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一级是什么意思(肥胖1级是多少)

健康科普杨医生 0
文章目录:

肥胖也分等级?按照国际的标准,自查一下希望你不是最严重的等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一提到肥胖,很多人觉得不过是体重增加、身材走样。可你知道吗?肥胖是体型问题,它还是一种被医学正式定义的慢性疾病。而且,肥胖是分等级的!

如果你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已经“超标”,甚至达到了某些级别,可能健康风险已经悄悄在敲门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肥胖的等级划分、它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应对这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问题。

肥胖是外貌问题,还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在医学上,肥胖影响外形,更是众多疾病的温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成年人超重,其中约6.5亿人属肥胖

肥胖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小王(化名)是一位35岁的上班族,身高1.75米,体重却达到了95公斤。因为长时间坐着工作、缺乏运动,他的BMI达到了31(属于肥胖)。

起初,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异常,只是偶尔感觉喘不上气。

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司例行体检中被诊断为Ⅱ级肥胖(中度肥胖),还伴有高血压、脂肪肝和高血糖。这一诊断让他意识到,肥胖背后隐藏的,是一连串健康危机。

肥胖等级划分:看看你属于哪一级?

医学上,肥胖的衡量标准主要是BMI(身体质量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BMI = 体重(kg) ÷ 身高²(m²)

根据WHO的标准,肥胖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正常范围:BMI 18.5-24.9

o 健康体重。

· 超重:BMI 25-29.9

o 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

· Ⅰ级肥胖(轻度肥胖):BMI 30-34.9

o 健康风险开始增加。

· Ⅱ级肥胖(中度肥胖):BMI 35-39.9

o 健康风险明显增高,可能伴随代谢紊乱。

· Ⅲ级肥胖(重度肥胖):BMI ≥ 40

o 又称“病态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除了BMI,腰围和腰臀比也是衡量肥胖的重要指标。对于亚洲人群来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就已经属于腹型肥胖(俗称“苹果型身材”),这类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尤其显著。

肥胖如何影响健康?听听科学怎么说

肥胖的危害是体型变大,还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1. 心血管系统

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长期肥胖的人群中,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2. 内分泌系统

肥胖人群易患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难以控制。

3. 呼吸系统

重度肥胖者常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即睡觉时反复出现呼吸停止,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心肺功能。

4. 消化系统

肥胖会增加脂肪肝、胆结石、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的风险。长期脂肪肝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5. 肿瘤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是促进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如何科学应对肥胖?治疗与预防的双管齐下

1. 管住嘴:健康饮食是第一步

饮食调整是控制体重的关键。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 减少热量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糖分食品,如油炸食品、甜饮料等。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

· 合理分餐:一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 控制油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油不超过25克。

2. 迈开腿:坚持运动是关键

运动对于减肥和维持健康至关重要。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力量训练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提高基础代谢率,防止肌肉流失。

3. 医学干预: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Ⅰ级以上的肥胖患者,尤其是伴有并发症的人群,可以考虑医学干预,包括:

· 药物治疗:如奥利司他、司美格鲁肽等,这些药物能抑制食欲或减少脂肪吸收。

·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肥胖者,胃肠减容手术(如胃旁路术)可以作为最后的选择。

4. 心理支持:健康管理需长期坚持

肥胖的成因复杂,与饮食和运动有关,还可能受到心理、遗传等多方面影响。建立合理的健康观念,避免情绪化饮食,是长期控制体重的关键。

肥胖的预防: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防控肥胖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减少压力。

· 培养健康意识:定期体检,关注体重、腰围和血脂等指标。

· 关注儿童肥胖:儿童时期的肥胖往往会延续到成年,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未来趋势:肥胖治疗的新希望

近年来,肥胖治疗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利用肠道菌群调节来控制体重的研究正逐渐兴起;新型抗肥胖药物正在研发中,可能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AI技术也被应用于个性化健康管理,帮助人们精准记录饮食、运动和体重变化。

肥胖是一个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健康问题,但它需要每个人的重视和坚持。不论你目前属于哪个等级,都不必灰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辈子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最后,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吧:从今天开始,每天多运动10分钟,少吃一口高热量食品,向健康迈出一小步,你的身体会感谢你!

如果你对自己的体重状况不确定,不妨用BMI公式计算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个等级?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结果,一起交流健康生活的心得吧!


信息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

2. 《柳叶刀》关于肥胖与健康的研究报告

3. 中国营养学会的膳食指南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警惕!过度肥胖已被定义为疾病

在当今社会,肥胖问题日益严峻,全球肥胖症患病人数已超10亿,我国超重肥胖问题也不断凸显,一半以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近期,医生们纷纷发出提醒:过度肥胖不再仅仅是身材问题,而是一种疾病,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的强调 ,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定为疾病。

一、如何界定过度肥胖

通常,判断是否过度肥胖主要依据身体质量指数(BMI),其计算公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BMI数值在不同区间对应不同的身体状况:BMI<18.5为低体重;18.5≤BMI<24.9是正常体重;25≤BMI<29.9属于超重;当BMI达到30及以上便进入肥胖范畴,其中30≤BMI<34.9为一级肥胖(肥胖),35≤BMI<39.9为二级肥胖(过度肥胖),BMI≥40则是三级肥胖(极度肥胖) 。比如,一位身高1.7米,体重85千克的成年人,其BMI计算为85÷(1.7×1.7)≈29.4,处于超重范围;若体重达到95千克,BMI约为32.9,就属于一级肥胖。

除了BMI,腰围和体脂含量也可辅助判断肥胖情况。一般男性腰围超过90公分,女性腰围超过85公分,属于中心性肥胖;男性体脂率超过25%,女性体脂率超过30%,则表明体脂过多 。

二、过度肥胖的危害

过度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从头到脚几乎没有一个器官能够幸免。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肥胖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肥胖者脂肪大量堆积,不仅使皮下脂肪增多,内脏和血管内也堆满脂肪,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大,进而引发高血压。据研究,BMI平均每增加10kg/m²,男性收缩压升高17mmHg,女性收缩压升高14mmHg 。同时,肥胖导致的血脂异常、血液黏稠度增加,还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一旦斑块破裂,就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代谢系统也深受其害,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素,男性腰围≥90公分,女性腰围≥80公分的人群风险更高 。肥胖者血浆中的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产生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最终容易诱发2型糖尿病 。数据显示,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比常人高4倍,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中90%肥胖 。

呼吸系统同样会受到影响,肥胖人群易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觉时打呼噜且伴有呼吸暂停,导致机体缺氧,不仅影响睡眠质量,长期还会损伤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肥胖人群中该病症发生率高达50%-70%,而普通人群仅2%-4%

此外,肥胖还与多种癌症密切相关,全球约五分之一的癌症与肥胖有关,肾癌、肝癌、胰腺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等13种癌症发病率会随体重增加而上升 。在女性中,肥胖会使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乳腺癌发病风险明显上升;男性则是前列腺癌 。

肥胖还可能引发骨关节病,随着年龄增长,关节逐渐老化,肥胖带来的额外重压会加速关节磨损,再加上糖代谢和嘌呤代谢障碍,进一步促使骨关节病发病率大幅上升 。对寿命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当BMI超过35时,病死率比平常人增加30%-40% ,肥胖症会使预期寿命减少6-7岁,严重肥胖(BMI大于40)时,男性寿命甚至会减少20年 。

三、过度肥胖的成因

饮食因素: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是主要原因之一。像油炸食品、甜品、奶茶、快餐等,这些食物富含油脂、糖分和精细碳水化合物,热量极高,长期过量食用,身体无法及时消耗这些多余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比如一杯奶茶的热量可能高达400 - 600千卡,一个汉堡热量约为300 - 500千卡,如果每天频繁摄入此类高热量食物,而又缺乏运动消耗,体重必然会逐渐增加。

缺乏运动:现代生活方式让人们体力活动量大幅减少。长时间久坐不动,如长期坐在办公室办公、长时间玩电子设备、以车代步等,身体能量消耗降低,多余能量就会以脂肪形式储存。数据显示,每天久坐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群,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经常运动的人群 。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胖。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可达70% - 80%;若父母一方肥胖,子女肥胖概率约为40% - 50% 。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身体的基础代谢率、脂肪代谢能力以及食欲调节等生理过程,使具有肥胖遗传倾向的人更难维持正常体重。

内分泌失调:一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会引发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身体基础代谢率下降,能量消耗变慢,导致体重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激素失衡,雄激素水平升高,会出现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肥胖 。

神经精神因素:情绪问题也可能导致肥胖。压力过大、焦虑、抑郁时,有些人会通过过度进食来缓解情绪,这种情绪性进食往往会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从而增加肥胖风险。而且长期精神压力还可能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正常的食欲调节和新陈代谢 。

生活及饮食习惯:除了高能量食物摄入过多,一些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导致肥胖。比如进食速度过快,大脑还来不及接收饱腹感信号,就已经摄入了过多食物;晚餐吃得过晚、过多,夜间睡眠时身体代谢减缓,多余热量无法及时消耗,也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 。

科学指导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发布

科学指导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

本报讯(记者欧媚)近日,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通过科学、系统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导则》构建了以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一级预防干预技术是在超重肥胖发生前控制危险因素、提升保护水平,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一级预防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保证学生大课间和课间充足活动时间。每天进行至少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以户外活动为主。每天视屏时间少于2小时,保持充足睡眠。二级预防干预技术是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筛查和早期干预,通过筛查建档、评估预警和个体干预等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预防相关疾病。二级预防建议专业机构指导学校结合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等工作,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监测。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及时向家长反馈体检结果,指导家长关注并定期监测学生体重变化。三级预防干预技术是对严重肥胖及肥胖伴有临床危险因素的学生,开展医疗卫生、膳食、运动、心理和行为矫正等联合干预,防止肥胖及相关疾病发展,保障学生健康。

《导则》附带《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帮助家长和学生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超重肥胖风险,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中国教育报》2024年07月24日第2版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