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肥胖属于哪类肥胖(亚洲的肥胖属于什么类型)
亚洲人肥胖指数大揭秘,你达标了吗?
亚洲人常用的肥胖指数主要有以下几种:
·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方法: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即BMI=体重(kg)÷身高2(m2)。
·参考标准:一般来说亚洲成年人BMI在18.5至22.9之间为正常;23至24.9为超重;25及以上为肥胖。
·体脂率计算方法有多种计算方式,常见的如腰围体重计算法:体脂率=1.2XBMI+0.23×年龄-5.4-10.8×性别(男为1女为0),也可通过体脂秤双能X线吸收法、磁共振成像等专业设备测量。
·参考标准:亚洲成年男性体脂率正常范围一般在10%-20%,女性在18%-28%,体脂率超过男性25%女性30%通常可认为肥胖。
·腰围和腰臀比:腰围:测量经脐点的腰部水平围长,一般亚洲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患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会增加。腰臀比:腰围除以臀围得出的数值,亚洲男性腰臀比大于0.9女性大于0.85,可能预示着腹部脂肪堆积过多,存在肥胖相关健康风险。
欧洲提出腹型肥胖简单定义 | 腰围别超身高一半
既往证实,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表明,肥胖与21种重要疾病有关。那么,肥胖如何定义?近期,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提出了成人肥胖诊断、分期和管理的新定义,指出腰围身高比>0.5,更具有心脏代谢风险预测的优越性。
1
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由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协作组织与世卫组织合作进行的全球性分析研究显示,全球儿童、青少年、成人的总肥胖人数已超过10亿。一项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的分析提示,2019年,在各类代谢性疾病中,全球因肥胖死亡的人数最多,约500万人死于肥胖。《柳叶刀》杂志子刊指出,肥胖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
可见肥胖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系统综述分析表明,全身性和中心性肥胖均增加心衰风险。研究发现,体重指数每增加5,心衰风险增加42%;腰围每增加10厘米,心衰风险增加28%;腰臀比每增加0.1,心衰风险增加33%。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提到,我国儿童和成人超重与肥胖均呈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体重指数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54.95万,归因于高体重指数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8.64/10万,11.98%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体重指数。
《高血压》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七成原发性高血压,可归因于超重肥胖。肥胖对血压影响涉及多种机制,包括脂肪的物理性压迫、脂肪类型、脂肪分布、炎症性脂肪因子、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性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研究表明,在大约70种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新型生物标志物及遗传风险评分中,大多数对≤50岁人群的影响最大,其中肥胖的风险最高。
《柳叶刀》杂志子刊发表的一项新加坡研究发现,对于亚洲人群,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认知功能下降存在因果关系。肥胖是认知功能降低的关键代谢危险因素。
02
腰围超身高一半属于肥胖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肥胖不利于健康,尤其是腹型肥胖,可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从而缩短寿命。那么,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属于肥胖?此前,我们常用身体质量指数作为衡量肥胖的指标之一。但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指出,肥胖的诊断与治疗基于体重质量指数是不足的,因为体重指数不能完全反映脂肪组织分布和对疾病的影响。而腹部脂肪与心脏代谢疾病的关系更密切,即使依据体重指数还不足以诊断肥胖。
基于此,新框架明确指出,腹部脂肪过多堆积提示是重要危险因素,即使是对于低体重指数也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人群。新的肥胖定义包括体重指数25~30但腹部脂肪增多以及存在身体功能或心理疾病的人群。
诊断肥胖的指标中引入腰围身高比,而非腰围,腰围身高比>0.5,也就是腰围超过身高一半,更具有心脏代谢风险预测的优越性。
之前,《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针对7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252万人的Meta分析(用于比较和综合针对同一科学问题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方法)就提到,腰围每增粗10厘米,死亡风险则增加11%;腰围身高比每增加0.1,死亡风险增加24%。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对30岁左右的男性来说, 如果腰围数字超过身高的一半以上,其寿命会缩短14%。研究人员建议人们尽量将腰围控制在身高的一半以下,就是公式“腰围÷身高≤0.5”,这样有助于延长寿命。
03
慎重选用减重药物和手术
如何远离肥胖?肥胖者往往饮食质量差(如吃较多的饱和脂肪、含糖食物和超加工食品、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较少),以及身体活动减少或久坐,这些因素都独立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也均与不良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关。因此,很多指南建议人们从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控制肥胖。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学术组织发布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认为,体重管理包括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行为,重塑生活方式,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的目的。建议减少体重≥5%~15%;少坐多动,作息规律,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少下馆子,不暴饮暴食,多饮水,慢饮食,饮足水,寻求家里人和社交圈支持,必要时接受专业指导;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有氧+阻抗运动;增加自信,缓解压力与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减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肥胖的治疗方面,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指出,药物与减重手术应严格实施循证医学标准,减重药物或手术不宜直接用于有严重疾病负担但体重指数较低的患者。
欧洲肥胖研究协会建议,尤其对于身体质量指数≥25、腰围身高比>0.5、存在临床、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使用减肥药物,而不应依赖于当前的体重指数。
全球每年280万人“胖死”!胖是“传染病” 肥起来要命
网络配图
2017年《柳叶刀》发表的关于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占比超美国达到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如今减重作为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人们的诉求早已不仅来自于求美之心,同样伴随着许多因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肥胖是基础的慢性疾病。世卫组织发出警告: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验,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280万。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减重刻不容缓。
10月11日是世界肥胖联盟确定的四届“世界肥胖日”,为提高国人对于肥胖问题的重视程度,帮助更多胖友找到合适有效减重方式,友谊医院举办了关于肥胖的科普教育活动。
胖就是病,肥起来真要命
关于胖瘦,有种说法非常流行:“瘦”字是病字头,“胖”字没有病字头,所以瘦是病,而胖不是病。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是错的,友谊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洪旭对记者说,广义地说,“胖”不仅是“流行病”,也是“传染病”,理念可以感染,习惯行为是有记忆的,所以胖人往往愿意和胖人在一起。
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和慢性病病发率持续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大大提高了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与肥胖相关联的疾病数不胜数,胖死绝非空穴来风,目前因肥胖所引起的疾病有五大类,其中三种都有致死的风险。
友谊医晥副院长张忠涛教授介绍:“肥胖引起的常见疾病第一类是二型糖尿病,对于肥胖者来说,二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非肥胖者的5倍,即使是轻度的肥胖者也可引起二型糖尿病。糖尿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会引起冠心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造成患者致死、致残;第二类是高血压,肥胖患者同时常伴有高血压,其发展可导致患者心脏病和肾脏衰竭,增加猝死发生率;第三类,多余体重和体内脂肪增加是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时间的呼吸暂停易引发猝死。”
我国传统观念认为肥胖是“富态”而非疾病,因此肥胖人群极少主动到医院就诊,而更倾向通过控制饮食、勤加锻炼和药物治疗来缓解肥胖,但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病症,张忠涛教授还表示:“肥胖在临床上诊断是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即体重(千克)除身高(米)的平方。就亚洲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特点而言,正常人的BMI指数是在18.5~24.9之间,25~27.4之间为超重,27.5以上即为肥胖,目前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北京肥胖率为25.9%,居全国首位。”
传统减重方式复胖率高达90%以上
传统的减重方式五花八门,大致可分为控制饮食、运动、减肥药和减肥产品,但这些传统手段的复胖率高达90%以上,不但容易越减越重,而且对于超重人群来说,盲目运动反而容易加重关节负担,带来其他健康问题。洪旭主任表示:“对于女性而言,肥胖病患者常受到月经失调、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困扰,多数表现为周期素乱、月经量、色、质异常,伴随腹痛等。同时,肥胖对承重关节等部位疼痛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事实上,轻中度的肥胖人群,饮食和运动结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是最佳的减重措施;但对于BMI大于27.5的肥胖病人而言,医疗手段才能带来减重希望,患者应及时到三甲医院就诊,洪旭呼吁:“目前许多肥胖病患未能得到医学治疗,希望能够大力推广和普及,让中重度肥胖患者能走进医院。”此外,他还指出,科学治疗肥胖应该因人而异,因此需要医院推进多学科合作,个性化解决肥胖患者的其他健康问题。
超重和肥胖者需要科学治疗手段
对于超重和肥胖患者而言,科学的治疗手段能够带来有效的治疗效果。张忠涛教授指出:“相比不接受减重治疗的患者,减重治疗降低肥胖者患糖尿病风险达83%。减重治疗后一年平均体重降低31公斤,体重降低后可以有效缓解体重对于骨骼的压力,从而缓解骨关节炎,减重治疗还可以有效解决和改善心血管疾病,70%以上的患者高血脂得到了改善,78.5%以上的患者改善了高血压症状,对于合并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而言,减重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选择之一。此外,减重治疗还可迅速减少下尿路症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加强减重治疗可以有效减低肥胖病人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活动现场,有不少群众来测试BMI和血糖,也有术后的患者现场交流经验。“手术过程很顺利,也只是住几天院就回家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现在恢复也正常,体重逐渐往正常的趋势走,是挺神奇的。”一位患者兴奋地表示。
对于很多患者关注的安全问题,张忠涛教授表示:“这些都是成熟的微创解决方案,例如胃旁路术减重及控制血糖效果明显,是美国最常见和最成功的联合减重与糖尿病手段,而袖状胃切除术不改变胃肠道的生理状态,不干扰食物的正常消化及吸收,是目前欧洲被广泛采用的减肥术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解决方案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优势更为明显。”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