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有哪些影响吗(肥胖会影响什么疾病)
肥胖对身体的影响有多大?这4个肥胖的危害,你知道吗?
肥胖在外观上会影响整体美感,在身体上会影响健康。
生活中很多人最先直观看到的是外形美,其实肥胖的内在危害其实更严重。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肥胖对身体的危害,让大家对肥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建议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一定要看完,不管你是胖还是不胖都可以了解一下,科普更多身体知识。
肥胖的人群相比正常死亡人群要高于3倍左右,主要是因为肥胖引起的脑出血、冠心病、肝硬化、糖尿病等疾病诱发的死亡为主。
可见肥胖与很多疾病都有非常密切的关联,长胖的人更容易得病,也更容易因为疾病引发死亡。
过度肥胖容易引发胸壁与腹部脂肪过多,导致呼吸功能受损,影响肺泡通气。
生活中,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肥胖的人晚上睡觉容易出现打鼾,甚至鼾声如雷。
这是因为肥胖人群在熟睡的时候咽后壁肌肉和舌根阻塞后咽部,气流通过产生了摩擦发出来的声音。
晚上睡觉打鼾还容易出现缺氧,易引发肺心病。
肥胖人群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血压偏高,其中因为肥胖出现高血压的患者会随着肥胖群体日益增加。
肥胖人群在40岁-49岁之间发生高血压的占比可以达到同龄高血压占比的47.3%;50岁-59岁占比达到28.6%。
所以特别是在40岁-60岁之间的20年里面,肥胖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会更高。
抵抗力对于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如果失去了抵抗力就特别容易患有疾病。
抵抗力越强,越不容易生病,反之越容易生病。
肥胖人群抵抗力相对于正常体重的人群抵抗力都会比较差,这是因为肥胖者体内的微量元素会因为肥胖导致血清含量、铁、锌变低。
免疫系统缺失这些血清含量、铁、锌就容易变弱,变弱之后抵抗力就变差了。
所以,讲了四个肥胖对于身体的影响,你知道肥胖对身体有多大危害了吗?如果你存在肥胖的问题可以向我提出问题,也可以看看我往期的文章。
感谢你的阅读,希望对你有用。
宝宝肥胖不敢想象的四大危害 别再让孩子胖下去了
宝宝肥胖要引起父母的重视,肥胖会增加宝宝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而且身体抵抗力会下降,会加重肝肾的负担,而且容易出现皮肤感染的情况,宝宝肥胖容易引发糖尿病,因此父母要注意控制宝宝的体重,下面我们具体了解宝宝肥胖有哪些危害?
宝宝肥胖不敢想象的四大危害
1、皮肤易发生感染:宝宝肥胖容易出现皮肤过敏的情况,甚至也会出现皮肤糜烂、溃疡,肥胖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危害,肥胖会增加宝宝患病的风险,而且会影响宝宝皮肤的健康状况,容易发生皮肤感染。
2、抵抗力下降:肥胖会加重宝宝各脏器的负担,容易导致免疫力低下,身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也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会增加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而且会对宝宝的肝肾造成负担。
3、心肺功能变得低下:肥胖会严重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肥胖也会诱发多种疾病,肥胖容易导致冠心病发生,而且容易诱发糖尿病,父母要注意控制宝宝的体重。
4、引发身体多种疾病:肥胖会诱发多种疾病,会严重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发育,肥胖会增加三高疾病的发生,并且容易导致糖尿病以及脊柱变形等疾病。
如何预防宝宝身体肥胖
1、限制宝宝吃零食:不能让宝宝吃太多甜食和零食,否则会导致脂肪堆积,容易导致宝宝身体肥胖,肥胖会影响宝宝骨骼的发育,而且会对肝肾造成负担,因此父母要格外注意,定期帮宝宝测量体重,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限制动物脂肪摄入:尽量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量,不要让宝宝吃太油腻的食物,否则容易导致脂肪堆积,父母要了解宝宝肥胖的危害,肥胖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肥胖还会增加疾病的发病率,肥胖容易导致宝宝免疫功能低下。
3、增加身体的活动量: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的活动,尽量到空气清新的郊外活动,提高宝宝身体的抗病能力,降低宝宝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平时多运动能有效预防疾病的产生,并且能避免体内脂肪的堆积,可有效预防宝宝肥胖。
宝宝肥胖有哪些危害?肥胖会影响宝宝身心健康,肥胖会加重宝宝的肝肾负担,会诱发多种疾病,因此要避免宝宝身体过度肥胖,尽量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父母要限制宝宝吃零食,并且要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否则容易导致宝宝身体肥胖。
研究表明肥胖不只损害健康还影响事业
【环球科技报道 记者 程君秋】据台湾“联合新闻网”7月11日报道,根据爱尔兰科克大学的最新研究,肥胖者比起较苗条的工作伙伴,更容易上班缺席,或请更多的病假。
科克大学以4家跨国公司的540名员工为调查对象,受测者多半是男性,年龄介于30岁至44岁之间,从事非管理职工作,工作时间都在白天,其中有48%的人身材属于过重、51%的人是中度肥胖、15%的人有高血压、将近40%的人每日盐份摄取过量。
研究发现,苗条员工的平均请假天数为1.8日,但肥胖员工则是3.2日。 不过,员工担任管理职务,或者从事中度劳动工作,请假的天数会比预期的缺席率少了一半。
另外,研究也指出,员工若控制饮食,多多摄取高质量的食物,能够减少36%的缺席率,但中度肥胖员工的缺席率则多出72%。
这份研究发表于《公共健康营养期刊》(Public Health Nutrition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