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与心脏(肥胖与心脏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肥胖毁掉的不止是形象,同时也是心血管的“健康杀手”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相信大家都知道肥胖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大多数人眼中肥胖可能只是影响外貌,其实他们忽视了肥胖对于身体的危害,那么肥胖除了影响形象以外,还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危害呢?

一直以来,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众多危险因素相关,肥胖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比体型正常或偏瘦的人群更高,而且肥胖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脏泵血能力减弱,甚至引发心衰的可能,那么,肥胖究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呢?

肥胖导致血脂异常

肥胖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比普通人更容易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反而降低。肥胖者容易患高脂血症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进食脂肪多,二是体内脂肪储存多,三是高胰岛素血症可增高血脂,四是血脂的清除有问题。

肥胖增加脑血管病变

肥胖者容易患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尿病,而有高血压、血脂紊乱和糖尿病的肥胖者,大脑更容易出问题。首先,这种人容易发生大脑动脉粥样硬化,他们的大脑血管又硬又脆,容易在高血压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引起危险的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其次,肥胖者血液中的组织纤溶激活抑制因子也比普通人高,这种因子使血栓一旦生成,就难以溶解,所以肥胖者容易发生脑血栓,也就是脑梗死。

肥胖增加患高血压的概率

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在40—50岁的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生几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一个中度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是体重正常者的5倍多,是轻度肥胖者的2倍多。

肥胖增加心脏负荷

有人发现,肥胖者心绞痛和猝死的发生率提高了4倍。这说明肥胖肯定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造成心脏损害。正常人体的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不停地收缩和舒张,维持着血液的循环流动。肥胖者由于血液中储存了过多的脂肪,所以血液总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很多,心脏就会相应地增加收缩的力量。当心脏不堪重负时,它就无法再有效地泵血,就造成血液积聚在心血管系统的状态,重者甚至出现明显的心功能衰竭。

综上所述,肥胖不仅仅毁掉的是形象,对心脏、血管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因此,积极减肥不仅仅挽救的是形象,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负责。

那么,如何才能健康而有效减肥呢?

一句话:减肥一定要“迈开腿、管住嘴”,每餐不应该吃的过饱,以8分饱最为适合,尤其是晚餐,切忌晚餐吃的太多,饮食上应该以瘦肉、蛋白质和富含纤维的食物为主,这样能够增加胃肠消化系统的蠕动,利于健康。

肥胖的危害是比较大的,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还会引发脂肪肝等,因此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应该重视自己的体重问题,及早采取措施进行体重管理,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肥胖更容易获心血管疾病“青睐”,现在养好2个习惯还不晚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尤其是在饮食方面认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所以造成一些人出现肥胖的情况。在工作方面以及生活方面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常见的有二:一是吃得过多,二是因为缺乏运动,长时间的很容易出现一些疾病。

现在有一些人们,因为精神压力过大,或者是身体的新陈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如果经常酗酒抽烟,或者是没有锻炼身体,很容易出现这些疾病,一旦出现了这种疾病以后,不仅会影响到大脑的健康,甚至还会使身体的功能出现问题。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的发生,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加强锻炼,还要多吃一些粗粮和瓜果蔬菜。

一、为什么肥胖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

因为肥胖的人群除了身体的脂肪比较多以外,身体的血液当中的胆固醇含量也比较高。如果胆固醇过高或者是身体的热量比较多也会转化成脂肪,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因为肥胖的人平时不经常运动,身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出现紊乱,当新陈代谢出现了问题以后,会使身体的器官功能也出现紊乱,从而也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

肥胖的人体重要比一般的人还要高而且长时间的肥胖以后还会使身体出现缺氧的情况,一旦身体缺氧会使身体当中的红细胞增多,血液变得粘稠,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人还比较肥胖的话,更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对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怎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要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平时的时候,除了要保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外,也要加强体育锻炼。老人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散步或者是慢跑,都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也能够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肥胖的人在平时也要通过锻炼来起到减肥的效果或者是少吃一些油腻的食物,尤其是一些油炸的食物,含有的热量是非常高的。

要想远离这种疾病,在平时的时候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既能够增加身体的营养,也能够有效的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最好是多吃一些蛋、奶类的食物,既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也可以起到饱腹的感觉。养成早睡早起,每次吃饭吃到7分饱就可以了,避免暴饮暴食摄入的脂肪和热量过多,都会引起这种疾病的发生。

生活当中比较肥胖的人,除了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也容易对身体的健康造成影响。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如果已经出现了体重超标的情况,就要及时的进行锻炼,避免出现肥胖的情况,既会影响到身体健康,而且也会对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都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人们在平时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饮食。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专家: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土壤,减重有助于预防疾病发生

8月16-18日,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肥胖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以及相关学术组织联合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承办。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在会上表示,当前,中国肥胖症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面临肥胖率持续上升、防治知识普及不足、医院跨学科门诊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亟须以一个专业引领、全社会协同参与的肥胖症防治网络来同心发力。”

会议期间,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宇清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采访。专家表示,肥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效控制体重对于控制血压、改善心衰预后、减少冠心病、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都有好处。

对因治疗是当前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理念

张宇清在会上表示,肥胖症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帮助患者管理体重的同时,也降低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进一步降低患者和国家的疾病负担。

张宇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是临床中见到和肥胖相关性最强的两个主要心血管疾病。以高血压为例,从患病情况来看,目前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整体患病率大概是在26%-27%,儿童也有患病率增高的趋势。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尤其对于儿童高血压人群,肥胖是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我们高血压的治疗手段是成熟的,但大家忽视的问题是生活方式的改善,患者可能更多依靠药物,经常忽视的问题是病因管理、病因筛查和治疗、针对性干预的问题。”张宇清表示,从中青年高血压人群的主要病因来看,肥胖是主要的问题。有效减重以及结合其他的改善生活方式,包括膳食管理,限盐、热量摄入还有运动等,可以达到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

对于心力衰竭的问题,张宇清提到,有人认为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阶段,没有希望了,其实不是这样。大部分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尤其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可以很好改善预后。“打个比方,过去只要心脏扩大,诊断会是扩张型心肌病,认为心脏本身的退行性改变造成心脏细胞的坏死、凋亡。但在临床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即便是‘大心脏’,但是室壁并不薄,这启发我们患者还是有病因在,血压没有控制好,可能存在过度肥胖的问题。对于这些病人,通过积极治疗,有效减重和控制血压,心衰是可以逆转的,扩大的心脏可以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

随着药物疗法、手术干预等多种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肥胖症患者选择回归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系统的治疗方式。张宇清说,以往医生的认识不足,很多大夫觉得肥胖不是事。所以这也是科技手段、技术手段发展让治疗手段更丰富更有效,反而促进了整个学科的发展。

在张宇清看来,肥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有效控制体重对于控制血压、改善心衰预后、减少冠心病、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都有好处。“肥胖是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土壤。我们着重是要改良土壤,达到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作用。”

肥胖专科医生首先要有强大的基础理论支撑

肥胖症作为独立的疾病,其复杂性与多维度成因远远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需要在规范路径的指导下开展多学科协作。目前,在中国肥胖联盟的倡导下,多学科的百余位权威专家积极推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的制定,旨在为肥胖症的诊疗提供科学、规范、同质化的指导路径。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强调,“肥胖症成因复杂,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减重方案时必须因人施策,确保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个性化,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肥胖症患者实现减重目标,并维护其长期的体重健康。”

那么,肥胖专科医生的人才培养是应该成为深耕领域的专家,还是成为一专多能的全科医生?对此,张鹏对澎湃新闻表示,一个优秀的肥胖专科医生首先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支撑,同时也要有所侧重。

“肥胖专科医生首先要了解肥胖患者的特点,包括生理特点、病理特点,用药特点等,需要掌握肥胖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另外,在肥胖治疗中,也要区分专科医生,比如减重外科医生,除了掌握强大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具备手术相关的技能,包括手术安全性、手术技巧、麻醉、围手术期管理等等。”张鹏说。

“专科医生更聚焦,但是所有医生共同的特点是强大的基础理论支撑,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医生。”张鹏表示,对于全科医生来说,未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全民体重管理,要推向基层,可能更多注重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是他们的特长。所以基础理论大家都要有,专科医生有所偏向,全科就是更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