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名词解释(肥胖症名词解释内科)
关于肥胖,你了解多少?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上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越来越多,由肥胖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也正在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且随着社会审美的改变,人们不再推崇唐朝以胖为美观念,而是倾向于追求苗条曼妙的身材。所以肥胖带来的社会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减重已经成为了肥胖人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科学健康的减重就必须得先了解肥胖相关知识,下面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认识肥胖吧!
首先肥胖[1]是指体内脂肪细胞总含量增多或者局部含量增多及分部异常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衡量肥胖的标准我们大致可以分为4个,它们分别是体质指数(BMI)法、腰臀比(WHR)法、体脂百分比(BF%)法、肥胖度(OBD)法,我们日常最常用的主要是体重指数(BMI)法、腰臀比(WHR)法,因为它们简单便捷,只需要借助于体重称、软尺就可轻松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体重指数(BMI)法是一个公式,它使用体重和身高估计身体脂肪的含量【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通常BMI值(kg/m2)在18.5~24.0被认为是正常体重,BMI值(kg/m2)小于18.5是体重过低,BMI值(kg/m2)在24~28之间是超重,BMI值(kg/m2)大于28是肥胖,所以当你的BMI值大于24时就应该要警惕了,你离肥胖仅有一步之遥。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只有肚子上有肉,我的胳膊腿儿都很细,这算不算是肥胖呢?”其实这也是属于肥胖的一种,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梨形”身材,医学术语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当男性腰围达到90cm以上,女性腰围超过85cm以上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腹型肥胖。有研究表明腹型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2]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简单的小工具和计算方法来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处于超重或者肥胖状态。
(1)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肥胖的一大“元凶”。“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常常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写照。油炸食品、甜食、饮料可乐、薯片等零食是我们追剧聊天的必备神器,大鱼大肉是朋友聚会的餐桌“标配”,“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者”已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出门有电梯、吃饭有外卖、购物有网购,这些快捷的生活方式让现代人的运动时间和强度大大的减少,更有抽烟、饮酒、熬夜等诸多不良生活习惯正在让我们从一个苗条的瘦子变成一个油腻的胖子。
(2)经常有人会发出“为什么喝口水都会胖”、“我吃得比你少这么多,为什么你一点儿也没发胖而我这么胖呢”或者“我每天都运动2小时怎么一点没瘦呢”这样的疑问,其实肥胖不仅和我们的饮食运动有关系也和遗传基因因素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肥胖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型,父母双方均肥胖的,其子女肥胖发生率约为70%-80%。所以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自律,而是我们的基因就是如此。
(3)肥胖会对人体各大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肥胖患者更易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肥胖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它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有的人由于自己形体肥胖,躯体自信度较低,肥胖使他们出现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交流,拒绝工作学习,甚至出现抑郁自杀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肥胖,杜绝惨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02):95-96-97-98-99-100-101.
[2]姬淑云,杨慧萍.济南市学龄前儿童肥胖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01):31-32.
[3]刘皓晖.浅谈肥胖的成因与危害及运动干预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6):231 234.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0.16.231.
专家谈肥胖:是病需就医、治疗没有“一招鲜”
肥胖问题困扰不少民众,但很多人对其认知有误解。许多人低估其对健康的严重威胁。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极度肥胖才会产生健康危害,轻度或中度肥胖无伤大雅。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教授10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肥胖是一种病,必须进行医学干预。其次,肥胖的轻重,要根据是否代谢异常来判断。第三,肥胖的治疗没有绝招,没有一招鲜,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据悉,近期,世界肥胖联盟发布了《2024年世界肥胖报告》。该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33亿成年人受到超重和肥胖的威胁,高BMI(超重 肥胖)的成年人比例将从2020年的42%增加到2035年的超过54%,5岁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患病率达到39%。中国的超重或肥胖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悉,从科学角度来看,肥胖症其实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正常情况下,大脑中的“饥饿中枢”和“饱中枢”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从而食欲大增,而非简单的仅靠意志力就能控制住进食的渴望。
曲伸教授表示,根据临床经验及病因,他把胖子分为红(高代谢型肥胖)、白(代谢正常型肥胖)、黑(炎症代谢型肥胖)、黄(低代谢型肥胖)四种。能吃、能喝、有高血压,一喝酒脸红红的,能喊、能叫的是“红胖子”,他们代谢旺盛,吸收非常好。“红胖子”将来最容易得高血压。“我们和美国有关机构合作研究已经证实了这类肥胖患者的存在。”他说。
黑胖子一般很有劲,像鲁智深一样,能吃能干。很多美国橄榄球运动员都是黑胖子。现在年轻的黑胖子比较多,表现为脖子发黑、女孩子月经不正常、毛发增多、肌肉多,脂肪也多。
黄胖子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一胖就胖肚子,有气无力、甲减、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代谢率降低,喝西北风也胖,一胖就出病。
代谢健康性肥胖者被称为白胖子,他们体重指数超标,但白白胖胖的,皮肤弹性好。医学名词就叫正常代谢性肥胖,就是代谢没有问题。
这四种类型肥胖患者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对黄胖子,医生会帮其提升激素水平,代谢率高了,自然而然会瘦下来了。黑胖子,减重比较难,必须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红胖子时常出现大便干燥,肠道通畅以后才能减重。而对于白胖子,一般不能轻易减重,否则会导致月经不正常、没力气,需要预防持续性发胖。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发胖,有的人怎么吃也不胖?“不同的基因构成决定了身体的代谢类型,从而影响体重。心理因素和部分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曲伸教授告诉记者,有的人胰岛素水平很高,就特别爱吃。有的人感觉永远吃不饱,这和中枢调控有关。这位专家透露,其现在正在研究肥胖的中枢调控机制,并发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脑子就有一个“调定点”,设定该长多少体重。有的人可能注定会胖到100公斤,大脑才认为“够了”。
曲伸教授说,虽然人一辈子会长成什么体形大概率由先天决定,但是,如果有人很自律,对疾病的认识超前,或许能控制不增加到原定体重;但是如果任之为之,在原定基础上发胖,那会很严重。这位专家表示,因此,大家所说的“超级肥胖”,就是源于此。
对于更年期女性发福现象,曲伸教授直言,更年期女性最大的问题是向心性肥胖,更年期的替代治疗(常指:激素替代疗法)或是一个减重好办法。“我们说的‘替代治疗’其实很复杂,并不是单纯的雌激素替代治疗,缺钙、缺维生素D,都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他指出,“对于更年期女性,调整内分泌紊乱,获能避免体形就发生剧烈改变;开展针对性治疗,应减少其腹内脂肪和脂肪肝,肠通了、肝通了,腰围就不会增加了。”曲伸教授说。
“减重一定要从全方位出发。”曲伸教授表示,“我一直认为肥胖不能‘一招鲜’。”对于社会上流行的生酮饮食、低卡路里饮食、16 8饮食等“减肥方法”,这位专家认为,都是“赶时髦”。他直言,营养治疗是第一步。曲伸教授表示,因为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糖尿病发病率、肿瘤发病率变高令人担心。但是瘦了以后,骨质疏松引起的死亡更多,所以千万不要减重过度:该减的减,不该减的不能乱减。大规模研究发现了“U形曲线”:体重指数小于18.5的人全因死亡率,远远高于体重指数在25-30者。全因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人口数之比。
许多肥胖症患者为了减重可能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其实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他指出,应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对症治疗,尤其肥胖症合并相关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通常伴随慢性生理或心理障碍,需要接受多学科综合护理或多种药物治疗,不单以减重为目标,还应涉及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记者陈静)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吃药减肥?肥胖诊疗指南强调:严格把握适应证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我国首部肥胖症多学科诊疗指南《肥胖诊疗指南(2024版)》显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超重和肥胖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北方地区普遍高于南方地区,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比例均高于女性。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在我国,体质指数(BMI)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BMI达到或超过28kg/m?即为肥胖症。为进一步指导临床诊疗,根据肥胖症国际分级标准及亚洲人群特征,建议将BMI进一步分级为轻度肥胖症(28.0-32.5kg/m?)、中度肥胖症(32.5-37.5kg/m?)、重度肥胖症(37.5-50kg/m?)和极重度肥胖症(≥50kg/m?)。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减肥已经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达到减肥目标,市场上涌现出了各种的“减肥神器”。
据报道,大量虚假标签的口服减肥产品冒充真正的司美格鲁肽,在电商平台上泛滥。这些产品多不含司美格鲁肽或GLP-1,而是利用这些名词进行宣传,成本低廉,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还有违法者在网上售卖未经审批的司美格鲁肽原料和针剂,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国内获批的司美格鲁肽来自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用于治疗糖尿病,其口服款于今年1月获批,是国内目前首个及唯一获批上市的口服GLP-1药物,需要处方才能购买。但电商平台上,“口服司美”“GLP-1活性胶囊”“司美纤体饮”等“冒牌司美”层出不穷。
冒牌药非法获取暴利,而被明令禁止的非法成分更会损害消费者健康。西布曲明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的药物,会增加罹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2010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同年,西布曲明被列入《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资名单(第一批)》,被认定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然而,销售含有西布曲明成分的有毒、有害减肥产品的案件时有发生。
对此,有关部门提示,广大消费者要正确看待减肥问题,不可盲目追求瘦身效果,更不能轻信非法减肥产品的宣传。管住嘴、迈开腿,减肥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来实现,而不是寄希望于含有禁用成分的减肥产品。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广告,不购买和使用来源不明的减肥产品。
《肥胖诊疗指南(2024版)》强调,近些年来,减重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receptoragonist, GLP-1 RA)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减重效果也不断提升。目前在我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我国目前尚未批准用于治疗遗传性肥胖症的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药物治疗肥胖症应该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使用,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有无禁忌证后方可起始应用,同时在使用药物减重的过程中也需要定期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律随访,监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情况适时34调整治疗方案。(韩璐)
来源: 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