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营养干预(肥胖的营养干预有哪些)
肥胖就吃药?大错!这些知识必须了解
新华网3月27日电(张悦)从食材到器材,从保健品到药品,是否有一瞬间,你也被“减重”两个字吸引了眼球?
近期,“体重管理”成为热词。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去年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行动。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减重需求的增加,如何选择正确的减重方式成为不少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多地医院设置了体重管理门诊、减肥专病门诊以及减重多学科会诊团队等,为群众多样化的就诊需求提供便利。
医生正操作能量代谢检测设备
有三种方法可判定自己是否肥胖,约30%为遗传
近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临床营养科的体重管理门诊,市民江雯(化名)向新华网表示,自己前来就诊不仅是出于减肥的目的,还有控制血糖血脂、保持健康的需求。在此前自己尝试过一段时间减重没有效果后,80多公斤的她选择了前来体重管理门诊求诊。
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李振水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肥胖症治疗包括营养治疗、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需要根据患者评估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实际上,对于大部分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群体而言,允许短期体重的波动跟变化,不必过于紧张和焦虑。
近日,在“管理体重 健康相伴”主题记者会上,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马骁在回答新华网提问时表示,超重和肥胖都是引发多种慢病的重要因素,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减肥”的方式有多种,以下是三种最常见的方法:
目前国际最为通用的评估超重与肥胖的方法是体重指数,即BMI,其计算方式为体重(kg)/身高(m)²,中国人群BMI在18.5-23.9之间属于正常范围,在24-27.9之间属于超重,达到或超过28属于肥胖,是最常用来判断超重和肥胖的方法。
由于BMI不能明确的区分脂肪和肌肉的重量,对于中心性肥胖和腹型肥胖的测量可以通过腰围和腰臀围的比值来评估。中国成年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判定为是中心性肥胖。这类肥胖对体内代谢和健康的影响更大,因此也需要关注“苹果型身材”的肥胖,积极干预。
体检筛查中还可以通过体成分分析判断肥胖。通过电阻抗的方法综合评估肌肉、脂肪的分布是否合理。判断体脂率即脂肪占体重总重量的百分比,若中国成人男性体脂率≥25、女性≥30则属于肥胖状态。此外,医学上还有一些更精准检测内脏脂肪的方法,如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核磁等等。
李振水介绍,导致肥胖的因素主要分为四大类。其中,遗传因素占据一定比例,约30%的肥胖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肥胖。此外,胰岛素抵抗导致代谢异常,高糖高脂饮食、久坐等环境因素,下丘脑食欲调节失衡、肠道菌群失调等神经内分泌疾病均会导致肥胖。
减重需要找准病因制定科学方案,暴力减重不可取
在北京天坛医院体重门诊,前来就诊的患者需要经过科学的评估获得自己的“定制化”方案。首先是病史采集,了解肥胖时间的长短、年限,用药史、家族史等。
此外还需进行体测,根据BMI、腰围、体脂率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如肝肾功能、甲状腺分泌功能、胰岛素水平等,从而为患者提出个性化方案,制定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初诊患者一般建议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进行,还需行为干预,调整睡眠。医院还会定期追踪患者情况调整方案,提供延伸服务。
李振水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减重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做基础,其他任何方式包括药物使用的效果都会打折扣。”他表示,更希望患者“会吃会动”,而非“少吃不动”“多吃多动”,饮食、运动、睡眠各方面都要努力,实现均衡管理。
体重管理并非阶段性目标和任务,而是终身的目标,要将体重管理植入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让保持体重成为可持续的行动。比如,可以用1-4周的时间作为启动期,建立健康习惯,如每日饮水2000ml、早餐摄入的蛋白质≥20g;在1-6个月的减重期,以安全的减肥速度每周减重0.5-1kg;更长期来看,实现体重波动<3kg/年,维持终身。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尹晓介绍,肥胖症患者制定减重方案前需要系统评估,建议所有肥胖症患者接受饮食营养及心理指导作为减重全程的基础管理。根据肥胖的程度以及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在基础治疗之上,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药物或手术治疗。
尹晓也表示,生活方式干预需要贯穿体重管理的全程。有时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体重效果欠佳或者反复的体重反弹,可以通过制定包括药物在内的个体化综合减重策略,使肥胖症患者持续减轻体重,达到改善健康结局的最终目标。
对于如何通过健康饮食实现减重的问题,李振水建议,设置能量缺口,每日能量摄入不低于基础代谢的80%。此外,适量增加蛋白质摄入保持肌肉量,还需增加果蔬和膳食纤维的摄入。维持健康体重是一个终身管理的过程,不能依赖短期极端方法。
使用药品减肥一定要经过严格评估,切勿想当然
体重秤上的数字变化常常“牵动”着减肥者的神经。李振水表示,实际上,减肥不等于减体重,更应该关注应关注体脂率、肌肉量、腰臀比的变化;瘦也不等于健康,要关注身体的代谢情况。脂肪分解是全身性的,不存在针对肚子、大腿某一部位的局部减脂,减脂是全身性的。此外,饮食方面,“不吃主食最有效”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长期坚持不吃主食,可能会引起酮症风险、肌肉流失等情况。目前市面上的产品较多,“用代餐包代替正餐”也需要减肥群体注意,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增加胆囊结石风险。
“现在市场上售卖的和减重相关的产品很多,希望大家擦亮眼睛。”李振水也建议,消费者在选择减重相关的产品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关注安全性。
第一,要关注产品资质,是否有国家药监局“OTC”或“保健食品”批文,是否是合规产品。
第二,关注产品的临床研究数据是否有效,是否经过临床机构的观察和验证;
第三,关注产品成分,避免购买含有违禁成分的产品,影响健康;
第四,避免受不符合常理、夸大化宣传用语的影响;
第五,第五,关注是否有专业人员指导和延伸服务。
随着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 GLP-1 RA)这类药品的获批和应用,其在降低体重、改善健康方面的作用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在社交平台,不乏有用户分享使用减肥药品的经验。此前,减肥药品被超适应症使用、违规销售减肥药品影响消费者安全的情况也有见报道。
如何正确、安全的使用GLP-1RA药品?尹晓表示,目前国家有四种GLP-1RA产品被批准用于成人原发性肥胖症的治疗。这类药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都是相似的,在药品使用之前,需要进行严格评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药物进行减重治疗,需要严格把控适应症、规范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规律随访,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尹晓介绍,使用GLP-1RA药品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上腹胀痛、食欲不佳等,一般情况下为轻中度、患者可以耐受,相关不良反应经常发生在用药初期或剂量递增阶段,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胃肠道不良反应会逐渐减弱。
有甲状腺髓样癌和2型多发性分泌腺瘤综合征病史或家族史的患者禁止使用GLP-1RA药品。尹晓介绍,和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会使低血糖的风险增加,另外有胰淀粉酶、脂肪酶升高,胆石症、心率增快以及急性胰腺炎、过敏反应等,均属于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
同时需要注意,有急慢性胰腺炎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如果患者目前疑似或已经诊断为急性胰腺炎需要停用此类药品。甘油三酯较高的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也较高,对于这类患者,建议先降甘油三酯,在安全的情况下再使用GLP-1RA药品。
尹晓表示,对于符合使用减重药物适应症并且有意愿使用的病人,目前中日友好医院提供的方案,是在减重强化期给予药物辅助,帮助患者配合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的实施并且长期固化,达到体重管理目标值,维持体重不反弹后逐渐减量停药物。部分患者停用减重药物后会出现体重反弹,不过反弹后再次用药依然有效,减重药品并非“神药”,实现长期健康的体重维持,需要生活方式的改善和固化。有小比例人群使用GLP-1RA药物减重无效,对这类人群建议停药。
对于减重药品的使用,李振水也提示,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和评估下使用而不能擅自使用。李振水表示,减重药品有明确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在生活方式干预失败、三个月体重减少不足5%,排除胰腺炎、甲状腺等相关疾病后推荐使用。减重药品的使用剂量也有严格规范,一般小剂量起步、逐渐适应,同时要进行联合干预,才能起到“1 1 > 2”的效果。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从饮食入手!五种科学膳食模式助你有效减重!肥胖症患者必看!
本文转自【人民网科普】;
今年,我国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肥胖可引发多重危害,俗话说“减重七分靠吃,三分靠练”。合理健康的膳食模式是管理体重的基础。今天,就来带您一文了解肥胖症患者应该怎么吃。
推荐给肥胖人群的膳食模式
对于肥胖人群的饮食管理,目前有几种推荐的膳食模式:
01
限能量膳食(CRD)
这是一种限制能量摄入,同时保证基本营养需求的膳食模式。在目标能量摄入的基础上,每天减少500~1000千卡的能量摄入,或者推荐减少总热量摄入的30~50%,或者每日保证能量摄入1000~1500千卡。
在CRD推荐的营养搭配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脂肪分别占总能量的50~60%,15~20%,20~30%。
研究发现,CRD适合轻度肥胖人群,或者曾经中重度肥胖,已经减重至轻度肥胖,以及目前还在减重维持期的人群。
推荐一份约1300千卡能量摄入的一日菜单——
02
高蛋白膳食(HPD)
人体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占到总能量的20%~30%,换言之,每公斤体重每天应摄入1.2~1.5克蛋白质。最方便的记忆方法是“四个二”———即每天需要摄入两袋牛奶(一袋250毫升)、两个鸡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以只吃蛋白)、二两瘦肉(红肉:白肉=1:1)和二两豆制品。
研究发现,对于单纯性肥胖以及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HPD膳食对于减重后控制体重反弹、降低体脂效果显著。但建议合并慢性肾病的患者要慎重选择HPD这一方式,因为这可能会加速肾功能不全的发展。
推荐HPD的一日餐食:
早餐:蔬菜煎蛋卷(2个鸡蛋 75克混合蔬菜);
午餐:鸡胸肉(约150克) 蔬菜(约200克) 橄榄油(15ml);
晚餐:烤鱼(约150克) 绿色蔬菜(约200克菠菜/西兰花) 豆类(50克干重)。
03
低碳水化合物膳食(LCD)
LCD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100~150克,碳水占总能量的26~45%。
近年来火热的“生酮饮食”属于LCD的一种,但“生酮饮食”对碳水化合物的限制更为严格,需要保证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小于50克,占总能量供应的5~10%。
研究发现,LCD饮食有助于减轻炎症,降低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如果使用这一方式,您可以根据以下表格,推算出每日实际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量:
04
间歇性能量限制(IER)
IER是指在指定的时间段内进行禁食或摄入极低能量,也是当下火热的“轻断食”减肥。
在非断食日正常饮食,断食日的能量供给通常在正常需求的0~25%。也就是说,非断食日不必刻意节食,断食日则建议保证摄入平常0%~20%的能量(女性约500千卡/天,男性约600千卡/天)。
轻断食期间摄取能量低,更需要注重对食物的选择,多选优质蛋白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清蒸白水鱼、去皮鸡肉和虾等。只有遵循膳食平衡的原则,才能坚持下去。
研究发现,IER膳食能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延缓衰老,改善肠道微环境,减少肿瘤的发生风险。
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轻断食”。孕产妇、身体消瘦、营养不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患有严重胃部疾病的人群不要贸然尝试“轻断食”。
目前推荐的IER方案:
隔日断食:吃一天、断一天,循环往复;
5/2轻断食:一周内选择不连续的2天进行低热量饮食,其余5天正常进食;
4/3轻断食:一周内选择不连续的3天进行低热量饮食,其余4天正常进食;
16/8轻断食:每天连续16小时不吃食物。
05
低血糖生成指数膳食(LGI)
LGI模式指多吃对血糖水平影响小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是一种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一般认为,GI小于55的食物是低GI食物,比如谷物、新鲜蔬菜、水果和乳制品等。
低GI指数的食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减少脂肪堆积。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用低GI饮食,就可以胡吃海喝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食物在不同状态下GI不同,加工越精细的食物往往GI越高,越容易消化吸收;另外,部分食物虽然低GI,但却是隐形的热量炸弹,如牛油果等。
推荐低GI食材:
玉米、大麦、燕麦粥、牛奶、豆浆、豆类(扁豆、大豆等)、芋头、大白菜、卷心菜、芹菜、菠菜、油菜、韭菜、苦瓜、黄瓜等。
肥胖人群的减重注意事项
膳食均衡:无论采取哪种减重膳食模式,都应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素,避免单一营养素的不足;
避免极端饮食:避免过于极端或不合理的减重方法,以免造成营养不良或身体健康问题,反而“得不偿失”;
适量运动: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好的减重效果,同时有助于塑造身体线条和增加肌肉含量;
注意心理健康:减重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分焦虑和压力。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科学地管理体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减重膳食模式,并结合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和管理肥胖症,提高整体健康水平。我们建议您实施减重计划前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规范化、精准化的科学指导。
来源丨北京协和医院微信公众号
儿童肥胖症患者饮食调整,营养均衡,体重控制需科学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兴奋地计划着去公园踢足球。然而,当小明穿上他最爱的球衣,准备大展身手时,却发现自己因为肥胖而动作迟缓,连跑几步都气喘吁吁。这不仅让他错失了与伙伴们的欢乐时光,更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自卑的种子。小明的故事,只是众多儿童肥胖症患者中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儿童肥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关乎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
面对儿童肥胖症的严峻挑战,我们迫切需要找到科学的饮食调整和体重控制方法,帮助孩子们重拾健康与自信。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索儿童肥胖症患者如何通过科学的饮食调整实现营养均衡,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控制体重,为孩子们铺就一条健康成长的道路。这不仅是一场对健康的守护之战,更是一次对爱与责任的深刻诠释。
现状概览
当前,儿童肥胖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数亿儿童遭受肥胖困扰,且这一数字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也显著增长,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大隐患。
潜在危害
儿童肥胖症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貌和自信心,更潜藏着深远的健康风险。肥胖儿童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亦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亦称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疾病。此外,肥胖还可能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增加骨折风险,并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频发。
热量摄入控制
科学饮食调整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热量摄入。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活动水平,合理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并据此制定饮食计划。建议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糖果、炸鸡等,同时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低热量、高纤维食物的比例,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同时控制总体热量摄入。
营养均衡原则
在控制热量的基础上,注重营养均衡至关重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家长应确保孩子每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以支持身体发育;同时,选择全谷物、薯类等复杂碳水化合物,避免精制糖和简单碳水化合物的过量摄入;适量摄入健康脂肪,如橄榄油、坚果等,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饮食习惯培养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长应引导孩子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鼓励孩子细嚼慢咽,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入量。此外,家长还应教育孩子如何识别并选择健康零食,如水果、酸奶、坚果等,避免高糖、高脂肪零食的诱惑。
运动干预
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手段之一。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体能,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如游泳、骑自行车、跳绳、球类运动等,以燃烧多余热量,增强心肺功能。建议孩子每日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家长可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参与,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在儿童肥胖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目标设定、自我监测、奖励机制等方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家长可与孩子一起制定减重目标,并鼓励孩子记录每日的饮食和运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计划。同时,设立奖励机制,如达到减重目标后给予孩子喜欢的玩具或活动等,以增强其坚持下去的动力。
心理支持
肥胖儿童往往面临着来自同龄人的嘲笑和歧视,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支持在儿童肥胖症治疗中至关重要。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面对挑战。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案例分享
小明在家长的陪伴下,开始了科学的饮食调整和体重控制之旅。通过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以及每日坚持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小明的体重逐渐下降,身体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更重要的是,小明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饮食和运动,树立了健康生活的理念。
实操建议
制定个性化计划: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逐步调整:不要急于求成,逐步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低热量、高纤维食物的比例,让孩子逐渐适应新的饮食习惯。
家长参与: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与孩子共同参与饮食调整和体重控制的过程,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孩子的体重和身高,以及饮食和运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计划,确保减重效果。
心理关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面对挑战。
通过科学的饮食调整和体重控制方法,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铺就一条健康成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