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肥胖率(中小学生肥胖率多少正常)
广东中小学生肥胖率升至8.61%
以“科学控体重 活力迎全运”为主题的2025年广东省“体重管理年”现场活动在花城广场举行。
超重肥胖是慢性病高发的“隐形推手”,而健康的体重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第一责任人。3月23日上午,在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来临之际,以“科学控体重 活力迎全运”为主题的2025年广东省“体重管理年”现场活动在广州花城广场举行,广东省卫健委等多部门共同启动按钮。活动现场举行了义诊、体重管理科普知识宣教。根据广东省卫健委等16部门出台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到2026年底全省八成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将开设体重管理门诊,为居民提供科学减重支持。
现 状
广东每3个成人中就有一个人超重
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广东省居民肥胖和超重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023年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省每3个成人中就有一个人超重,每6个成人中就有一个人肥胖。
为应对超重肥胖带来的严峻挑战,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署,广东省卫健委等16部门出台《“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预计在2025年底、2026年底,分别实现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的覆盖率分别不低于50%、80%;到2027年底,居民体重管理知识知晓率较基线水平上升1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基线水平上升5%,每万人营养指导员不低于0.6名,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营造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
广东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利群介绍,“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已将‘体重管理年’活动列入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十大便民惠民举措。”接下来将坚持共建共享,大力营建“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小屋等,推动构建覆盖家庭、单位、社区多层次的健康生活圈。同时,加强科普宣教,持续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四员”队伍建设,推动“八进”活动,不断提高公众“体重管理”主动意识。在深化医防融合方面,推动医疗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力争到2025年底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体重管理服务覆盖率达50%,2026年底达80%,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的健康服务。此外,聚焦重点人群,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精准化健康指导。
低龄段正成为肥胖防控关键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林立丰指出,科学管理体重能减少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体重管理应贯穿包括孕期、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体重异常都会对健康造成连锁影响。以儿童期肥胖为例,很可能延续到成年,增加多种慢性病发病风险。当前我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防控仍不容忽视。从近三年数据来看,我省中小学生超重率从2022年的11.97%微降至2024年的11.34%,但肥胖率从8.37%缓升至8.61%,且小学学段的肥胖率依然最高,提示低龄段正成为肥胖防控的关键战场。
“预防肥胖,主要是让孩子实现均衡营养迈开腿。”林立丰说:“一个是要依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指导日常饮食,第二是要依据‘132’原则增加身体活动,即每天至少1小时有氧运动为主的身体活动,每周3次以上抗阻运动,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达到2小时。”
呼 吁
成年人每周至少5天中等强度活动
活动现场,2012年伦敦奥运会跳水男子双人三米板冠军罗玉通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全国名中医张忠德分别作为运动员代表和医生代表宣读健康体重管理倡议书。
罗玉通呼吁大家坚持规律运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成年人每周至少5天中等强度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培养积极乐观心态,减轻压力和焦虑。他建议市民开展运动锻炼时,可以先进行有氧运动,后进行力量型运动,并重视柔韧性运动,做到“三做”:有氧运动天天做,力量型运动隔天做,柔韧性运动随时做。
家庭配跳绳哑铃方便居民“动起来”
广东居民的肥胖、超重率问题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健康体重管理任务依旧较重。
刘利群介绍,未来三年,全省将重点打造“科普 环境”双驱动的健康支持网络。健康主题公园、步道和小屋将加速建设,倡导家庭配备跳绳、哑铃等简易运动器材,方便居民“动起来”。
在饮食环境优化上,全省将推广“营养健康食堂”和减盐、减油、减糖的“三减”烹饪模式。刘利群特别提到,建议使用小容量餐具控制食量,并通过清蒸、水煮等方式减少油脂摄入。
“家庭是体重管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刘利群呼吁,每个家庭应配备体重秤、腰围尺等工具,定期监测并制定健康计划。家庭主厨需掌握低盐、低油、低糖的烹饪技巧,例如用柠檬汁替代部分盐调味,用蒸煮替代煎炸。家庭成员可利用计步器记录日常活动。“哑铃、跳绳成本低、易操作,贵在坚持。”刘利群分享,其本人通过每周三天规律运动,十余年保持健康体重,科学调控饮食与运动,远比短期节食更有效。
分享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德叔):碎片化坚持锻炼最关键
当日活动现场,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德叔)现场分享中医体重管理经验,强调“管住嘴不是不吃,而是科学搭配;运动无需大块时间,碎片化坚持最关键”,并呼吁医务人员带头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全民健康“活教材”。
作为中医专家,德叔表示,不同体质的人群,也应该用不同的中医方案进行体重管理。比如脾虚痰湿型(头昏腹胀、舌苔厚腻)肥胖人群,他推荐扁豆陈皮鸡汤(鸡半只、炒白扁豆30克、陈皮1片、生姜4~5片)、陈皮熟普茶、茯苓芡实淮山饮,配合八段锦、太极拳及按揉足三里。而对于阳虚水湿型(畏冷浮肿、腰腹松软)的人群,德叔则建议牛骨黄精汤(牛骨400克、黄精10克、巴戟天15克)、西洋参黄芪饮,辅以艾灸关元穴、“还阳卧”及桂枝生姜艾草泡脚。
“食疗不忌荤素,关键搭配辛温食材如生姜、陈皮,助阳化湿。”德叔特别提醒,盲目用蔬果代主食易伤脾胃,应用鱼肉、蛋类等优质蛋白替代部分淀粉,兼顾营养与减重。
针对“没时间运动”的借口,德叔直言“不接受”:“上下班快走10分钟、每小时靠墙静蹲3分钟、餐后爬楼梯,日积月累就是良药。”他建议久坐人群利用椅子做伸展运动,高强度工作者可练呼吸调息,“吸气入丹田5分钟,精气神堪比补眠半小时”。其本人坚持每日跑步13公里,出差亦随身携带弹力带锻炼。“运动无需‘大块时间’,上下班快走、办公微运动、呼吸调息皆有效。世上最大谎言就是‘没时间运动’!”
在“德叔”看来,肥胖与在哪吃、是不是吃外卖没有必然的关联,在家做得重油盐也一样发胖,重点在内容节制。日常饮食上需控盐油、限精制淀粉,按需补充蛋白与维生素。脾胃虚寒者尤应避生冷,可饮陈皮生姜水暖胃。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粤卫信
视频、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 减肥要从娃娃抓起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记者走访一些中小学发现,小胖墩越来越常见,有的学生甚至无法正常上体育课,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如何让“小胖墩”瘦下来?记者进行了调查。
文/新华社记者王井怀、郭方达
体重超、打假条 孩子太胖不能跑
春光明媚,孩子们在操场上活蹦乱跳。不过,在操场角落里,几个小胖墩坐在阴凉处发呆。
最近几年,在天津市一所小学担任体育教师的王老师经常收到家长一些不可思议的请假条:因孩子身体原因,不适宜大量运动,特向体育老师请假。王老师便把这几个较胖的孩子叫到队伍外休息。
“这些孩子太胖,如果剧烈运动,膝盖等关节受到比较严重的压力,可能影响发育或者导致损伤。”王老师说,这些孩子大多有医院开具的证明,不适宜再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
从事教育工作近20年的王老师介绍,10多年前一个班里的小胖墩只有零星几个,现在40多人的班级里有近四分之一是小胖墩。
近年来,天津市卫健委统计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发现,2018年,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肥胖率分别为26.13%、21.84%和14.88%;2020年这一数据为23.94%、21.32%、15.39%。
“纵向来看,天津小学生肥胖率明显下降,初中生、高中生肥胖率基本持平。这说明近年来天津推行的提升学生体质的措施开始起作用。”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健康与学校卫生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刘忠慧说。
不过,中小学生的肥胖率仍然较高。去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表示,我国6岁—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
吃得多、动得少 就离肥胖不远了
多位营养专家和中小学教师认为,儿童胖起来归根到底是与“吃得多、动得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注册营养师潘怡介绍,现在中小学生的肥胖大多是由于能量过剩造成全身脂肪过量堆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饮食中油脂和添加糖含量增加,平时各种高能量零食不断,正餐吃得过于精细,蔬菜水果又少,孩子难免胖起来。”
与此同时,运动量却没有跟上。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教学校长罗辉认为,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主要以跳绳等技巧性运动为主,缺乏力量训练,纯粹的体育活动本身也相对枯燥,孩子自我坚持的意愿不强。
同时,很多家长是双职工,劳累一天后很难再陪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教师王老师说,“双减”后孩子课余时间多了,家长倾向于给孩子安排阅读、音乐等素质拓展活动,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家校沟通群内,孩子读什么书、弹什么曲一个个打卡,但分享体育活动的寥寥无几。”
管住嘴、迈开腿 健康生活不后悔
以前人们觉得孩子胖点可爱,不过预防医学专业教材《儿童少年卫生学》提供的数据显示,肥胖儿童成年后患糖尿病的风险是非肥胖儿童的2.8倍。同时,肥胖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为了遏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开展防控,以2002年—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力争至2030年将全市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80%。
家长是儿童青少年健康第一责任人。潘怡呼吁,家长要合理搭配孩子日常饮食,减少油炸、烧烤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使用量,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多喝白开水,少吃各种加工零食,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学校还要增加竞技性体育比赛,这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的好方法。罗辉说,类似篮球足球比赛等竞技性体育活动观赏性强,适宜作为孩子的终身运动来培养;跳绳、踢毽子比赛等则有更广泛的参与度,适合不同体质的孩子。
还有专家呼吁,探索开发一些小程序,并与简单的可穿戴设备结合,帮助孩子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锻炼,提高孩子运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指导并督促家长和学生形成按时锻炼的习惯,解决家长不重视孩子锻炼的难题。
来源: 广州日报
约5个中小学生有1个“小胖墩”娃娃健康从规律三餐抓起
新华社兰州5月20日电(记者梁军、张睿)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专家表示,我国将近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1个“小胖墩”,肥胖属于营养不良,是营养摄入不科学造成的。专家建议,孩子们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每天荤素搭配,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才能吃出健康。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介绍,我国6岁至17岁的人群中,超重肥胖率近20%,相当于将近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1个“小胖墩”。
“肥胖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的损害,要比中老年群体更严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毛杰说,“小胖墩”进入中年后,很容易出现心力衰竭,肾脏功能不全等问题。此外,不健康不合理饮食,除了会造成肥胖,还会引起贫血、近视、痛风、记忆力减退、失眠等问题。
毛杰说,青少年正经历着青春期发育阶段,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量大,对食物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强。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冲动性食物消费,只关心好不好吃,不注重食物是否有营养,含糖饮料消费逐年上升,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奶类、鱼虾类和大豆类摄入普遍不足。
毛杰建议,学生们每日注意吃好三餐,坚持粗细搭配,荤素搭配;每天吃够五种蔬菜,天天吃水果。
他认为,要给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食物环境,引导孩子合理挑选零食,优选新鲜水果、奶类、坚果,每天摄入300毫升以上液态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及烟熏油炸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完)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