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向心性肥胖和肢端肥胖(向心性肥胖和普通肥胖的区别)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同济医生说:赵家胜主任教你如何辨别内分泌高血压

专家:赵家胜(内分泌代谢科)

谈起高血压,多数人的印象当中,高血压是终生毛病,得了高血压意味着要吃一辈子药,会让病人苦不堪言。的确,大多数高血压病人原因不明,我们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但也有少部分高血压病人是可以找到病因的,叫做“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又以“内分泌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为最常见。那么什么是内分泌性高血压呢?如何在高血压人群当中找到内分泌性高血压,找到它又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什么是内分泌性高血压?

大家都知道,高血压很常见,每5个成人当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据此估计,中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这些患者绝大多数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终身服药治疗,这给患者的身体、精神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但是在这个庞大的高血压人群当中有一部分是由内分泌疾病引起的,我们称之为“内分泌性高血压”。

目前发现,至少有十四种内分泌疾病可以引起内分泌性高血压。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高血压患者的茫茫人海中找到内分泌高血压病人呢?因为内分泌性高血压通过手术或加用某种有针对性的特殊药物是可以治愈的或者得到良好控制,要知道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啊。这里我们举两个活生生的例子:51岁的李阿姨,身患高血压12年,口服五种高血压药物仍然不能控制血压,后来来到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检查高血压原因,结果发现她的右侧肾上腺长了一个2公分左右的腺瘤,正是这个瘤子作怪,持续分泌一种叫做“醛固酮”的激素,导致难治性高血压和低血钾,切除这个瘤子之后,李阿姨不吃任何降压药的前提下血压也能保持正常,困扰她多年的高血压从此一去不复返了,这个病人最后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9岁的陈女士,5年前体检发现高血压,她没当回事,直到因为“脑出血”经神经外科检查才发现严重高血压和左侧肾上腺5公分肿块,转入内分泌代谢科检查发现这个肿块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严重高血压和脑出血,病人转到泌尿外科手术切除这个瘤子之后,高血压彻底根治了,最后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每当如此,患者的高兴劲自不必说,医生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如何去寻找内分泌性高血压呢?

高血压病人那么多,不可能每个人都去检查内分泌性高血压。那什么情况下需要重点考虑内分泌性高血压呢?通常认为下列情况下需要进行内分泌性高血压的筛查:

青少年儿童高血压伴性发育或体格发育异常,如外生殖器畸形、性早熟或性幼稚、身材异常高大或矮小等

早发高血压或脑中风(40岁以前发病)

有明显的高血压遗传家族史

难治性高血压,服用三种以上不同种类高血压药物,血压仍控制不佳或需要四种以上降压药才能控制血压

高血压伴异常体貌者,如体毛增多(女性)、向心性肥胖、满月脸、肢端粗大、眼突颈粗、粘液性水肿面容等

高血压伴代谢异常者,如高血糖、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等

高血压患者有上述表现者应尽早到内分泌代谢科去排查内分泌性高血压,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专家名片

赵家胜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

特需门诊:周一下午

擅长领域:各种疑难危重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内分泌性高血压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巿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委员会委员。在20年专科临床实践中诊治了大量内分泌代谢常见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骨质疏松症,以及疑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17α羟化酶缺乏症)、特纳(Turner)综合征、科曼(Kallmann)综合征、克氏(Klinefelter)综合征、胰岛素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在同济医院历史上均属于首次诊断;先后成功主持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低血糖昏迷、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垂体危象、肾上腺危象、甲状腺危险、粘液性水肿昏迷、高钙危象等重大疾病的抢救工作;对甲亢性心脏病、甲亢肝损害、尿崩症、高钙和低钙血症的鉴别诊断、高血压低血钾的鉴别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治等方面也颇有心得;并把这些经验编辑成册,主编了一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内分泌代谢急症-实例分析》。目前重点方向是在难治性高血压人群中筛查和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和放射介入科合作开展肾上腺静脉分侧采血技术。

曾在中日骨质疏松论坛上做了《高钙血症的鉴别诊断》主题演讲;在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内分泌论坛上作了《糖尿病与感染》专题讲座;在普陀区中心医院举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上做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讲座;曾2次受丁香园医学网站(www.dxy.cn)邀请接收专家微访谈,其中《低血钾高血压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微访谈获得丁香园2013年度十佳微访谈之一,此后又做了《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微访谈。多次参加了美国糖尿病年会(ADA)和欧洲糖尿病年会(EASD);在2010年苏州举办的全国内分泌年会上,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连续两届当选为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学会委员。完成了一项上海市卫生局局级课题《肾上腺静脉采血在原醛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近3年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 2篇。

文 |内分泌代谢科

图 |以上均为版权图

编辑丨宣传处

慢生活·健康 | 五官变形、四肢变粗 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注意了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朱婷 通讯员 朱广平/文 院方供图

8月13日,陆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神经外科,51岁的藏族妇女达珍将洁白的哈达献给该科主任徐伦山教授,以此感谢医生及时手术和精心治疗,让她摆脱垂体瘤对身心健康的威胁。原来,20年前,她的五官和四肢开始变得粗大,直到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得了垂体瘤。垂体瘤是什么病,真的会让人五官、四肢变形?

医生为其实施手术

五官变形四肢变粗

原来是得了垂体瘤

达珍家住西藏曲水县,20年前,她开始出现内分泌紊乱,手脚异常增粗,面容异常宽大肥厚,但未引起重视。

今年7月,达珍到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有异于常人的身体变化,四肢、五官等粗大,视力下降明显,视野向内变窄,面容宛若“狮子”脸,同时还患上糖尿病。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提示,鞍区有6厘米大小的垂体肿瘤,这正是导致她身体变差、并发症增多的根本原因。医生建议她到技术条件更好的医院及时切除肿瘤,以免肿瘤继续长大影响身体机能和器官功能,最终危及生命。

家人经过商讨和多方打听,决定选择在陆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手术。7月31日,来到该院的达珍被神经外科收治入院,抽血化验查生长激素70ng/ml,高出正常值20多倍,诊断生长激素型垂体瘤。

医生团队分析其病情后,确定是垂体瘤导致达珍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因此身体肢端肥大,同时心脏、肺脏、肝脏、脾脏等器官也增大,还因肿瘤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明显、视野缺损,必须尽早手术解除病患。

术后三个月或半年

将会恢复正常体型

8月1日,该院神经外科团队进行了术前讨论,为避免创伤过大,影响后期康复,达到美观预期目标,决定采取适合该病的微创手术方式: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

8月2日,一切准备就绪,实施了手术。在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专家强强联手、共同主刀,借助高清神经内镜的微创优势,通过鼻腔达到鞍区,将手术器械送达病患处,二人利用娴熟的技术紧密协作,顺利将肿瘤全部切除。

术后,达珍继续住院一周观察治疗。经过手术,她的视力视野有了立杆见影般的改善,复查头颅磁共振见肿瘤全部切除,抽血化验见生长激素由手术前的70ng/ml降到0.8ng/ml,完全恢复正常,避免了以后长期打针吃药的痛苦,家人非常高兴。据专家介绍,“狮子”脸会在1个月后明显变瘦变小,大约3个月至半年后,达珍就会恢复到患病前的正常体型。

新闻多一点>>

垂体瘤类型不同

临床表现也各异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主任徐伦山介绍,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或后叶细胞发生的肿瘤,不同类型的垂体瘤临床表现各异。患者典型表现为女性停经、泌乳、不孕不育;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性功能下降、乳腺发育等,部分患者呈“狮子脸”特征;未成年患者可生长过速、“巨人症”,成年患者肢端肥大症的表现,或出现向心性肥胖、水牛背等库欣综合征。此外,常见症状还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糖尿病,精神萎靡,头痛呕吐等症状。垂体瘤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发现垂体瘤首先不要慌张,要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到神经外科就诊。

垂体瘤有哪些治疗方式?目前针对垂体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药物、放疗三种。垂体瘤的位置在鞍区,周围有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下丘脑等重要结构,手术方法有经鼻蝶窦,开颅和伽马刀。目前,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垂体瘤患者避免了传统的开颅手术,手术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不仅可以切除肿瘤,在某种程度上还可恢复垂体功能,也符合神经外科微创理念,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短短一周,胸部大成“馒头”!70多岁的李大伯:“可我是男的啊”

前不久,70多岁的李大伯(化名)遇到了一件怪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的胸部好像变得越来越大。特别是右胸,短短一周就长成了“馒头”大小。

“可我是男的啊......”起初,大伯内心很疑惑,但穿上衣服后也不太明显,索性就不去管了。

直到有一天,胸部开始胀痛难受,大伯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来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寻求帮助。

胸部莫名变大

竟然问题出在脑子

男性乳房发育?这引起了甲状腺乳腺血管外科副主任孟柠主任医师的警觉。

“这可能和激素分泌异常有关,还需要排查颅内是否存在脑垂体瘤。”

垂体是位于人脑底部中央位置的垂体窝内的椭圆形腺体,大小像一颗黄豆,能分泌多种激素,包括生长激素、泌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促性腺激素等。

经垂体类激素检查发现,李大伯血清中的泌乳素指标已经超出正常范围十倍不止。

经验丰富的孟柠推断,可能是垂体瘤引发的泌乳素分泌过量,建议大伯做一下垂体磁共振。

检查结果显示,在垂体部位发现了一个核桃大小的肿瘤,证实了孟柠的猜想。

图片由稿源提供

泌乳素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垂体瘤,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溢乳、不孕等,而男性患者可表现为乳房发育、乳头泌乳、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等。

为了防止异常发育的乳腺恶变,同时兼顾美观,孟柠主刀为李大伯做了手术切除。随后,病人转到耳鼻咽喉科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不用开颅

也能切除垂体瘤

一般来说,泌乳素垂体瘤优先推荐药物治疗,但考虑到李大伯的激素分泌远远超过正常值,为防止垂体瘤进一步增大,压迫颅底视神经交叉及双侧颈内动脉等,耳鼻咽喉科副主任丁吉女主任医师还是建议手术切除,以绝后患。

又要开刀?还是在脑子里?李大伯听得心里直发怵。

丁吉女看出了大伯的担忧,耐心地安抚道:“垂体瘤大多是良性肿瘤,现在的药物和手术治疗都可以较好地控制垂体瘤的进展,而且现在的手术是可以不用开颅的,不必太担心。”

资料图,图片由稿源提供

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路径行垂体瘤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垂体瘤的微创手术技术,目前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已经成熟运用。

这种术式没有可见的切口,借助鼻内镜经过鼻腔的自然通道抵达颅底的垂体窝,可以直接观察垂体瘤并进行切除,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的主流手术方式。

经过手术,李大伯正常的垂体得以完整保留,目前情况良好,术后复查垂体类激素-泌乳素指标已恢复正常。

出现这些情况

要注意垂体瘤的可能

丁吉女介绍,垂体瘤是一种非常容易忽视的疾病,日常如果有以下表现,需要引起重视,避免漏诊或误诊:

1

视力减退、视野变窄

当垂体瘤体积较大时,肿瘤可能向上压迫视交叉,继而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失明。这种视野缺损更多表现为可视角度的降低,患者可能看不到视野两侧的事物。

一些老年患者也许会认为这是年龄增大的“自然现象”,一直在眼科就诊或干脆不去医院治疗。这是垂体瘤患者最容易忽视的症状。

2

其他类型的垂体瘤引起的症状

生长激素瘤会导致肢端肥大症。患者可能出现前额突出、下巴前凸、鼻子变大、嘴唇变厚、手脚增大、出汗过多、体毛增加等症状。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可表现为身高增长过快或巨人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会导致向心性肥胖,即脂肪大量堆积在面部、胸腹部及腰部,而四肢包括臀部不胖,呈现满月脸、水牛背、悬垂腹,并伴有痤疮、紫纹和骨质疏松等。

促甲状腺激素瘤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表现为体重减轻、心慌、紧张或烦躁、排便频繁、出汗过多、失眠等。

一旦出现了上述症状或体征,建议前往医院进行全面评估,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影响健康。

综合:健康杭州、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来源: 小强热线浙江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