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胖哥俩肉蟹(合肥胖哥俩肉蟹店地址)
消费者报告|网红餐厅“胖哥俩肉蟹煲”死蟹当活蟹卖,大量使用变质食材不手软
记者| 朴民
8月23日,《新京报》记者在暗访胖哥俩肉蟹餐厅后,曝光了其门店存在隔夜死蟹充当现杀活蟹卖等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报道发布后,#胖哥俩肉蟹煲大量使用过期食材#话题迅速窜升到微博热搜榜第一位。
2008年在浙江海盐创立的胖哥俩肉蟹(以下简称“胖哥俩”)是一家知名连锁餐厅,主要经营肉蟹煲、虾煲、河蟹煲等特色煲类。官网显示,截止2020年底,胖哥俩旗下门店超过400家,已进入全国130多个城市。
“食材新鲜”“食材都是当天加工,保证新鲜和口感”是这家品牌连锁餐厅招徕顾客的重要卖点。
然而,据《新京报》调查发现,胖哥俩门店承诺现杀的活蟹,其实是前一天已经宰杀好的“隔夜蟹”;过期、变质的土豆简单加工后继续送上餐桌;提前煮熟的肉品,即使变味儿也会留到第二天继续卖;500g一份的肉蟹煲,店家故意只给430g。
胖哥俩旗下的门店分为合营店和加盟店,大城市以合营店为主,总部占股51%,门店日常管理也由总部负责。《新京报》记者暗访了北京16家门店中的两家。
北京东四环的胖哥俩肉蟹煲合生汇店,是一家合营店。《新京报》记者在该店发现,每天一早,供货商会送来活蟹,交由后厨宰杀后售卖。由于客流不稳定,每天总有杀好的螃蟹卖不完,少则十来只,多则近百只。卖剩下的螃蟹,后厨通常放在冰箱里冷藏。第二天,清洗后,再充当现杀的活蟹卖给顾客,而顾客大多被蒙在鼓里。
不仅是螃蟹,门店消耗量最大的土豆,也经常用过了保质期的去制作菜品。
胖哥俩门店采购成品包装的去皮土豆,每袋5斤,外包装上注明保质期为3天。对临近保质期的土豆,后厨员工都会提前拆掉包装,切掉变质部分后继续使用。夏季后厨温度过高,土豆容易变质发馊的,后厨员工会将其用高压锅煮过后再用。
鸡爪,是胖哥俩门店里每道菜品必加的配菜,为了保证鸡爪的软糯口感,后厨会提前用焖锅将鸡爪煮熟备用,当天未用完的剩鸡爪按规定不能再买,但实际上第二天还是会被重新加工送上餐桌。
此外,在胖哥俩凯德MALL大峡谷店,猪蹄、牛排变质后也会被拿来做菜。号称加入新鲜牛杂的牛杂煲,在实际制作中,并未使用新鲜牛杂,取而代之的是冷冻的牛杂调理包。
在食材分量上弄虚作假也是这家餐厅的家常便饭。
菜单上标注一份蟹煲用蟹约500g,但实际上一份只有420g或430g。胖哥俩大峡谷店后厨的一名杀蟹工透露,这个分量是店里的规定,“以前的分量比现在还少,原来只有380g、390g,现在还增加了呢。”
据《新京报》暗访记者计算,这家店平均每天能卖出约100份蟹煲,一份蟹煲少放50g螃蟹,一天就能省下5000g,相当于多卖10份蟹煲。一份膏蟹煲售价208元,肉蟹煲178元,估算下来,仅靠缺斤短两,这家店一天就能多赚近2000元。
食材之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厨师烹饪时大多不按规范佩戴工作帽,有时直接把锅勺放在脏兮兮的灶台上。清洗土豆、鸡爪的水槽,一天都不换一次水。偶尔有煮熟的鸡爪掉到清洗池里,员工直接捡起扔到篮子里。
到8月23日午间,胖哥俩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针对今天媒体对北京合生汇店和凯德mall店的报道,公司总部高度重视,已对涉事门店进行停业整顿,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专案组进行内部自查,并配合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将及时公布。
天眼查App显示,“胖哥俩肉蟹煲”关联公司为嘉兴市胖哥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9月,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张灵瀚。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大股东为张灵瀚、陈炳斐,持股比例均为28.8%。张灵瀚名下关联二十余家公司,并存在多条风险信息。
大众点评、黑猫投诉平台上,消费者关于胖哥俩餐厅菜品不新鲜、就餐后出现腹泻、拉肚子等不适症状的评论不在少数。
8月23日上午,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已前往“胖哥俩肉蟹煲(合生汇购物中心店)”现场开展调查。目前,该店已被执法人员要求停业整顿,且在网络第三方订餐平台进行停业下线处理。
朝阳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还对“胖哥俩肉蟹煲”涉事门店负责人进行了约谈,要求其立即开展内部核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并配合执法人员开展相关案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同时,朝阳市场监管局还将针对辖区其他“胖哥俩肉蟹煲”门店开展专项检查工作。
网友怒了!“胖哥俩”北京两门店被立案调查:用隔夜死蟹、烂土豆!最新回应来了
中国基金报 安曼
刚刚过去的周末,相信不少人外出就餐了。今天一早,知名网红餐厅胖哥俩肉蟹煲因为使用过期食材,直接被送上热搜第一……
不少网友表示,昨天刚吃过,直接看吐了。
隔夜死蟹当现杀活蟹卖
隔夜、腐烂食材继续用
今天一大早,新京报扔出一颗重磅炸弹。据报道,6月底开始,新京报记者先后卧底进入北京两家由胖哥俩直接管理的合营门店,发现这两家店使用大量过期食材。
在近7分钟的视频,胖哥俩餐厅的后厨真的让人看吐了……不仅卫生环境差,还有以下几个问题:
1、“隔夜死蟹”当现杀活蟹卖
在胖哥俩官网上,食材新鲜,被列在诸多卖点的第一位。然而记者卧底调查发现,使用过期食材和隔夜死蟹已经成为门店的日常“惯例”。
虽然,每天一早,供货商会送来活蟹,交由后厨宰杀后售卖。由于客流不稳定,每天总有杀好的螃蟹卖不完,少则十来只,多则近百只。
而剩下的螃蟹,后厨通常放在冰箱里冷藏。第二天,清洗后,再充当现杀的活蟹卖给顾客,而顾客大多被蒙在鼓里。
2、腐烂、发馊的土豆二次加工后继续使用
记者在后厨发现30多斤剁好的土豆已经散发出异味后,被高压锅压熟了之后,继续使用。
作为餐厅消耗量最大的食材,每天都有掺加了过期土豆的菜品,被端上餐桌。
3、变质牛骨、隔夜鸡爪仍入菜
除了螃蟹和土豆,其他食材也难保新鲜。
在制作时,为了保证鸡爪的软糯口感,后厨会提前用焖锅将鸡爪煮熟备用。而通常到晚上闭店时,煮熟的鸡爪都会剩下几十斤。一名后厨员工告诉记者,按餐厅规定,当天未用完的鸡爪不能再用,不过记者观察发现,第二天这些剩鸡爪还是会被重新加工送上餐桌。
在胖哥俩凯德MALL大峡谷店,猪蹄、牛排变质后也会被拿来做菜。处理这些肉类时,后厨通常提前煮熟,然后分装冷藏,等厨师烹饪时取用。
4、店家授意“缺斤短两”
除了食材问题,记者调查发现,胖哥俩大峡谷店还会刻意“缺斤短两”。
以店里主推的膏蟹煲和肉蟹煲来说,餐厅菜单上显示,一份蟹煲用蟹约500g,而后厨的一名杀蟹工透露,实际上每份蟹煲的分量都不足500g,“一份420g或430g,都是固定的,尽量不要多。”他表示,这个分量是店里的规定,“以前的分量比现在还少,原来只有380g、390g,现在还增加了呢。”
这家店平均每天能卖出约100份蟹煲,一份蟹煲少放50g螃蟹,一天就能省下5000g,相当于多卖10份蟹煲。一份膏蟹煲售价208元,肉蟹煲178元,估算下来,仅靠缺斤短两,这家店一天就能多赚近2000元。
网友怒了:直接拉进黑名单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这家品牌餐厅已经入驻全国130多个城市,拥有门店400余家,全年接待顾客达到3600万人次。
在美团上,胖哥俩肉蟹煲还是2021大众点评必吃榜单之一,还被评为北京西单地区地方菜人气榜第2名。
该新闻爆出之后,吃货们怒了。
有网友直接表示,有一次,去吃胖哥俩一锅全腥臭味,店长来尝,换了一锅也是这味道,给的理由是当天去腥没做好 说不收钱这餐。之后胖哥俩被拉进了黑名单。
刚刚,胖哥俩回应:
涉事门店停业整顿
午间,胖哥俩在官微回应,针对今天媒体对北京合生汇店和凯德mall店的报道,公司总部高度重视。涉事门店已停业整顿。
北京丰台市场监管局对涉事门店立案调查
据中国青年网报道,今天,针对媒体曝光的“胖哥俩肉蟹煲”凯德mall大峡谷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丰台区市场监管局立即行动,组织执法人员前往被曝光门店开展执法检查。执法人员到达现场时,该店已自行停业并正在对后厨进行全面大扫除。
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发现,该店出示了有效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证。店内存放的土豆、鸡爪、鱼豆腐等食品原料均在保质期内,且未发现腐败变质现象,同时未在垃圾桶内发现过期的食品包装袋。执法人员检查了该店的肉蟹、猪蹄、牛排等原材料的进货票据,并询问该店分拣收货流程。
此外,丰台区市场监管局立即组织第三方检测公司现场抽检了该店鸡爪、螃蟹、葱油饼、土豆等5个批次食品原材料,检测结果待出。随后,执法人员当场责令其立即自行停业整顿,对第三方平台进行下线处理。同时针对媒体报道,下一步丰台区市场监管局拟对其进行约谈,正在立案调查中。
丰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媒体曝光的问题,丰台区市场监管局将开展针对此类问题的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门店,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监管“四个最严”的原则,立案严厉查处,同时持续进行后续追踪,确保问题整改到位,杜绝此类问题发生。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中国基金报 安曼
“胖哥俩肉蟹”还敢去吃吗?
本报8月24日讯 23日上午,外地“胖哥俩肉蟹煲死蟹当活蟹卖”“胖哥俩肉蟹煲大量使用过期食材”的报道登上热搜。作为网红餐饮店,“胖哥俩肉蟹煲”在崂山区也有门店,不少消费者担心,还能去吃吗?为第一时间回应市民关切,崂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麦岛所执法人员第一时间来到胖哥俩肉蟹煲,进行全方位突击检查。
经现场检查,该店证照齐全,《食品经营许可证》在有效期内。所用食材相关索证索票材料、进货查验、经营场所消毒、餐厨消毒、凉菜间消毒记录齐全、详尽。执法人员仔细检查后厨,发现店内的土豆、肉类等食材存储得当,未发现不新鲜、发霉、超过保质期现象,也未发现隔夜螃蟹。店长解释说,该店当日未销售完的螃蟹会作为员工晚餐食用,因此每天都会新购进螃蟹用于经营。随后,执法人员着重对螃蟹的进货票据细致核对,确认该店螃蟹基本保持每日购进。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 张译心 通讯员 张慧君 李爽)
来源: 青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