肪堆积却比较多,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依然很高,但是因其BMI正常而被排除“肥胖”行列。另有部分肌肉发达的人群(如运动员)体脂率并不高,但因其BMI超标达到肥胖的标准(≥28kg/m²)而被确诊为肥胖。前者导致漏诊,后者导致误诊。《柳叶刀》2025年报告警示:仅依赖BMI诊断肥胖,可能导致20%以上人群被误判。

鉴于此,2025年1月,《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了关于“临床肥胖”的全球新标准,重新定义了肥胖的诊断方法,并提出了更精细的分类和诊断路径,中国专家共识同步更新。这一标准旨在解决传统BMI诊断方法的局限性,提供更科学的肥胖评估和管理方案。以下是新标准的核心内容:

1.“临床肥胖” 的定义

临床肥胖是指因体脂过多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这类患者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需要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2.“亚临床肥胖”的定义

亚临床肥胖则是指在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无持续性疾病,但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的风险较高。

3. 肥胖的诊断标准

新标准强调结合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而不仅仅依赖BMI。具体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四种情况之。

1️⃣ BMI异常 至少一个体型测量指标异常(如腰围、腰臀比或腰高比)。

2️⃣ BMI正常(或不考虑) 至少两个体型测量指标异常。

3️⃣ BMI正常(或不考虑) 直接测量体脂异常(通过骨密度扫描或双能X射线吸收法检测)。

4️⃣ BMI严重超标(>40 kg/m²),无需其他指标即可诊断为肥胖。

4. 肥胖新增分类

1️⃣临床肥胖症:体脂超标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异常,需药物或手术治疗。

2️⃣亚临床肥胖:体脂超标但未出现并发症,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

5.肥胖诊断指标再细化

肥胖新标准为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分别制定了详细的诊断指标:

1️⃣成年人:包括18项诊断标准,如肥胖导致的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等。

2️⃣儿童和青少年:包括13项特定诊断标准,如骨骼和关节病变导致的运动受限等。

6. 个性化照护策略

1️⃣临床肥胖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标是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

2️⃣亚临床肥胖患者: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

7.如何科学应对肥胖?

1️⃣定期测量:在日常生活中,应定期测量腰围、腰臀比、体脂率,并结合BMI进行综合判断。

2️⃣亚临床肥胖的干预: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糖食物的摄入。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3️⃣临床肥胖症的治疗:

在生活方式改变后效果不佳时,需尽早就医,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胃旁路手术、袖状胃切除术等,适用于BMI严重超标且合并代谢疾病的患者。

总结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的“临床肥胖”新标准,标志着肥胖诊断和管理的重大进步。通过结合多种体脂测量指标和医学评估,新标准为肥胖患者提供了更科学、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推动了全球肥胖防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误判、优化治疗,并为肥胖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柳叶刀发布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 中国肥胖联盟中国专家开展深入讨论

来源:环球网

1月17日上午,由中国肥胖联盟和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关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中国专家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京召开。重大报告中提出了新的肥胖症诊断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临床肥胖症”、“临床肥胖前期”两种肥胖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此次研讨会则对这一定义及诊断标准进行深入探讨,邀请来自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媒体代表共同参与,对”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给临床和政策完善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行研判,对中国肥胖症防治开展深度讨论和思考。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于1月16日在全球范围内发布,该报告由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伦敦国王学院Francesco Rubino教授牵头,汇集58位国际顶尖专家共同制定和审议。报告明确指出,目前使用的肥胖症测量指标无法实现准确的疾病诊断,因而妨碍了该疾病的治疗和防控政策的实施;并提出了全新的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将其视为一种由过度脂肪直接引起的慢性疾病,解决了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的持续争议,该定义和诊断标准得到了全球75个医学组织的支持。同时,报告呼吁,所有肥胖人士都应在不受污名化和指责的情况下,依据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的分类,获得所需的干预及治疗建议和健康照护。

中国肥胖联盟作为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重要学术平台,发布关于支持《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立场声明,对这一国际重大报告表示支持,并呼吁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指出:“该报告基于肥胖以过度脂肪累积为主要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以及临床肥胖前期的定义、诊断路径和治疗原则,明确了临床肥胖症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临床肥胖前期是一种肥胖状态的概念。基于此,二者有着不同的干预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明确的治疗决策依据,为政策制定与完善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去审视和思考更多问题。希望中国肥胖联盟的专家们能基于国际前沿视角,引领肥胖领域深度思考,传递中国学术声音。”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报告指出,目前在诊断肥胖症时,主要依赖体质指数(BMI)这一单一的身体测量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报告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并建立了专家共识一致的疾病诊断框架,并首次将肥胖分为“临床肥胖症(clinical obesity)”和“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两种状态。报告建议采用一种更精细、更全面的诊断方法,列出了18条成年人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和13条儿童青少年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以更准确地诊断肥胖症并降低误分类的风险。该研究成果的发布,为中国肥胖症防治带来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指出,以往以体重下降为终点的临床试验多在内分泌科开展,但未来,这种研究将拓展至与“临床肥胖症”相关的各个专业科室,如呼吸、心血管、骨科、神经内科等。这一转变意味着肥胖症的临床试验和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内分泌科,而是将更广泛地融入整个医疗体系。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定位,将不仅关注肥胖症的治疗,还将致力于预防“临床肥胖前期”进展为“临床肥胖症”。这一转变有望推动肥胖症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与会专家们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标准,并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土的诊断标准。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专家也在积极讨论是否应制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诊断标准,并期待更多临床证据来支持这一决策。

此外,研讨会提出,应联合多方力量,共同促进中国肥胖症防治事业的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关注肥胖症研究的多学科融合趋势,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肥胖症的研究和治疗,以提高整体防治效果。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也应考虑制定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诊断标准,以更好地满足我国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需求。

到底什么样的体重才算胖?医生告诫:肥胖可引发多种病,重视起来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都觉得“胖”是个相对的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还算健康,体重也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然而,究竟什么样的体重才算胖呢?如果只是凭个人感觉,那可能并不准确。

很多时候,肥胖并不只是外形上的变化,它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是肥胖人群中常见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通常在于体内脂肪的过度积累,进而引发代谢紊乱,妨碍了身体各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所以,医生提醒大家,不要等到身体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才开始关注体重和健康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肥胖对身体健康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

高血脂

你可能觉得自己体型稍微有点圆润,但是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觉得自己还能应付日常的活动。

但你知道吗,肥胖其实是导致高血脂的一个关键因素。体内脂肪的过度累积,不仅塑造了不理想的体型,还会促使血液中脂质含量上升,从而加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比如一位体重过重的男性,虽然看起来身体健壮,且感觉身体无大碍,但是长期高脂肪饮食和缺乏运动让他形成了明显的腹部肥胖。

医生在体检过程中发现,他的血脂指标异常偏高,特别是被视为“坏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远超正常范围。

由于血脂过高,他的动脉壁逐渐被脂肪沉积物堵塞,增加了他患心脏病的风险。尽管尚未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血脂的长期异常已经悄然损害着他的心脏健康。

当人体处于肥胖状态时,脂肪在体内的积累会打乱脂质代谢的平衡,导致脂肪酸更多地被释放到血液中,使得血脂水平偏离正常范围,若持续不加以控制,最终可能会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脂水平越高,动脉的通畅性就会降低,心脏和大脑的供血就会受到影响,这将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管理体重并减少脂肪堆积,是预防高血脂及其相关心血管疾病不可或缺的一环。

糖尿病

谈及肥胖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糖尿病无疑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普遍观念认为糖尿病仅与糖分摄入过多有关,但实际上,多数糖尿病患者的核心问题在于胰岛素抵抗,而肥胖则是加剧这一病理状况的关键因素。

体内脂肪过度累积时,脂肪细胞会释放众多因子,这些因子会扰乱胰岛素的功能,使得血糖难以顺利进入细胞被利用,最终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一位男性因日常缺乏体育锻炼,加之偏好高热量及高脂肪食品,致使体重逐年攀升。虽然他并不常感到渴望水或频繁尿尿,但他逐渐感到精力下降,工作时容易感到疲倦。

根据体检报告,他的血糖水平已高于正常值,医生向他指出,他目前正处于糖尿病的初期阶段。

医生认为,他的肥胖状况显著加重了胰岛素抵抗问题,因此建议他着手减轻体重,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

肥胖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具体而言,体内脂肪,特别是腹部脂肪的过量积累,会加剧体内的炎症反应,进而削弱胰岛素的敏感性。

这意味着,为了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胰腺不得不提升胰岛素的分泌量。久而久之,胰岛素的分泌逐渐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致使血糖水平失去平衡,进而步入糖尿病的境地。

高血压

尽管高血压的危害广为人知,但肥胖与高血压之间的紧密联系却常被众人忽视。

简而言之,体内过多的脂肪积累,尤其是腹部的脂肪,既加重了心脏的工作负担,也可能直接对血压调控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一位年约四十多岁的男性,其体重已经超出了健康标准,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腹部肥胖。由于工作压力繁重,他经常需要熬夜并参与应酬活动,这导致他的饮食习惯变得极不规律。

近年来,他频繁感到头晕,尤其是在早晨醒来时,有时甚至会出现短暂性的视力模糊或眼前发黑的现象。

在体检过程中,医生发现他的血压值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医生指出,他的肥胖状况是诱发高血压的主要因素。

体内脂肪的累积会促使某些激素的分泌增加,这些激素进而引起血管收缩,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众多研究已经清晰地表明,体重的增加,特别是脂肪的累积,与高血压的风险提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当体重上升10%~20%时,个体罹患高血压的概率会显著提升。

肥胖不仅直接通过加重心脏负荷来提升血压,还会促使体内脂肪细胞释放某些物质,这些物质会对血管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血压的上升。

因此,减少体重,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减少,不仅有助于改善高血压,还能够降低许多与高血压相关的并发症风险。

关节疾病

或许你未曾直接将肥胖与关节疼痛相联系,但实际上,体重的过度增加会给关节,特别是膝关节带来沉重的负担。肥胖会加速关节的磨损,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

当关节软骨承受超出其承受能力的重量时,会发生磨损,进而限制关节的活动范围并加剧疼痛,长此以往,可能会严重妨碍日常生活的品质。

一位体重长期超标的男性,在四十岁的年纪就开始感到膝盖疼痛,特别是在上下楼梯时,这种疼痛变得尤为剧烈。

起初,他并未对此给予足够重视,认为这只是普通的关节劳累,但随着疼痛症状的日益加重,他最终决定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告知他,其膝关节的软骨已经遭受了磨损,初步判断为骨关节炎。医生解释,肥胖是加剧关节磨损的一个重要因素。

超标的体重给关节带来了过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导致关节软骨受到过度挤压,进而引发疼痛以及关节功能受限。

每当体重增加1公斤,膝关节所需承受的压力便会额外增加约4公斤,这对关节健康构成了显著挑战。

因此,保持适宜的体重水平,以减轻关节所承受的负担,不仅有助于降低骨关节炎的发病率,还能延缓关节的退化进程,从而延长关节的使用寿命。

情绪稳定

除了肉体上的健康问题,肥胖还可能影响到心理健康。肥胖与诸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肥胖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大脑,导致情绪不稳定。与肥胖相关的体内炎症反应及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会对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造成干扰,进而提升个体罹患抑郁症及焦虑症的风险。

例如,有一位长期肥胖的男性,他感到自己越来越自卑,情绪波动大,易怒,甚至在工作和家庭中都感到很大压力。

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发现,他不仅面临身体上的肥胖问题,还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症状。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开始通过减肥和心理辅导来改善自己,渐渐地,他的情绪变得稳定,抑郁症状得到缓解。

医生解释说,肥胖所触发的炎症反应会降低大脑中被称为“快乐激素”的血清素含量,进而对情绪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肥胖不仅会对身体健康构成多种威胁,还可能使个体面临更高的情绪障碍风险。

通过合理调控体重,减轻体内炎症反应,可以积极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进而维护心理健康状态。

肥胖不仅仅是外形的变化,它对健康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疾病和情绪障碍等,都与肥胖有着深刻的关系。

若未能及时管理体重,肥胖或将演变为慢性疾病的催化剂,对我们的生活质量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不仅能预防这些疾病,还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肥胖带来的疾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汪慧.多种肥胖指标对老年人高血压预测价值的研究,医学研究杂志,202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