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的防治(儿童肥胖防治指南)
不做“小胖墩”,儿童肥胖如何防治?中疾控解答
你家宝宝是不是“小胖墩”?宝宝胖嘟嘟的是很可爱,可是胖胖的真的健康吗?有些家长一定会说:“我家宝宝是壮,才不是胖呢!”
请注意,健壮与胖是有明显区别的。健壮的孩子充满活力,运动能力强,动作敏捷、协调,反应快。而肥胖的孩子一般缺乏活力,运动能力差,动作迟缓,肢体协调性差,缺乏自信。
那么该如何界定儿童肥胖?儿童肥胖有哪些危害?儿童肥胖又该如何防治呢?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
1.体质指数(BMI)法
体质指数(BMI)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2岁)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BMI是不一样的:1岁时BMI值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到6岁~7岁脂肪重聚期开始出现反弹,此后逐渐升高至接近成年人的水平。2-5岁儿童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BMI筛查界值,6岁及以上儿童参考中国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界值点。
2. 身长的体重评价法
年龄 1),大于2个标准差为肥胖(Z评分> 2)。
3.腰围评价法
腰围是一个简单的评估腹部囤积脂肪的指标。7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的腰围界值可参考中国卫生行业标准“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611-2018),儿童腰围≥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腰围的P90作为高腰围的筛查界值,提示儿童可能存在向心性肥胖。
儿童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1、影响长高
骨龄的变化与雌激素密切相关,肥胖可能存在雌激素分泌过多的风险,从而导致骨龄加速,最终可能影响成年身高。
2、青春期提早发育
目前儿童早熟的发病率很高,尤其女孩子发育提前年龄更明显,这与肥胖关系密切。
3、增加患病风险
中重度肥胖可让孩子出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传统观念中的“成年慢性病”。 4、出现心理问题
肥胖引起心理问题的儿童很常见。肥胖的孩子表现穿衣不自信,有自卑感,不喜欢人际交往及户外运动,害怕被人取笑,过于担忧自己形象。同时还会出现行为异常、性格缺陷、交往困难等问题,都会随着肥胖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而加重。
儿童肥胖应如何防治?
肥胖一旦形成,干预治疗极其困难。儿童肥胖干预重在早期预防,在婴幼儿时期培养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在幼儿园和学校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从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着手。
1. 从生命早期开始预防
建议妈妈从怀孕开始就注意合理膳食和科学营养搭配,防止孕期营养过剩。母乳的营养成分比例更为合理,母乳喂养行为本身也可调控婴儿母乳的摄入量,从而达到能量平衡,有利于控制远期肥胖的发生。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控制的目的不是节食,而是通过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的饮食方式使体重下降。家庭膳食推荐低能量、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和全谷物。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儿童还应尽量避免摄入含糖饮料和过多零食和点心。
3. 增强体育锻炼
制定合理可持续的运动方案,培养孩子爱运动的生活习惯。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静坐行为和睡眠指南中推荐:
(1)6岁以下儿童每天进行至少 180分钟的身体活动,鼓励多做户外活动(如户外的散步、玩耍、跑、跳等,全天分布,多则更好),每次静态行为时间(如操作手机、电脑、平板,看书报、电视,画画,玩玩具,演奏器乐等)或受限时间(例如在手推童车/婴儿车、高脚椅上,缚在看护者的背上)不超过1小时。
(2)6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自行车、跑步、打球、跳绳、游泳、跳舞等,能使儿童身上发热、呼吸急促的活动),每周至少3天安排增强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健康的活动,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2小时。
4. 重视儿童体格生长监测
儿童常规健康检查一般在婴儿期至少4次(分别在3、6、8、12月龄),1-2岁儿童至少每半年1次,3岁及以上儿童至少每年1次。家长可根据儿童健康状况和家庭情况适当增加健康检查频次。建议家长学会BMI计算方法,能使用生长监测图(表)监测儿童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趋势,尤其对体重增长过快和超重肥胖的儿童,可采取家庭监测和机构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1~3个月监测1次体重和身长(高)
来源: 中国疾控动态微信公号
护佑妇幼健康丨讲透“如何远离儿童肥胖”这个难题
阳光讯(记者 张伟)妇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目前妇幼健康事业进入新时代,广大公众对妇幼健康服务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更高,特别是生育政策调整以来,高龄、多产次产妇比例增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大,新生儿和儿童保健需求进一步增加。
为满足公众对妇幼健康知识的需求,帮助公众掌握相关政策及科普知识,在“宝鸡市卫生健康”公众号推出“护佑妇幼健康专栏”,就公众关注的婚前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产后保健、母乳喂养、儿童保健、儿童眼健康、儿童早期发展、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老年期保健等相关政策和科普知识进行宣传,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共筑共享美好的健康生活。
儿童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儿童健康成长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我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6.8%,肥胖率3.6%,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11.1%,肥胖率7.9%。
在传统观念中,孩子“胖嘟嘟”被认为是可爱的样子。也有说法:“孩子胖一点才不容易生病。”还有一些家长会说:“我家孩子是壮才不是胖呢!”
首先了解肥胖定义: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消耗,体内脂肪过度集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可称为肥胖。
什么样的孩子是肥胖,什么样的孩子又是健壮呢?
区分孩子是肥胖还是健壮,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算儿童体重指数(BMI)
评估孩子体重是否在健康范围内。BMI=体重(公斤)/(身高(米)×身高(米))
第二:体型判断
1.观察孩子的体型:健壮的孩子通常有着明显的肌肉线条和较为紧凑的体型,而肥胖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脂肪积累。
2.肌肉和骨骼发育:评估孩子的肌肉和骨骼发育情况。健壮的孩子通常有着良好的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
3.运动能力:观察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健壮的孩子通常能够轻松地进行各种运动,而肥胖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身体负担而感到疲劳或不适。
学会了区分健壮和肥胖,那么各位家长知道孩子肥胖的危害吗?儿童肥胖通常有以下几点危害:
1.影响长高:骨龄的变化与雌激素密切相关,肥胖可能存在雌激素分泌过多的风险,从而导致骨龄加速,最终可能影响成年身高。
2.代谢综合症:儿童肥胖常常伴随着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和胰岛素抵抗,这些都是成人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3.心血管疾病:肥胖儿童在成年后更有可能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4.呼吸系统问题:肥胖儿童可能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这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增加心脏负担。
5.骨骼和关节问题:体重过重可能会对儿童骨骼和关节造成负担,增加骨折和骨关节病风险。
6.心理影响:肥胖儿童可能会遭受同伴的嘲笑和歧视,这可能导致自尊心受损、社交退缩甚至发展成抑郁症和焦虑症。
7.脂肪肝:肥胖儿童容易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这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肝脏疾病。
8.性早熟:肥胖还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这会干扰正常的性发育和身体成熟。
9.自卑和心理障碍:因为体重问题,儿童可能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遭受同伴的排斥和歧视,从而产生自卑感和其他心理问题。
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适当的治疗计划来应对儿童肥胖问题,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必要的医疗干预。同时,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那么如何做好儿童肥胖的防治呢?
肥胖的防治原则:饮食管理、运动疗法(管住嘴、迈开腿);
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合理控制饮食、有氧运动。
第一、饮食管理
管住嘴,改变不良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合理饮食降低热能。
交通灯饮食方案:用于学龄前或青春期前。
交通灯饮食把食物分为:绿色食物(go):不予限制,保证供给;黄灯食物(caution):限量摄入量;红灯食物(stop):为高脂或单纯碳水化合物食物,应严格限制。
不同颜色食物都有哪些呢?
1.绿灯区食物谷薯类:蒸煮烹饪。杂粮面、粗细搭配的杂米饭、红薯饭。奶类:牛奶、低脂奶酸乳、低脂乳酪、无糖酸奶。蛋类:蒸蛋、水煮蛋、茶叶蛋。豆制品:豆浆、豆腐、卤豆干。海产类:清蒸/水煮新鲜鱼类及海鲜类。如虾、贝、黄鳝、鲤鱼、鲢鱼、黄鱼、黑鱼、虾皮。蔬菜类:少油炒蔬菜。如萝卜、土豆、绿豆芽、竹笋、冬瓜、黄瓜、番茄、青菜、卷心菜、胡萝卜、南瓜、芹菜、茭白、四季豆等。水果类:新鲜水果,含糖量较低。其他:木耳、海带。
2.黄灯区食物主食类:如大米、面粉、玉米粉、馒头、面包、通心粉、咸饼干、面条等;炒饭、炒面、炒米粉、甜咸面包。豆制品:油炸的各式豆制品,如油豆腐。肉类:牛肉、兔肉、瘦猪肉、鸡蛋、猪肝、家禽(煎、炒或炸)。蔬菜类:大油炒青菜、炸蔬菜。水果类:水果沙拉、水果罐头、含糖量高水果。其他:少量盐调味的坚果。
3.红灯区食物高糖类食物:各种糖果、巧克力、糖水、麦乳精、炼乳、甜饮料、甜点心、各种冷饮、蜜饯、含糖饮料甜果汁。高脂肪类食物:油炸食品(炸鸡、炸土豆、油条)、动物油(猪、牛、羊、鸡油)、各种动物肥肉、黄油、奶油蛋糕,曲奇饼干等。坚果类食物:大量盐、奶油、糖调味的坚果制品。
第二、运动疗法
迈开腿。儿童肥胖的运动疗法:多采用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上下楼梯、游泳、骑车、打球、跳绳、跳舞、健身操、登山等。每天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步行几个小时不等的轻体力活动。可以累加但每次不少于15分钟,循序渐进。每周≥5天中强度运动才能起到减轻体重或控制体重的作用。怎么判定运动强度够不够?运动达到中等强度时可说话,但无法唱歌;达到高强度时不能唱歌,且说话困难。
第三、药物治疗
谨慎选择,只有在经过正规的强化生活方式,调整干预后,还未能控制体重或改善合并症的情况下,才能对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药物治疗。
最后提醒家长:孩子过胖、过瘦、过高、过矮、某个阶段体重突然发生变化或异常请及时就医检查。
中国儿童是怎么胖起来的?如何科学防治儿童肥胖?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医生张琴介绍,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的占10.4%;6—17岁儿童和青少年存在超重或肥胖的占19%。
孩子肥胖的原因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等。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均肥胖,子女患肥胖的概率为70%—80%;父母中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为30%—40%,其中母亲肥胖的儿童患肥胖的概率是非肥胖母亲儿童的2.5倍。所以,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的身材也要管理起来。其次是环境因素。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脂肪供能比增高,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不健康饮食行为如不吃早餐、经常在外就餐、进食快、睡前进食、边看电视边吃零食、经常喝含糖饮料。这些都是造成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饮食行为的影响也是导致孩子肥胖的因素之一,如家长对孩子过度喂养、不纠正孩子偏食、把在外就餐作为奖励,家里饭菜肉多、油多、糖多等。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危害
肥胖不仅仅是体重的增加,它还对身体各个系统都有危害。长期肥胖会导致糖耐量受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会导致女孩子的高雄激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有些肥胖会造成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性早熟、心理问题等。
如何科学防治肥胖?
科学防治肥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平衡膳食、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多活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平衡膳食,要做到食物的多样化。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的摄入,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同时,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充足供应,限制总脂肪能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做到三餐规律,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少吃。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少吃油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全谷食物;水果选蓝莓、桑葚、樱桃等低热量水果,少吃榴莲、菠萝蜜、芒果等高热量水果;限制精加工零食及饮料,少喝果汁;进餐时细嚼慢咽、不狼吞虎咽;不挑食、不偏食;尽量在家或学校进餐,少在外就餐或少吃外卖。
平时尽量多活动,如每天步行上下学,爬楼梯、减少乘电梯,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减少静息时间,如看电视、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每天不超过2小时。课间休息的时候多活动,做作业每间隔40分钟活动一次,周末、假日作息时间保持规律。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保证每天6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
运动减肥开始的1—2周体重的变化可能不明显,但不等于运动减肥效果不明显,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放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瘦得更快。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药物并不是肥胖治疗的主要手段,减重首先要做的是做出行为改变。饮食调整的同时配合体力活动,就能够明显降低体重。坚持长于6个月的行为干预效果更佳。(实习编导 李子玉 校对 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