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肥胖(2型糖尿病肥胖者首选)
“糖胖病”你听过吗?肥胖+糖尿病,危害加倍
糖尿病听多了,但糖胖病是个什么 ?没错,糖尿病大家相对熟悉,而“糖胖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比较陌生。
“糖胖病”实际上就是肥胖2型糖尿病,也就是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是糖尿病与肥胖并存的表现。
简单的理解公式:“糖胖病”=2型糖尿病 肥胖=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由外国人Sims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它的英文名称为“diabesity”,是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两个单词所组成。
“糖胖病”主要是用以强调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代表了肥胖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人群。
“糖胖病”可怕么?随着现代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糖胖病”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9,糖尿病已进入前10名死因,自2000年以来显着增加了70%。糖尿病也是导致前10名男性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原因,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80%。
临床上肥胖患者易合并代谢异常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等,而这些代谢异常问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而其中很多疾病也恰恰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合并症或并发症。
当肥胖 糖尿病,糖尿病病情易加重,使血糖更难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往往血压不正常且难以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
所以肥胖 糖尿病的危害,不是1 1=2,而是1 1>2!您说可怕不可怕呢?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糖胖病”?第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第二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测量腰围。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或女性腰围 ≥ 85 厘米。(腹型肥胖不容忽视;特别注意“将军肚”的人士。)
符合以上两步者,就可以断定为:糖胖病。
中医怎么看“糖胖病”?按照中医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01脾胃湿热型:表现为食欲强,形体壮实,面红,口臭口渴,便秘尿黄,有痤疮。
02脾虚痰湿型:表现为胃口时好时坏,舌苔白厚,大便稀溏,乏力,懒言少动。
03脾肾阳虚型:表现为腹臀部胖,浮肿,畏寒肢冷,小便多,腹泻腰酸,耳鸣。
04肝郁气滞型:表现为情绪易怒,面暗身痛,睡眠差,月经不调。
以上四种类型,唐咸玉主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是脾虚痰湿兼有肝郁气滞的类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为什么2型糖尿病人多数都肥胖?减肥能控好血糖吗?本文为你讲清
肥胖人群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而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也都存在肥胖的问题,那么通过减肥,能够改善糖尿病问题呢?当然是可以的!控制体重是糖尿病控制的重要生活方面,对于一些轻度的糖尿病患者或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等糖尿病前期情况,通过合理的减肥,控制好体重,甚至能够达到控制血糖达标的作用。
为什么肥胖的人更容易出现糖尿病问题,这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密切相关。有肥胖问题的朋友,不光是外表看起来胖,也往往伴随着内脏脂肪偏多的问题,在2008年的时候,就有专家提出,糖尿病的发生,实际上与肝脏、胰腺的脂肪过多堆积有关,这些脂质的堆积会引起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导致肝脏合成葡萄糖的功能失调,为了调节肝脏的葡萄糖合成,肝脏的胰岛素浓度会进一步升高,而胰岛素又有促进肝脏脂肪合成的作用,会进一步促进肝脏合成更多的脂肪,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受到脂质堆积的影响而下降,导致血糖的升高,高血糖又会导致胰岛素代偿性的分泌增多和分泌时间的延长,以胰岛素的浓度升高,又会刺激肝脏脂肪进一步堆积,从而在胰岛内形成恶性循环,过量的胰腺脂肪会导致胰岛β细胞去分化及功能丧失,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这就是糖尿病的“双循环假说”。这种机理的提出,其基础其实就是“能量的过剩”,这也是肥胖者更容易出现2型糖尿病的可能原因之一。
基于上述理论,目前对于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首要靶点,就是应该“纠正能量过剩”的问题。因此,对于肥胖问题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通过合理的控制体重,纠正身体的能量过剩,对于血糖的加强控制,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了。从根本上来说,纠正能量过剩,就是减少身体的摄入,增加能量的消耗,这两方面,也恰恰是肥胖者减肥过程所需要做到的,也正因为如此,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才被作为与糖尿病合理用药同样重要的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议有肥胖问题的朋友,应该定期的监测自身的血糖水平,不要等到确诊糖尿病的时候才想到去减肥和控制血糖,应该在血糖出现上升趋势,甚至在出现糖耐量异常或空腹血糖受损之前,就应该注意体重的控制,健康的体重和腰围,不光是美观,对于身体的健康各个方面,特别是血糖控制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情况,或新发糖尿病,胰岛功能还很好的情况,通过合理的饮食和加强运动锻炼,把每天的能量摄入和消耗控制好的同时,在长期的饮食和运动调理血糖的过程中,往往也能减脂减重,把肥胖的问题控制住了,很多时候,血糖也就控制住了。
但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对于已经确诊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减肥千万不要太过着急或激进,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能力变弱,不单单是血糖升高方面的问题,过度的节食和过度的运动,还容易引发低血糖的风险,因此,不论是饮食的控制,还是运动锻炼,都要注意适度合理,过于激进,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和血糖的控制。
对于糖尿病病程较久,胰岛功能减退较严重的情况,单单光靠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控制好体重就远远不够了,这种情况下,要在生活调理,控制体重的基础上,合理的通过药物来控制好血糖水平,有些药物对糖尿病人的体重有负面影响,比如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胰岛素等药物,都是会导致体重增加的药物,而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等)、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等)则有减重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考量选用。#清风计划# #2019算数健康大会# #慢性疾病的冬季调理#
肥胖者、2型糖尿病患者都要注意了!范建高教授最新解读:脂肪性肝病,诊疗有方!
说起脂肪肝,是让人咬牙切齿又有点无奈。有人完全吃素,结果居然脂肪肝的问题很严重。
胖人出现了脂肪肝可以理解;瘦人同样也会得脂肪肝吗?控制饮食了,也锻炼了,结果为什么居然还有脂肪肝?
脂肪肝已经超越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其患病率仍在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
下面要划重点了!
随着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在我国流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逐步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以及健康查体肝酶异常和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这些高风险人群需
进行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筛查
探索脂肪肝的科学防治之道!
2024年5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正式发表《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其后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糖尿病学会和欧洲肥胖症学会联合发布了最新版《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临床管理实践指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作为中国指南的主要执笔专家和通信作者之一,对中欧两部指南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解读。
什么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一项或多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且无过量酒精摄入的脂肪性肝病。
范建高教授指出,能量密集型饮食、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及其所导致的肥胖、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主要的且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的致病作用几乎等同于病因。
因此,建议对肥胖者、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代谢综合征组分的人群以及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者等高风险群体进行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筛查。
诊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三个标准
针对疑似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系统评估,范建高教授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总结。
范建高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要兼顾排他性 肯定性诊断标准。
中国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欧洲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相同,都是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标准:
一是通过影像学诊断出脂肪肝,或肝活检显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占比≥5%;
二是存在至少一项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三是排除了过量饮酒、营养不良、肝豆状核变性等其他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原因。
而对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诊断,两个指南都认为,要符合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并且肝活检显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占比≥5%,并同时伴有气球样变和小叶内炎症或门管区炎症。
与欧洲指南不同的是,中国指南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可以与其他原因的脂肪性肝病合并存在,合并肥胖或2型糖尿病、酒精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等脂肪肝患者需考虑并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也就是两种及以上病因共同导致的脂肪性肝病。
欧洲指南则沿用2023年脂肪性肝病更名的多学会声明,仅在满足酒精性肝病诊断的饮酒阈值但并非大量饮酒时才根据是否合并1项及以上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分为单纯的酒精性肝病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酒精性肝病。
此外,中国指南在国际上率先将“代谢相关肝纤维化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纤维化”作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重要临床类型,认为可以通过非侵入性试验无创诊断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并且淡化了需要借助肝活检才能区分的代谢相关单纯性脂肪性肝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现有药物或手术治疗
中国指南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治疗需依托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主要从两大方面展开:一是生活方式干预,二是现有药物或手术治疗的合理选用。
治疗策略聚焦于减轻体重和腰围、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并控制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缓解脂肪性肝炎及逆转肝纤维化。
针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同时存在的代谢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优先考虑使用那些对心血管、肾脏和肝脏均有益的药物来治疗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
在治疗方面,新版指南更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重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炎症、纤维化的治疗与管理。
欧洲指南建议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同样应调整生活方式,具体包括减轻体重、提升饮食质量、增加体育活动,并避免吸烟和饮酒,同时明确了这些干预措施的长期目标。
此外,欧洲指南还指出,应积极处理患者的合并症以及肝脏相关并发症,比如在治疗2型糖尿病或肥胖时,可考虑使用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例如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对于处于非肝硬化阶段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患者,指南有条件地推荐采用新药治疗。
而欧洲指南则关注肝硬化、肝移植等复杂病症及新型药物治疗上,依然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诊断。
范建高指出,我国指南的可操作性更强。与欧洲新版指南相比,我国新版指南融合了现有亚太指南与欧美指南的优点且去除了其不足之处,并且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制定,更加简明实用。然而,基于中国的循证依据仍有待加强临床试验和前瞻性队列随访而不断提高。
审核:上海新华医院消化内科 范建高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