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治疗肥胖症的进展(中医治疗肥胖症吗)

新华网广东频道 0
文章目录:

三个治疗肥胖症的中医经验方

人们对于“高矮肥瘦”的审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按照营养学标准: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的情况一般可视为“超重”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有肥胖症状的人越来越多,本文将为大家介绍3个治疗肥胖症的中医方剂!

方一

三七3克,补骨脂12克,番泻叶10克,大黄10克。水煎服,日1剂。

方二

首乌30克,当归30克,鸡血藤30克,茯苓20克。水煎服,日1剂。

以上方药不仅能减肥,而且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调整机体的代谢,使紊乱的物质、能量、水盐代谢重新恢复平衡。

方三

黄芪15克,党参15克,防己15克,白术15克,首乌30克,泽泻60克,山楂30克,茵陈30克,水牛角30克,仙灵脾30克,大黄10克。水煎服,日1剂。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三个用于治疗肥胖症的中医方子,尽管中医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弱,但是所谓“药有三分毒”,无论怎样,大家请不要轻易使用上方,使用之前最好能够先向医生或者药师等专业人士咨询。

中医新技术让圭亚那肥胖患者受益

人民网里约热内卢5月14日电 (记者毕梦瀛、吴杰)桑德尔·托姆是受到肥胖困扰的家庭主妇。她在接受了第17期中国援圭亚那医疗队魏文广主任的穴位埋线治疗后,感觉良好,并非常乐意继续治疗,也希望自己早日减肥成功。中医新颖微创的疗法,让乔治敦公立医院康复科护士西蒙斯也主动要求进行治疗。

圭亚那地处南美洲,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当地多见体型极度肥胖者,而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中医的穴位埋线则是第17期援圭亚那医疗队给圭亚那肥胖患者带来的全新治疗手段。

穴位埋线作为传统针灸的一种拓展在国内已深入开展多年,主要用于阻塞性肺病、肥胖等慢性病的治疗,较传统针刺更为持久,且埋入的线会在1至3个月内被人体自主吸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穴位埋线需要用到一些特殊器械,医疗队内的眼科、麻醉科、普外科都参与其中,在准备了1个月后,终于凑齐了所需用品,才使得该技术得以顺利实施。

因超重和肥胖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每年因为肥胖对医药费的投入更是增加了政府的负担。穴位埋线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成熟技术,将会成为圭亚那肥胖患者的一个新选择。

来源: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让《自然》焦点关注的中医药成果竟然是……

本月,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主刊全球发布《焦点关注中医药》特刊,这是《自然》主刊第一次以焦点关注特刊的形式来关注中医药的发展。

图说:学术期刊《自然》

期刊编辑总览部分特别访谈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陈凯先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工作。特刊报道中,上海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花莲慈济医院(中国台湾)等机构相继介绍了各自在中医药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果。

期刊总览以“提振药用植物研究的科学性”为主题。陈凯先教授率领团队从9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开展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采用超级计算机开展虚拟筛选是一个重要技术突破,将中药生物活性成分小分子库和蛋白质数据库中最有可能与特定药物结合的蛋白质结构进行配对。杨莉、丁丽丽团队通过对天然产物库进行高通量筛选,发现了一批活性化合物,为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找到潜在药物靶点。一项小型的早期小鼠模型研究已经证实了三七皂苷Ft1在治疗肥胖症方面的潜力。

特刊还以“深度理解针灸与传统中医疗法”为主题,重点介绍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团队使用现代技术研究针灸和传统中医药疗法对治疗慢性疼痛、哮喘、肝纤维化以及提高中药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徐建光教授团队探寻现代神经调控技术和电针整合对于改善脑重塑和周围神经损伤功能障碍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该研究团队还提出基于神经环路的虚拟现实(Neucir-VR)下的康复机器人研发,患者使用机器人介导的运动或虚拟现实工具,同时结合电针刺激,激活受损神经网络,促进更好的脑重塑和功能恢复。此外还有杨永清教授利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结构生物学、计算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理论与技术,研究针刺效应从响应基因、应答蛋白,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传导途径和机制,研究成果明确了针刺具有良好的抗哮喘临床疗效。刘平教授团队正在研究一种基于传统中医中发现的植物源性成分煎剂对肝脏的影响,已经完成的动物实验表明,提取物可抑制肝纤维化向肝硬化进展的关键因素。

特刊还聚焦了中药标准提高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成果。

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扎根中国大地,持续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建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平台,聚焦中医药领域前沿关键科学问题,立足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加强中医药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促进中医药和生命科学、现代医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快中医药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的转化和应用,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居全国中医药行业首位;创新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学校系统多位科学家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软科《2020中国大学排名》中,学校位列医药类大学第八名,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第一名,并持续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目标迈进。

通讯员 宗禾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来源: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