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对心理(肥胖对心理的影响)

医学减重专家陈伟 0
文章目录:

关注肥胖人群心理健康,除了减肥,这些行为改变也很重要!

在以往人们的印象里,肥胖的人往往是笑口常开、心宽体胖。但随着观念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普及,体胖和心宽就不再能够划等号。

对很多人来说,体胖不仅不会心宽,反而会带来很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从“小胖子”们的童年就开始出现,并会困扰他们很长时间。

不自信、不合群、压力大、焦虑等是最常出现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严重时还会产生抑郁、进食障碍等问题。而长期消极、负面的心态,则可能加剧肥胖。

肥胖会导致这些心理问题

抑郁症

一项关于肥胖和抑郁症的研究显示,肥胖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高55%,抑郁人群发生肥胖的风险比一般人高58%。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更易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而肥胖女性的抑郁症易感性比男性更高。

肥胖者患抑郁症与对自身体型不满有关。在意别人的看法和遭受歧视等,往往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水平,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强迫、焦虑、恐怖、敌对和偏执等情绪。

自卑

肥胖人群的这种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对一般事物过度敏感,容易胡乱猜疑、甚至扭曲对方的话语。

由于自卑,一些肥胖者容易沉默寡言,不轻易表达想法和情绪,自身价值观得不到满足,处于失衡状态。另外,自卑的肥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往往会选择逃避。

社会适应力下降

肥胖人群自我意识下降,对自身体型外貌评价过低,会间接影响到日常社交能力。尤其是重度肥胖的女孩,更喜欢独处,不喜欢交朋友。研究显示,肥胖儿童的活动、社交、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均较正常儿童低下,肥胖程度越高,适应能力越差。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一般分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大部分肥胖人群一般只存在异常进食行为,还没有达到神经性贪食或厌食的程度,但仍然要警惕其中的风险。

另外,有些胖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体象障碍,对自身形象感知上存在着障碍和歪曲认知,这些错误认识会让他每天都花大量时间强迫自己去思考食物、体重、体型这些问题,从而导致异常进食行为的发生。

行为辅导缓解心理问题

对于肥胖人群可能存在的这些心理,减肥当然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但存在着情绪、心理问题时,往往减肥效果会不尽如人意,反而会影响减肥的自信心。这时就需要行为辅导提供额外的动力。

行为辅导是指一系列运用心理学和健康行为学原理,塑造良好的个体健康行为。矫正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对肥胖者的行为辅导一般可以分为三步。

Step.1 设定目标

胖友们需要制定出健康有益、切实可行的体重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具体、可测量、有时间范畴。

Step.2解决问题

提前设想、或是事后及时复盘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并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种方式对预防复胖也有帮助。

Step.3养成习惯

通过团队活动,加强学习、互相鼓励等各种方式,坚持良好的膳食和减重相关习惯。面对面交流、饮食运动打卡、自媒体、新媒体等方式,都是现在比较有效的方式,能帮助你持续改变。

另外,以正念治疗为代表的冥想方式,以及同伴教育,也都是能帮助改善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一种求助于内心,一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都能让人更好地接纳自己,从根源上缓解强迫、焦虑等状况。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减重专家:肥胖影响到心理健康时,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

"不要祝我们世界肥胖日快乐,过这个节日不健康,一定要想办法跟这个节日不沾边!"3月4日,世界肥胖日,全国肥胖代谢外科都在举行大型义诊及健康科普行动。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院门诊大厅,肥胖代谢外科/减重中心的医护人员正在进行大型义诊及科普宣传,现场聚集的很多肥胖人群及糖尿病者纷纷表示道。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代谢外科学科带头人王存川教授介绍道,3.4世界肥胖日是由世界肥胖联盟于2015年倡导设立“世界肥胖日”,并于2020年宣布每年的3月4日为“世界肥胖日”,这个肥胖日并不是祝胖友节日快乐,是为了倡导全社会共同应对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问题已呈现全球流行态势,《柳叶刀》杂志于2024年2月29日发表的全球分析显示,全球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肥胖总人数已超过十亿(现在全世界共有70余亿人口),全球数据分析估计,2022年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是1990年的四倍。在成人中,女性的肥胖率翻了一倍多,男性几乎增加了两倍。2022年,共有1.59亿儿童和青少年以及8.79亿成人患有肥胖症。文中也分析了中国的肥胖数据,中国成人肥胖率,女性的肥胖率从1990年的2.0%增加到2022年的7.8%,男性从0.8%增加到8.9%!

王存川教授也特别提到龙年春节多次上热搜的话题就是减肥!只因一部电影《热辣滚烫》,女主角杜乐莹(贾玲饰演),一个颓靡又有些“社恐”的“肥宅女”,命运似乎已经可以一眼看到底。一宅就是10年! 经历了妹妹的软硬兼施和闺密、男友的双双背叛,乐莹离开了自己“宅”了十年的家,走向了茫茫人海。因为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拳击教练昊坤,在吴坤的影响下,她开启了“拳击”之路,瘦身之路!“因为超重及肥胖人群的数据庞大,在减肥的路上产生共鸣,也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肥胖歧视问题。”

王存川表示,在暨大附一院减重中心每天都在重复听着类似的减肥故事,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个胖哥,从18岁时的210斤,与人交往中感觉受到受歧视,而出现自卑一直宅家,一宅就是20余年,最后就医时已经38岁是400多斤,全身浮肿,检查发现心衰和脂肪肝肝硬化,病情严重到随时有生命危险;还有是一位母亲带着12岁200斤的女孩看诊,女孩头发凌乱,刘海几乎遮住了孩子的脸蛋,孩子全程低头不交流,根据家长反馈,肥胖导致孩子受到同学的歧视而导致休学在家,成了剧中的“肥宅女”。

“孩子小时候肥胖,常被认为孩子胖嘟嘟很可爱,长大了肥胖他会明显自卑,所以,控制体重从小做起,发现肥胖已经影响到心理健康,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否则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难。”王存川表示,希望肥胖人群向电影中的乐莹学习,自信、自爱自我否定的泥潭,从“失败的自我阴影”走向“相信自我的成功”,相信自己的力量,成为全新的自己,尽早告别肥胖,早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沈锐冰 通讯员 陈笑梅

肥胖的心理学原因

#心理#

人们就知道饮食与肥胖的关系,因为他们知道要腰细就必须少吃。但他们并不知道心理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肥胖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之一。其发生过程是:内心冲突导致焦虑,饮食是降低焦虑的有效方式,饮食过多便会直接导致肥胖。然后肥胖本身又会导致新的内心冲突,增加新的焦虑,这些焦虑又可能需要更多的饮食来消除,如此恶性循环,轻者会发展成为一般的心理障碍,如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等,重者便会发展成为上面提到的神经性厌食症。

饮食是人的本能之一。相对于性本能而言,人们对它实在是太宽容了。在城镇的大街小巷,餐馆酒楼不仅是男女老少最愿意去的地方,实际上也是去得最多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谈论人的高级本能一样大谈吃喝这样的低级本能,而不必露出丝毫害羞之意。一个人用自己的钱乱吃乱喝大约不太可能会受到什么伦理道德的谴责,但是,饮食本能也不是完全不受制约的。由过度饮食造成的健康和美观上的问题,也就是说肥胖的问题,自然而然会使所有饕餮之徒有所收敛。天道公乎?天道公也!

从大的社会背景上来说,我们身上的肉有了“富余”,也直接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有了“富余”。虽然富余有富余的问题,但富余总比贫乏要好。因为贫乏导致的饥饿既会使我们丧失作为人的尊严,又会使我们丧失健康,而疾病仅仅只会使我们丧失健康。所以我们可以说,把体重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既不太胖也不太瘦,是一个人在人人都有着做人的尊严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健康的良好方式。如果考虑到现代人的审美观与楚灵王的审美观的一脉相承之处,那也可以说减肥是现代女性追求美丽的良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