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肥胖儿记录表(幼儿园肥胖儿童)
儿童肥胖知多少?
2017 年 10 月 11 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世卫组织在《柳叶刀》中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过去四十年中,世界各地5 岁至 19 岁的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增加了十倍。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 2022 年,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数将超过中度或重度体重不足人数。
儿童肥胖症是指儿童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或者超过按年龄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以上时,即为肥胖症。
1. 婴儿期(即1岁以内的孩子)
在婴儿期,孩子活动范围小,吃的食物又营养丰富,加上有的父母给孩子进食不予控制,孩子一哭就给他吃东西。这么一来,便出现肥胖,在婴儿期肥胖的孩子,到二三岁后肥胖现象可以改善,但有一部分则持续发展,一直维持到成年。
2. 学龄初期(即6-8岁儿童)
这个时期的儿童,就餐常不够规律,且有进食过快的习惯。有专家认为,进食过快与肥胖有关。另外,学龄初期的儿童多注重吃主食,而且吃得多,对吃蔬菜则往往忽视。其结果是使体内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
1岁以内的体重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
前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月龄×0.7
后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4.2 (月龄—6)×0.4
一般情况下,1周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约9千克。
2~12岁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体重,可按以下公式推算:
体重(千克)=(年龄—2)×2 12=年龄×2 8
例如,一个6岁的儿童,其标准体重为6×2 8=20千克。
1、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例如每次婴儿哭闹时,就立即喂奶,时间长了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给婴儿喂高热量的固体食品,使体重增加过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过度营养等,均可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父母离异、丧父或者丧母、被虐待、受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而造成不合群、不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3、缺乏运动
儿童肥胖一旦形成,由于行动不便,便不愿意活动以至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肌病或严重智力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能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4、遗传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近1%出现肥胖;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5、中枢调节因素
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解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去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肥胖与糖尿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另一方面,在2型糖尿病的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大。腹部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者。
肥胖儿童由于血液里的脂肪含量超出了人体的代谢能力,因此容易产生高血脂。我们的调查发现肥胖儿童中有高血脂者占13.2%。
大约有一半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又称为肝脂肪变性,是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内造成的。
早期可没有症状,随着脂肪堆积的增加,可渐渐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不适等表现。轻、中度脂肪肝多数是可逆的,经过减肥、调整营养结构,脂肪肝可以减轻甚至消失。但是如果掉以轻心,发展下去则可能合并脂肪性肝炎,到后期甚至导致肝硬化。
肥胖者发生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是非肥胖者的4~5倍。许多研究也已证明,儿童时期的肥胖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肥胖儿童有可能在青春期即发生冠心病,过早地出现高血压,而且往往比较难治。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
肥胖儿童常常在夜间睡眠时出现阵发性呼吸暂停,即所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综合征与肥胖、气喘有关,发病隐匿,患儿睡眠时可有打鼾,面色发青,有时甚至可危及生命,往往由旁人发现,患儿醒后精神难以恢复,疲惫不堪,睡眠质量差。
1.行为治疗
教会患儿及家长行为管理方法,年长儿应学会自我监测,记录每日的体重、活动、摄食及环境的影响因素等情况,并定期总结,父母帮患儿评价执行治疗的情况及建立良好的饮食与行为习惯。
2.心理治疗
肥胖症患者一般有自卑感、抑郁等心理问题,医生对患者应表示同情, 鼓励患者克服悲观情绪,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同时耐心仔细介绍肥胖症的相关因素及对患者个体进行分析与指导, 使患者能认真正确接受治疗。鼓励患者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正确认识自身形体的改变,积极参与到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中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因此制订减肥计划必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就达到目的,以免造成对人体不必要的损害。除了医学上的应对,孩子们的心理建设同样不可忽视,家长应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通过正面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教会他们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周围环境的异样眼光。遇到社交难题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为孩子营造一个包容与理解的成长空间。
(注: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孩子的肥胖问题,你真的重视了吗?
引言:那些“可爱”的肉肉,可能正在伤害孩子的一生
“白白胖胖”曾是老一辈夸赞孩子的标配,但今天,这个标签可能暗藏危机。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高达10%!更令人心惊的是,儿童肥胖不仅是外表问题,它像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孩子的健康、心理甚至未来。作为家长,你真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吗?
一、儿童肥胖的三大隐形推手:这些习惯正在毁掉孩子
- “爱”的过度喂养
- 孕期营养过剩:准妈妈盲目进补导致巨大儿,孩子未来肥胖风险飙升。
- 婴幼儿期错误喂养:老人总怕孩子饿着,过早添加辅食、过度喂奶,甚至用零食安抚情绪,导致孩子胃口越来越大。
- 高糖高脂陷阱:含糖饮料、炸鸡薯片成为日常,一顿外卖的热量抵得上孩子一天所需。
- “懒”出来的危机
- 孩子每天静坐超4小时,沉迷手机、平板,运动时间被挤压到不足半小时。
- 学校体育课“形式化”,家庭户外活动被补习班取代,能量无处消耗。
- 被忽视的睡眠债
- 6~12岁孩子睡眠不足9小时,激素紊乱直接导致代谢变慢、脂肪堆积。
关键数据:肥胖儿童中,75%会持续到成年,糖尿病、高血压风险是正常孩子的3倍以上!
二、肥胖的危害远超想象:不仅是体重,更是未来崩塌
- 身体警报拉响
- 代谢系统崩溃:10岁查出脂肪肝、12岁血糖超标、15岁高血压……这些已非个案。
- 性早熟威胁:女孩8岁来月经、男孩骨龄提前,身高发育被“锁死”。
- 心肺功能受损:肥胖儿童跑步喘不过气,连睡觉都可能因呼吸暂停缺氧。
- 心理隐形创伤
- “小胖墩”的标签:被同学嘲笑、孤立,逐渐变得自卑、抑郁,甚至厌学。
-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焦虑责备,孩子逆反厌食,陷入恶性循环。
真实案例:广州一名11岁男孩因肥胖导致重度脂肪肝,医生警告:“再不干预,30岁前会肝硬化。”
三、科学应对指南:家长这样做,让孩子远离肥胖陷阱
- 第一步:判断孩子是否超重
- 别再凭感觉!用BMI公式(体重kg÷身高m²)对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定期记录生长曲线。
- 饮食革命:吃饱≠吃好
- 家庭餐桌改革:
- 早餐占全天热量40%,晚餐减至20%,避免睡前加餐。
- 用杂粮饭代替白米饭,增加绿叶菜和优质蛋白(鱼、豆类)。
- 零食换成坚果、酸奶,含糖饮料直接“拉黑”。
- 喂养技巧:让孩子自己决定吃多少,避免追喂、哄喂。
- 运动处方:每天1小时,玩出健康
- 趣味优先:跳绳挑战赛、家庭骑行、亲子足球,让孩子在游戏中动起来。
- 分段进行:校内体育课 放学后30分钟运动(如跳舞、游泳),碎片时间也能消耗热量。
- 睡眠保卫战
- 设定“电子宵禁”:睡前1小时收起手机、平板,用阅读或听故事替代。
- 学龄儿童保证9~10小时睡眠,假期作息不乱。
- 心理支持:胖不是孩子的错
- 不说“你太胖了”,改为“我们一起变得更健康”。
-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帮TA找到自信的闪光点(如绘画、演讲)。
关键提醒:若孩子已超重,切勿盲目节食!建议咨询营养科医生,定制个性化方案。
四、全家总动员:健康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预防儿童肥胖,绝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
- 父母以身作则:放下奶茶炸鸡,和孩子一起啃苹果、爬楼梯。
- 老人观念更新:用科学喂养取代“填鸭式”疼爱,全家统一战线。
- 学校社区联动:呼吁学校增加体育课时,社区开设免费儿童运动营。
行动号召:今天起,把“健康”写入家庭日程表。你的改变,能让孩子多一份远离疾病的底气。
结语:别让今天的忽视,成为明天的遗憾
儿童肥胖不是简单的体型问题,而是一场关乎生命的健康博弈。作为家长,我们无法替孩子规避所有风险,但至少可以用科学的知识和行动,为他们筑起第一道防线。
讨论区互动:你家孩子每天运动多久?你在应对肥胖难题时有哪些经验?欢迎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共同守护下一代健康成长!
数据来源:
-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我国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及健康危害》
-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临床研究数据
(全文约1500字,信息密集度与实操性兼备,符合头条深度文传播规律)
学龄儿童肥胖问题日益突出,深圳首创家庭工具包成功减重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袁静娴
孩子不爱吃饭让家长发愁,太爱“吃饭”也让家长发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7岁以上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人数接近5000万。
儿童肥胖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不仅增加了成年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骼疾病等风险,而且可能对其心理健康、生长发育带来消极影响。为更好地提升肥胖学生及其家长体重管理知识和技能,切实改善肥胖问题,近日,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在“学生肥胖自我管理工具包”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开发了一款“家庭体重管理工具包”,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参与,不仅可以学习各种体重管理知识和技能,还能在亲子互动之中改善家庭氛围,更能促进整个家庭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通过干预后,数据显示,干预对象的BMI平均呈下降态势,受到家长认可。
家长、孩子、校医,谁才是体重管家?
“以前在学校做过儿童肥胖干预,但孩子一回家就管不住了,总感觉事倍功半。”李校医(化名)接受采访时说道。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也及时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以往开发的肥胖干预工具包都是从学校层面进行管理,但其实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低龄儿童,家庭教育更是肥胖干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目前国内尚未有专门应用于家庭环境的肥胖干预工具包,因此,开发一款家庭体重管理工具包,配合之前开发的学校干预工具,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既然是应用于家庭的体重管理工具包,相比之前的肥胖工具包有哪些区别和亮点呢?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儿童青少年慢性病防控科主任熊静帆介绍,这款家庭体重管理工具包主要突出亲子共玩、共读、共治,主要由孩子来使用,家长来引导,学校来监督。
“家,是休憩的港湾。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在家里、放学后还像上课一样,所以让孩子和家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才是我们这款工具包的初衷。”工具包的开发人员、深圳大学健康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傅成婕介绍,整个工具包围绕“体重80斤的小学生蔓蔓是怎么瘦下来”的谜题,引导孩子使用侦探推理风的游戏读本,代入家庭情境,一步一步发现蔓蔓科学减重的真相。每一幕都搭配有一个小游戏,其中的家庭体重管理五子棋十分亮眼,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参与干预的同学小琪(化名)说道:“我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五子棋,因为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家庭桌游的设计,有利于形成健康、温馨的家庭减重氛围,比如游戏输的一方还需要进行运动小挑战,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家庭支持性环境。
在前期访谈中得知很多家长缺少获取减重知识的权威渠道,而亲子共读知识读本的设计弥补了这一缺陷。该工具包为孩子和家长分别准备了知识性读本,围绕减重汇总了饮食、运动、口腔、睡眠等全方位知识内容。通过亲子共玩、共读,最终实现亲子共同防治肥胖的效果。
转变“学校里教师对学生”“家庭中家长对孩子”两个单向管理的传统模式,在该工具包的使用过程中,孩子才是家庭体重小管家,通过多种趣味组件,提升孩子的自主减重意识,最终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而家长和校医则是答疑和辅助的角色,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校医则每周会为孩子进行一次体重检测,记录孩子们的体重变化。孩子与家长、校医形成三方互动,共同推进肥胖儿童体重管理。
试点2所学校,集中干预一个月,孩子瘦了!
“我们首先在龙岗区可园学校和罗湖区大望学校这两所营养健康学校使用了这个家庭体重管理工具包,经过一个月的干预,对比干预前后的BMI指标,并在干预过程中对孩子、家长、校医等不同人群进行访谈,综合各项数据来看,该工具包的干预效果较为显著。”熊静帆表示,干预对象的BMI平均呈下降态势,从量化数据的角度证实了该工具包是有效的。
2024《“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中指出,积极营造体重管理社会支持性环境。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鼓励家庭、学校等配置体重秤。为落实好这一措施,该工具包中含有身高尺和家庭体重管理日记本,前者可以贴在家中墙上,方便孩子进行身高测量,并准备了体重秤作为奖品,孩子使用家庭体重管理日记本进行日常体重、饮食、运动、心情等记录,还配有BMI的计算方法,引导其从小形成体重每日监测的良好习惯。
“校医老师,我昨天在家测体重又瘦了!”李校医回忆到,那天有一个参与干预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告诉她自己减重的喜悦,这让校医感到十分欣慰。孩子们的变化是十分可观的,不只是身材、体重上的变化,更是生活习惯、减重意识上的变化。
“线上社群打卡积极性高的家长,其孩子的体重管理情况明显更为可观,各方面指标都更加健康。这也说明了家长的重视在孩子的体重管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熊静帆表示,通过这个工具包达到了改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体重管理的目标。孩子们通过学习还能将体重管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有孩子就提出“妈妈做饭放了很多油,这是不对的”,这说明孩子们认真学习了工具包中的读本,这可以提醒其他家庭成员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们家孩子使用这个工具包后,有了减肥的动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小玲妈妈(化名)表示,通过孩子自身的努力、家长、校医的共同监督,孩子们肉眼可见地瘦了。
健康提示:春节假期规律作息,别暴饮暴食
深圳市中小学从1月16日开始放寒假,春节假期极易增肥。熊静帆表示,寒假在家,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稳住体重。新春佳节,孩子难免经不住美食的诱惑,建议家长们采用小盘小碗为孩子盛放食物,以此减少食物摄入量,从而减轻他们胃肠道的负担。在零食的选择上,尽量避免购买高糖、高油、高盐的零食,用全麦面包、无糖酸奶、水果等健康零食替代膨化食品、含糖饮料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健康零食也要适量。同时,还可以在假期期间和孩子一起进行爬山等户外运动,培养孩子的运动爱好。并尽量做到早睡早起,小朋友们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规律的作息是保证健康的基本保障,也能避免夜间摄入过多的食物。
新春假期是在家庭形成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的良好契机,可以选择一个全家人都在的场合,郑重宣布孩子正在进行体重管理,全家人共同参与,全家都要遵守给孩子制定的规则,也请孩子监督自己,让孩子不仅是被管理者,也是自我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体重管理知识,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家庭建设内容,以家庭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为重点,让健康体重成为家庭生活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