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2型糖尿病(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
“糖胖病”你听过吗?肥胖+糖尿病,危害加倍
糖尿病听多了,但糖胖病是个什么 ?没错,糖尿病大家相对熟悉,而“糖胖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比较陌生。
“糖胖病”实际上就是肥胖2型糖尿病,也就是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是糖尿病与肥胖并存的表现。
简单的理解公式:“糖胖病”=2型糖尿病 肥胖=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由外国人Sims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它的英文名称为“diabesity”,是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两个单词所组成。
“糖胖病”主要是用以强调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代表了肥胖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人群。
“糖胖病”可怕么?随着现代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糖胖病”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9,糖尿病已进入前10名死因,自2000年以来显着增加了70%。糖尿病也是导致前10名男性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原因,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80%。
临床上肥胖患者易合并代谢异常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等,而这些代谢异常问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而其中很多疾病也恰恰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合并症或并发症。
当肥胖 糖尿病,糖尿病病情易加重,使血糖更难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往往血压不正常且难以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
所以肥胖 糖尿病的危害,不是1 1=2,而是1 1>2!您说可怕不可怕呢?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糖胖病”?第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第二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测量腰围。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或女性腰围 ≥ 85 厘米。(腹型肥胖不容忽视;特别注意“将军肚”的人士。)
符合以上两步者,就可以断定为:糖胖病。
中医怎么看“糖胖病”?按照中医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01脾胃湿热型:表现为食欲强,形体壮实,面红,口臭口渴,便秘尿黄,有痤疮。
02脾虚痰湿型:表现为胃口时好时坏,舌苔白厚,大便稀溏,乏力,懒言少动。
03脾肾阳虚型:表现为腹臀部胖,浮肿,畏寒肢冷,小便多,腹泻腰酸,耳鸣。
04肝郁气滞型:表现为情绪易怒,面暗身痛,睡眠差,月经不调。
以上四种类型,唐咸玉主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是脾虚痰湿兼有肝郁气滞的类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一文读懂!2型糖尿病与肥胖的九大真相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肥胖人数正以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激增,而每年肥胖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死亡已达30万,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可预防的致死性危险因素,与爱滋病、吸毒、酗酒并列为四大世界性医学社会问题。曾有人将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并称为“死亡四重奏”,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已将肥胖列为全球首要健康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肥胖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在初级护理中很难控制。现在就来看看肥胖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害性,并了解一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如何才能成功减肥。
目前肥胖已被看作是危害健康和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我国肥胖队伍迅速扩大,2型糖尿病人群也随之壮大。因此,要想控制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解决肥胖问题势在必行。
事实一: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超重或肥胖。美国研究发现超过75%的糖尿病患者体重都超标。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身高体重指数(BMI)在25.0~29.9为超重,≥30为肥胖,并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在2002年提出亚洲成年人BMI在23.0~24.9为超重,≥25为肥胖。
2003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则将“24”定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28”定为肥胖的界限。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努力将体重减轻5%~10%,就可以在改善血糖、血脂等方面收到确切的益处。
事实二:中心性肥胖是代谢综合征中的关键元素,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的重要预测指标。中心性肥胖,即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它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指标之一。肥胖会伴随着胰岛素受体减少,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长期下去将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同时它还是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关键因素。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不仅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够降低心血管风险。
事实三: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经常测量腰围来检测中心性肥胖。鉴于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风险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患者有必要经常测量腰围。腰围测量操作简单,能够独立于BMI之外很好地预测糖尿病,而且是比腰臀比(WHR)更好的中心性肥胖判定指标。
美国将男性腰围超过102厘米或女性腰围超过88厘米作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显著风险指标,而我国则将男性腰围≥85厘米或女性腰围≥80厘米定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专家建议,进行2型糖尿病评估时,应同时测量BMI和腰围。
事实四:减少肥胖将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研究显示,BMI平均为29.9的妇女发生2型糖尿病风险是BMI平均为20.1妇女的11.2倍,而肥胖男性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体重男性要高出5倍多。
研究还发现BMI 与糖尿病之间的这种关系存在连续性,而且与家族史无关。即便是BMI在23~23.9之间的妇女糖尿病发生风险仍是BMI<22妇女的3.6倍。
通过控制体重,我们可以预防一部分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如果能够成功减肥,这将是成本效益很好的一种预防手段。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单纯通过控制饮食和改变生活方式很难获得体重减轻。
事实五: 体重减轻5%就可以对改善糖尿病产生实质性影响。人们不需要减掉大量体重就可以收到实质性的健康益处。体重减轻10%可以降低:
· 30%~40%糖尿病相关死亡
· 30%~50%空腹血糖
· 15%糖化血红蛋白(A1C)
· 1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 30%甘油三酯
此外,体重减轻10%可以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升高8%。研究发现,体重即便只减轻5%也可以产生显著的长期益处,如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等。
事实六:糖尿病史较长的患者可以和新近诊断糖尿病的患者一样,从体重减轻中受益。在临床上,医生常常对新近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强调减轻体重的好处,其实患糖尿病多年的患者同样需要控制体重。研究显示,糖尿病史很长的患者在接受减肥计划后,可以获得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同样的体重减轻和血糖改善。
事实七:能引起低血糖的药物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重增加。口服降糖药物尤其是磺脲类药物会引起体重增加并使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更为困难。糖尿病患者服用磺脲类药物后体重一般会增加2~4千克。因此,目前认为无论体重是否超标,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2型糖尿病患者刚开始时都应首选二甲双胍。
事实八:饮食计划需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量身制定来减轻体重。肥胖患者要减轻体重需要控制饮食,尤其是减少脂肪摄入。但除了控制饮食的“量”,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控制饮食的“质”,也就是食物种类。
糖尿病患者应该采取健康的平衡饮食,因此需要综合考虑饮食习惯和其他生活因素,做到饮食计划的个体化。为此,糖尿病患者可以请营养师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制定饮食计划,从而保证可以很好地去执行。
事实九:应鼓励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经常运动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进行运动的频率越高,就越能够保护自己远离糖尿病。但要获得这种保护作用,运动持续的时间必须超过一年,目前已有的证据显示,至少需要4年。
对于有久坐习惯的患者,首先要做的是能够每周进行几次30分钟强度较低的运动锻炼。调动起运动兴趣之后,就要争取每周至少进行三次更高强度的运动。总体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要做到每两天或每三天进行一次运动锻炼来保持运动对血糖控制的改善作用。最好的运动方法是将运动融入每天的生活之中,如散步、爬楼和做家务。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虽然减轻体重很困难,但体重即便仅减轻5%也会带来显著益处,所以绝对值得我们去为之努力!
向青年人科普Ⅱ型糖尿病 关键词“肥胖”更能引起重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近日,“中国糖尿病科普核心信息”专题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在会上强调:“Ⅱ型糖尿病‘三级预防’中,第一级是针对糖尿病的潜在人群,防患于未然,这是最重要的。”
《中国Ⅱ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指出,Ⅱ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一级预防目标是控制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在已诊断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但知晓率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糖尿病列为需要重点防控的四大慢病之一。防控糖尿病,仅局限于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源头抓起,加强预防。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健康中国行动’中提出了一些关于糖尿病防治的核心信息,如饮食控制、科学运动等,在健康科普宣传中,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的个人、针对不同机构推出个性化的宣传内容,如对青年而言,直接提关键词‘肥胖’可能比‘糖尿病’更能引起他们的重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洪天配补充说:“Ⅱ型糖尿病前期的症状一般不太明显,了解相关症状有助于尽早发现和治疗。一般而言,Ⅱ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还有许多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仅表现出体力的减退、精神萎靡、乏力、易疲劳、易感冒、工作能力下降等,因此,通过科普唤起高危人群对于Ⅱ型糖尿病的重视非常重要。”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中国家庭报社主办、诺和诺德公益支持,国家部委相关部门领导、糖尿病领域多名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与研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