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肥胖
“糖胖病”你听过吗?肥胖+糖尿病,危害加倍
糖尿病听多了,但糖胖病是个什么 ?没错,糖尿病大家相对熟悉,而“糖胖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比较陌生。
“糖胖病”实际上就是肥胖2型糖尿病,也就是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是糖尿病与肥胖并存的表现。
简单的理解公式:“糖胖病”=2型糖尿病 肥胖=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由外国人Sims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它的英文名称为“diabesity”,是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两个单词所组成。
“糖胖病”主要是用以强调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代表了肥胖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人群。
“糖胖病”可怕么?随着现代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糖胖病”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9,糖尿病已进入前10名死因,自2000年以来显着增加了70%。糖尿病也是导致前10名男性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原因,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80%。
临床上肥胖患者易合并代谢异常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等,而这些代谢异常问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而其中很多疾病也恰恰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合并症或并发症。
当肥胖 糖尿病,糖尿病病情易加重,使血糖更难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往往血压不正常且难以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
所以肥胖 糖尿病的危害,不是1 1=2,而是1 1>2!您说可怕不可怕呢?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糖胖病”?第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第二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测量腰围。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或女性腰围 ≥ 85 厘米。(腹型肥胖不容忽视;特别注意“将军肚”的人士。)
符合以上两步者,就可以断定为:糖胖病。
中医怎么看“糖胖病”?按照中医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01脾胃湿热型:表现为食欲强,形体壮实,面红,口臭口渴,便秘尿黄,有痤疮。
02脾虚痰湿型:表现为胃口时好时坏,舌苔白厚,大便稀溏,乏力,懒言少动。
03脾肾阳虚型:表现为腹臀部胖,浮肿,畏寒肢冷,小便多,腹泻腰酸,耳鸣。
04肝郁气滞型:表现为情绪易怒,面暗身痛,睡眠差,月经不调。
以上四种类型,唐咸玉主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是脾虚痰湿兼有肝郁气滞的类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中国有六成“糖胖病” 选药、练肌肉可减肥
日前,中国医师协会发起“中国糖胖病管理中心项目”。糖尿病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糖胖病”或许还是个比较新的名词。“糖胖病”即肥胖2型糖尿病,它的英文名称为“diabesity”,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两个单词所组成。研究表明,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已经高达60%,相当于10个糖友中就有6个胖子。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糖胖病呢?首先,你已经被确诊是2型糖尿病;然后测测你的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和腹围,如果体重指数BMI大于28kg/m2或男性腹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腹围大于85厘米,就可以断定你是一个糖胖病患者了。
当然。对于体重指数BMI大于24kg/m2又小于28kg/m2的超重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这意味着你可能是糖胖病的高危人群。
糖胖病管理中心项目发起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肥胖及糖尿病诊治中心邹大进教授指出,理想的体重(kg)应该是身高-105cm,作为超重或者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应该3-6个月内减轻5%-10%的体重。
减肥前先分清“良性肥胖”和“不良肥胖”
良性肥胖是指脂肪均匀地分布在全身,虽然胖但肚子不大,臀部大但腰不粗,胖得较“谐调”;而不良肥胖的人脂肪主要堆积在肝脏、肌肉和胰岛,从体形上看就是腰很粗,我们常说的“将军肚”、“啤酒肚”就属于不良肥胖。需要注意的是,良性肥胖和不良肥胖不能全靠自己判断,最好到医院找医生进行鉴定,再决定是否需要减肥。
如果良性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盲目减肥,反而对血糖控制不利。不良肥胖的患者因为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不利于病情控制,所以必须把多余的脂肪减掉。
有研究显示,只要减轻原体重的5%~7%,就可以降低糖尿病风险约60%,腹型肥胖尤其有效。因此,哪怕只减轻了些微的体重,就可以调整身体的糖代谢状况,降低体内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炎症反应。
练肌肉最消腹部脂肪
全面的运动不仅包括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等),还包括肌肉训练,如俯卧撑、哑铃等。肌肉训练可以减少腹部脂肪、减轻胰岛素抵抗并大大改善肌肉摄取糖的能力。有研究发现,骨骼肌指数每增加10%,出现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降低11%,糖尿病前期风险下降12%。因此,每周除了3~5次的半小时快走,还要增加两次负重训练,增加主肌肉群力量。
肥胖糖友可“选药减肥”
糖尿病患者每天离不开的药物也和体重有一定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降糖药药物,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体重。
(养生)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叶健华介绍,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适合胰岛功能不好、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友;而对于胰岛功能正常的患者,如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
因此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首选二甲双胍类药物。这类药物具有抑制食欲、降低血糖的作用,并且改善体内脂肪代谢,配合平时的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重,避免肥胖糖友继续胖下去。而消瘦糖友,应首选胰岛素治疗。
叶健华提醒,身材胖瘦往往只是用药的一个参考,要想更准确地了解自身的胰岛功能,最好做一下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以便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并发症情况、心肾功能等,制订出最佳治疗方案。
新闻链接
首个跨科室跨学科糖胖病管理中心项目正式启动
3月19日,来自全国内分泌领域的四十余名权威专家以及二十多家主流媒体出席了在昆山举行的“糖胖病管理中心”项目启动会。该项目首次运用跨科室跨学科进行肥胖糖尿病病人的综合管理模式,搭建了院长、权威专家、医生、护士之间的沟通平台,旨在全面提升临床医师对糖胖病的治疗观念,从而能全方位地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更好的选择。
研究表明,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已经高达60%。糖胖病不只是肥胖加上糖尿病,肥胖与糖尿病会相互影响和作用,造成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增加,给患者带来加倍的危害—血糖、血压更难以控制,同时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不仅大大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目前,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传统的‘以降糖为中心’的理念正在改变,倡导血糖、血压、血脂及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综合管理,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肥胖是阻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及多重危险因素管理的重要障碍,也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加强全国内分泌科医生对糖胖病患者关注、普及糖胖病管理经验、加强管理能力对于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的血糖及多重危险因素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军医大学附属肥胖及糖尿病诊治中心邹大进教授和与会嘉宾分享了中国糖胖病患者的发病情况和患者管理现状。
糖胖病管理中心项目发起人邹大进教授介绍,糖胖病管理中心项目是专门针对糖胖病患者搭建的治疗平台,糖胖病管理中心配备有内分泌科、外科、营养科医师和责任护士,以及服务于患者的一系列硬件设施和患教材料。
“肥胖”是糖尿病的代名词?很多人都误解了,看完你就懂了
大家在谈论糖尿病的时候,好像总是不得不提一个词''肥胖'',是的!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可是呢!糖尿病和体重的关系,很多人仍然存在不少误区。
据有关专家解释,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第一类型:糖尿病“胖瘦皆有”
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1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2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第二类型:糖尿爱“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外瘦内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中国及所有亚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并不高,但为何糖尿病的发病率却一路走高呢?这涉及到一个问题——腹部脂肪。有些人看起来不胖,但其内脏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容积却很高,表现“外瘦内胖”。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增加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素细胞受到损伤,从而促发糖尿病。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