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 肥胖(脚气与肥胖有关吗)
湿气重,口臭脚气肥胖,每天一碗茶,全好
湿气重,口臭、有脚气、肥胖,怎么睡不够,总感觉没精神,做事没劲。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湿气重呢?做个测试就知道了。
☆身体症状
1、头发脸爱出油,耳内湿;
2、大便稀粘,难冲掉;
3、肥胖,减肥容易反弹;
4、脸色差,没气色;
5、小肚子常胀气,身体浮肿;
6、舌边有明显齿印,舌苔腻白。
☆精神状态
1、怎么睡都不够;
2、感到累,没劲儿,懒;
3、浑身无力,精神不集中;
4、对性生活无兴趣。
如有以上2——3个症状,说明体内有湿气,要注意祛湿了。
推荐赤小豆薏仁粥
材料: 赤小豆、红枣、黑米、山药、薏仁、枸杞适量
做法:1、食材准备好后就开火煮,先大火煮至水烧开,然后转小火煮。
2、在煮好前20分钟放入冰糖继续熬煮至冰糖融化即可关火。
推荐赤小豆薏仁茶
材料:芡实5g、薏仁5g、赤小豆5g、马齿苋1g、淡竹叶3g、槐米3g、绿茶1g;
做法:1、将食材准备好,提前将赤小豆、薏仁和芡实用冷水浸泡2小时;
2、将所有食材放入砂锅中,清水大火烧开,烧开后改用小火煮1小时;
3、煮好后,放温,取水饮用即可。
虽然熬煮麻烦,但是每天喝上一小碗,皮肤会变好,人变得更加有精神有活力,虚胖问题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减肥,这些都是祛湿消水肿带来的效果。没有时间的可以选择袋泡茶,用热水冲泡一包赤小豆薏仁茶喝,即可有良好的祛湿排毒、瘦身健脾、润肠通便功效,对下身浮肿的肥胖也有作用,而且还有降血压、降血脂、去水肿、调解血糖、解毒抗癌的作用。
维生素B1对人体很重要,缺乏时会患脚气病,有哪些症状?
一位朋友跟华子说,他因为肥胖和“三高”,所以在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可是最近经常有心悸的情况,身体状态也大不如前,总是容易生病,看东西也是模糊不清。
华子告诉他,从症状来看,很可能是缺乏维生素B1导致了机体代谢紊乱。保持体重需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但过度节食造成营养失衡就得不偿失了。华子建议他补充维生素B1,以维持机体的需要。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是人体内糖、脂肪、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代谢时的重要辅酶,还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当维生素B1缺乏时,营养代谢能力下降,供能不足,就会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障碍,出现脚气病。
脚气病早先是在人和动物中发现的一种跛脚病,所以得名称为“脚气病”。后来人们发现,跛脚其实是因为维生素B1缺乏后引起了多发性神经炎,造成了四肢肌肉瘫痪萎缩和痉挛,所以脚气病与真菌感染引起的“脚气”不一样。
1、容易疲劳:缺乏维生素B1时,营养代谢系统效率下降,能量供给不足,会出现疲劳、乏力的症状;胃肠平滑肌蠕动能力也会下降,会出现食欲不振。
2、易于感染:人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可以抵御接触到的病原体,清除体内有害的物质。当维生素B1摄入不足时,就会影响把糖转代为能量的代谢过程,免疫系统中的白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活性就会下降,使人被病原体感染的概率增加。
3、记忆力下降:葡萄糖是脑细胞的主要供能物质,缺乏维生素B1,会使大脑细胞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下降30%,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出现记忆力障碍,更容易陷入烦躁、焦虑、易怒的不良情绪中。
4、手脚麻木:缺乏维生素B1时,有可能造成周围神经病变,在四肢的远端会出现麻木、针刺等感觉异常。
5、心律失常:维生素B1缺乏时,对胆碱酯酶的抑制力不足,就会使人体内的乙酰胆碱水解加快。乙酰胆碱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当其水平降低时,就会使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出现异常,出现心律失常。
6、视力下降:缺乏维生素B1时,会导致视神经节细胞受损,眼睛会更容易疲劳,看东西时会出现重影、模糊等症状。
维生素B1广泛存在各种食物中,比如说植物中的谷类、豆类、坚果;动物的瘦肉、肝脏、心脏等,都含有大量维生素B1。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B1是水溶性维生素,如果煮饭时淘洗次数过多,就会导致大量维生素B1流失,容易出现缺乏。维生素B1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下易被破坏,有些人煮饭时为了软烂的口感而加入食用碱,也会导致维生素B1的破坏。
乙醇(酒精)的代谢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维生素B1,所以过度饮酒者,也容易出现维生素B1缺乏。
为了预防维生素B1缺乏,需要戒酒,煮饭时也不要过多淘洗或是加碱。需要控制饮食的人,可以服用维生素B1片进行补充,口服维生素B1很安全,即使过量也会随尿液排出体外,一般不会出现中毒现象。
总结一下,维生素B1对人体很重要,如果缺乏维生素B1会引起脚气病,对消化、神经、循环等多个系统造成损伤。大家要注意日常生活习惯,保持营养均衡,保护自己的健康。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脚气是怎么引起的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
病因:
足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也相当高。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足部皮肤受外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也是诱发足癣的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癣。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足癣的易感性。
足癣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