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吗(肥胖是不是引起糖尿病)

红网永州站 0
文章目录:

永医科普丨关于“肥胖”那些事儿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事,除了发胖。肥胖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每年的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肥胖问题的认识,并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行动。2025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关于“肥胖”那些事儿。

肥胖的人群多吗?

中国超重与肥胖的发病率和增长速度均居世界首位,现已成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肥胖率已超过16%,超重率接近35%,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也在快速增加,部分城市超过20%。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肥胖超重率可达70%,儿童可达30%。肥胖毁掉的不只是外表,更是健康。肥胖是一种“病”,得防、得治。

为啥会胖?

这事儿可复杂了,可不是简单的“吃得多”就能解释的。首先,遗传因素得算一个。人的胖瘦,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比例为40%到70%,而剩下的30%到60%是要靠后天的身材管理。

其次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现在的生活,那叫一个“丰富多彩”——高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满大街都是,吃起来方便又美味。很多人应酬多,频繁进食过多甜食、油腻食物,多食再加上膳食结构不够均衡健康。吃多了这些,身体里的能量就过剩了,只好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

再加上现在很多体力劳动被机器替代,一些人没有时间运动,或者懒得动、没有运动意识,上班坐着,下班葛优躺,身体消耗的能量少得可怜,脂肪自然就堆积得越来越多。

还有压力大也是个问题。压力一大,身体就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东西,它会让人食欲大增,尤其是想吃高热量的垃圾食品。为了缓解压力,解除心情上的烦恼、情绪上的不稳定,不少人也是用“吃”来发泄。结果就是,越吃越胖,越胖越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别忘了睡眠。睡不好,不管是睡太少还是睡太多,都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让人更容易饿,而且还不爱动。这不,体重就蹭蹭蹭地往上涨了。

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胖的危害可大了!据目前统计,与肥胖相关的疾病高达224多种。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能带来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胆结石和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症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可增加10倍,恶性肿瘤发病率也会增高,男性肥胖者结肠癌、直肠癌、前列腺癌高发,女性患者子宫内膜癌比正常妇女高2-3倍。肥胖患者还易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脂肪肝、血脂紊乱、便秘、骨关节等疾病,它还易使皮肤脆性增高,发生皮炎、擦烂、并容易合并化脓性或真菌感染。此外,肥胖患者还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怎么判断是否超重/肥胖?

别急,咱们有标准。体重指数(BMI)是肥胖测定的最常用指标和公认标准,BMI(kg/ m²)=体重(kg)/身高2(m²)。中国肥胖工作组和中国糖尿病学会将BMI<18.5kg/m²为体重过低,18.5-23.9kg/ m²为正常,24-27.9kg/ m²为超重,≥28kg/ m²为肥胖。当然,还有腰围、体脂比和腰围/臀围比,腰围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或者体脂比男性超过25%、女性超过30%,以及当腰围/臀围比≥0.90(男性)和≥0.85(女性)时,也得小心肥胖症找上门。

如何科学减重?

减肥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得慢慢来,还得科学合理。

首先,得管住嘴。饮食均衡清淡,少食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如冰激凌、火锅、串串等,不能吃太多瓜子、花生等零食,多食天然高纤维食物,而不是甜滋滋的面包、栗子、红薯、南瓜、芋头等食物,不过量饮食,吃到7分饱就好。

其次,迈开腿。多运动,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不仅能消耗热量,还能增强体质,让人更有活力。

再者,调整心态,生活规律。别因为减肥就给自己太大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尽量不要超负荷工作,减少应酬,不吃夜宵,不熬夜,保持良好的睡眠。

减肥的时候别急着追求快速见效,慢慢来,每个月减掉 1-2公斤就很不错了。要是减得太快,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还有,减肥期间别忘了多喝水,水能帮助身体代谢,让减肥效果更好。

朋友们,肥胖可不是小事,它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要是发现自己有肥胖的倾向,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要是自己努力了一段时间还是瘦不下来,或者减肥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那可别硬撑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看看,找专业的医生帮忙。说不定需要药物治疗,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特殊的治疗。

文/蒋倩倩

慢病之源多有肥胖,肥胖为什么会致病?

据报道,在前不久召开的“两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发声,“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还患上了慢性病,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强调体重管理,是因为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个主要危险因素是慢性病,而体重异常的超重或肥胖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癌症这些慢病。

肥胖导致的疾病和负担,有些明面上就能看见。

比如,俗话常说,一说你胖,你还喘上了!胖人还真是容易喘。除了肥胖体格大,心肺负担重之外,腹型肥胖的大肚子会使膈肌上抬,影响肺的膨胀。肥胖的人容易得哮喘,研究发现,成年人的体重指数和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标准差,哮喘的发病风险约增加1.26倍。

肥胖的人睡觉打呼噜的多,因为呼吸道受到压迫,阻塞了。睡眠时呼吸受阻,就会缺氧,一阵阵地缺氧,就会引起一阵阵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液里酸碱度改变,身体内环境紊乱,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心律失常、糖尿病等都来了。

胖人的大体重对下肢关节也不友好,关节软骨容易磨损,就是换个人造关节寿命也短。

还有那些明面上看不见、超重或肥胖参与或主导的疾病,像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都是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里,更是70%以上的肥胖;肥胖还会增加恶性肿瘤、脂肪肝、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与终生的心血管病风险增加有关。

肥胖了为什么会致病?

  • 因为肥胖者身体里堆积的脂肪细胞,会使身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

我们说过,脂肪细胞是有颜色的(为什么说大腹便便的“腹型肥胖”特别不好?因为都是“白色脂肪”)。棕色、米色的脂肪细胞比较少,主要分布在皮下,颈、肩部的皮下。棕色脂肪细胞受到刺激后会消耗能量产热,并且分泌内分泌因子参与身体代谢的调节。米色脂肪细胞则是两种属性,“安静”时是白色脂肪细胞,一旦需要可以转变为棕色样脂肪细胞。而最多的白色脂肪细胞,皮下、内脏周围、尤其大腹便便的腹腔里都是。这种白色脂肪细胞里,95%都是甘油三酯,就是血脂化验里的那种甘油三酯。这种白色脂肪堆积在身体里,除了会给身体造成过重的负担之外,还会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引起身体里的炎症反应,这是一种无菌性的炎症。这些细胞因子以及引发的炎症状态,会使身体里的脏器受到损伤。血管炎症受损,就容易粥样硬化狭窄;脏器有了炎症,就容易纤维化影响功能;炎性因子还会引起代谢紊乱,人就会得病了。

  • 肥胖还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两个主要机制之一,另一个是遗传。

肥胖者身体里的脂肪细胞会产生影响代谢的因子,除了引起代谢紊乱,还会引起脂肪细胞本身的炎症,就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另外,肥胖者全身的炎症状态也会加重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里的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了,抵抗了。这样,本来胰岛素是要把血糖带进细胞里供代谢使用的,可发生胰岛素抵抗后,细胞就不太搭理胰岛素了,胰岛素的作用就发挥不了,血糖就升高了。而身体为了降低这种高血糖,就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于是,血液里的胰岛素就增加了,成了高胰岛素血症。所以,成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不是身体里胰岛素不够,而是胰岛素过多,但遭遇到胰岛素抵抗了。

胰岛素抵抗不仅是引起血糖高,糖代谢异常,还会引起脂代谢紊乱,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产生的高胰岛素血症,也会诱发炎症,还会引起血液高凝,这些都会促进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

研究的发现就是,肥胖和炎症相关,胰岛素抵抗也和炎症相关,而肥胖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所以说到最后,还是肥胖造成的炎症状态诱导出了胰岛素抵抗。肥胖是源,“一胖百病生”。

怎么办?管理好体重吧!

脂肪细胞是有记忆,小时候肥胖会影响到成年,心血管风险高!别把孩子喂成“小胖墩”,控制肥胖要从娃娃抓起。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病从口入”,这话一点不假。

小时候大人常说,吃太多糖小心变成“糖人”——虽然听着像吓唬小孩,但细想想,这话还真有几分道理。现代社会,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人年纪轻轻就被查出血糖超标,甚至发展成糖尿病。

可怕的是,很多人被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不可逆的阶段。糖尿病是怎么来的?它真的是吃糖吃出来的吗?今天咱们就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糖尿病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误会,以为它就是糖吃多了得的病。其实,糖尿病的本质是身体里“管糖”的系统出了问题。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尤其是主食、甜食、碳水化合物,会在体内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血糖就升高了。这个时候,负责“调控血糖”的胰岛素就该出来工作了。

它就像是人体的“钥匙”,帮忙把血糖运进细胞,让细胞用它来产生能量。而糖尿病,就是因为“钥匙”不好使了——要么胰岛素分泌不够,要么细胞对胰岛素“视而不见”,结果血糖长期居高不下,搞得全身系统一团乱。

最常见的糖尿病有两种:

  • 1型糖尿病:身体的免疫系统“脑子一热”,误把胰岛细胞当成敌人给干掉了,导致胰岛素分泌几乎归零。这种情况常见于青少年,需要终身打胰岛素。
  • 2型糖尿病:这个才是“主角”,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它的主要问题是细胞对胰岛素“无感”了(胰岛素抵抗),加上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找上门的?

王叔,53岁,标准的“老好人”,但身材却越来越“富态”。 每次来医院体检,血糖都比正常值高一点,但他总觉得自己没啥事,毕竟人没感觉,能吃能喝,哪有病?医生劝他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他敷衍地答应了,转头还是该吃吃、该喝喝。

几年后,他的血糖彻底失控了。 体重继续飙升,腿开始浮肿,伤口愈合变慢,后来竟然因为足部溃烂差点截肢。

等他真正开始重视的时候,肾功能已经受损,眼底也出了问题,视力大幅下降。他懊悔不已,问我:“早知道这样,当初一定听你们的话。” 可惜,时间不会倒流,糖尿病的“代价”,他只能自己承担。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就是因为吃糖多,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长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

1. 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糖尿病的“加速器”

不只是糖,米饭、面条、馒头、甜饮料、蛋糕、零食、奶茶,这些都是让血糖飙升的“高手”。

尤其是精制碳水(比如白米饭、白馒头),吃进体内后很快转化成葡萄糖,让血糖猛涨。长期让身体处于这种“血糖过山车”状态,胰岛素就会越来越“疲惫”,直到彻底罢工。

2. 缺乏运动:胰岛素的“天敌”

运动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方式。长期不运动,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会变得迟钝,血糖就会越来越高。 现代人久坐不动,开车代步,连楼梯都懒得爬,胰岛素“英雄无用武之地”,血糖自然越来越难控制。

3. 肥胖:糖尿病的“推手”

尤其是腹型肥胖(大肚子),它不仅仅是“外形问题”,更是胰岛素抵抗的温床。脂肪细胞会分泌一些让胰岛素“失灵”的物质,导致血糖越来越难降下来。腰围超过标准的人,糖尿病风险至少翻倍!

4. 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血糖的“隐形杀手”

熬夜会影响激素分泌,让胰岛素的作用变差,血糖更容易失控。而且,熬夜的人往往饮食不健康,爱吃宵夜,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形成恶性循环。

5. 遗传因素:糖尿病的“底牌”

如果父母有糖尿病,子女的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但别以为“有遗传就一定会得”,遗传只是“子弹”,不良生活方式才是“扳机”! 控制住饮食、运动、体重,依然可以把糖尿病拒之门外。

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早期的高血糖是身体给你的“警告信号”! 只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避免走上糖尿病的不归路。

1. 控制饮食,学会“聪明吃饭”
  • 少吃精制碳水,多吃粗粮(燕麦、糙米、全麦面包)
  • 控制甜食和含糖饮料(奶茶、果汁、碳酸饮料都是“糖炸弹”)
  •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鱼肉、鸡肉、豆制品)
  • 多吃蔬菜,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血糖波动)
2. 迈开腿,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
  • 任何运动都比不动强!
  • 力量训练+有氧运动,双管齐下
  • 简单的快走、爬楼梯、深蹲,都是对抗糖尿病的好帮手
3. 控制体重,尤其是腰围!
  • 腰围超标,糖尿病风险翻倍
  • 男性腰围控制在85cm以内,女性80cm以内
  • 减重5%-10%,血糖就会大幅改善
4. 规律作息,别熬夜
  • 睡眠不足会让胰岛素作用变差
  • 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
5. 定期体检,发现血糖异常要警惕
  • 每年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 高危人群(肥胖、家族史)要更早监测

糖尿病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你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决定未来的健康。现在开始调整,还不算晚! 别等到血糖失控了才后悔,健康,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世卫组织(WHO)糖尿病管理报告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糖尿病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