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导致的心脏病(肥胖导致的心脏病有哪些)

魏向阳医生 0
文章目录:

肥胖者减重,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肥胖可以导致多种代谢相关性疾病,严重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有研究统计:每年全球约有200万例心血管死亡可归因于肥胖。

在肥胖状态下,人体内的脂肪组织会堆积,尤其是在腹部皮下脂肪堆积和内脏脂肪堆积,容易加速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增加患二型糖尿病风险。

肥胖会影响人体脂质代谢,增加游离脂肪酸的风险,使人体血脂代谢紊乱,出现高脂血症或高胆固醇血症,最终促进血管动脉粥硬化的发生。

肥胖的患者与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及肾脏相关疾病密切相关。由于肥胖的患者往往体重较大会增加骨关节炎的发生率。

多个心脑血管指南中都建议超重/肥胖人群应以减重为目标,以降低心血管事件(CVD)风险

基础治疗即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行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是肥胖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是这种生活方式治疗时,往往患者自己并不能长期坚持下去,需要患者本人、患者家属、医生三方面共同协作来监督患者严格执行。

当生活方式治疗无法继续降低体重时,对于肥胖及高危心血管风险患者,可考虑减重手术或减重药物干预治疗。

司美格鲁肽作为减重药物已经获得临床批准,尤其是和2型糖尿病伴肥胖的患者。通过坚持应司美格鲁肽帮助患者减重的同时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肥胖与高血压、心脏病的关系

肥胖是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血压和心脏病是肥胖引发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肥胖与高血压、心脏病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生理机制,并提出预防和干预措施。

引言

肥胖被定义为体重指数(BMI)≥30 kg/m²,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习惯的西化,全球肥胖率显著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2022年全球肥胖成年人超过6亿。肥胖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而心脏病则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肥胖与这两种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1. 生理机制

肥胖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压。首先,脂肪组织的增加导致循环系统的血容量增加,从而提高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其次,肥胖常伴随胰岛素抵抗,促使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进而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此外,肥胖还会引发慢性低度炎症,增加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进一步加剧高血压的发生。

2. 流行病学证据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与高血压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根据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BMI每增加1 kg/m²,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加0.5 mmHg和0.3 mmHg。此外,肥胖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且随着体重的增加,高血压的风险也呈上升趋势。

肥胖与心脏病的关系

1. 生理机制

肥胖与心脏病的关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实现。首先,肥胖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脏的氧耗和工作量,进而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左心室肥厚。其次,肥胖常伴随代谢综合征,导致高血糖、高血脂等风险因素的增加,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此外,肥胖患者的炎症标志物水平普遍升高,这些炎症因子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 流行病学证据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数据显示,肥胖是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BMI每增加5 kg/m²,心脏病的风险增加约20%-30%。此外,肥胖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这进一步证明了肥胖与心脏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预防与干预措施

1. 生活方式干预

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肥胖、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有效措施。应鼓励人们增加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合理饮食也是关键,提倡均衡饮食,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消费。

2. 药物干预

对于已经出现高血压或心脏病的肥胖患者,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这些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压,还可能对心脏功能有保护作用。此外,针对肥胖的药物治疗也逐渐受到重视,如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等。

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在肥胖的干预中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和社区应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支持服务,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企业和学校也应参与到健康促进活动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结论

肥胖与高血压、心脏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肥胖不仅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心脏病的重要诱因。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药物干预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降低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肥胖的生理机制,并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以期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健康养生#疾病预防#​公共卫生

胆囊炎和肥胖有关?医生提醒:上了年纪,肥胖或引发这4种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肥胖,尤其是年纪一大,体重上去了,身上的负担也跟着上去了。

大家都知道,超重可能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但有些疾病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肥胖也是它们的幕后推手。

这些病,可能不仅仅是从身上长肉那么简单,背后可能藏着一大堆让人不敢忽视的健康隐患。

而这其中,一种与肥胖关系密切的病——胆囊炎,可能就躲在体重的背后,悄悄等待着时机。

不仅仅是胆囊炎,肥胖更可能引发四种让人不敢小觑的健康问题。

特别是上了年纪,体重的增加不仅是“皮肉”上的堆积,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内脏负担,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危及生命。

那么,肥胖和这些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些潜在的疾病又是如何悄然来袭的呢?

1. 胆囊炎——胖人更容易得胆结石

说到胆囊炎,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跟肥胖有什么关系?”

其实,胆囊炎背后往往隐藏着胆结石,而胆结石的形成,与肥胖的关系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过多,特别是腹部脂肪的堆积,直接影响到胆汁的分泌和胆固醇的代谢。

这种不正常的代谢,会促使胆汁中的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胆结石。

体内脂肪过多,不仅使得胆囊内的胆固醇浓度增高,而且在身体消化脂肪时,胆囊的工作负担会加重。

如果长期处于超重或肥胖的状态,胆囊分泌的胆汁就可能会变得粘稠,更容易在胆囊中形成结石。

这些结石一旦堵塞胆道,就可能引发胆囊炎,甚至是胆囊穿孔等严重问题。

数据显示,肥胖人群患胆囊结石的概率要比正常体重的人高出约50%。

而且,胆结石不止影响消化功能,长期的炎症反应,还可能导致胰腺炎等问题。

因此,不想遭遇胆囊炎的困扰,减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选择。

2. 关节炎——超重压垮骨关节

超重对关节的压力,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要大得多。特别是膝盖、髋关节这些承重部位。

每增加1公斤体重,膝关节就得承受3倍的压力。

如果长期体重过重,关节的磨损就会加剧,慢慢地就会发展成关节炎,严重的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肥胖导致的关节炎,不仅仅是在运动时感到不适,走路、上下楼梯甚至蹲下时,都会觉得膝盖酸痛、发僵。

膝关节一旦受到压力,容易引发软骨退化,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炎。

尤其是年纪一大,骨密度下降,骨骼的强度不足,肥胖的负担就显得更加沉重,最终导致的骨关节炎几乎成了必然的结果。

关节炎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让活动能力大打折扣,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要知道,关节炎不仅让人难受,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会愈加明显,骨骼和关节的退化速度也会加快。

减少体重,减轻关节的负担,或许能让老年人更好地活动自如,享受晚年时光。

3. 心血管疾病——肥胖的隐形杀手

不容忽视的另一大健康隐患就是心血管疾病,肥胖与它之间的联系其实是非常紧密的。

肥胖会增加体内的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容易引起血脂异常,增加低密度脂蛋白(俗称坏胆固醇)水平,这就是导致动脉硬化、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而且,肥胖还与高血压、高血糖密切相关。脂肪过多容易导致血压升高,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可能导致心脏病、脑卒中等严重问题。

数据表明,肥胖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达50%以上,而心脏病的死亡率与肥胖的关系也非常显著。

不管是动脉硬化,还是心肌梗死,肥胖都是这些问题的高风险因素。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控制体重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一步。

维持健康的体重,不仅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能延长寿命。

4. 糖尿病——肥胖让胰岛素更难发挥作用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是与肥胖关系最为紧密的慢性疾病之一。

肥胖导致的腹部脂肪堆积,会让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这样就使得胰岛素的作用变得不那么有效。

胰岛素本来是帮助身体利用血糖的关键物质,而当胰岛素失去效能时,血糖就会在体内积聚,从而发展成糖尿病。

2型糖尿病在肥胖人群中的发病率要高出很多。根据研究显示,肥胖患者患糖尿病的概率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以上。

而糖尿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血糖问题,长期不受控制的糖尿病,还会对心脏、肾脏、眼睛等多个器官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致残和死亡。

对老年人来说,减肥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之一。

通过控制体重,减少体内脂肪,能够显著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如何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

要控制肥胖,不仅仅是“少吃多动”那么简单。

对于老年人来说,如何科学地安排饮食和运动,才能有效预防肥胖及其引发的各类疾病呢?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徐小妮.故事理论导向护理对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睡眠及心理情绪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202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