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 民国(国民肥胖率)

紫星薇辰 0
文章目录:

将军罗炳辉:外号“罗大肚子”,因肥胖患上高血压,牺牲在建国前

1938年,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进行之际,皖南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罗炳辉的心中却有着一个不小的烦恼:

外号“罗大肚子”的他,因为腰腹实在圆圆,竟然连一条能用的皮带都找不到,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他行军打仗!

彼时,正在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工作的陈同生,因为要参与编辑《全民抗战》三日刊而来到了部队,与罗炳辉相识。二人闲聊间,罗炳辉便对着这个朋友长叹道:我这大肚子,想要找到一条能用的皮带,好难啊!

陈同生仔细观察了一番说:这好办!随即便将罗炳辉拉到一家皮带摊,让老板给罗炳辉量尺寸,自己则在所有牛皮中扒出来一张最大的,专门给他定制了5根加长皮带。

这皮带有多长?话说有一次新四军开联欢会,四师师长张爱萍的夫人借了罗炳辉的腰带,接着,她又去连队借了两个身姿苗条的姑娘,三个人往皮带里面一钻竟还留有一些空隙!

这一举动直闹得整个新四军官兵哄堂大笑,也再一次坐实了罗炳辉“罗大肚子”的称号。

但不管怎么说,罗大肚子的腰带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他终于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带兵打仗,与小日本痛快厮杀了!而这5根腰带,也伴随着罗炳辉度过了那段艰辛的战争岁月。

罗炳辉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最终却牺牲在了新中国成立前。

从军31年以来,罗炳辉未尝败绩,他参加过土地革命揍过地主、走过漫漫长征路,砍杀过日本鬼子。周恩来将他带领的战队称之为“战略骑兵”,毛泽东说他“作战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是“牵牛鼻子的小能手”。

但谁能想到,四十多岁肚子圆圆,堪称作战奇才的罗炳辉,小的时候还是奴隶身份,经常吃不饱饭。在那个缺吃少粮的年代,一向艰苦朴素的罗将军,又是因为什么导致肥胖的呢?

罗炳辉本名罗德富,1897年12月22日出生在云南省彝良县大河乡阿都村偏坡寨的一户汉族农家。罗炳辉的父亲罗守青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家几口人只靠着从地主家租赁土地过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是在精心侍弄庄稼,就是在准备精心侍弄庄稼。

眼看着父母每日早起劳作,很晚才归家,经常累的腰都直不起来,华发早生,脸也在风吹日晒中变得黢黑无比,但一年辛劳下来,留下来的粮食却都不能让一家人吃饱肚子。而地主家的孩子却顿顿大鱼大肉,小小年纪的罗炳辉心中有多心疼父母,就有多恨那些剥削贫农的地主。

可怜天下父母心,尽管家境贫寒,但这并不意味着罗父罗母就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在家里人都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还是选择咬紧牙关,将罗炳辉送入私塾接受教育——哪怕识得几个字,未来不做农民,做个账房先生什么的,也比像他们这样辛苦一辈子,却一直都在给地主做活强啊!

然而仅仅上了三年的私塾,生活已经无以为继,十岁的罗炳辉不得不从私塾退学,未来不出意外的话,将会走上和父母一样的老路——当个一辈子被地主压榨的贫农。

但罗炳辉生性倔强,11岁的时候,他就有胆量与肆意压榨农民的劣绅争论。他与老实巴交,被地主剥削一辈子却只会认命的父亲罗守青,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面对剥削的压迫,他会生出一股反抗的心思,并付出行动。

他很快也等来了这个机会。

1909年,罗炳辉已经是一个12岁的小小少年。他个头窜得快,站在常年劳作已经累弯了腰的父亲身边时,两个人的个头已经大差不差。

一天,当地街上的一个恶霸闯入罗炳辉的家中,想要招收更多所谓的“保护费”。罗家一年劳作下来连吃饱饭都够呛,哪里还有多余的闲钱交给恶霸?

但这个恶霸在整个村子中都是人憎人怕的,当地的百姓都不愿也不敢招惹,情愿破财消灾。

罗炳辉的父亲自然也是抱着这个想法,可罗家没有钱,于是这个可怜而又老实巴交的男人,只能跪在地上,一遍一遍请求对方宽恕几天。

罗炳辉看看父亲没有尊严地跪着,再看看一脸不耐烦的恶霸,当即心头火起,对着恶霸便破口大骂起来。恶霸也是欺软怕硬的人,一时之间倒真被罗炳辉的气势镇住,半天说不出话。罗炳辉见此,骂完人之后,便继续外出工作了。

但年纪轻轻的他压根想不到,自己一时的口舌之快,会酿出多大的祸患。

罗炳辉走后,恶霸便将火气又发在了罗守青身上,将他推到大街上扇了几个大耳光,还在罗家大肆打砸一番,这让本不富裕的罗家更是雪上加霜。

罗炳辉回到家之后,看到家中乱七八糟的样子,父亲瘦削的脸庞高高肿起,罗炳辉心中愤恨,还有没有王法了?他直接便跑去县衙,状告恶霸。

但他哪里能想到,所谓官官相护,警匪勾结啊!恶霸能在村子里面横行霸道多年无人管束,可不正印证着他背后有人?

最后,罗炳辉非但没有为父亲讨回公道,反倒被官员勒令对恶霸赔礼道歉!血性的罗炳辉自然不愿,回到家之后,一直沉默寡言的罗守青罕见地抄起物件对着罗炳辉便招呼过去,还将他给关在了房间中,让他好生反省。

儿子不愿意道歉,一家人还要在村子里生活,能怎么办?罗守青只能找到恶霸,再三赔礼道歉,恶霸这才算揭过了这一篇。

这件事情之后,罗炳辉的人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父亲罗守青秉持着老一辈的传统思想,想着男人成家之后,就会变得稳重起来,于是便开始为才13岁的罗炳辉张罗起婚事。

可成了亲之后,罗炳辉并没有如父亲所期盼的那样,变得“成熟稳重”起来。对地主,对这不公平的命运,反抗的心思,一直沉沉地埋葬在他的心底,只等一个契机便会彻底爆发出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隔年中华民国成立,新的社会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但尽管如此,对身处云南山村的罗炳辉家来说,生活与过去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依然受地主压榨,依然过着受人欺压的生活。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罗炳辉看到村中一个寡妇家当兵的儿子回来了,从那之后村子中的地头蛇再也没敢像过去那样欺压寡妇一家。

罗炳辉由此生出了参军的想法:当了兵,家里人便可以扬起头来生活了!父母妻子在知道他的想法之后,都不赞同,当兵,那是要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讨生活的啊!不如在家待着,穷是穷了点,但好歹没有生命危险。

但罗炳辉自小便很有自己的想法,任别人怎么劝,都无动于衷。1914年,罗炳辉告别了家人,去往昆明,毅然决然踏上了他的从军路。

实际上,参军并不是他以为的那么简单。贫农出身的他,没有门路,没有人介绍,压根就进入不了军队。

为了生存下去,也为了寻找参军的机会,那一年中,罗炳辉什么行业都尝试过了。终于有一天,因为当马夫,他结识了部队的一名军官,这才算是拿到了进部队的门票。

1915年,18岁的罗炳辉终于成为了滇军唐继尧部炮兵营的一名战斗兵,开始了戎马生涯。

不久云南独立并开始组织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罗炳辉自然也加入进去。因为能吃苦耐劳,军事训练成绩也足够优秀,罗炳辉在担任唐继尧警卫大队长的龙云的推荐下,成为了唐继尧的随行军士,保卫唐继尧的人身安全。

但好景不长,1921年,滇军内部动乱,顾品珍、叶荃率军逼近省城,妄图用兵临城下这一招来逼迫唐继尧让位。唐继尧只能逃命,当时罗炳辉的职责是管理钱财,他便随着唐继尧一起流落到香港。

可在香港期间,罗炳辉又一次亲眼看着这些军官们的吃穿用度有多奢华奢华,生活糜烂,而这些钱都是搜刮过来的民脂民膏。

那一瞬间,罗炳辉脑海中第一次生出参军以来的疑惑:我当初想要加入的,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吗?

他开始失望,开始觉得跟着这样的军队,救国救民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于是,罗炳辉开始频繁向唐继尧请假,但对方也许知道了他内心的想法,一直没有应允。

罗炳辉见此,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丢下一封书信,趁着天黑便一个人悄悄离开了香港,离开了他好不容易才进入的军队。

从香港回到昆明之后,那些滇军势力并没有放过罗炳辉,他们以“唐继尧派来的奸细”一身份,将他下了大狱,最后还是在老上司刘安华等人的求情下在获得了保释。

但经过这次事件,罗炳辉开始对军阀势力彻底失望,他明白军阀绝对不是能拯救老百姓的人。于是几经思考后,他去往桂林投奔了孙中山,并受到了北伐军滇军总司令朱培德慰勉,编入军官将校队。

1922年,孙中山颁发北伐令,罗炳辉满心热血地加入了,在行军过程中,他以大元帅府拱卫军连长、少校营长等职,参加了平息陈炯明叛乱的作战。

1926年,国共政府合作以后,北伐战争彻底爆发。在这次战争中,罗炳辉身为农民之子,他一路行军,受到了不少农民的欢迎。然而他刚对国民党燃起希望,就被一泼凉水浇灭了。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之后,1927年4月,蒋介石却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而罗炳辉所在的朱培德部也投靠了蒋介石。理所当然地,罗炳辉成了“剿共”的一份子。

朱培德本以为他投靠了蒋介石,接下来便会飞黄腾达了,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老蒋会给他来一招整编非嫡系地方军。由于朱培德出身滇军,不是蒋氏嫡系,在蒋介石的排挤下,势力越来越小,所部面临被遣散的后果,而罗炳辉便在被遣散的范围之内。

就这样,罗炳辉无奈地去了江西。因为被“遣散”过,所以罗炳辉此时依然还是逃脱不了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滇军旧友许志明引荐罗炳辉去当高安县公安局局长,但高安县县长是一个看菜下饭的人,一直询问罗炳辉被遣散的缘由究竟是什么。三番四次下来,弄得罗炳辉烦不胜烦。

罗炳辉一气之下,警察局长这个职位我不要了,临走之前,他还给高安县县长留下了两个大耳光子当做礼物。打完之后,罗炳辉连夜赶回了南昌。那劳什子的地方,不待也罢!

听闻罗炳辉从江西高安回来了,滇军的一个参谋长又给罗炳辉介绍了一个工作,便是去吉安县担任靖卫大队长。

所谓的靖卫大队,实际上就是被国民党当枪使。在国民党眼中,这些人非嫡系,命大的还能在帮他们抓几个共产党之后全身而退,至于那些死了的,那就只能怪他们命不好了。

但罗炳辉在当上吉安县靖卫大队长之后,并没与立即就按照上方指示去剿灭共产党。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早就知道国民党在共产党手中没有讨到什么便宜。所以这一次,他要先弄清楚国民党为啥总是失败,然后再开始“剿共”。

但罗炳辉没想到,对共产党越调查,他越觉得事情不对劲。

共产党红军那么穷,没钱没粮没设备,怎么还能打败装备精良还富有的国民党军队?于是,罗炳辉先是偷偷考察了一下吉安县,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当地的百姓都非常拥护红军,拥护共产党。所以共产党胜利的秘诀就在于,人民能在共产党身上看到希望。

打走了土豪,分得了田地,人人有田可种,有粮可食,有衣可穿,不再受压迫......美好的生活指日可待。

当发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区别之处后,那天晚上,罗炳辉迟迟不能入睡。他想起小的时候父母亲被封建地主剥削压迫毫无尊严可言,想起加入军队之后,亲眼所见国民党军阀部队的腐败。

而他此刻在干什么?现在不正是为国民党服务,压迫像自己从前一样,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吗?

罗炳辉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也就是在那一天,他的心开始倒向了我党。于是,他利用靖卫大队长的职位之便,行动了起来。

一天,靖卫队捉来了几个“共匪便衣”,罗炳辉稍微审问了一下说:抓错人了,便将对方放走了。这无疑引起了当地豪绅地主的不满。

共产党打土豪,是他们;共产党分的田地,是他们的。百姓将共产党当成了福音,但地主早已经将共产党当成了仇敌。

尽管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被释放的几个人就是共党,但他们依然还是不依不饶地将“通匪”这顶大帽子扣在了罗炳辉的头上。

县长一来质问,罗炳辉就呛声道:“要杀没饭吃的人,是杀不完的。把吉安的30万农民杀了,谁种田?如果抓到人不分青红皂白都杀,一定愈杀愈多!大家觉得我这样不好,我辞职!”

豪绅地主拿他没办法,只能就此作罢。就在这时,罗炳辉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种种行为,引起了我党的注意。

1929年夏天,罗炳辉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他的一位名叫赵醒吾的滇军老友寄来的,说是有事约他面谈。

二人见面之后先是好生叙叙旧,聊着聊着,在赵醒吾的有意引导下,便聊到了对蒋介石国民党以及共产党的看法来。

当探讨出广大工农坚决拥护的共产党最终将会取得革命胜利的结论后,罗炳辉突然发现不对劲。

“你是共产党?”

眼见着罗炳辉发现了自己的身份,赵醒吾反倒是不慌不忙地承认道:“是,我是共产党员。”

原来,当初中央上在知道罗炳辉的种种行动之后,便有了派人与他接洽的打算。组织挑来挑去,挑中了与罗炳辉有交集的赵醒吾。

赵醒吾此时不慌不忙,罗炳辉却显得非常激动。就这样,1929年7月,在赵醒吾引荐下,罗炳辉秘密加入共产党。

事后,应中央上的要求,罗炳辉继续以“灰色”身份,潜伏在国民党军队,暗中保护共产党同志。

但没过多久,由于奸细告密,罗炳辉秘密加入共产党的事情被揭穿。遂在1929年9月,他便率领靖卫大队中对国民党同样心存不满的战士,发动了吉安起义,正式宣告加入红军的队伍。

起义那天,他摘下头上国民党的帽子,扔在地上,用脚狠狠碾压了几次,随即还大声喊道: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了!

不久,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团第5团,罗炳辉任团长。

十八九岁时,他曾梦想着以参军的方式来改变父母家人的命运。但在行军的那十几年中,他为国民党效力却处处受排挤。但现在,罗炳辉十几年的寻寻觅觅终于有了结果:坚定跟着共产党走!

从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在江西对红军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红军的每一次反围剿,都能看到罗炳辉奋战的身影。

1930年,罗炳辉担任红12军军长一职,在反围剿中,负责的主要任务就是诱敌深入,这当中哪怕出现一点差错,可能就会让红军置身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说是身负重任真的一点都为过,但罗炳辉每一次都能出色完成。

1930年冬,蒋介石集结重兵,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建立了八百里的弧形围攻线,分路进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罗炳辉带领红12军第35师担负诱敌任务。

接了任务的罗炳辉在那十几天中,指挥红军且战且退,甚至故意丢掉一些物品,假装不敌溃败,最终成功地将敌军引入我军腹地。

随后驻扎在黄陂、小布附近的红军开始分两翼包抄,全歼敌第18师师部和2个整旅,并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

第一次反围剿成功之后,毛泽东对12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罗炳辉因为指挥得当,成功将敌军引入我军腹地,而获赠毛泽东“牵牛鼻子小能手”的称号。

在之后的几次反围剿中,罗南辉继续发挥他牵牛子的特长,一次一次制造更有利于红军作战的作战环境。

“罗炳飞”、“神行太保”、“双脚骑兵”,各种饱含赞誉的美称一个个地挂在了罗炳辉以及他所带领的红11军战士身上。

1934年10月,王明博古左倾思想最终使得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踏上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当时的罗炳辉已经被中央任命为红9军团团长,他的任务是带领红军打开通道,掩护中央以及红军主力的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罗炳辉率领部下红军多次与敌军进行殊死搏斗。娄山关坚守阵地,多次击退敌军,成功阻止国民党四个师的南犯;老木孔设埋伏伏击敌人,成功俘敌1800名,收获大量战利品;智取长岩寨、飘儿井,攻占会泽,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民区.....

在脱离大部队单独行军的情况下,当罗炳辉与红军主力会和的时候,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不仅如此,他还给中央送来了几十匹的骡马以及三万银元。周恩来称赞说:

“你们9军团单独行军这么长,在后面掩护党中央,掩护主力顺利北上,不但没有受挫折,还扩充了队伍,增加了钱粮。中央正缺马匹、钱粮时,你们就送来了,真是雪里送炭,你们干得好,有功劳。”

在行军的过程中,罗炳辉给所有人都留下了一种“拼命三郎”的印象。

在我军作战时期,罗炳辉休息的时间很少,糟糕的环境结合着不规律的作息,终于还是让这个外表看起来强健无比的男子倒下了。

那是在1935年6月红军飞夺泸定桥之后,因为连日以来的过度劳累,罗炳辉患上了重病,甚至连路都走不了几步,只能被绑在战马上艰难行军。

然而,红军当时的处境却非常不安全,前有天全河难以徒涉,后有国民党追兵紧紧相随。为此,罗炳辉不惜重病,星夜夺取天全城,以挽救危局。

但那时的罗炳辉已经到了呼吸都困难的地步,不止如此,由于身型过于肥胖,高血压也在随时威胁他的性命。

罗炳辉强撑着身体爬起来,率队立即出发。他在动员会上说:“我们要不惜任何代价,拿下天全,掩护红军主力通过天全……只要红军主力存在,中国革命就有胜利的一日,我们虽死犹生!”

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由于呼吸不畅的原因,罗炳辉说几句话就要休息一下,身边的参谋长非常担心他的身体,但是他却摆了摆手说:我没事,这个病到了战场就好的差不多了。

1935年6月4日晚,病重的罗炳辉拄着拐杖,指挥着红军由紫石关出发,从夹金山南麓无人区的崇山峻岭间穿越到天全河畔,借月光指挥部队涉水直插天全县城,给敌军来一个突袭。

在经过一番激战后,红9军团击溃敌部,5日中午攻入城内后,红军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找船去接渡红1、红3军团先头部队,接着又猛击天全两个旅逃敌。

亲眼见着红9军团完美地完成中央的任务,红军主力转危为安之后,罗炳辉终于将沉重的心思暂时放下,但随即,他自己也眼前一黑,倒了下去。

医护人员整整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抢救,才算把罗炳辉的性命抢救回来,但自那之后,他身体似乎开始加速衰败,战士们再难看到他马上行军是那副意气风发的样,躺担架,绑马背的行军生活,开始贯彻他的日常。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罗南辉尽管身体已经日渐虚弱,但在行事作风上,他却依然还是保持着和过去拼命三郎一样的作战模式。

尽管中央上的领导,包括毛泽东在内,都经常劝说他,要他多休息,但他却不敢休息,一直坚守阵地。尤其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积极准备全面发动内战,这就更让罗炳辉不敢轻易放松,更别谈休息了。

此前因为紧张的战斗,罗南辉曾多次出现晕倒不省人事的情况,组织上本来都已经做好让他将工作交接出去的准备,让他去往苏联看病,但在1月3日时,罗炳辉食管内血管突然劈裂,不得不在山东临沂休养。

这里就要说一下罗炳辉的肥胖了,很多人都有疑惑,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我军条件更是艰苦,就算想吃胖也做不到,为什么罗炳辉却这么胖?

其实罗炳辉的肥胖很好解释,因为甲状腺分泌不足,导致了他肥胖过度。但是这在当时的人看来,却不这么认为。

正是因为他的肥胖原因,很多人不解,所以当时就各种谣言四起。例如有人说“罗炳辉这样胖,因为每天要吃两个小孩”。

但就是这样一位“一天吃两个小孩”的人,把艰苦朴素发挥到了极致。

抗战时,罗炳辉成立了一个小鬼班,都是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孩子,人数最多时有120人。罗炳辉教他们读书识字。但是由于当时我军当时物资不足,这一百二十人的吃饭就成了大难题。为此,罗炳辉不惜自己缺吃少穿,也不让这帮孩子饿肚子。

要知道罗炳辉体格庞大,需要的食物更多,但是他为了孩子,自己忍饥挨饿,身体也被一天天拖垮了。

除此之外,罗炳辉对自己要求近于苛刻。

罗炳辉指挥时要求自己“热不张戴,冬不着棉”。就是说夏天炎热,战士们如果有一位没戴帽子,他罗炳辉身为将领,自己也不戴。冬天寒冷,战士们如果有一个人没穿棉衣,他罗炳辉也不穿。

但就是这么一位爱兵如子的将领,却迎来了一个不幸的结局。

1946年4月,经过短暂的休养,罗炳辉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中央军委随即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但是罗炳辉知道,自己说不上哪一天,就要牺牲了。

6月,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秘密完成了全面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国民党军队开始不断向解放区前进。为了给国民党一个迎头痛击,保卫解放区,罗南辉拖着病体,发起了枣庄战斗。

在作战前,罗炳辉似乎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在亲自与战士们一起讨论作战方案,考察敌情,制定作战术法后,他最后分散出一丝精力,趁着烛光,给妻子张明秀和儿子罗新安写了一封信。

“我自从十六岁离家以后,始终驰骋在战场上,为人民革命事业贡献了我的一切……我毕生没有打过败仗,在我牺牲以前,我还要再打一个胜仗,作为我对国家最后的一个献礼。”

6月9号晚7点,罗炳辉指挥第7师第20旅、21旅一部,第8师第23团第22团一个营向枣庄伪军王继美盘踞的据点发起进攻。

罗炳辉拖着病体,依然取得了枣庄战役的胜利,敌军王继美直接被毙命,3300余人被俘,并缴获轻重机枪95挺、各式大炮15门以及大量军需物品。

但也就像罗炳辉在家书中说的那样,这是他对国家最后一个献礼。

枣庄战役取得胜利之后,罗炳辉并没有就此退出前线会后方休养,而是和大部队一起留了下来,继续和相关单位研究枣庄的善后工作。

一直到6月18日,罗炳辉因为肠胃炎和反复不退的高烧,加上一直就有的高血压发作再一次陷入了昏迷的状态,但每当他意识稍微清醒的时候,他心中最牵挂的,依然还是战事。

“有电报吗?有没有什么消息?”

将士们看着这样的罗炳辉,心中充斥着担忧,不停劝说他回到临沂休养。罗炳辉眼看着自己的身体日渐衰落下去,深知自己如果继续待在前线,也大致帮不上什么忙了。

“我这病怕是几天也好不了了,打起仗来反而会成为前线的累赘,那就回后方去吧。”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害怕自己的身体会给战士们造成拖累的罗炳辉,才正正经经地和组织请了一回假。

战士们不仅心中没有意见,反而大大松了一口气。

6月21日,罗炳辉乘坐着一辆大卡车,启程回临沂。因为身体太过虚弱,他只能躺在担架上,由战士和医护人员抬着放进卡车。然而他这一躺,便再也没有了起来的机会。

临沂的休养之地尚且未到,卡车途径兰陵时,罗炳辉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身亡,终年49岁。

罗炳辉的死讯传回临沂,中央上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成了罗炳辉治丧委员会。联合讣告中说:

“罗炳辉同志病逝,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极大损失。”

是啊,1897年出生在云南的那一个奴隶小孩,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从茫然无措,到在实践中找到了谁才是他想要追随的那一支部队,从奴隶成长为了一个常胜将军,他的离世,对党和人民来说,是极大的损失。

罗炳辉遗体装棺之时,陈毅说:你未竟的事业,我们一定去完成。

未竟的事业是什么?是当初参军时抱着想要让一家人不再受地主欺辱,能有自己的田地种,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萌生的带着全国人民一起解放,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但是这一天,罗将军再也等不到了。

戎马倥偬半辈子,硕果待熟之际,他倒下了。但欣慰的是,三年后,他忠爱的我党,实现了将军生前的夙愿。这夙愿的实现,是无数先烈前赴后继换来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赢来了今天的繁荣昌盛。所以说,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前人已经替我们承担了蹉跎。

焕新归来!这条“新”马路带你穿越民国时光

“他用两手攀着月台,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918年冬,朱自清先生北上求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写下回忆性散文《背影》。作为连接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的重要次干路,南京江北新区新马路在今年5月焕新归来,引得周边市民纷纷点赞。

人车分流、线缆入地,道路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哪有人行道,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道路也是坑洼不平,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晚上轻易不出门,生怕摔倒。”聊起新马路的变化,家住浦欣家园的王大爷打开了话匣子:“过去架空电线密集杂乱,好似蜘蛛网,居民购物就餐图方便就把机动车往路旁一斜,愣是把四车道变成了两车道。这次改造以后,道路拓宽了,还设置了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线缆也都埋到了地下,整个道路清清爽爽,我们晚饭后也敢放心带着小孙子到浦口公园遛弯了”。

据了解,新马路北起浦珠北路,南至浦口公园,全长约2.3公里,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早年道路两侧为浦口火车站员工家属楼。南京江北新区建交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马路曾在2003年前后进行拓宽改造,经过近20年使用,路面破损严重,难以满足群众对出行环境和城市空间的品质要求,道路情况亟需改变。“本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于2021年10月启动实施,2022年5月完工,建设内容包括道路、桥梁、管线、景观、建筑立面工程。道路宽度由原先的26米宽度至35米,在保持双向四车道基础上铺设了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实现机非分离,提升通行能力同时确保道路安全。在路面建设同时进行了集约化管沟的铺设,地面架空线缆实现全面下地”。

连接过去,融通现代,时光隧道一秒穿越

雨后崭新的路牌上水气氤氲,扭头望去,路旁青瓦红墙的民国风格建筑恍若隔世。华灯初上,在复古路灯、法桐的氛围营造下,新马路透着现代城市道路的新,又保留着老浦口的烟火味道。

工作人员介绍,作为连接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的重要次干路,新马路改造伊始便以“民国文化新体验、城市形象新名片、地区功能新价值”为目标打造特色空间。“本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我们保留了道路中、侧分带的现状法桐,对沿线建筑立面进行了出新,每栋建筑的线条、饰面材料和标识标牌等采用一致风格,外侧空间实现特色铺装、街角绿地、连续花墙等精细化处理。通过打造民国风格建筑、特色景墙小品,重塑民国风貌街道,展现特色品质空间”。

“外立面出新都是由政府统一出资设计建设的,我特别喜欢我门口这个霓虹灯牌”。沿街商户郑女士告诉记者,过去路边黄土裸露,堆满杂物,两侧瓦房老旧破败,配上昏黄的灯光,整个新马路毫无生机。“道路整治以后,路两侧绿化更多了,街边增加了休憩平台,商家也自觉维护门前环境,不再堆砌杂物。一到晚上,各具特色的灯箱广告颇有复古新意,引得不少小年轻争相打卡,我这生意都比以往好了不少,新马路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马路”。

项目特色

基于区域浓厚的民国文化,以及连接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的门户型道路,新马路的特色风貌的塑造主要有以下几点:

特色民国风貌塑造——一体化,地域化、特色化

以“民国文化新体验、城市形象新名片、地区功能新价值”为目标,对道路的U型界面进行了统一设计,标志性的法桐,民国风格的建筑、特色的景墙小品,重塑了民国风貌街道。

舒适林荫慢行空间——浓荫化、精致化、舒适化

注重慢行空间设计,三排浓密的法桐构建了独特绿荫空间,是新马路标志性景观,连续舒适的慢行空间体验,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提供雅致生活体验。

特色品质空间塑造——品质化、风格化、特色化

每栋建筑的线条和饰面材料风格一致,外侧空间精细化处理,特色铺装,街角绿地,连续花墙,统一风格的标识标牌都凸显了历史文化氛围,展现了特色品质空间。

前后对比

机动车道整治前

机动车道整治后

街边绿地整治前

街边绿地整治后

素材来源 | 建设与交通局

编辑 | 濮治颖

发布 | 苗鑫

审核 | 刘云涛

“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民国胖子趣事多

以前生活条件相对差些,胖子比较少,自然就引人注目。民国时的大胖子不多,傅斯年、李济、裘善元这三人最有名。

r

有一次三人同在重庆赴宴,筵席散后,主人特地给三人雇来滑竿。裘善元先出门,竿夫看他那样子,都不想抬,于是就互相推让。李济再出来,竿夫们更吓了一跳,彼此推让得更厉害了。待到傅斯年出来,大家就都跑了,主人好尴尬。三人看看,笑得前仰后合。

r

或许因为自己体重的原因,傅斯年对竿夫格外礼遇。在李庄时,他常常坐滑竿外出办事,路上只要听到听竿夫喘大气儿,他马上喊停,自己下地走一段。赴宴时,饭菜摆上,一定先到竿夫那桌,巡看饭菜是不是和自己那桌一样,若有差别对待,起身就走,根本不给主人留任何情面。

r

傅斯年性格直爽,文字激扬,好斗,罗家伦笑他:“你这么一个胖子,怎么能跟人打架。”“我以体积乘速度,产生一种伟大的动量,可以压倒一切。”史语所的年轻人见到他都是心里发憷,只要有傅斯年在,都蹑手蹑脚,小心翼翼。某次,社会所所长陶孟和前来办事,与代所长董作宾闲谈:“胖猫回来了,山上淘气的小耗子,这几天敛迹了。”“胖猫”就是说傅斯年。

r

剧作家卢前也是个胖子,冰心《记卢冀野先生》云:“一个胖胖的圆圆的脸孔,浓黑的眉毛,嘴上有短短的胡须,穿着一身黑色的棉布中山装,手里拿着一根黑色的手杖,看起来活像一个大老板;谁知道他却是鼎鼎大名的江南才子卢前——冀野先生。”好友易君左则是一瘦子,曾在二人合影上题诗:“十载豪游万事乖,君肥我瘦共沉哀。”又做打油诗,“依然肥胖似冬瓜”,卢则接语“不徒冬瓜,而且葫芦矣”。其生性乐观,庄谐杂陈,常与己之体态作文章素材,张恨水曾谑之:“文似东坡,人似东坡肉。”

r

在四川时,卢前坐滑竿之前,定要选之又选,一选竿轿结实,一选竿夫粗壮。就算这样,坐上时也是两手紧握架竹,悸悸然不敢稍懈,然而他把轿竿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一友人曾玩笑道:“汤若士的《还魂记》是拗折人嗓子,老兄的金躯是压折人轿竿子。”

r

站在风口,胖子也能飞起,每个胖子,都是上辈子折翼的天使。对于胖子,重意不重形,看他们乐观的心态,开朗的性格。有洁癖者,多瘦子,然看似颟顸的傅斯年,未因体胖而失体,神明为之衰,且有洁癖。

r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出任北大代理校长,其到达北平,走下飞机的第一句话便问接机的陈雪屏与伪北大的教员有无交往,答“仅限一些必要的场合”,傅大怒:“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遂决意反对留用汪伪时期的北大教员,对自己的老师周作人为首者极力清算,悉数开除,学生的学籍与学历也不为承认,须先补习,方能参加学历甄审,再行入学。

r

养尊处优者胖,心广胸阔者胖,加菲猫说:“肚子大不可怕,可怕的是肚子里没有好东西。”膘肥腰圆,内含祸心,一肚子的忠心不忠心,渔阳鼙鼓动地来;表里莹彻,理义养心,一肚子的合宜不合宜,天涯流落思无穷。(介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