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十岁小孩肥胖怎么办(十岁小孩肥胖怎么能够减肥)

营养学教授刘政 0
文章目录:

肥胖儿童多有自卑感,该怎样对待儿童肥胖呢?

经常在居民小区看到家长为孩子喂饭的景象:四五岁的孩子在前面跑,妈妈端着饭碗在后边又追又喊。

中国的为父为母者,最怕孩子饿着。一日多餐,餐间还有零食,从小就喂了又喂,宁肯十二分饱不肯十分饱。

这种填鸭似的喂养方式,是小儿肥胖的重要原因。

填鸭是人为制造肥胖的典型,人为了满足吃肥鸭肉的口感,不断向鸭子的胃里大量填食。鸭子肥了,却失去了活力。

在城市不少小学校的教室里,坐在后排常有几位胖孩子,硕大的身躯可能为前排同年龄孩子的2倍。上体育课时,胖孩子跑起来气喘吁吁。

据日前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资料,我国在 6-17 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 11.1% 和 7.9% ,6 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病率,分别为 6.8% 和 3.6% 。

可见,我国超重与肥胖的青少年和幼儿已经分别接近了总数的20%和10%。

可谓大矣!

肥胖是一种疾病,医学上称肥胖的孩子是患了肥胖症。

研究表明,肥胖儿童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肥胖会导致少年儿童脂肪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从而更容易患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哮喘等并发症。肥胖还会引发儿童性早熟,处在青春期的一些肥胖男孩,会发生男性乳腺发育。

少年儿童肥胖的患病危险多会延续到成年期。长大后继续肥胖,就疾病缠身,将缩短寿命。

肥胖对儿童心理有很大影响。活动受限,凡事不如人,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一般说,孩子长到5岁,就会知道肥胖影响外观、运动能力,自尊心就要遭受伤害。女孩的自尊心较强,故肥胖女孩比肥胖男孩更有尝试自杀的可能。

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必须正确对待。

儿童肥胖一直受到国家的关注。

日前,即25年2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的公告,其第17条明确指出:“应将儿童青少年的体质指数控制在适宜区间,通过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笔者归纳,导致我国儿童肥胖的原因,除极少数孩子有遗传因素外,主要是以下几个。

1.一日三餐安排不当

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食物的一日三餐,比如,猪肉和油炸食品,能天然满足儿童的味蕾需求,受孩子欢迎。但却会令孩子多吃贪吃。摄入了过多的能量,便会使身体发胖。

2.食欲旺盛

儿童是不知道怎样吃对身体有益的。有些孩子食欲特好,不少家长就一味满足孩子过量进食的要求,就怕孩子“饿”。家长如此纵容,孩子必然要多吃贪吃。

3.喜吃零食和洋快餐

蛋糕、坚果、糖果、甜饮料等零食,放在家里,让孩子随意自取自拿,食无定时。家长不予控制,甚至鼓励。不少家长还常带孩子去快餐店吃洋快餐。

4.过度溺爱,偏食者多

现今独生子女家庭多,独生子女除受父母溺爱外,还受祖父母的过度溺爱。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在独生子女中,偏食的孩子多,喜荤厌素者多。

5.户外活动时间少

在我国,中小学生做作业的时间普遍偏长,功课压力大。不少孩子还沉溺于长时间地看电视、看手机,或者忙着上课外的应考学习班,遂导致户外活动严重缺少。活动少,摄入的过多热量不能被代谢,转化为脂肪储存,便必然引发肥胖。

面临青少年和幼儿肥胖的快速增长,我们该怎么办?

1. 如何让胖孩子的体重恢复正常呢?

如果儿童已经发生了肥胖,即已经患了肥胖症,家长就应该主动领其就医,请专业人士作饮食调节和心理疏导。如有并发症,就该积极治疗。切莫拖延!

孩子的肥胖是家长错误地喂出来的,如果拖延不管,便是错上加错。

2.如何预防儿童增肥长胖

一定重视孩子的营养,自幼时,给予孩子的饮食就要做到营养平衡。何为营养平衡?简而言之,就是为孩子提供的饭食中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当,不能少,也不能多,还需有恰当的比例。家长应特别注意培养孩子自小就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

喂养小儿应尊重客观规律。孩子不想吃了,就不要硬喂。切莫怀着盲目的爱心将孩子当填鸭喂,更不该无限制的满足他们吃零食的要求。

为此,年青的父母就该积极的多学些科学育儿的营养常识。

日本立法规定,幼儿园与中小学校要为孩子供给营养餐,特别重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近日《柳叶刀》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日本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与儿童的超重与肥胖率为4.5%,比我国低得多。举世公认,日本之所以成为当今全球第一长寿大国,学生营养餐功不可没。

除饮食外,还必须让孩子每天都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

要强调指出的是,国家对青少年校园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和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新春伊始,国家教委,就出台了 “中小学生每天上一节体育课的规定”。

媒体为此赞之曰:“孩子如何锻练,有了新指南”。

家长积极配合,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孩子超重与肥胖就必将远离,我国儿童与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率就将降低。

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是120余年前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的一句名言。

愿我们的孩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2020年10月23日

2.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2020年)》.2020年12月

3.刘政.中小学生营养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

( 图片取自网络;刘朝健)

10岁娃周三吃啥?这份食谱让孩子猛长个不发胖

10岁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期,合理饮食是成长的关键。星期三作为一周中间时段,为孩子安排一顿健康又美味的餐食,能让孩子活力满满地度过一周。接下来,就为大家分享一份10岁孩子星期三专属食谱,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活力早餐:开启满满元气

• 虾仁蔬菜鸡蛋饼:准备鲜虾50克,洗净后剥出虾仁切碎;再取胡萝卜20克、西兰花20克,分别洗净切成碎末。将这些食材与2个鸡蛋、30克全麦面粉、少许盐和适量清水搅拌均匀,制成面糊。平底锅倒少量橄榄油,舀入面糊摊成薄饼,小火煎至两面金黄。这道鸡蛋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全麦面粉增加饱腹感,虾仁鲜美又营养。

• 低脂牛奶:一杯200毫升的低脂牛奶,补充优质蛋白和钙,助力孩子骨骼发育,还不会摄入过多脂肪。

• 水果拼盘:切50克苹果和50克橙子,组成水果拼盘,为孩子补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开启活力星期三。

能量午餐:营养全面均衡

• 糙米饭:100克糙米饭作为主食,提供丰富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维持饱腹感,避免孩子下午饥饿。

• 香煎鸡胸肉:鸡胸肉100克,切成薄片,用少量橄榄油煎至两面金黄,撒上黑胡椒和盐调味。鸡胸肉高蛋白、低脂肪,是补充蛋白质的优质选择。

• 清炒时蔬:将100克的豆角、50克的香菇、50克的木耳一起清炒,豆角富含维生素B族,香菇能增强免疫力,木耳可补铁,营养丰富。

• 紫菜蛋花汤:紫菜10克、鸡蛋1个,煮成紫菜蛋花汤,补充碘元素和蛋白质,清淡爽口。

活力加餐:补充能量时刻

• 坚果酸奶杯:准备100克无糖酸奶,加入10颗巴旦木、10颗腰果和少量蓝莓。坚果提供优质脂肪和蛋白质,酸奶富含益生菌,蓝莓抗氧化,补充能量的同时促进肠道健康。

温馨晚餐:轻松消化无负担

• 蔬菜瘦肉粥:大米30克、猪瘦肉30克、青菜50克,煮成蔬菜瘦肉粥,易于消化,为孩子补充能量。

• 蒸玉米:一根玉米,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作为晚餐主食,增加饱腹感。

• 凉拌豆皮:豆皮50克,搭配黄瓜丝、胡萝卜丝,用生抽、醋、香油拌匀,清爽可口,补充植物蛋白。

这份星期三食谱,营养均衡,热量合理,既能满足10岁孩子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又能避免热量过剩导致肥胖。家长们不妨动手做起来,让孩子吃得开心、健康成长!

儿童肥胖怎么办?儿保专家来支招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肥胖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是一种慢性疾病,还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为1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为10.4%。家长能通过哪些表现及早发现儿童肥胖的风险?儿童肥胖的危害有哪些?肥胖儿童又该如何科学减肥?记者采访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倩琦。

及早发现儿童肥胖的风险

专家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通过以下直观现象及早发现儿童肥胖的风险:

1.脖子后面的皮肤发黑

肥胖可以引起皮肤生理状态改变,导致黑棘皮病发生。具体而言,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皮肤增厚呈天鹅绒状,尤其以颈项部、腋下、下腹部、腹股沟处明显。

2.睡觉打呼

许多家长觉得孩子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殊不知,肥胖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3.性早熟

超重和肥胖是诱发儿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导致孩子骨龄增长快速,骨骺提前闭合,最终影响成年身高。

儿童肥胖的危害不容忽视

专家强调,儿童肥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

1.容易患高血压、高血脂;

2.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3.容易出现脂肪肝,严重时会发展为肝硬化;

4.容易出现骨龄超前导致骨骺早闭,影响最终身高;

5.存在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

6.容易合并腺样体肥大,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7.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科学减肥有妙招

专家称,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减肥的过程严禁使用饥饿疗法、减肥药物或减肥饮品,应以饮食、运动、行为矫正等综合管理,肥胖儿童、家长、医师、营养师、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

1.饮食:选对食物、科学进食、合理烹饪。

2.运动:减少静坐的时间、看屏幕的时间;多爬楼、少坐电梯;多走路、少坐车;多做家务;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每天一小时。

3.心理支持:家长以身作则;将运动转化为游戏;不以食物为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