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红斑(肥胖红纹)
女子一觉醒来,身上出现大量红斑!热天高发,家中有它要注意↘
最近开启大晴天模式之后
很多家庭都忙着晒晒晒
阳台天天“满负荷运转”
浙江临平的董阿姨(化名)
就是其中之一
但在疯狂洗晒两天后
她却发现浑身痒了起来
而进入夏季后
长沙市民李女士(化名)
也发现自己腿上长满大片红斑
可是她认为自己既没有外出
也没有接触虫子
最终医生找出了病情关键
就在家家户户常使用的凉席上
每年都有人中招
女子天天忙着洗晒
身上起了大片红色斑块
疯狂地晒洗了两天之后
董阿姨又把家里的沙发垫搬阳台
谁知停下来休息时
却感到浑身发痒
忍不住抓挠起来
掀开衣服一看
身上起了大片红色斑块
因为实在难以忍受
她连忙赶到皮肤科门诊就诊
医生查看了董阿姨的皮肤情况,通过完善相关检查,最终诊断为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炎症。”医生介绍。过敏原检测显示董阿姨对霉菌过敏,加上连日来的疯狂洗晒让自己太劳累,荨麻疹就找上了门。
双下肢起大量红斑
“罪魁祸首”竟然是家里的凉席
家住长沙的李女士也同样饱受皮肤问题困扰。
一周前,李女士起床后发现,自己的双下肢莫名其妙起了大量红斑、风团,奇痒无比。她赶紧购买了药物外擦,可没想到,瘙痒不仅没缓解,擦药后皮肤上还冒出了蚕豆大小的水疱。
去皮肤科门诊就诊后,医生根据其皮损表现,考虑丘疹性荨麻疹可能性较大。由于皮损表现为虫咬所致,但患者却坚决否认被蚊虫叮咬可能,表示近期居家未外出,家里居住环境干净,且未饲养宠物,那么虫子究竟从何而来呢?
经过仔细询问发现,原来,由于近期天气变热,李女士刚刚新换了凉席,而这正是导致丘疹性荨麻疹的关键所在。
凉席为何会引发荨麻疹?
医生介绍,有数据统计,3个月以上未使用的凉席,每张凉席上面至少有超过1000万只的螨虫。
而简单的水洗并不能将它们完全赶走,“陈年凉席”很容易诱发丘疹性荨麻疹。螨虫的分泌物、排泄物还可以导致过敏性皮炎、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
医生支招处理凉席
夏天开始使用凉席时,先要把凉席放到卫生间里,用莲蓬头对着它冲,至少要冲十几分钟,冲完了以后放到大太阳下暴晒,至少晒一到两天。等凉席干了,收之前再用手或衣架拍一拍,螨虫尸体就会掉落;若出现席子发霉的情况,更需要多清洗,可以用白醋、酒精反复擦拭。
除了螨虫对人体的危害
这些凉席病也要特别防范
1.有些人体质较弱喜欢睡凉席,再加上开空调,很容易因腹部受凉而引起腹泻。
2.新买的凉席可能表面较硬、不太光滑有毛刺,很容易划伤皮肤,婴幼儿尤其需注意。
我们在选择凉席时尽量选择透气性好、质地优良,柔软舒适的凉席。
藤席、亚麻席是孩子使用首选。竹席质地粗糙;草席易生螨虫、散热不佳;麻将席又过于冰凉,都不适合孩子使用。
夏季是皮炎、湿疹的高发季节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皮肤科主任杨蓉娅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厚敏介绍,夏季是皮炎湿疹的高发季节,如下几种皮肤病很常见。
1、丘疹性荨麻疹——红色丘疹伴有瘙痒、疼痛
丘疹性荨麻疹也是虫咬皮炎的一种,是由昆虫叮咬(如蚊子、蠓虫、螨虫等)引起的皮肤炎症或过敏,常表现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水肿性红斑,可伴瘙痒或疼痛。
2、夏季皮炎——对称性红斑、丘疹或水疱
夏季皮炎主要是由高温、高湿,加上汗液、灰尘刺激所致。
成年人与女性多见,特别是在高于30℃环境下长时间、户外工作者或者肥胖人群,表现为四肢、躯干对称性红斑、丘疹或水疱,伴有明显瘙痒。
3、过敏性皮炎——瘙痒、刺痛、红肿
过敏性皮炎常见于过敏体质,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由于外界或体内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夏季洗澡频繁,皮肤经常接触到洗涤剂等用品,紫外线暴露增加,会引起皮炎湿疹的发生。有些养宠人群身上总会出现瘙痒,通常也是由过敏所致。
这些都可能是荨麻疹的诱因:
海鲜、坚果、鸡蛋、牛奶、巧克力等食物;
阿司匹林、抗生素(青霉素、磺胺类)、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冷、热、压力、日光、摩擦等物理因素;
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环境因素;
其他如精神紧张、运动、激素变化、自身免疫疾病等。
如何防治丘疹性荨麻疹
据了解,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过敏反应,但和人们熟悉的食物过敏不一样,不是由食物导致,而是昆虫叮咬后引起的过敏反应。被昆虫叮咬后,它们分泌的唾液进入到人体,个体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医生表示,丘疹性荨麻疹最大的困扰就是“太痒了,晚上会影响到睡眠。因为太痒了,让人忍不住去抓,抓了更痒,抓破之后还可能化脓。”
那要如何防治呢?
得了丘疹性荨麻疹不要慌,关键要止痒,缩短病程。
在没有破皮的地方涂止痒的药水药膏,比如炉甘石洗剂等;外用糖皮质激素,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卤米松地奈德乳膏等;破皮处使用夫西地酸等预防感染。
如果皮疹泛发,瘙痒剧烈,外涂药物疗效欠佳,则建议患者尽早前往皮肤科门诊就诊。
特别提醒
如果孩子得了丘疹性荨麻疹,患处的皮肤摸起来发烫,可能已经引发炎症。
孩子还可能伴有红、肿、热、痛的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发烧,需要及时送医,对孩子进行抗感染治疗。
来源丨广州日报、都市现场、健康时报、健康杭州
编辑丨李楠
责编丨郭启迪
审核丨刘鹏
「周末推荐」皮肤是面“镜子”,它能照出的病你了解几个?
来源:健康报微信传播矩阵-健康报医生频道(jiankangbaoyoung)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的一面镜子,真正孤立的皮肤病实际上相对少见,有许多疾病也有其相关的皮肤改变,或先于系统性疾病或同时出现。
某些特定皮损的出现是某类系统性疾病的高度预警信号,因此不只皮肤科医师,其他专科或全科医师也应对这些皮肤表现有所了解,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和及时地进行检查和明确诊断。
黏膜改变
黏膜黑斑:口唇或颊黏膜多发性黑色斑点,如发病年龄早,有家族史,可能为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多合并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需行胃肠镜检查明确,并长期随访。
黏膜白斑:成年人口腔黏膜出现白斑时,首先需行念珠菌检查,如无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病史但念珠菌阳性者,需进行HIV筛查,可能是AIDS的首发表现。如HIV筛查阴性但有吸烟或嚼槟榔病史的患者,还要及时病理检查,明确是否为口腔癌。
黏膜鹅卵石样变:皮肤黏膜密集的口部丘疹,致唇、龈和舌部呈特殊的“大鹅卵石”样形态,伴手足多发性小的肢端角化,常伴乳腺癌、甲状腺癌。
黏膜溃疡:反复发作的口腔或生殖器部位黏膜溃疡,除了要考虑白塞氏病、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外,也有炎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可能,并可能在炎性肠病加重时急剧发生。克罗恩病的首发症状可表现为肛周红斑、肛周裂纹、溃疡,严重者甚至出现累及肛门括约肌的深溃疡、肛门会阴脓肿、直肠阴道瘘管甚至瘢痕形成导致畸形,口腔黏膜除溃疡外,还可出现鹅卵石样结节、增殖性脓性口腔炎。严重的口腔黏膜糜烂还可见于重症药疹、寻常型天疱疮;累及口唇外的糜烂;同时伴有多种类型皮肤损害时,要考虑副肿瘤天疱疮、Castleman病、胸腺瘤、淋巴瘤等,需要系统排查。
舌炎:是很多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现,多见于贫血、核黄素缺乏症、烟酸缺乏症、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另外,胰高血糖素瘤等肿瘤也可发生。
皮肤改变
结节性红斑:表现为胫前皮下痛性结节。既可是独立的疾病也可能是多种系统性疾病的皮肤表现。反复发作的结节性红斑与感染的关系很大,特别是结核感染,需要排查。另外炎症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病、结节病、淋巴瘤都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结节性红斑。
疼痛性溃疡:可为坏疽性脓皮病的表现,好发于下肢伸侧面,首先出现疼痛,其次脓疱及溃疡形成,溃疡呈潜行性,周围有水肿性紫红边,除见于炎症性肠病外,还可见于恶性肿瘤、骨髓异常增生性疾病。
瘀点、瘀斑:血小板减少可导致,严重者甚至形成血疱。一些特殊部位的瘀斑,如眶周或颊部大片瘀斑,也叫“捏颊紫癜”,可同时伴有舌头肥大伴舌体瘀斑,要考虑系统性淀粉样变,应及时进行免疫固定电泳、骨穿等系统检查,系统性淀粉样变可导致多系统损害,需要对心脏、肠道、肾脏等进行系统评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也可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等,同时还有皮肤黏膜显著红紫,尤以面颊、唇、舌、耳、颈部和上肢末端(指趾及大小鱼际)为甚,可伴有严重瘙痒。
恶性黑棘皮病:黑棘皮病表现为皮肤皱褶部位像天鹅绒样外观,可见于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肥胖症。恶性黑棘皮病皮疹分布更广泛,可累及黏膜、四肢,并伴掌跖角化过度,色素更明显。伴发的内脏恶性肿瘤绝大多数是腺癌,其中胃癌最多(占45%~61%),其次是胰腺癌、肝胆管癌、结肠癌等。皮疹大多早发于肿瘤,也可同时发生,随肿瘤切除或治疗而消退或消失,再随肿瘤的复发或转移而再发,对临床非常有提示意义。
匐形性回状红斑:为躯干及四肢近端匍行性稍高出皮肤的红斑,形成环状,离心性向外扩展,泛发环形红斑互相连接呈花边状及脑回状等,表面有色素沉着及细糠状鳞屑,伴有瘙痒。该皮损可见于多种癌症,如肺及支气管、鼻咽部、头颈部、乳腺、卵巢、肾脏等肿瘤。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皮肤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游走性松解坏死性环状或回状暗红斑,好发于面部、口腔部位、曲侧及四肢末端等部位,周期性发作,1/3的患者伴有严重的舌炎,为猩红色或者牛肉色萎缩状。自觉瘙痒。组织学检查表现为表皮上半部分出现突然坏死松解,要考虑胰高血糖素瘤可能。这种皮肤上部出现突然坏死松解改变,还可见于肠病性肢端皮炎、锌缺乏、生物素缺乏、烟酸缺乏症。
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症:是内脏恶性肿瘤,特别是喉癌的重要标志。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约2/3的病人皮肤症状先出现,对称分布于肢端,主要累及手、足、鼻和耳部,境界不清楚的紫红或红褐色斑,表面有灰白色不易刮掉的角质性鳞屑。甲皱襞肿胀、压痛,指甲也可出现甲板增厚、凹陷等表现,常同时伴发黑棘皮病。
继发性鱼鳞病:四肢或躯干出现获得性鱼鳞病样皮肤改变,可见于多种肿瘤疾病,如肺癌、乳腺癌、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肠道平滑肌瘤等。
毳毛增多症:女性多见,多发生于脸部,然后逐渐扩展至颈部及全身,生长很快,见于肺癌、淋巴结癌、子宫体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和结肠癌。
肤色改变:皮肤颜色的改变也多见于系统性疾病导致。皮肤发黄见于黄疸、胡萝卜素血症。弥漫性色素沉着见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特征性皮肤表现为棕黑色皮肤黏膜色素沉着,部分患者为首发症状,好发于面部及四肢日光暴露部位,口腔、牙龈及唇舌可有点状色素沉着。其中掌褶色素沉着具有特征性,可见于POEMS综合征、黑素瘤广泛转移,慢性肝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
如上述,真正孤立的皮肤病相对少见,除了上述的皮肤改变外还可伴发一些非特异性改变,临床医生需针对肝脏、肾脏、内分泌、恶性肿瘤等进行系统排查。
文/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 陈柳青 曾玲玲
阅读更多热文……
➡️ 阿司匹林走下“神坛”?两大权威杂志发文“没益处”!病人还要不要吃?所有医生都该看看!
➡️ 家长海外疯抢这个,你以为的“安全”可能害了孩子!
➡️ 为什么《柳叶刀》的研究告诉我们,只要摄入酒精,就是不安全的?
➡️ 韩春雨撤稿论文有了最新调查结果!
➡️ HPV疫苗真的会让卵巢早衰吗?
编辑制作:王建影
身上出现红斑,还会扩大,医生提醒:可能是体癣,有传染风险
前不久,齐女士身上长了个斑点,近几日越长越大,像个红色圆环。一天前,她觉得痒就抓了几下,今天发现这个圆斑边又长了一个新的。经过医生诊断,齐女士这种是体癣,又叫金钱癣,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发生的癣都属于体癣,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染。
体癣一般由真菌感染导致,致病原可能源于宠物猫、狗等。宠物身上的毛发会携带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当人们运动出汗,又与宠物进行搂抱等亲密接触后,更容易被传染疾病,被传染真菌就会得“癣病”。齐女士也说到家中有养狗,最近一段时间没给它洗澡,遛狗倒没断过。可能就是遛狗时沾染了致病菌。
家中没有养宠物的也有可能感染体癣,甚至可以说体癣多半是由手足癣及被污染的衣物等传染的。肥胖者与易出汗的人群尤其要注意清洁卫生,这类人群比一般人更容易得体癣。与患病人群有过接触,或者接触到患者穿脏的衣物等,也会被传染体癣。
有些体癣特征比较明显,是圆形或类圆形的皮疹,中心皮肤可能消退,但圆环形边界清晰。但也有人会将体癣与银屑病、湿疹等混淆,用药不当。齐女士一开始也觉得自己是得了皮炎,并不清楚自己得的是体癣。
★那么有哪些情况不是体癣?花斑癣又叫汗斑,也可以通过接触患病人群的衣物传染。但引起花斑癣的是花斑癣菌,体癣诱因相较更复杂,小芽孢菌、表皮癣菌和红色毛癣菌都能引起体癣[1]。此外,花斑癣呈灰白、褐色或淡黄色,一般不会有明显瘙痒的情况;体癣则多为暗红色,能感觉到痒。从颜色上判断自己得的究竟是体癣还是花斑癣更简单一些。
湿疹和体癣一样会有红斑、丘疹等表现,也会在体表发生,出现瘙痒。但他们致病原因不一样,体癣的根源是真菌感染,湿疹的诱因却是过敏反应。在形态上,他们也有区别。体癣有可能是单处也可以是多处分布,之后会融合成一片。湿疹的分布比较对称,体癣并不会这样。
神经性皮炎会在皮肤表面发生多处,出现在多个部位,有明显瘙痒,但神经性皮炎的症状以扁平丘疹为主,好发于后颈,肘关节、膝盖等摩擦部位,感染因素并非真菌。
银屑病表征也呈环状或多环状,中央皮肤也会好转,与体癣类似。但银屑病一般出现数量多,夏季会好转,到冬天复发。而且银屑病发病部分表层会有银白色鳞屑,能刮掉,刮掉后可以看到半透明的薄膜,也不是真菌感染类疾病。
★体癣怎么治体癣并不难治,很多药都可以治体癣,只是需要勤涂抹,每日坚持涂药两到三次,症状消退后也要继续坚持几天,以便根除。发病情况严重时,比如发病面积广,出现溃烂等可以让医生开一些口服抗真菌药,比如灰黄霉素、酮康唑这些[2]。
但激素类药物要慎用,毕竟体癣由真菌引发,激素类药物对于过敏性皮肤病疗效很好,但这类药物不仅不能灭杀真菌,反而还会为真菌繁殖增长提供条件,让癣病变得更严重。
有一部分人抵抗力低,并患有全身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各类风湿性疾病等,因而引发了体癣的问题。这些人在治疗体癣之外,还应积极发现病症原因,及时治疗。生活中还应注意补充营养,多运动,增强抵抗力。
齐女士的症状较轻,坚持用药,没过几天就好了,她很高兴,说以后一定会及时给狗洗澡。
想要避免体癣的发生,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洗完手洗完脚后尽快擦干,出汗多时可以适当使用止汗剂,避免手足癣发生,再传染为体癣。像齐女士这样养宠并有遛宠习惯的,不止要照顾好自身,还应该留意宠物的卫生情况,定期体检,发现癣病就及时治疗。
[1]. 费实,肖常青,李振洁,等.1999~2007年皮肤科 门 诊 浅 部 真菌发病及镜检情况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4(2):93-96,101.
[2]. 王英,沈永年,朱红梅,等.中华皮 肤 科 杂 志,2007,40(8):47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