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型肥胖(中央型肥胖最正确减肥法)
港大研究发现太极能有效改善“中央肥胖”
中新社香港7月30日电 (记者 韩星童)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30日召开记者会公布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太极运动能助有“中央肥胖”的年长人士减少腰围,其效果与传统运动相若。
太极(正式名称为太极拳)是中国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武术,融贯身心,并被视为一种“动态冥想”的身心运动。
据悉,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联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有关研究,研究团队在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招募了543位50岁或以上、被界定为“中央肥胖”的华人参与是项研究。参加者以随机方式被分配到太极运动组、传统运动组或无运动对照组。
研究团队介绍,太极运动组和传统运动组的参加者须参与每周3次、每次1小时,为期12周的运动课程。太极运动组由导师传授最普及、广为人知的24式杨氏太极;而传统运动组的课程内容包括快步走,双手弯举、双手侧平举、肩上推举、深蹲及提踵等强化肌肉的训练。
研究团队分别于课程开始前、开始后第12周以及第38周,为所有参加者量度腰围及其他代谢健康的指标。研究发现,相比无运动对照组,太极运动组和传统运动组的参加者在没有任何饮食干预及经过12周的运动课程后,平均腰围分别减少了1.8厘米及1.3厘米。运动干预亦有助提升太极运动组及传统运动组参加者的高密度胆固醇水平。
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运动学分部主任兼副教授萧明辉指出,近期的学术文章已阐明腰围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风险指标,并与体重超标、二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太极运动与传统运动一样,可以有效地改善“中央肥胖”,萧明辉相信,研究结果对于行动不便或不喜欢做传统运动,但又有“中央肥胖”的年长人士实为一大喜讯。(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311斤、腰围2米,每晚只能坐着睡,麻城“巨无霸”手术缩胃50天减重86斤
“我终于能躺着好好睡觉了。”今日,在武汉协和医院减重降糖义诊上,44岁的周先生告别过去311斤、腰围2米的“巨无霸”身材,在“切胃”手术后仅50天,体重缩水86斤。武汉协和医院专家表示,如今肥胖在国内已呈现爆炸式增长,超重人群尤其是合并代谢疾病的肥胖人群来说,手术已成为不得已且行之有效的减重方式。
311斤“胖大叔”腰围达2米
今日,44岁的周先生从老家麻城来到武汉协和医院,一现身义诊现场,所有医护人员大吃一惊。这个曾经311斤的“巨无霸”大叔,手术仅50天,体重“缩水”了86斤。
“我这身衣服全是减重后新买的。”周先生感慨说,年轻时他还是140斤的瘦子,后来胃口特别好,尤其爱吃五花肉和海鲜。近几年,他的胃容量越发大,在饭桌上只要拿起筷子就放不下来,体重一路飙升至311斤。
为了这一身肉,周先生没少遭罪。他说,因自己太胖,稍一活动就气喘吁吁,一次最多只能慢慢走200米。晚上睡觉一躺下就憋得脸通红、嘴巴发乌,无奈每晚只有坐着睡。令他犯难的还有买衣服,“我的衣服尺码得买XXXXXXXXL号,因肚子太大买不到皮带,子女到皮革厂为其特别定做,一条足足有两米多长。
今年来,周先生的“三高”问题严重,并伴有严重的睡眠暂停综合征(俗称“鼾症”),随时有猝死风险。在武汉打工的儿子不忍心看着父亲遭罪,今年8月搀扶着周先生来到武汉协和医院 “肥胖糖尿病综合门诊”就诊。
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陶凯雄教授、副教授夏泽锋会诊后决定,为他施行微创“切胃”手术,胃容积缩小了80%,剩下的如同一根香蕉,患者食量下降,激素水平也将趋于平衡。仅50天,他的体重“缩水”了86斤。
门诊最小体重超标的年仅8岁
武汉协和医院“肥胖糖尿病综合门诊”创办人之一的陶凯雄教授说,如今肥胖在国内已呈现爆炸式增长,约6亿的中国人超重或者肥胖。该科成立3年来,内分泌科、胃肠外科、营养科等联合坐诊,接诊不少“胖友”,年龄集中在20—40岁,最小体重超标的年仅8岁。
“从接诊情况看,大多以单纯性肥胖居多,很多人尝试各种减淝方法失败后,无奈到医院求助。”该院内分泌科陈璐璐教授表示,肥胖是一种病,不少患者尝试过减肥,但大多没有成功,甚至严重反弹。究其原因,由于瘦下去时,身体会做出反应,促进机体内分泌激素,使人增加食欲、减少饱胀感、减慢代谢。如果毅力不大,体重又会回到原来水平。
陶凯雄教授说,对他们来说,外科手术可以干预体重,使体内激素水平、内分泌环境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虽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是对超重人群尤其是合并代谢疾病的肥胖人群来说,是最行之有效的减重方式,让“放肆”的食欲得到控制,患者术后一年体重平均下降30—40%。
男性腰围超90厘米就要减肥
“无分年龄,只要体重超标,从健康角度出发,都应该积极进行科学减肥,否则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危害。”该院内分泌科主任曾天舒教授表示,体重每增加5公斤,冠心病风险增加30%,卒中风险增加11%、心血管风险增加13%、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7% 。BMI每增加1公斤/㎡,致死和非致死冠心病风险增加13%。此外,体重增加引起肥胖,增加胰岛素抵抗,患糖尿病风险是正常人的3-5倍。
过去,大家习惯用体质指数(BMI)来判定全身性肥胖的程度,曾天舒教授表示,BMI正常也可能肥胖。“有一种中央型肥胖,就是肚子大、四肢较细,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皮下,以及器官周围。”他说,如果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这就属于腹型肥胖者。所以不能只看BMI指数,还要量量你的腰围。
专家表示,在饮食上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平衡膳食、定时定量进餐、戒烟限酒。此外,根据年龄、身体情况等,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分5天进行,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时保持脉率(次/分钟)=170-年龄。
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迅 通讯员 聂文闻 金时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肥胖呢?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肥胖是全球最大的慢性病,并指出肥胖是通向不健康的大门,而且已经成为导致残疾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再说到体重,可以说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了。身边的同事朋友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个电子体重称。那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肥胖呢?
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及健康的标准是体重指数BMI ,即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
WHO规定 BMI在18.5—25区间是正常,25—30 属于超重 ,30—35 属于1度肥胖 ,35—40 属于2度肥胖 ,>40 属于3度肥胖 。除测算体重指数外,还可通过体成分分析仪检测体脂率及体脂分布情况。
体脂率是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重量中所占的比例,正常成年男性的体脂率是15%-18%,正常成年女性的体脂率是20%-25%。如果体脂率过高,也说明处于肥胖状态,需要增加肌肉含量,减少脂肪。
肥胖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危害?
肥胖带来的危害很多,比如会影响人体患上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心脑血管疾病、呼吸暂停综合症、肾病、癌症、骨关节炎、内分泌紊乱、老年痴呆、不孕不育等疾病。
其中脂肪积聚在四肢及皮下,下半身脂肪较多,也称为“梨形肥胖”也叫外周型肥胖,女性多见。已发生肌少症、肌力肌耐力下降、骨质疏松、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疾病。
脂肪聚集在躯干部和腹内为主,内脏脂肪增加,腰部变粗,四肢相对较细,多称为“苹果形肥胖”也叫中央型肥胖,男性多见,此类肥胖更易患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
体重过大会存在运动的风险吗?
肥胖的人由于体重大,会存在运动风险。
肥胖人群的运动风险有两方面:
1.肥胖人群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体力活动水平低下的状态,甚至部分人已经因肥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异常而不自知,存在隐秘性健康隐患,如果不科学的开始运动,容易产生心血管事件或加重疾病。建议如果存在体力活动水平低下,如成人年平均每天步行步数少于5000步、儿童青少年每天体育活动低于1小时,或肥胖病史超过5年,成年人安静状态心率85及以上,请至专业机构进行体适评估及运动前风险筛查,包括心电图、血压、心肺耐力、反应时、肌力肌耐力、柔韧性、平衡性、体成分测试、核心功能测试、动作模式评估等。如果存在肥胖伴有其它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的医学和运动学评估,开具运动处方,个性化、安全、科学地运动。
2.肥胖患者的大体重使得膝关节、踝关节等承重关节压力很大,如果动作设计不合理,比如在较大体重的时候进行跳跃、负重深蹲等冲击性运动,极易发生关节损伤,并加速关节磨损退化,需特殊设计减少负重的动作,比如水中运动、瑜伽垫上的卧位的训练等。易减少运动损伤。
科学减肥,健康生活。
(来源:云南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