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过度肥胖的区别(过重与肥胖)
你懂“胖”和“微胖”的区别吗?对照表来了,有这4个特点是真胖
人的高矮胖瘦,各有不同,都有各自的美丽之处。想要通过穿衣搭配来实现外在的改变,首先就要学会正视自己的身材。
今天是一期专属胖妹妹的穿搭指南,通过下面这份对照表和四个特征来判断,你到底是真胖还是微胖!
NO.1真胖or微胖?
对照表:
都说微胖才是性感的巅峰,而你的身材到底是属于微胖还是胖呢?姐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来初步判断自己是属于微胖还是胖身材。
当然,上面的对照表只是给出了一个初步的数据,更精细的数据还是要通过特定的计算方式来判断。
女性的标准体重应该是用身高-100的数据,去*0.9,再-2.5KG。最后用你现在的体重去和标准体重进行比较。
如果体重大于标准体重的10%,小于标准体重30%,那么属于微胖。如果大于标准体重30%,那么就是真胖了~
不过根据数据来判断你是否是真胖还不够,还要看你是否有下面这四个特征:
特点一:肚子上有“游泳圈”
人体的腹部和臀部是脂肪最厚的地方,腹部也是脂肪最容易堆积的地方,也就是一旦你开始发胖,最先变胖的部位就是你的腹部。
以正常站立的姿势观察自己的腹部,如果发现这时候的你肚子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赘肉堆积,甚至已经形成了像游泳圈一样的脂肪圈,那你就是真胖了。
如果只是稍微圆润了一些,没有明显的脂肪圈,那你就还是微胖。
特点二:脖子粗
而脖子是相对不容易堆积脂肪的部位,但如果你连脖子都变得很粗,有赘肉堆积,那么你就是真胖了。
真胖的女生不仅有脖子粗的问题,同时还伴随有肩宽背厚,甚至有斜方肌的出现,锁骨也逐渐被肉肉取代,变得不明显。
特点三:手腕和脚踝有赘肉
同样不容易堆积脂肪的地方,还有手腕和脚踝,微胖女生虽然四肢会发胖,但手腕和脚踝仍然保持纤细。
如果你连这两个地方都出现了赘肉,变得圆润起来,那你就是妥妥的真胖身材无疑了~
特点四:大腿内侧肥胖
有的女生虽然腹部或者上半身发胖,但腿部依旧纤细,那你就不属于胖身材,而是微胖。
而你若是身材走样,腿部整体变粗,尤其是大腿的变化尤其明显:大腿变得像梨子一样圆润,大腿内侧有大量脂肪堆积,那就别挣扎了,你就是真胖。
NO.2怎么挽救真胖身材?
不过真胖的女生也千万不要为自己的身材感到自卑,胖女生只要找对了穿衣方法,依旧可以绽放自己的光芒。
如何拯救真胖身材?夏天用下面这几个方法就足够了~
方法一:学会选款
1.直筒硬朗型单品>柔软型单品
雪纺、羊绒、缎面等材质柔软亲肤的面料,不适合胖身材,过于柔软的面料必定会带来圆润的曲线,很容易让我们身材看起来更为臃肿。
而选择牛仔,皮质,毛呢,粗花呢等自带硬度的面料再配上直线型的剪裁,可以中和肉肉带来的圆润感,显瘦效果一流!
2.宽松裙装>裤装
大部分胖女生都会有腿粗的烦恼,腿型也会变得走样,选择宽松的裙装,尤其是长裙会比裤装显瘦,效果更好。
长裙也要避开过于臃肿的款式,例如过于宽松的大裙摆,或者茧型,选择直线条明显的a字型,h型最合适。若是一定要选择裤装,那就选择宽松的阔腿裤,老爹裤吧!
3.纯色款>印花款
印花的服装自带膨胀感,胖女生不宜穿着大面积带有印花图案的单品,尤其是在赘肉堆积较多的部位。选择单一色块的单品进行搭配,基础又耐看,显瘦效果还贼好~
就像这套简单的黑色T恤,搭配直筒裤洞牛仔裤,显瘦又不过时。若是要选择带有图案的单品,那就选小面积图案,竖条纹或者小格子,小碎花图案比横条纹,大花纹图案更显瘦。
方法二:尽量减少色彩的使用
1.极简配色
过于花哨的配色同样会增强体积感,胖女生要远离过于花哨的配色,以及色彩对比度过强的大面积撞色搭配,对比色搭配等。
可以选择用基础色搭配,还可以选择大面积暗色中用少量亮色点缀的思路穿衣。
就像这套黑色连衣裙白色镶边设计,黑色显瘦,白色提亮,胖妹妹也能优雅大方~
2.选深色别选浅色
对于胖女生来说深色永远最显瘦,像黑色,深蓝色,深棕色等深色系更适合大面积使用,但同样也不宜穿着一身黑,会让你看起来很沉闷。
深色服装比浅色服装更适合大面积使用,但一定要用其它中高亮度的颜色进行提亮。就像图中的深灰色T恤和卡其色短裤的搭配。
深色用在上半身显瘦,搭配色泽较浅的卡其色短裤,休闲又自然,和肤色相近的颜色还能够显腿长呢!
方法三:用简约款代替复杂设计
过多设计元素堆积的服装会加重脂肪带来的臃肿感,因此胖身材的姐妹一定要远离设计累赘,层次复杂的服装。
选择线条干净利落,版型和颜色都简约的服装才是yyds!这样简约向,基础款的服装怎么搭配都不会出错。
就拿这条细条纹T恤,搭配白色阔腿裤的搭配来说,宽松的版型,利落的线条,胖女生也能够穿出高级的日杂感。
方法四:避开大面积的露肤穿搭
适当露肤是性感,但对于胖身材的女生来说,大面积露肤就是灾难现场。由于脂肪堆积较多,大面积露肤很容易暴露身材缺陷。
要露肤就选择手臂,锁骨以及脚踝,这三个最纤细的地方,千万不要大面积的露出你的腹部和大腿。
像上面这样用宽松T恤塞衣角的方式搭配宽松型包臀裙,中长款的设计微微露出脚踝,既性感又不会暴露身材。
总结
1.真胖女生体重超标,腹部有肉,脖子粗,脚踝,手腕和大腿内侧都有脂肪堆积
2.真胖女生穿衣要学会多选简约款,减少色彩使用,适当露肤
环肥燕瘦各有其美,胖身材的姐妹要勇于正视自己身材的不足,但也不要为自己的身材感到自卑。找对穿衣方法,胖身材也可以很美哦~
肌肉型肥胖和脂肪型肥胖区别是什么
其中对于肌肉型肥胖的人群来讲,身上并不是肥肉而是肌肉,肌肉的含量太过多而造成了体重高于正常的标准。肌肉型肥胖,是因为身体的肌肉成份过多,造成了肥胖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比如训练的方法不得当,特殊的生活或者是工作的习惯,还有遗传的因素等各种各样的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是肌肉型肥胖,肌肉型肥胖通常情况下来讲就是顽固性的肥肉,不能和真正的肌肉相提并论,肌肉型肥胖的人群在外观上看上去体型是比较雄壮粗大的,感觉很壮实。个人建议在平时生活中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多做一做压腿的运动,主要就是拉伸肌肉,每一次运动完,一定要适当的按摩腿部,有效的放松肌肉,避免再一次变成肌肉腿。其次就是要少食用油腻,辛辣等食品。
而对于脂肪型肥胖的情况来讲,就是身上的赘肉特别的多,并且都是松松的,用手捏可以感觉到里面都是大粒子的脂肪而不是肌肉。通常情况下这类型的胖人,减肥减得挺快,但是反弹也非常厉害,一般很难保持稳定体重,所以消灭脂肪是关键。
(综合媒体报道)
世界肥胖日:肥胖=肥胖症?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还需结合这3点
每年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肥胖防控,你我共行动。”
据国务院在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将近一半的成年人和1/5的孩子出现超重或肥胖,其引发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
过于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
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明确指出----肥胖是一种疾病,随后在其编写的国际疾病分类中也正式给与肥胖一个独立的疾病编码。
肥胖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外貌,还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发现,肥胖会诱发多种疾病发展,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肪、肝硬化等疾病。
更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过于肥胖,就会增加多囊卵巢综合症疾病的风险,导致不孕、月经紊乱、小腹坠痛等。
此外,代谢综合征(高血糖、胰岛素抵抗,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骨关节炎等,都跟肥胖有关。
另外,肥胖还跟肿瘤、尿失禁等有着并联的关系。
肥胖≠肥胖症!
肥胖这个词语在日常中是一种口头禅表述,而肥胖症是医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
据BMI指数标准来评判,如果一个人的BMI指数大于23时,称为超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肥胖;当BMI大于27.5时,就称为肥胖症。
体重,并不是判断肥胖的依据
日常中多数人的意识都是超重就是肥胖,从医学角度来说,肥胖主要是脂肪堆积过多,就会导致肥胖,仅靠体重来判断是否肥胖,不符合情理。
肥胖是因为体内脂肪过多或者分布异常导致的一些疾病,但肥胖常见的一种症状就是增加体重,脂肪堆积是造成肥胖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体重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要想判断是否肥胖,医学上可以通过哪几个因素来判断?
1、体脂比
计算方法:1.2*BMI 0.23*年龄-5.4-10.8*成人体脂率,男的15%~18%,女的25%~28%。当女性体脂肪率大于30%,男性的体脂率大于25%,均属于肥胖。
2、重量
重量只是作为一个标准重量的参考价值。
计算方法:重量=(高度-100*0.9)。普通人的体重都是根据这个公式计算得出,如果超过标准体重10%,就属于超重,超过30%,就属于肥胖。
肥胖程度根据重量值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BMI
肥不肥胖主要由身高和体重来决定,体重并不是判断是否肥胖的标准。
BMI指数会使得数据更全面,进而检测出来是否肥胖更精准。计算公式:BMI=(身高体重)/2,得出体重指数在23的时候属于超重,大于25的属于肥胖。
肥胖症,该如何治疗?
由于肥胖症可以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肥胖症,要针对性治疗,因为个人体质不同,导致的情况不一,所以治疗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而对于超重者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来减肥,但效果不理想。
一个人肥胖程度越高,饥饿感就会越高,让他们对饮食的控制欲就会下降,在运动中需要承受的体力也会随时增加,这类患者如果要减肥,要进行相关手术。
值得一提,饮食运动疗法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若没有饮食运动疗法来作为前提,单纯依靠药物减肥,一般无法达到减肥目的,或许即便体重下降后也容易出现反弹。
因此,充分合理的饮食、运动以及行为治疗,才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同时也是药物治疗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J]. 营养学报, 2004, 26(1):1-4.
【2】傅祖植. 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内分泌代谢疾病(5)[J]. 新医学, 2003, 34(9):58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