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大伯(肥胖大国)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短短一周,胸部大成“馒头”!70多岁的李大伯:“可我是男的啊”

前不久,70多岁的李大伯(化名)遇到了一件怪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的胸部好像变得越来越大。特别是右胸,短短一周就长成了“馒头”大小。

“可我是男的啊......”起初,大伯内心很疑惑,但穿上衣服后也不太明显,索性就不去管了。

直到有一天,胸部开始胀痛难受,大伯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来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寻求帮助。

胸部莫名变大

竟然问题出在脑子

男性乳房发育?这引起了甲状腺乳腺血管外科副主任孟柠主任医师的警觉。

“这可能和激素分泌异常有关,还需要排查颅内是否存在脑垂体瘤。”

垂体是位于人脑底部中央位置的垂体窝内的椭圆形腺体,大小像一颗黄豆,能分泌多种激素,包括生长激素、泌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促性腺激素等。

经垂体类激素检查发现,李大伯血清中的泌乳素指标已经超出正常范围十倍不止。

经验丰富的孟柠推断,可能是垂体瘤引发的泌乳素分泌过量,建议大伯做一下垂体磁共振。

检查结果显示,在垂体部位发现了一个核桃大小的肿瘤,证实了孟柠的猜想。

图片由稿源提供

泌乳素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垂体瘤,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溢乳、不孕等,而男性患者可表现为乳房发育、乳头泌乳、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等。

为了防止异常发育的乳腺恶变,同时兼顾美观,孟柠主刀为李大伯做了手术切除。随后,病人转到耳鼻咽喉科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不用开颅

也能切除垂体瘤

一般来说,泌乳素垂体瘤优先推荐药物治疗,但考虑到李大伯的激素分泌远远超过正常值,为防止垂体瘤进一步增大,压迫颅底视神经交叉及双侧颈内动脉等,耳鼻咽喉科副主任丁吉女主任医师还是建议手术切除,以绝后患。

又要开刀?还是在脑子里?李大伯听得心里直发怵。

丁吉女看出了大伯的担忧,耐心地安抚道:“垂体瘤大多是良性肿瘤,现在的药物和手术治疗都可以较好地控制垂体瘤的进展,而且现在的手术是可以不用开颅的,不必太担心。”

资料图,图片由稿源提供

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路径行垂体瘤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垂体瘤的微创手术技术,目前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已经成熟运用。

这种术式没有可见的切口,借助鼻内镜经过鼻腔的自然通道抵达颅底的垂体窝,可以直接观察垂体瘤并进行切除,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的主流手术方式。

经过手术,李大伯正常的垂体得以完整保留,目前情况良好,术后复查垂体类激素-泌乳素指标已恢复正常。

出现这些情况

要注意垂体瘤的可能

丁吉女介绍,垂体瘤是一种非常容易忽视的疾病,日常如果有以下表现,需要引起重视,避免漏诊或误诊:

1

视力减退、视野变窄

当垂体瘤体积较大时,肿瘤可能向上压迫视交叉,继而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失明。这种视野缺损更多表现为可视角度的降低,患者可能看不到视野两侧的事物。

一些老年患者也许会认为这是年龄增大的“自然现象”,一直在眼科就诊或干脆不去医院治疗。这是垂体瘤患者最容易忽视的症状。

2

其他类型的垂体瘤引起的症状

生长激素瘤会导致肢端肥大症。患者可能出现前额突出、下巴前凸、鼻子变大、嘴唇变厚、手脚增大、出汗过多、体毛增加等症状。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可表现为身高增长过快或巨人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会导致向心性肥胖,即脂肪大量堆积在面部、胸腹部及腰部,而四肢包括臀部不胖,呈现满月脸、水牛背、悬垂腹,并伴有痤疮、紫纹和骨质疏松等。

促甲状腺激素瘤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表现为体重减轻、心慌、紧张或烦躁、排便频繁、出汗过多、失眠等。

一旦出现了上述症状或体征,建议前往医院进行全面评估,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影响健康。

综合:健康杭州、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来源: 小强热线浙江教科

仅一周!大伯胸部长成“馒头”大小,医生:需排查颅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七十多岁的李大伯发觉自己的胸部变得越来越大。特别是右胸,短短一周就长成了“馒头”大小。

起初大伯没在意,穿上衣服之后外人看着也不太明显,索性就不去管了。直到有一天,胸部开始胀痛难受,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来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寻求帮助。

男性乳房发育?这引起了甲状腺乳腺血管外科副主任孟柠主任医师的警觉:“这可能和激素分泌异常有关,还需要排查颅内是否存在脑垂体瘤。”

胸部变大为什么和脑子有关?

垂体是位于人脑底部中央位置的垂体窝内的椭圆形腺体,大小像一颗黄豆,能分泌多种激素,包括生长激素、泌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促性腺激素等。

经垂体类激素检查发现,李大伯血清中的泌乳素指标已经超出正常范围十倍不止。

经验丰富的孟柠推断,可能是垂体瘤引发的泌乳素分泌过量,建议大伯做一下垂体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在垂体部位发现了一个核桃大小的肿瘤,证实了孟柠的猜想。

泌乳素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垂体瘤,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溢乳、不孕等,而男性患者可表现为乳房发育、乳头泌乳、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等。

为了防止异常发育的乳腺恶变,同时兼顾美观,孟柠主刀为李大伯做了手术切除。随后,病人转到耳鼻咽喉科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不用开颅也能切除垂体瘤

一般来说,泌乳素垂体瘤优先推荐药物治疗,但考虑到李大伯的激素分泌超过正常值太多,为防止垂体瘤进一步增大,压迫颅底视神经交叉及双侧颈内动脉等,杭师大附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丁吉女主任医师还是建议手术切除,以绝后患。

又要开刀?还是在脑子里?李大伯听得心里直发怵。

丁吉女看出了大伯的担忧,耐心安抚:“垂体瘤大多是良性肿瘤,现在的药物和手术治疗都可以较好地控制垂体瘤的进展,而且现在的手术是可以不用开颅的,您不必担心。”

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路径行垂体瘤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垂体瘤的微创手术技术,目前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已经成熟运用。医院耳鼻咽喉科自2014年就开始实施鼻颅底相关手术,2023年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秋航团队深度合作,至今已开展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复发性鼻咽癌、垂体瘤、颞下窝翼腭窝良恶性肿瘤、鼻咽腔血管纤维瘤、下颌骨巨细胞瘤、咽旁肿瘤、颈动脉体瘤等多项外科手术。

这种术式没有可见的切口,借助鼻内镜经过鼻腔的自然通道抵达颅底的垂体窝,可以直接观察垂体瘤并进行切除,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的主流手术方式。

经过手术,李大伯正常的垂体得以完整保留,目前情况良好,术后复查垂体类激素-泌乳素指标已恢复正常。

出现这些情况

要注意垂体瘤的可能

丁吉女介绍,垂体瘤是一种非常容易忽视的疾病,日常如果有以下表现,需要引起重视,避免漏诊或误诊:

1、视力减退、视野变窄

当垂体瘤体积较大时,肿瘤可能向上压迫视交叉,继而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失明。这种视野缺损更多表现为可视角度的降低,患者可能看不到视野两侧的事物。

一些老年患者也许会认为这是年龄增大的“自然现象”,一直在眼科就诊或是干脆不去医院治疗,因此视力视野的问题是垂体瘤患者最容易忽视的症状。

2、其他类型的垂体瘤引起的症状

生长激素瘤会导致肢端肥大症。患者可能出现前额突出、下巴前凸、鼻子变大、嘴唇变厚、手脚增大、出汗过多、体毛增加等症状。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可表现为身高增长过快或巨人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会导致向心性肥胖,即脂肪大量堆积在面部、胸腹部及腰部,而四肢包括臀部不胖,呈现满月脸、水牛背、悬垂腹,并伴有痤疮、紫纹和骨质疏松等。

促甲状腺激素瘤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表现为体重减轻、心慌、紧张或烦躁、排便频繁、出汗过多、失眠等。

一旦出现了上述症状或体征,建议前往医院进行全面评估,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影响健康。

来源:橙柿互动

60岁大伯确诊痛风,崩溃抱头:早知身体预警,当初就多注意了

以前大家总觉得痛风是老年人的 “专利”,但这几年,痛风的发病率蹭蹭往上涨,不少年轻人也被它盯上了。和年轻人比起来,老年人更容易忽略痛风的前期信号,等到关节疼得受不了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尿酸已经超标好多年了。


尿酸在我们身体里就像个隐藏的 “危险分子”,悄无声息地搞破坏。要是长时间控制不好,它带来的可不止关节疼痛这么简单,肾脏、心血管都可能被连累。痛风的形成和尿酸代谢紧密相连。我们身体里的尿酸,一部分是吃进去的,另一部分是身体自己代谢产生的。一旦尿酸水平过高,就会变成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要是沉积在关节里,就会引发炎症,关节马上又红又肿,疼得人直冒冷汗。
大脚趾是痛风最爱 “光顾” 的地方,但它可不是只盯着脚趾。膝盖、脚踝、手指关节这些部位,也常常被它 “骚扰”。在痛风真正发作之前,其实身体早就给过提示。有的人会感觉脚部有点酸胀,就像走了很长的路,又酸又胀不太舒服;还有人夜里睡觉的时候,会突然觉得关节有点僵硬,活动起来没那么灵活。这些都是尿酸在身体里慢慢积聚的信号。要是这时候能引起重视,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说不定就能躲过痛风的急性发作,不用遭受那种钻心的疼。


尿酸过高可不只是让关节遭罪,肾脏也会跟着受苦。我们的肾脏是排泄尿酸的 “主力军”,尿酸长期居高不下,肾脏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尿酸盐还可能在肾脏里形成结晶,慢慢地就变成了肾结石,严重的话还会发展成慢性肾病。很多痛风患者在确诊前,尿酸结晶可能已经在肾脏里 “安营扎寨” 好几年了,只是没什么明显症状。直到肾结石发作,疼得直打滚,去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尿酸早就超标了。研究数据显示,长期高尿酸血症的人,患肾结石的风险比尿酸正常的人高出 30% 到 40%,这个比例真的不低!
尿酸过高对血管健康也有不小的威胁。正常情况下,尿酸是一种抗氧化物质,但要是它的水平过高,就会 “叛变”。它会促进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皮,让血管变得脆弱不堪。长期尿酸高的人,血压往往也不太稳定,很容易升高,动脉硬化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有数据表明,尿酸高于 420μmol/L 的人,患高血压的概率是尿酸正常者的两倍,高尿酸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是比正常人高出 50% 左右。


很多人以为痛风只是尿酸高引起的关节问题,其实它对身体的影响远不止于此。痛风患者长期尿酸过高,身体的代谢状态都会发生变化,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研究发现,尿酸水平高的时候,胰岛素的敏感性会降低,身体调节血糖的能力就变差了。要是一个人尿酸偏高,还伴有肥胖、高血压这些问题,那可得小心代谢综合征了。
不少痛风患者在发病前的几年,身体就已经出现一些轻微信号了,只是大家都没当回事。就拿尿液来说,如果尿酸过高,尿液里的尿酸盐浓度就会增加,尿液的颜色可能会变深,呈现出茶色,严重的甚至会发红。要是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那就说明尿酸可能已经在肾脏里慢慢积聚了,肾结石的风险也在悄悄增加。还有人会发现夜尿变多了,早上起床口干舌燥的,这很可能是肾脏排泄功能受到影响的表现。


除了尿液,皮肤也会给我们 “通风报信”。有些人在痛风发作前,会发现脚背、手背或者耳廓的皮肤下面长出一些小硬块。这些小硬块可能就是痛风石的早期表现。痛风石其实就是尿酸盐结晶在皮下的沉积物,尿酸长期过高,这些结晶就会在皮下慢慢形成结节。刚开始的时候,这些结节不会疼,但要是不控制尿酸,它们就会越来越大,甚至破溃,到时候不仅关节会疼,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很多人都觉得痛风是吃海鲜、喝酒吃出来的,虽然饮食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尿酸的代谢还和身体的水分平衡、肠道菌群、肝脏功能等密切相关。要是一个人长期喝水少,身体缺水,或者肠胃功能不好,尿酸的代谢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长期便秘的人,尿酸水平往往比肠道通畅的人高,因为肠道也是尿酸排泄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果尿酸水平长期偏高,却一直不采取措施干预,痛风发作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对生活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刚开始,痛风患者可能一年就疼一两次,还能勉强忍受,但随着病情发展,发作间隔越来越短,最后可能会变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到了这个阶段,关节的损伤基本很难恢复,严重的连正常走路都成问题。
就像那位 60 岁的大伯,确诊痛风后崩溃抱头,后悔自己当初没早点注意身体发出的预警。要是你发现自己尿酸水平已经开始偏高,你觉得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降低发病风险吗?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