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013年中国肥胖(中国 肥胖)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中国成人肥胖率16.4%,你有身材焦虑吗?

澎湃新闻记者 杜海燕 卫瑶 徐雪晴

今天(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目前,肥胖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肥胖协会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球肥胖地图》显示,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40亿人属于肥胖或超重,占全球人口的51%。

你为自己的身材而感到焦虑吗?

澎湃新闻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973 份有效回答中,只有一个人回答“完全不焦虑”。尽管按照国家卫健委的标准,身高 173 公分、体重 75 公斤的他属于偏胖人士。

我们依据受访者参与答题过程中,对不同选项背后所赋分值计算加总,计算出他们各自的身材焦虑等级。

剩下的 972 人,大部分处于轻微焦虑和比较焦虑当中。随着体重的上升,他们对身材的焦虑程度也更深。

相比男生,

女生更容易嫌自己胖

BMI,身体质量指数,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这个概念被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用作肥胖和健康状况的评估标准。

在中国国家卫健委 2013 年的标准里,成年人BMI指数的正常值范围是 18.5~23.9。大家在体检时,也常常会据此被评为肥胖、偏胖、健康、偏轻等等级。

但是,这套标准跟人们的想法有许多差距。

我们根据受访者自行填写的身高、体重数据,折算出 BMI 指数,再与每位受访者的自评价题答案进行对比,中间有不少错位。

在统计数据中,一位身高 162 公分,仅有 84 斤的 90 后女生,无论是国家卫健委的评判标准,还是大众“体重不过百”的评判尺度,她都属于偏瘦的状态。但当我们询问“你认为在大多数人眼里,自己的身材是如何的?”的时候,她的自我评价是偏胖的。

这样的认知反差在身材匀称者身上尤为突出,将近四成的身材匀称者,觉得在别人眼中自己是微胖人士。

进一步观察男女对比,有 47% 身材匀称的女生自认为偏胖,而身材匀称的男性只有 18% 觉得自己还有点胖。

高矮胖瘦,

各有各的身材困扰

细究哪些部位最令人不满意,腰、腿、手臂是受访者自评价里最困扰的部分。

当具体到不同身型的人群时,他们想要调整的身体部位就略有不同。偏瘦者更多对胸部、肩部感到不满,偏胖者则想要改变自己“虎背熊腰”的状态。

至于明明身材不胖也不瘦的人群,他们则对自己的手臂、腹部和大腿比较苛刻。

日常生活中的凝视,

沉淀出了身材焦虑

在我们的调研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经有过身材被歧视的经历。

随着身材的加码,他们所承受的负面评价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据统计,相比身材偏瘦者,一位身材偏胖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身材羞辱的概率增加了 13%。

不仅如此,这些身材羞辱的伤害,可能更多来自身边最亲近的人。来自亲戚、亲密伴侣、朋友、同学等的无心言论,可能在无形中会刺痛到他们。

偏瘦的人更容易受到亲戚的“关怀”,而偏胖的人不仅会更多遭遇的亲密伴侣的身材羞辱,还要承受更多陌生人的身材挑刺。

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漫画腿、蝴蝶背、直角肩、A4 腰、蜜桃臀等等,真的就是定义大家身材好坏的唯一吗?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地审思,增多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与宽容。

来源: 澎湃新闻

世界肥胖日丨减重并非越快越好,预防肥胖从孕期就开始管理

在全球范围内,肥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世界患有肥胖症的人数已超过10亿。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

“肥胖不仅是健康隐患,更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200余种疾病密切相关。‘体重调定点理论’揭示了减重反弹的深层原因:人体对原有体重存在记忆,短期减重易触发生理抵抗,因此需长期科学管理才能重塑代谢平衡。”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张能维、肥胖与代谢病中心主任医师廉东波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提及,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通过多学科协作、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科学分阶治疗,为肥胖防控提供了新模式,将体重控制的战线前移至最前方的孕产妇群体。

减重并非减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超重肥胖的现状非常严峻,不仅仅是治疗费用,还会损害劳动力、影响健康等。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几乎无所不在’。最主要的就是损害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淋巴系统等,几乎所有人体系统,都会受到肥胖的影响。”张能维指出,除常见的高血压、呼吸暂停综合征外,肥胖还与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等肿瘤风险上升相关。研究显示,脂肪肝患者若长期未干预,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此外,肥胖带来的心理问题、社交障碍同样不容忽视。

“越来越多的肥胖患者到医院就诊,这与流行病学的趋势相关。此外,青少年肥胖也需要特别关注,每到假期,青少年肥胖患者就诊比例明显增加。”廉东波指出,许多人未将肥胖视为需要干预的疾病,通常倾向于自行探索减肥方法,如节食、医美等方法来自行减重,忽视了健康风险。

张能维强调,减重要科学合理,体重管理的目的是健康获益,并非减得越快、减得越多越好。有减重需求特别是需要通过医学减重管理体重的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开展正规的减重治疗。

针对减重易反弹的问题,张能维表示,人体内有一个东西叫调定点,也可以称为“体重生物钟”,调定点的记忆最好是超过两三年,但目前网上、线下各种减重班只管一个月,心血来潮的减重还不如不减,可能体重反弹比以前更重。此外,减重一定是科学的、个性化的,要结合自己的状态选择能坚持住的方式。

建设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科室设置较为分散,面对复杂的肥胖问题,传统单一科室诊疗模式已显局限,无法满足肥胖症患者多学科协作的诊疗需求。”张能维指出,肥胖症的复杂性远超单一学科的范畴,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与体重管理需多学科协作,长期体重管理还应涉及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减重目标,关注患者整体健康问题。

北京世纪坛医院最早于2013年成立肥胖与代谢病中心,外科、营养科、心理科、呼吸科等十余科室联动,采用完整的MDT多学科体系,已成功实施3000余例减重与代谢手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寻求专业的治疗,建立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变得尤为重要。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要整合专业资源、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症防治中心。当年8月,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在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上正式启动。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整合内分泌、代谢外科、心理科等多学科资源,集诊断、治疗、教育、随访于一体,并通过持续监测与调整,确保减重效果的最大化与长期维持。同时减少了患者的重复检查和治疗,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减重外科到肥胖和代谢病中心,再到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医院正在围绕减重人群构建多学科合作模式,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多了,涵盖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科普宣传等多位一体。廉东波表示,标准化的体重管理中心将采用“医学 科技 社区”联动模式,同时引入AI算法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提升干预精准度。针对患者将开展多方面服务,包括健康评估、个性化干预计划、跟踪管理和教育支持。

关口前移,从孕产妇开始管理

“体重管理中心的服务对象针对所有人,不仅仅是特别胖的人。建设体重管理中心的初衷是预防肥胖,将战线推至最前方,从孕产妇人群就开始管理。预防比治疗更具公共卫生价值。”廉东波强调,体重管理,一定要做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如果孕期不进行体重管理,不仅影响健康,今后减重也会成为负担,对于胎儿而言,出生后也可能是巨大儿,增加将来肥胖的发生几率。再进入青少年、大学生年龄段,未来迈入职场,面临着锻炼少、应酬多的情况,也会容易发胖。而老年人群肥胖也很麻烦,年龄越大越容易胖,且越难减。

目前,北京世纪坛医院妇产科的重点工作就是制定出更优化的孕妇体重控制方案。针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将通过各种科普活动,让家长、年轻父母学会如何控制孩子体重,别等上初中、高中后才发现。这个年龄段的体重控制主要靠家长,也需要孩子学会如何管理美食的诱惑。大学生则是按成年人来管理,和职场人士、老年人群一样,计算好每天摄入的热卡、运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各个体重管理中心都是奔着‘预防比治疗重要’的目标开展工作的,未来三年希望推出一系列与体重相关的措施,让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预防肥胖方案,并让这种生活方式固定下来,减少肥胖的发生。”廉东波说道。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陈荻雁

国家出手管理体重,中国肥胖人群高达4亿,这三省最多

文|王佳 《CC情报局》特约撰稿员

编辑|白金娜 王宇

核心提要:

1. 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继续推进体重管理计划。据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报告,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的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4.02亿。国家卫健委的数据表明,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遏制,2030年中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2. 据《糖尿病、肥胖和代谢》杂志分析,中国北方的肥胖发生率普遍高于南方。内蒙古(37.1%)、山东(37.1%)、河北(36.6%)的超重与肥胖发生率最高,广东、海南、江西3省最低。肥胖症已成为中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位列全国第6大死亡和残疾危险因素。

3. 中国采用比国际更严格的肥胖判定标准。根据《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规定,BMI正常范围为18.5-24kg/m²,24-28kg/m²为超重,≥28kg/m²为肥胖,较世卫组织的超重(≥25kg/m²)和肥胖(≥30kg/m²)标准更严。此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即为腹型肥胖,近3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

4. 中国目前尚未将肥胖认定为疾病,但已纳入慢病管理。药物治疗适用于BMI≥28或BMI≥24伴有相关疾病者,但复胖率较高;手术治疗适用于BMI≥37.5或BMI≥32.5伴严重疾病者,效果显著但有风险。医学专家建议,减肥需要做个性化的评估,结合饮食控制、运动和专业指导,避免盲目减重导致健康问题。

国家为何出手管理全民体重?中国25岁以上超重和肥胖患者达4.2亿,全球第一

3月9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从去年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开始,将连续三年推进体重管理。3月10日,政协委员、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点名记者减肥:“你太胖了,要弄得瘦一点,我们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是体重减下来,慢性病控制!像你这样的大肚子,是我们主要的目标!”

犀利直言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国家卫健委2024年12月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也被更多人关注到。目前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已超重和肥胖,高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37%,而且这一比例预计还会继续上升。

这份预警中国肥胖危机的指南发布不到三个月,今年3月4日(国际肥胖日),《柳叶刀》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给出了中国胖子的准确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4.02亿,数量全球第一。

1980年时,中国几乎见不到肥胖的人,但到2005年,肥胖人口估计已达1800万,而2009年则上升到1亿;仅16年间,中国肥胖人口就达到4亿左右。加上儿童肥胖人口,几乎超过了一半中国人患有肥胖问题。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表明,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将超过美国人口中70%的肥胖人口比例。

全球的肥胖人群地图,中国是第一。但中国的肥胖人口地图上,中国肥胖人群最多的省份是谁?

2023年8月,《糖尿病、肥胖和代谢》(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杂志发表了关于《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采纳了国内519家某大健康体检中心的数据,涉及中国31个省份243个城市,受试者共计1580万成年人(≥18岁),列出了各省肥胖人口地图。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北方超重、肥胖的发生率普遍高于中国南方。

内蒙古(37.1%)、山东(37.1%)、河北(36.6%)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最高,位列这份榜单前三。河南、宁夏、山西的肥胖率紧随其后。但中国的瘦子则普遍集中在南方,广东、海南、江西三省是我国肥胖率最低的省份。

按中国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划分,人均GDP较低的地区,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反映了发达国家中收入和肥胖之间已知的反比关系。

肥胖症已成为中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位列全国第六大死亡和残疾危险因素。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卫健委和其他15个政府部门,于去年6月启动了对抗肥胖的公共宣传活动。该活动将持续三年。

中国的肥胖BMI标准高于美国,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啤酒肚)

在我国,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但中国的衡量标准比国际标准更为严格。

世卫组织认为,体重指数(BMI)——体重与身高之比——超过25 kg/m2为超重,超过30kg/m2为肥胖。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规定,在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kg/m2至24kg/m2之间,BMI在24kg/m2至28kg/m2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kg/m2就是肥胖。

但这个标准显然非常严格,超过了欧美的等于或高于30kg/m2的成年人的肥胖标准。

在此基础上,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对肥胖症的程度进一步分级:将BMI达到28kg/m2且低于32.5kg/m2为轻度肥胖症、达到32.5kg/m2且低于37.5kg/m2为中度肥胖症、达到37.5kg/m2且低于50kg/m2为重度肥胖症、达到或超过50kg/m2为极重度肥胖症。

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了24kg/m2和28kg/m2的BMI新方案,同时以男性腰围≥85cm和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肥胖的标准;取代了欧美的25kg/m2和30kg/m2的BMI肥胖标准

但BMI并非唯一标准,其中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为腹型肥胖,这类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往往更大。

从肥胖的“性别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中国41.1%男性体重超重。

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肥胖定义为慢性代谢性疾病。

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出版的医学学术期刊《内科医学年鉴》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工作压力、长时间工作和长期吃外卖等不良饮食习惯与不加强锻炼等,正成为中国城市居民肥胖的高危因素。过去十年间,中国肥胖患病率增长了三倍,腹部肥胖患病率增长了50%以上。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俗称肚腩赘肉,常常表现为“救生圈”、“啤酒肚”,泛指囤积在腰腹部的脂肪组织。在中国,腹型肥胖人群的比例比全身肥胖的要高。

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蔺宏伟告诉《CC情报局》,认为“由于中国和欧美人种的差异,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也被称为苹果型身材,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这可能是人种差异或其他生理原因导致的。而欧美人主要以下肢和臀部肥胖为主,称为梨形身材。

腹型肥胖或者说将军肚,内脏脂肪堆积,直接和我们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腹围越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越高,因为有更多的内脏脂肪沉淀在腹腔里,也沉淀在我们的肝脏里,更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二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腹型肥胖者患肥胖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卒中等)的风险比全身肥胖者更高。

当然,肥胖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引起支气管哮喘,肥胖低通气综合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导致腹腔压力增大,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多囊卵巢综合症甚至不孕不育等疾病。这也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最多的肥胖的类型。”

肥胖的流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0年,超重和肥胖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为907.68亿元,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和癌症5种主要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的42.9%,占2010年卫生总费用的4.5%。2023年,《BMC公共卫生》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体重相关的治疗成本在医疗卫生预算中的占比估计,将从2022年的8%上升到2030年的22%。

2019年全国11.98%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体质指数(BMI),死亡人数为54.95万。

而《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到1.164亿,居世界第一。

而“肥胖影响的胰岛素抵抗是中国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推荐的减肥食谱

我国尚未认定肥胖为疾病,如何治疗与减重?

体重从“私人的事”变成“国家的事”,除了全面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同时持续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文天林教授认为:“1997年,世卫首次将肥胖定义为疾病。2013年,美国医学协会承认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但肥胖在我们国家目前并没有被认定为疾病,也未纳入医保。

但在临床中,已开始把其纳入慢病管理治疗。目前服用减肥药和减重手术是常用的两种方法,减肥药适用于BMI≥28或BMI≥24伴有相关疾病且饮食运动无效者,优点是非侵入性和方便,但效果有限且有副作用。目前在我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马斯克等人都曾公开宣称服用司美格鲁肽减肥,但这些减肥药,大多复胖率较高。

减重手术适用于BMI≥37.5或BMI≥32.5伴有严重相关疾病且保守治疗无效者,优点是效果显著且能改善代谢疾病,但有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

在谈及近年来流行的减重手术时,蔺宏伟医生告诉《CC情报局》,“代谢外科手术的患者群体,主要以中年已婚已孕的女性为主,尤其是生完两个或者是三个孩子的女性居多。大多是在在怀孕期间,喜欢进食高热卡,高碳水,高脂肪的食物,这些患者大多在生完孩子之后体重会迅速的增加,甚至超过200多斤,这样的患者较为常见。

当然近年来还有一个新现象,就是进行减重手术的儿童和青少年日益增多。我国代谢外科手术的指南规定手术适应症里年龄是在16岁到65岁,但是实际中,有些孩子在十四五岁,由于肥胖导致的严重二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不得不提前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来挽救健康。”。蔺宏伟医生同时提醒“做手术减重应慎重,并不是所有肥胖患者都适合做减重手术。代谢外科手术并非是万能的,做了手术不代表就能够瘦下来,手术后还需要在专业的外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

文天林教授还建议想减肥的朋友,“减肥前需要个性化评估、设定合理目标、饮食控制、增加体力活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减肥不当,容易越减越重,而且对于超重人群来说,盲目运动反而容易加重关节负担,带来其他健康问题。

切记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减肥效果,并确保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