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单糖 肥胖(单糖和多糖的区别肥胖)

天天养生汇 0
文章目录:

营养师:很多人都误会了糖,是生命的“燃料”,是肥胖主要原因

营养师:很多人都误会了糖,是生命的“燃料”,是肥胖主要原因

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糖”,是指带有甜味的食品,如糖果、白砂糖、红糖、葡萄糖以及各种甜点。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营养科学中,糖类也叫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中,是人体活动所必须的能力物质。

植物的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和从根部吸收来的水(H2O)转变成糖。因此,这类营养物质在营养学里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糖类是人类或动物生命活动的“燃料”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糖类,从而将能量存储下来。人类或动物摄取糖类之后,在体内氧化时释放能量或转变成体内其他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一般1g葡萄糖在体内完全氧化成CO2和H2O,可释放出16.8kJ的能量。通常人体所需能量的50%~65%是由碳水化合物氧化供给的。

糖类根据其结构的不同,以及人体吸收利用率差异可分为4类,分别为单糖,双糖,可消化多糖,以及不可消化多糖(膳食纤维)

单糖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糖分子糖类,进入人体后不需要进行分解,可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比如葡萄糖、果糖。果糖在体内可以转变成葡萄糖。葡萄糖是生命活动可以直接利用的主要能源。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经消化系统水解,最终都要变成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入血液,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为血糖,由血液循环把葡萄糖送到各组织器官进行代谢、产能。有些器官组织完全依赖葡萄糖供能,如大脑、肺组织、红细胞等。故此,在我们生病无法进食的时候,通常都需要注射葡萄糖来维持生命活动。

双糖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双分子糖,因此需要经过一次分解之后变成单分子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而多糖则需要经过多次分解,一类可以被人体吸收,而另一类分解之后也无法被人体吸收,由于不能被人体吸收故被叫做膳食纤维或“纤维素”。单糖与双糖都带有一定的甜味,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糖”,而多糖不具备甜味,在经过唾液腺初步分解后能感受到一点点甜味,比如我们在反复咀嚼米饭的时候,可以感觉到。

可消化多糖一般就是指淀粉,存在于各种谷物之中,如:米饭、小麦、高粱等。其中以米饭、小麦中含量最高,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主食,是我们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不可消化多糖主要存在于各种蔬菜,以及粗粮当中,也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物质。对促进人体消化吸收,排毒清理肠道等重要作用。

错误理解糖类作用是很多人肥胖的原因

单糖,双糖以及可消化多糖(淀粉),为人体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因此,人体每天都需要进食大量的主食。然而,如果能量摄入过多,在我们的生命活动中无法耗尽,就会转换成脂肪进行存储,以待下次能量匮乏之时可用。因此,对于很多动物来说,在食物丰盛的秋天,都好吃得非常肥美,才能在冬季食物匮乏的时候抵御寒冷。但是,对于人类来说,食物非常丰盛,导致脂肪一天天堆积,肥胖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很多人将这种现象错误地归结为吃肉太多。

事实上,可消化多糖摄入过多,膳食纤维摄入过少,日积月累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需要减肥的朋友来说,要充分认识到这点,或对于控制体重会有很帮助。

多进食膳食纤维或可预防很多疾病

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蠕动,使毒物在肠中停留时间缩短,减少肠壁的吸收机会另外,纤维成分可使粪便量增大,起到稀释毒物的作用。食用粗制品(纤维素)在咀嚼过程中。通过中枢神经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此外,纤维素体积大、无直接营养,可产生饱腹感。食后发出已经饱了的信号,从而抑制再吃更多食物的欲望。多食富含纤维的食品(水果、蔬菜),防止营养过剩造成肥胖。还能净化肠道,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可见,对于糖类的了解,更有助于控制自己的体重,有益于身心健康。

糖,才是让你发胖的元凶

你是怎么发胖的,你知道吗?糖,才是让你发胖的元凶!

如果你总是迷恋各种甜食、甜味饮品,你会不知不觉变成一个胖子。甜食是富含糖分跟热量的食物,过多的糖分会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中。

相比于脂肪来说,糖分才是最容易转化为脂肪的物质,是导致身材发胖的“元凶”。

人在心情低落的时候,适当吃一些甜食可以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你感受到心情愉悦。因此,很多人心情不好压力太大的时候,喜欢暴饮暴食来释放压力,这种行为也容易让人发胖。

而糖分的饱腹感是比较差的,会让你过量进食而不自知。当你摄入过多的能量后,身体就会把多余的糖分储存在脂肪细胞中。而细胞分子是比较臃肿肥胖的,你的身材就会逐渐发胖。

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曲奇、巧克力、蛋糕、雪糕、奶茶都是很甜的食物,饱腹感也不高,容易促进脂肪的合成。

而各种谷类如米饭、薯类、豆类食物也属于糖分,但是它们属于多糖,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分解为单糖,因此,升糖系数会比“看得见”的糖分低得多。

不过,当你过量摄入碳水主食的时候,也会造成脂肪的堆积。所以,并不是说不吃甜味的食物,就等于没有摄入糖分,有的食物虽然不甜,但是糖分含量却不低,比如面条、米饭等食物。

糖分可以说是一种“另类毒品”,吃多了是会上瘾的。而摄入过多的糖分,还会加速皮肤氧化,变得暗黄,容易起痘痘,让你颜值老化。

糖类说到底就是碳水化合物,单糖是最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双糖跟多糖就是稍微复杂一点的碳水化合物。想要保持好身材,平时一定要远离各种高糖分、有甜味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

减肥期间,要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才能减缓升糖系数。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时候,可以选择分解时间比较长,饱腹感更强的碳水主食,这样可以抑制脂肪的堆积。

一个成年人每天的正常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250-300g左右,减肥期间,你可以控制在200g左右,摄入量不能低于150g,否则无法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身体代谢动力也会受阻,不利于身材瘦下来。

减肥的人少吃碳水主食,会让你提前出现饥饿感。为了降低饥饿感的出现,平时你可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食物,身体分解蛋白分子耗费的热量会更高,饱腹感也会更久持久,比如各种鸡蛋、三文鱼、牛肉、虾肉、鸡胸肉、金枪鱼、奶制品等食物。

三餐可以多吃一些不同种类的蔬菜,比如白菜、西兰花、番茄、豆芽、芦笋、花椰菜、洋葱、空心菜、苦瓜、芹菜等,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少,升糖系数也比较低,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你控制卡路里摄入,同时提高燃脂速度!

这种“糖”摄入多,心脑血管病风险高!戒掉10天身体有可喜变化

糖,是甜蜜的象征。同时,糖也给人们带来无限负担:肥胖、龋齿、皮肤变差、内分泌紊乱、血糖波动……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后发现,长期高糖饮食者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者短10~20年。

“控糖”正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养生方式,但你知道“控”的到底是什么糖吗?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众多糖里最改控的是哪一种,教你在不牺牲美味的同时科学控糖。

受访专家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刘石平

众多糖里,最该控制“添加糖”

很多人把碳水化合物和糖画上等号,从而拒绝主食。

实际上,碳水化合物并不是单纯的“糖”,还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多糖,乳糖、麦芽糖等双糖,果糖、葡萄糖等单糖。碳水化合物又可分为天然糖和添加糖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石平表示,在人体内,添加糖的代谢与天然糖没有差别,最终都会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

但添加糖的“罪行”在于“热量高、营养低”:

  • 蛋糕、饼干等食物中添加糖(白砂糖、红糖、玉米糖浆、蜂蜜和葡萄糖)含量高,但维生素、膳食纤维、蛋白质的含量低;
  • 同质量的粗粮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天然糖),还有膳食纤维以及钾、铁等微量元素。

添加糖多,心脑血管病风险高

如果保持每天的热量摄入不变,摄入过多添加糖势必会挤占其他营养物质的占比,导致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不足。

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为80~120毫克。

糖分摄入过多时,血糖水平会过高,机体首先将其转变为肌糖原、肝糖原,储存在肌肉、肝脏中。

但糖原的储存量也有上限,肌糖原约为120~400克,肝糖原约150克,多余的糖分会被机体转化为脂肪,囤积下来。

久而久之便会刺激血管,导致内皮受损,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风险升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要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25 克大概多少呢?6 块方糖(一块方糖 4.5 克)。或许你觉得看起来还挺多的,但想吃过量真的非常容易。

有实验检测显示,以一颗4.5克的方糖来计算:

  • 一瓶500毫升的某柠檬味碳酸饮料的含糖量相当于13块方糖;
  • 一瓶500毫升的某凉茶含糖量达10块方糖;
  • 一根50克的某花生夹心巧克力棒的含糖量为7块方糖。

戒糖10天,血压、胆固醇好转

糖摄入过多,会导致“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诱发心脏病,招来糖尿病,还会增加患脂肪肝、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疾病风险。

令人欣慰的是,美国医学专家曾发表在《肥胖》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只要10天不吃糖,人体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10天的戒糖实验

美国加州大学儿童内分泌科教授罗伯特·拉斯汀博士选取了43名肥胖儿童,进行了一项持续10天的试验。

在这段时间里,研究者尽可能地去除了受试儿童饮食中添加的糖(包括有甜味的蔗糖和面食中的淀粉等多糖),比如用酸奶代替甜面包和点心、用水果代替薯条等。

试验结束后,孩子们的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了,糖耐量(人体分解糖的能力)则有所升高。这说明,糖对人体的害处是可以逆转的。

不过,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儿童医院的一位专家也指出,减少糖摄入仅仅是改善健康的一部分,控制脂肪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坚持锻炼等同样重要。

日常做到5点才能有效控糖

控糖重要的是自觉限制饮食中的糖摄入,而不是盲目相信控糖保健品、抗糖食物等。

#01

粗粮替代细粮

尽量选升糖指数(GI)比较低的食物,限量选择升糖指数偏高的食物。GI越高,代表升血糖的能力越强。

一般来说,白米、稀饭等越容易吸收的食物,升糖指数越高,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粗粮的升糖指数较低。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般人群每天应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也就是说,粗杂粮应占主食的1/3左右。

#02

用甜味代替添加糖和游离糖

生活中缺不了甜味,建议选择相对健康的“吃糖”方式:

吃点糖分较高的水果或果干来解馋,如榴莲、香蕉、桃子、苹果、梨等;一些蔬菜的甜味也很突出,如南瓜、胡萝卜、甜菜等;三氯蔗糖、木糖醇、阿斯巴甜、甜菊糖等代糖,几乎不含热量,非常适合替代白糖。

#03

多关注低糖或无糖食品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

  • 无糖或不含糖的食品,含糖量要小于0.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
  • 低糖是小于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食品虽标注“无糖”,但仍含有麦芽糊精等物质,也不建议购买。

#04

看食品标签,警惕隐形糖

大家挑选零食时一定要仔细看食品配料表。

如果白糖、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结晶果糖、麦芽糖、玉米糖浆等字眼的位置很靠前,说明是隐形的含糖大户,尽量少买。

#05

遵循饮食能量的两个平衡

一般来说,饮食能量要保持两个平衡:

  • 能量营养素之间的比例适宜和平衡,即碳水化合物占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5%,不要对某一种营养物质太专一。
  • “能量摄入=机体消耗”,能量供给过多,会导致肥胖、高血脂、心脑血管病,供给过少则会营养不良。

★Tips★

控糖在于长期自律,不必寸量铢称,如果偶尔多摄入了一些糖,就少吃点主食、少吃点肉,这样就能保证一天的总能量摄入不会太高。▲

本期编辑:刘云瑽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