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率90%(肥胖率是怎么算的)
控制体重,你的方法用对了吗
近年来,我国肥胖症患病率不断增长,糖尿病发病率快速增长,《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6至17岁儿童青少年和6岁以下儿童的肥胖率分别为7.9%和3.6%。而据统计,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超过200种,涉及心血管、呼吸、消化、关节等多个人体系统。
“肥胖症有多种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骨关节炎、胃食管反流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刘少壮告诉记者,有的肥胖症患者还伴发精神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等。
你是否正在忍受肥胖并发症的困扰?酵素、抽脂、低碳水……众多的减肥方法中,有没有被你“寄予厚望”,最后却“大失所望”?肥胖“减了又来”是何原因?
1.碳水摄入不足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
肥胖症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饮食、运动、睡眠、精神心理等等。
“遗传因素则是肥胖发生的内因,在饮食、运动等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肥胖。”刘少壮解释道,我国居民肥胖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即糖太多、油太多、静态生活太多。含糖饮料和乳饮料,以及普遍的在外就餐(食堂、外卖、餐馆)是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
“肥胖真正有害的是内脏脂肪,抽脂减去的是对人体相对有益的皮下脂肪,从减肥角度讲,抽脂减肥属于原则性错误。”刘少壮说,“在所有的饮食调整方案里,从来没有低碳水饮食的方案。碳水占人体供热比通常在50%左右,如果低到40%以下,或者不摄入碳水,会造成精神萎靡、脱发、情绪暴躁等不良反应。”
刘少壮建议,不应过分强调低碳水,而是要提倡高蛋白、高纤维、低脂低糖的营养概念。
目前,医学上主要有营养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3类方法用来解决肥胖的问题。
“营养减重强调在医学监督的基础上,使用营养调整的方式,安全有效地达到减肥的目标,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肥胖。比如对于肥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是可以通过营养调整的方式减重10%~15%,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介绍,跑步10公里消耗的热量大概相当于1个汉堡的热量,对普通人而言,“管住嘴”比“迈开腿”更高效;运动的价值是调动体内的脂肪,失去运动的配合,减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陈伟强调,“一是要会搭配组合各种营养,既能保证营养充足和平衡,又能实现限制总能量摄入的目标;二是吃的方式要科学,比如采用减油、减盐、减糖的烹饪方式,细嚼慢咽的饮食方式等,这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有人使用减肥针进行减肥,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像利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网红减肥针,都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等,起到减肥降糖的作用。”刘少壮解释道,比如司美格鲁肽在国外是用来辅助饮食调整的,且需要连续注射14~16个月才能达到减重10%的效果。很多人在使用中会自动忽略这些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用药时长等因素,而且不做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自然没有效果。
2.手术减重效果明显,但也是把双刃剑
“我当时体重111公斤,空腹血糖最高是17,最后选择做手术。术后两年,我坚持按医生的规定饮食,现在血糖基本保持在平均值以下,而且再也没用过降糖类药物。”
2016年,一名肥胖患者王伟(化名)选择用减重与代谢手术控制体重和糖尿病的发展。“控制住肥胖,很多患者的相关疾病自然就会减少。”作为主刀医生,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代谢减重中心主任孟化多年来始终关注着王伟的健康状况。
手术减重的原理是什么?孟化告诉记者:“胃肠道系统具有强大的内分泌调节功能,袖状胃、胃旁路或者胃水球等手术,不仅从物理空间上减少了食物容积,更重要的是帮助胃肠道系统恢复了代谢调节功能,很多患者进行手术后,也会自觉加强心理约束。”
“在国际上,代谢手术治疗肥胖症及其并发症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是病态肥胖症长期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孟化指出,减重与代谢手术可以减掉多余体重的60%~90%。
哪些人适合手术减重?“对3度肥胖或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选择减重与代谢手术。”孟化介绍,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言,代谢手术改善率超过90%。
“但手术是把双刃剑,术后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呕吐、胃食管反流或微量元素缺乏等不良反应。”孟化说,“要两害相权取其轻,术前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做获益评估,只有在手术获益更大的情况下才会建议患者采用手术的方式减重。而且在术后要进行随访和指导,以预防相关问题的发生。”
3.方法正确加长期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
为什么有的人减肥经常反弹?
“主要是减肥的方法不对。”刘少壮说,“多数人靠节食减肥,这是错误的。首先这不是可以长期坚持的方法;其次从减肥效果上看,由于人体存在能量调节机制,这种方法在造成大量肌肉流失的情况下,脂肪比例反而增高,一旦反弹会比原来还要胖。”
减肥方法需要严格遵照医生指导,无论是否手术,都需要行为方式的改变。“我们提出了体医融合的方案,包括饮食处方、运动处方、健康指导、行为干预和长期管理5个方面,是一种肥胖症综合治疗方案。”刘少壮说:“山东一名肥胖患者,手术之后配合规范的体医融合方案,从546斤减到了165斤。”
可见,减肥是一项长期工作。
“身体具有‘能量补偿’机制,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基础代谢水平,从而让运动的燃脂效果大打折扣,其中正常人群的28%和肥胖者的49%运动耗能会被抵消。”刘少壮提醒,减肥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只能被能量补偿反噬。
“‘躺瘦’真的不存在!”王伟感慨,“我的理想体重应该是70~75公斤,现在体重93公斤左右,主要是饮食上控制不住,而且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运动。一个术前体重比我高的‘胖友’和我同时做手术,他始终坚持饮食和运动调整,现在保持在63公斤左右。”
“树立正确的理念很重要。首先是自我认知要积极乐观,有明确的减肥目标。”孟化表示,当下确实存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问题,但没有健康,一切都是妄谈。
“无论采取何种减肥方法,医生也只能起辅助作用。患者应在医生的帮助下做全面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刘少壮介绍,临床经验表明,只需三个月,患者就可以建立起正确的饮食、运动和作息习惯,方法正确加长期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记者张晓华)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全球每年280万人“胖死”,中国肥胖人口世界第一
据界面新闻报道 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占比超美国达到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世卫组织发出警告: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验,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280万。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减重刻不容缓。
2017年《柳叶刀》发表的关于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占比超美国达到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世卫组织发出警告: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验,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280万。
超重的人
关于胖瘦,有种说法非常流行:"瘦”字是病字头,“胖”字没有病字头,所以瘦是病,而胖不是病。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是错的,友谊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洪旭对记者说,广义地说,“胖”不仅是“流行病”,也是“传染病”。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和慢性病病发率持续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大大提高了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与肥胖相关联的疾病数不胜数,胖死绝非空穴来风,目前因肥胖所引起的疾病有五大类,其中三种都有致死的风险,包括了糖尿病、高血压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我国传统观念认为肥胖是“富态”而非疾病,但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病症,张忠涛教授还表示:“肥胖在临床上诊断是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即体重(千克)除身高(米)的平方。就亚洲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特点而言,正常人的BMI指数是在18.5~24.9之间,25~27.4之间为超重,27.5以上即为肥胖,目前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北京肥胖率为25.9%,居全国首位。”
传统的减重方式五花八门,大致可分为控制饮食、运动、减肥药和减肥产品,但这些传统手段的复胖率高达90%以上,不但容易越减越重,而且对于超重人群来说,盲目运动反而容易加重关节负担,带来其他健康问题。
事实上,轻中度的肥胖人群,饮食和运动结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是最佳的减重措施;但对于BMI大于27.5的肥胖病人而言,医疗手段才能带来减重希望,患者应及时到三甲医院就诊,洪旭呼吁:“目前许多肥胖病患未能得到医学治疗,希望能够大力推广和普及,让中重度肥胖患者能走进医院。”此外,他还指出,科学治疗肥胖应该因人而异,因此需要医院推进多学科合作,个性化解决肥胖患者的其他健康问题。
中国肥胖地图出炉,哪里人更会长膘?
澎湃新闻 实习生 伍甜甜 记者 卫瑶 陈良贤
9 月 1 日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今年的主题是“‘三减三健’从我做起”(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谁都知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好,但坚持者寥寥,特别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遭遇肥胖危机的人近年来也愈来愈多。
根据中国人的体质,成年人的 BMI 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分别达到 24 和 28 时,就是超重和肥胖。基于这一标准,近期发表于学术期刊《糖尿病、肥胖与代谢》上的一篇名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 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论文,就统计出了中国的整体发胖情况:有 34.8% 的人超重,另外还有 14.1% 的人有更严重的肥胖问题。
这项调查由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团队所主导,样本来自全国 243 个城市的 2117 万名成年体检者(有效样本量 1557 万名),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
变胖这件事,
男女其实有别
相比以往别的调查,除了变胖的人变更多外,这次研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超重/肥胖问题在男性群体中变得比女性更普遍。相比女性的超重率为 27.7%、肥胖率为 9.4%,男性的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了 41.1% 和 18.2%。
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国内遇到体重问题最多的其实是女性,并且多是在老年时期。这是由于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和孕激素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随之下降,因此发胖的比例整体变高了。
到了本世纪,国内男性超重的比例开始迅速增加,并最终反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逆转的情况,可能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关。2013 年发表在《柳叶刀》的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欠发达地区,女性的肥胖率要高于男性,而在发达地区,情况则相反。
除了发胖率较高,男性变胖的年龄也更早。相比女性整体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在 70 岁后才到最高值,男性群体的这一峰值在 40 多岁就已到来。甚至根据此次母义明团队的调查,男性在迈入 30 岁的门槛后,就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体重——相比 18-29 岁的男性,30-34 岁男性的超重比例会从 28.7% 迅速攀升至 38.5%。
过快的工作节奏、不规律的饮食、喝酒等应酬文化、缺乏足够的运动锻炼,以及相比女性在职场中有身材管理的无形要求,社会对男性身材走样的包容度较高,都在让“中年发福”更容易出现在男性身上。
但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现在的人相比前几代人更容易摄入丰富的食品。不管有多晚,动动手指就能被送上门的外卖,让人们的饮食更加难以节制,而身体却因此动得更少了。
因此除了成年人,儿童的肥胖情况也同样不容忽视。根据国家卫健委在 2020 年发布最新一期《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与 1985 年时,中国 7 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仅 2.6% 比,现在的小朋友遭遇体重问题的比例也已经上升到了 19.0%。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有可能会伴随小朋友的终身。虽然很多人都说“长大后就会瘦下来”,但美国一项基于追踪 11591 名儿童 BMI 数据到长大成人后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小时候胖的人,其中长大后继续胖的比例达到了 88%。
联合国 2018 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在建议部分也提醒道:“肥胖一旦发生,再减就很困难。”
在中国,
哪里人更会长膘?
除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外,肥胖率在地域分布上也有所不同。在很多人印象中,北方人比南方人都要大上一号。而《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这份研究也印证了这一印象——中国北方地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高于南方地区,其中,内蒙古、山东和河北的两项数据都是位列全国前三,而广东、海南和江西则是全国瘦子最多的 3 个省。
这与清华大学发布的 2021 城市健康行为指数相吻合,其根据早睡、运动等多个指标,对全国 27 个中心城市和 53 个地级市进行生活习惯评分,成人体重肥胖人群比重最低的前十个城市——成都(2.65% 的肥胖率)、广州(2.89% 的肥胖率)等,无一例外均在南方。
为什么北方更容易出现超重的人?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认为,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比如南方人因为天气整体较热,人体的代谢速度也更快。
而 2022 年发表于 Nutrients 期刊的一项基于 3 万多名中国成年人饮食习惯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域饮食模式的差异与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关系,得出了和王京钟相似的观点。
该研究将中国的膳食模式依照被调查对象的情况,划分为了四大类型:以小麦为主的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其他模式和多元化模式。其主要差别,就是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不同。
其中,北方膳食模式相对其他模式,有更多的能量是来自碳水化合物(超过 60%),研究认为这可能就导致了北方地区的超重和肥胖风险更高。
生活在北方,身体代谢本就相较南方更慢,而容易导致长胖的碳水摄入量又多,日积月累起来,想努力不变胖,北方人确实要比南方人难。
另外,这份研究还提到,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群体,饮食习惯也有所差异。选择更为健康的多元膳食模式的人群,集中分布在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并多为高学历和高收入群体所采用。这也解释了母义明教授团队的研究中所提到的,GDP 较低的地区,超重/肥胖的比例也相对较高的现象。
不过,以上这些超重、肥胖主要基于 BMI 做评判,但这套公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只能粗略地评估身体整体情况,不能准确地测定脂肪的分布,容易遗漏腹型肥胖群体。也就是那些 BMI 指数本身可能并不高的人,但他们的脂肪聚集于腹部,因为会影响内脏,同样会带来健康风险。而中国人的身体特征,正是腹部更容易堆积脂肪。人到中年,一不留神,可能就有了啤酒肚。
2019 年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研究按照国内通用标准——腹型肥胖被定义为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90 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85 厘米——发现从 2004 年到 2014 年,中国腹部肥胖的患病率增加了 50% 以上,腹型肥胖率达到了 31.5%。而北方居民仍然是中国“腰最粗”的一群人。
体重健康,
不仅事关身材
在 8 月初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3)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就提醒道:“预计到 2030 年,我国超重肥胖相关卫生支出将占到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 22% 左右。”
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国内的肥胖群体日益扩大,也和肥胖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有关。大量医学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与 BMI 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且 BMI 越高,并发症越多。因此,发胖这件事,增长的不只是肉,还有慢性病。
根据母义明团队的研究,在超重和肥胖的群体中,有至少 1 种慢性病的比例,分别在 70.7% 和 89.1%,高于BMI 正常者的 41.7%。其中,肥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和血脂异常(24.9% )。而且因为肥胖,这些曾经人们眼中的“老年病”,如今慢慢也找上了体重较高的年轻人。
“营养转变”理论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总体营养状况的变化将会依次经历饥饿减少、慢性病高发以及行为改变三个阶段,中国已跨过第一阶段,目前整体还处于第二阶段。
但也有不少机构、团体和个人已经注意到了肥胖的危害并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行动。最新的一个标志就是刚过去的 8 月,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随后多个商超及便利店开始主动在饮料区悬挂“红橙绿”标识,提醒消费者注意到自己购买的含糖量过多的饮料。
上海市嘉定区一超市内悬挂了含糖饮料警示标识。
减少超重和肥胖比例,不仅需要个人的自律和努力,也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打造“不致胖环境”。
来源: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