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肥胖焦虑(小孩肥胖是怎么管理)
肥胖导致儿童性早熟!家长对孩子身高普遍焦虑
“孩子9岁乳房就发育了,医生能不能用药抑制,避免她过早发育?”“我家孩子计算出来的遗传身高是172厘米,但我们期望他能长到180厘米,能不能提前打一下生长激素?”在珠江医院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出现了不少对孩子身高普遍焦虑的家长,他们提出的要求却是一个比一个离谱。
图/视觉中国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家长过于迷信生长激素,甚至把生长激素当作一种增高药,而目前儿童生长发育专业医疗资源匮乏,儿童生长发育从业人员多数缺乏系统专科培训,生长激素也有被滥用的趋势。
家长:对孩子身高不满意,把生长激素当作增高药在2021年4月份,广州医科大学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上发表的《广州市海珠区3-12岁儿童身高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显示,随机在广州海珠区抽取904名3-12岁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结果发现5岁组男、女童,6岁组男童,7-8岁组男、女童,9岁组男童的身高与2005年全国9省市儿童身高水平相比较,均值低于全国水平。
本次调查的广州市海珠区904名3-12岁儿童中, 当前身高低于遗传身高的共有195人(21.6%),其中男童121人(13.4%),女童74人(8.2%)。
“希望孩子长高一些,女孩子超过160厘米,男孩子超过175厘米,这是很多家长的普遍愿望。”珠江医院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副主任医师谢海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自己对身高不在意,倒是家长十分焦虑。”
近日还有媒体报道,一位妈妈因担心儿子身高偏矮,“病急乱投医”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正是这种焦虑也使得一些家长在儿童生长发育门诊会要求医生,“能不能打一点生长激素,让孩子长高一点。”
谢海瑞表示,临床上使用的合成生长激素(HGH),主要是用于垂体分泌不足所致的矮小症、生长障碍等。这种药物的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自然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可引起甲状腺激素的抵抗、胰岛素的抵抗,还有可能激发儿童潜在的肿瘤。所以在临床上,如果发现矮小症的孩子有家族性的肿瘤,医生会谨慎地根据其病情的控制情况以及肿瘤的性质来决定孩子是否可以用生长激素。
谢海瑞强调:“不建议家长主动要求打生长激素,它不是一个用来进行整形和增高的药物。”
谢海瑞主任给儿童测量身高
医生:矮不矮要看生长速度,大多数孩子并不需要药物治疗对孩子身高产生焦虑的家长,大多是因为孩子提前发育了,也就是他们认为孩子“性早熟”,家长认为这不仅仅影响身高,更担心孩子的心理负担会因此而变大。
性早熟近些年受到家长广泛关注,因为性早熟最终可能会影响成年身高。谢海瑞表示,这两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宅在家里的时间长,户外运动活动少,不少儿童青少年体重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高达19%和10.4%,而肥胖是导致性早熟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性早熟的诊断,目前我们沿用一个标准,就是男孩子9岁以前、女孩子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就表明出现了性早熟。即便诊断是矮小症或者诊断性早熟,也并不一定需要药物干预 ,对于生长发育来说,监测可能比药物治疗更重要。”谢海瑞表示,对于家长来说,要理性看待性早熟和矮小症,比如肥胖孩子的性早熟就是因为脂肪分泌激素导致孩子性早熟,控制体重比用药物更管用。
“儿童生长发育专科医生更多的是要抽丝剥茧,查出孩子身材矮小的原因。只有极少一部分因为疾病或者内分泌的因素可以用生长激素去治疗,绝大部分身材矮小的孩子不用药物治疗,更不需要打生长激素。只需要做到均衡营养、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和良好的生长环境即可。”谢海瑞如此强调。
专家:亟待规范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5亿14岁以下儿童中有760万人身材矮小。身材矮小的儿童需要定期监测和针对性干预指导,及早明确生长落后的原因。然而,国内儿童生长发育专业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副会长周增桓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副会长周增桓向记者介绍,儿童生长发育从业人员多数缺乏系统专科培训。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教授曾牵头开展过一项涉及2871位生长发育领域从业人员的调研,数据显示,其中既有儿童内分泌医生,也有综合儿科医生、儿保科医生,但仅有19.34%的从业人员参加过专科培训。
谢海瑞也表示:“不少科室的医生均可涉及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和治疗,大家缺乏相应的培训以及统一的标准,因而在临床上,我也遇到过一些不应该使用生长激素的案例,目前也发现存在生长激素滥用的隐患,因此亟待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评估进行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据悉,8月22日,广东省首个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培训基地在珠江医院揭牌,谢海瑞表示,该基地将致力于开发一整套完整、系统的线上、线下培训课程,涵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临床进展等,培养一批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多学科、跨专业的导师团队,负责教授有关儿童生长发育各系统的知识和评估技能。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伍晓丹 韩羽柔
题图/视觉中国
了解更多
儿童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 专家建议积极开展“食育”
11月7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分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张五九在会上表示,儿童食品分会作为学会成立最早的分支机构之一,以推进儿童食品的开发研究、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服务宗旨。近年来,分会专注于儿童营养健康、食物与慢病关系等基础研究工作和科普教育工作,得到了上级学会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
来自国内儿童食品与营养相关研究机构的8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儿童营养健康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并分享了在儿童健康管理和“食育”教育等方面的有益经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妇幼营养室副主任杨振宇认为,儿童早期营养非常重要,生命早期是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高危期。儿童营养不仅影响儿童近期的体格生长、智力发育和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与成年期的生产力和慢性病等息息相关,是其一生健康和成功的基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11.8% ,整体上已提前实现2020年我国儿童发展纲要目标(<12%)。但贫困农村儿童贫血率仍为16.0%,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贫困农村儿童生长迟缓和贫血依然严重,不论城乡,儿童超重肥胖问题都日趋明显。
杨振宇表示,中国婴儿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率较低,同2020年达到50%的目标差距较大。中国婴幼儿辅食添加的种类和频次城乡差异明显。母乳喂养和辅食干预依然是婴幼儿营养干预的重点。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张召锋表示,我国学龄前儿童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是:营养不良依然存在,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还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更为突出。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血压偏高不容忽视,视力不良形势严峻,龋齿检出率高居不下,骨骼健康等其他健康问题开始浮现。张召锋提出,膳食是改善学龄儿童健康状况的关键因素。
儿童肥胖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医师杨炯贤表示,儿童期肥胖容易伴随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同时也是成人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潜在危险因素。医学营养治疗主要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中国健康营养调查的数据显示,从1993年至2009年的17年间,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从13.4%增加至26.4%,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从8.6%增长至37.4%,显著高于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员金锋提出,食物可以改变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经肠脑轴控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今后研究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和跨科学思维,通过饮食方式解决身心疾病问题。可以预期,随着微生物发酵技术和工艺的介入,营养心理学、营养精神病学的应用在今后的食品科学方面对健康将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临床营养科代玉洁认为,食育是加强人们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识。食育核心内容是提高对饮食的关心;建立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努力预防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疾病;提高饮食的安全性;继承传统的饮食文化。食育的目的是健康习惯的养成。在我国,“食育”教育仍为空白,相对于大众掌握正确营养知识的欠缺来说,开展“食育”已是迫在眉睫。
孩子肥胖危害大,家长该如何应对?
球球今年11岁,是一个读五年级的男孩子。球球饭量大,运动量却很小。眼看着球球的体重与日俱增,运动能力也越来越差,球球妈妈对此深感忧虑,遂带球球到医院就诊。
医生完善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后,明确球球患有肥胖症,并且已经有黑棘皮表现,在排除病理性因素后,诊断球球为单纯性肥胖症。医生进一步检查时发现,球球血压已明显高于同龄人正常水平,而且有高血脂、脂肪肝、胰岛素抵抗表现,急需医疗干预。
医生建议对球球进行饮食调整和运动干预,并给球球制订个性化膳食计划和运动处方,同时提醒家长不能过度限制球球饮食,以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不仅如此,医生还告知家长注意家校沟通,关注球球的心理状态,不断鼓励球球积极控制体重。
在医生、家长、学校和球球的共同努力下,球球的体重终于得到有效控制,运动水平也大大提升,血压、血脂和胰岛素都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肥胖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过多脂肪积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根据疾病原因分类,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及病理性肥胖,本文描述是前者,此类肥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肥胖有哪些表现
单纯性肥胖儿童早期一般身材较高大、食欲亢进、进食量大。随着肥胖逐渐加重,儿童会变得不喜活动,稍微运动就气喘吁吁。严重肥胖儿童腹部、臀部外侧及大腿部皮肤可出现紫色条纹,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皮肤可发黑变粗,用肥皂等也不能擦洗干净,又称黑棘皮。
黑棘皮的发生与脂肪组织内分泌功能异常有关,肥胖时促炎脂肪因子增加而抑炎脂肪因子减少,脂肪因子异常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引起皮肤黑棘皮样变,此外,脂肪因子还可以激活脂肪因子受体,从而直接刺激皮肤角质细胞增生。
肥胖有什么危害
肥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对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心理行为等产生不良影响,可引发包括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在内的多种并发症,并导致儿童自尊心下降、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
体质指数(BMI)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2岁)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BMI=体重(kg)/身高2(m2)。我国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BMI界限值如下表:
哪些方法可以有效防控儿童肥胖
肥胖治疗原则是减少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使体脂减少并接近正常状态,同时又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对于有明确病因的病理性肥胖或伴有肥胖并发症的儿童,需要针对病因或相应并发症治疗。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饮食调整和增加运动是控制儿童体重的主要方式。
饮食调整
交通灯饮食干预模式依据能量密度对食物进行分类:即低热量食物贴上绿色标签,提示可以自由摄入;中等热量的食物贴上黄色标签,提示需要谨慎摄入;高热量食物贴上红色标签,提示应该尽量少吃。
宏量营养素分配法通过改变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分配比例或提高碳水化合物质量等可以达到限制能量摄入。比如提高蛋白质摄入量,在供能相等的情况下,对儿童青少年减肥效果显著。
增加运动
6~17岁健康儿童应每天累计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进行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3次抗阻力运动(如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
儿童在运动项目上宜多选择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且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如慢跑、球类项目、游泳、骑自行车、走跑结合等,切忌进行长距离游泳、负重、中长跑等形式,避免对儿童身体造成运动损伤。不仅如此,运动项目选择也应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在保证安全有效性的同时也要兼顾趣味性,以满足儿童心理需求。
儿童在进行日常身体活动时,应该尽量做到强度和形式的多样化,注意运动姿势的正确性,以及不同强度活动之间的过渡。运动前应做好准备工作,避免空腹运动和饭后1小时内运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应注意补充水分。家长应根据儿童喜好和身体情况,选择适合孩子的身体活动,且不能过分追求运动强度和时间,以免运动损伤。
作者: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
杨帆 陈津津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临床营养中心
主任医师 孙建琴
策划:谭嘉
来源: 全国卫生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