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与怀孕(肥胖与怀孕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中新健康丨代谢外科专家:肥胖症患者怀孕风险较高 建议先减肥再怀孕

中新网广州5月11日电 (蔡敏婕 张灿城)肥胖,不只是身材变形,它与高血压、糖尿病等诸多疾病相伴而行。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代谢外科主任医师杨景哥提醒,肥胖症患者怀孕风险比较高,容易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因此肥胖症患者想要怀孕,建议先减肥。

4年前,来自江西的林女士怀孕后从130斤飙到180斤,孕期肥胖导致她经常反酸、烧心、活动困难,还患上妊娠糖尿病,天天要打胰岛素、测血糖,非常痛苦。原本就是妇产科医生的林女士深知肥胖对怀孕的负面影响。

“当时胎儿过大,医生说无法顺产,只能选择剖腹产。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我的血压直线下降,最低只有60/40mmHg,那会儿我整个人是晕过去的,抢救时用升压药都不管用,最后用特殊药物才把血压升上来一些,医生冒着巨大风险帮我快速取出腹中胎儿,我才活了过来。”她说,由于肥胖,她出现了“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下腔动静脉血管被严重压迫,才会发生以上这种“休克”症状。

为了减肥费心费力,林女士能用的手段都用过了,比如饮食控制、运动瘦身、减肥药等。“节食有点难以持续,常常饿到眼冒金星。运动也不好坚持,往往走多几步路就开始气喘,继而上气不接下气,心率加快,就连走路大腿也在摩擦,不是我不想动,是根本动不起来。还有埋线、拔罐、减肥药,一顿操作猛如虎,好不容易减了五斤,一不小心就反弹十多斤。”她说。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后,杨景哥团队对林女士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林女士身高163厘米,体重90公斤,BMI33.9kg/m2,腹围103厘米,属于中度肥胖,同时还合并了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肥胖代谢疾病。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杨景哥团队为其做了微创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术后3个月林女士减重45斤。

杨景哥表示,中重度肥胖且合并各种代谢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可考虑做减重手术。值得注意的是,减重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术后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维持健康体重。(完)

肥胖不止影响怀孕还影响产后康复

5月11日,话题“专家称肥胖是不孕不育的直接诱因”冲上了微博热搜。这个话题一度排名第六,有40万的人参与了讨论。肥胖究竟是怎样影响怀孕的?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徐敏主任结合自己多年治疗不孕不育的临床经验,谈起了肥胖与女性生育之间的关系。

手术中的徐敏主任 供图

老一辈的人常说“胖女人好生养(生孩子)”,然而实际上,太过肥胖会增加受孕生育的难度。据徐敏介绍,最常见的由肥胖造成的不孕不育疾病是多囊卵巢综合症。过度肥胖造成内分泌紊乱,时间一长,女性就易患上多囊卵巢综合症。同时,患病后体内激素的不协调又会使人更加肥胖,形成恶性循环。患有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女性,雄性激素过高,持续无排卵,怀孕可能性较低。另外,患者的卵巢也会出现多囊样改变,受孕困难。

那肥胖是不是致使不孕不育直接诱因?徐敏表示,肥胖是致使不孕不育的一大原因。首先,肥胖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激素水平异常,月经不调、无排卵等问题随之而来,最终结果就是难受孕;其次,过度肥胖也会引发各种身体疾病,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这些疾病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女性的身体,使女性不孕,一旦怀孕则容易流产、早产、难产,胎儿也会出现体重过大、智力低下等不良情况。

“肥胖也会影响女性的产后康复。”徐敏补充道:“过度肥胖不利于产后骨盆、子宫、切口的恢复,所需时间较长。”徐敏说道。此外,肥胖孕妇的泌乳量会比较少,因为补充的营养大部分堆积在孕妇体内,不能很好地完成转换,向外输出。

徐敏建议备孕女性要清淡饮食,少吃零食及辛辣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或多或少都会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剂或含有农残,其中部分分子结构和人体性激素相似,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人体激素水平。”徐敏说。

徐敏还强调:正在备孕的肥胖女性要适当减肥,特别是自己的腹围,需要重视的是自己的饮食,少吃高热量食物,尽量选择低热量、低脂,优质蛋白食物,如豆类、鱼类等,适当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此外可以每天进行有氧运动,如跳绳、爬山、骑车等。已在孕期的肥胖女性,可以通过合理饮食来适当调控体重,适度减肥,调畅情志。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实习生 李殷 责任编辑:秦黛玥)

来源: 云南网

孕妇肥胖增加后代终生心血管病风险

肥胖人口迅速增加,影响到近1/3的育龄妇女。5月12日发表于《生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母亲肥胖会损害胎儿的心脏健康和功能。

研究发现,母亲肥胖会导致胎儿心脏的分子变化,并改变与营养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从而大大增加后代日后出现心脏问题的风险。这是第一项表明心脏是由胎儿期接收的营养物质“编程”的研究。

基因表达的变化改变了心脏正常代谢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方式。它们将心脏的营养偏好进一步转向脂肪,而不是糖,结果肥胖雌鼠胎儿的心脏变得更大、更重,心肌也更厚,并显示出炎症迹象。这会降低心脏收缩和向全身输送血液的效率。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小鼠模型,该模型复制了肥胖女性的生理学和胎盘营养物质输送模式。

在研究中,雌鼠被饲喂高脂肪饮食和含糖饮料,这相当于一个人经常食用汉堡、薯条和碳酸饮料(约1500千卡)。雌鼠一直吃这些食物,直至增重25%。另外50只雌鼠作为对照组则被控制饮食。

研究人员使用超声心动图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成像技术,对子宫内及出生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24个月的小鼠幼崽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后代的基因、蛋白质和线粒体。

结果发现,后代心脏代谢的变化与性别密切相关。雌性胎儿的心脏有841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雄性胎儿心脏则有764个,但在两性中,只有不到10%的基因表达均发生了改变。

不过,性别之间的变化存在差异——雄性心脏功能从一开始就受到损害,而雌性心脏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恶化。

心血管健康和功能持续损害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由雌激素引起的,但性别差异的分子原因尚不清楚。

论文第一作者、科罗拉多大学的Owen Vaughan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母亲肥胖与后代心脏代谢疾病之间存在关联。这项研究提高了人们对相关机制的认识,并为心脏代谢疾病的早期预防铺平了道路。”

他举例说,人们可以根据母亲或孩子的体重指数或性别,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营养建议,或者开发针对胎儿心脏代谢的新药。

研究人员指出,小鼠怀孕时间短、后代多,饮食与人类不同,因此需要在人类志愿者中进行研究,进一步证明母亲肥胖和后代心脏功能关联的确切分子机制。(王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13/JP282462

来源: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