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肥胖(早期肥胖纹减肥可以去除嘛)
生命早期1000天是防控儿童肥胖的关键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根据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 》的数据,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11.1%和7.9%,加起来是19%,也就是说,几乎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
近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在国家卫健委举办的“肥胖防控,从娃娃抓起”主题在线访谈中分析说,与2015年发布的报告相比,中小学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在上升,说明这么多年肥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如何防控肥胖?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刘爱玲在访谈中说,生命早期1000天,也就是从胚胎形成至出生后2岁,这个时期的营养是决定其一生营养和健康状况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大量研究也证明,生命早期营养状况确实和儿童肥胖密切相关,所以防控儿童肥胖关口一定要前移。
刘爱玲说,准妈妈在孕期增重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增加后代在儿童期发生肥胖的风险。许多研究显示,孕期增重过多的女性,其后代在5岁以内和5~18岁时发生肥胖的风险分别是正常增重女性后代的1.9倍和1.3倍。另一方面,孕妈妈在孕期增重不足,也会增加肥胖发生的风险,这些妈妈生出的孩子体重往往比较低,出生后会出现快速追赶体重的生长状况,有研究显示,可以使肥胖风险增加2.7倍。
因此,刘爱玲建议孕妇一定要定期监测孕期体重的变化,根据孕前体重的状况维持适宜的孕期体重增长。如果妈妈孕前的体重比较低,孕期体重增加就要多一点,基本上增重在11~16公斤;如果孕前体重比较正常,孕期总的增重大约是8~14公斤;如果孕前已经超重了,孕期体重增加就要少一点,大约在7~11公斤。
刘爱玲强调,为了保持适宜的体重增长,孕妈妈在孕期中要保持平衡膳食,食物多样,不要过量吃,食物选择上多吃蔬菜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高油的或者能量比较高的要适量控制。
另外一方面,孕妈妈还要保持活跃的身体活动状态。刘爱玲说:“不能说怀孕了就特别金贵,不能动了,这是不对的。对于孕前已经肥胖或者怀孕期间诊断出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妈妈,更是要积极运动。”
孩子出生之后,母乳的喂养与儿童的肥胖也密切相关。刘爱玲指出,大量国内外研究数据表明,妈妈纯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的风险,还可以降低II型糖尿病的风险,所以母乳喂养的好处非常多。
刘爱玲表示,纯母乳时间喂养得越长,孩子发生肥胖的风险越低。这可能是由于母乳里含有的一些活性物质,比如和肥胖相关的瘦素、脂联素可以促进代谢,对儿童脂肪的形成造成一定的抑制作用。母乳中还存在一些物质抑制肥胖基因的表达。另外,母乳喂养还可以帮助孩子在后期养成比较好的、健康的饮食习惯。
刘爱玲最后说:“我们在这里建议孩子出生之后,哺乳期的妈妈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吃到的第一口奶一定是妈妈的奶。坚持纯母乳喂养要满6个月。6个月之后,在科学合理添加辅食的同时,还要继续母乳喂养到两岁。孕妈妈这些好的行为对儿童的肥胖防控是至关重要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与肥胖
摘要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暴露与儿童期乃至成年后肥胖及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关系密切。本文将生命早期1000天划分为3个营养阶段,即宫内营养期、母乳或婴儿配方食品期、辅食添加及早期饮食期,并对各阶段中可能暴露的多种营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系统综述。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儿童期肥胖是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20 年来,世界范围肥胖和超重儿童数量急剧增加,其中美国的儿童肥胖率已达30%,成为世界上儿童肥胖率最高的国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儿童营养不良率仍居高不下,但肥胖率却也在迅速增长。儿童期肥胖显著增加了成年后多种代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卫生负担。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控儿童期肥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生命早期1000天”指的是从受孕开始至2周岁这段时间。这一时期,细胞处于旺盛的分裂、增殖、分化状态,组织、器官开始形成。该时期的营养暴露影响着机体代谢模式的建立,这种代谢模式会持续终生,影响儿童期乃至成年期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本文旨在阐明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暴露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
生命早期1000天可分为3个营养阶段:胎儿期(宫内营养)、母乳或婴儿配方食品期、辅食添加及早期饮食期。机体在这3个时期可能会面对不同的营养相关风险因素(表1),了解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生命早期营养改善方案。
宫内发育阶段
儿童期肥胖的风险因素,可追溯至宫内发育阶段孕妇对胎儿新陈代谢的影响。研究证据表明,儿童肥胖与母亲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过高以及孕期增重过多有关。BMI的计算方法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对中国成年人的规定是,BMI<18.5 kg/m2 为消瘦、18.5≤BMI<24 kg/m2为正常体重、24≤BMI<28 kg/m2 为超重、BMI≥28 kg/m2 为肥胖。一项对45个高质量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与孕前体重正常组相比,孕前肥胖母亲其子代肥胖发病风险显著增高3 倍(OR:3.06;95%置信区间:2.68~3.49)。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生队列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孕前BMI的增加,新生儿超重的风险显著增加,同时该研究还指出,儿童期肥胖与母亲孕早期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载脂蛋白A1和B等血脂水平显著相关(图1)。除此之外,Tyrrell等进行的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进一步证明母亲孕前BMI与子代的肥胖发生风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图1 母亲孕前BMI 通过血脂影响子代儿童期肥胖
美国妇产科协会发布的最新指南建议:正常体重孕妇(BMI:18.5~24.5kg/m2)孕期增重12~16 kg最为适宜;超重孕妇(BMI:25~29 kg/m2)孕期增重7~12 kg最为适宜;肥胖孕妇(BMI≥30 kg/m2)孕期增重5~9 kg最为适宜。Fraser等对英国一个大型前瞻性母婴队列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孕期增重与子代在9岁时肥胖和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会导致子代BMI、体脂肪量、收缩压、C-反应蛋白、瘦素和白介素-6水平更高,而高密度脂肪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1 水平较低。近期,Gaillard等在澳大利亚的一项前瞻性母婴队列研究中发现,孕前较高的体质指数和体重增加量与青少年时期较高的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收缩压、血浆胰岛素、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水平相关(图2)。
图2 母亲孕前BMI 及孕期体重增加量与子代青少年期发生代谢异常风险的关系
除了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量,孕妇患有妊娠糖尿病或1型糖尿病,同样可以显著增加后代肥胖的发生风险。
虽然,关于宫内环境暴露导致儿童期肥胖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宫内的环境暴露可能使胎儿发生了代谢程序性改变,从而导致出生后的肥胖易感性增加,尤其当出生后同时暴露在肥胖易感环境中会进一步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而这种代谢模式的程序性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实现的。所谓表观遗传,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生物表型发生改变,并保持相对稳定的遗传。表观遗传主要包括DNA和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非编码RNA调控。其中DNA甲基化修饰与生命早期营养的关系研究最为广泛。
母乳喂养与配方奶粉喂养
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母乳喂养是儿童期肥胖的保护因素(图3)。世界卫生组织宣称,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的死亡率,它对健康带来的益处可以延续到成人期。1981 年,Kramer 首先假设了母乳喂养可以预防生命后期肥胖的发生。随后的研究证实,相比于婴儿食品,母乳喂养可以降低生命后期肥胖的发生风险,但是由于混杂因素的影响,准确的风险评估模型很难建立,这也导致了很多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论。最近一篇基于30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 分析显示,与非母乳喂养的婴儿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儿童时期超重的发生风险降低了15%。
图3 母乳喂养时间与3 周岁时肥胖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
从病理生理的角度看,母乳喂养的婴儿与人工喂养的婴儿生长速度存在差异。众所周知,母乳喂养的婴儿相比人工喂养的婴儿呈现出一个更缓慢的生长曲线,而这种缓慢的生长曲线对成年后的肥胖发生风险具有保护作用。配方奶粉使婴儿生长加速的原因可能是,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水平更高。营养成分的不同可能是导致母乳和配方奶粉在内分泌调节上存在差异的一个潜在关键因素。特别是相比商业配方奶粉,母乳所含的能量和蛋白质更低,而脂肪含量更高。
能量。与母乳喂养相比,人工喂养导致3~18 月龄的婴儿总能量摄入量高达15%~23%。此外,当营养补充剂被添加到奶粉中时,人工喂养的婴儿能量摄入进一步增高。相反,母乳喂养能较好地控制婴儿的能量代谢平衡。这种能量摄入的差异可能导致人工喂养的婴儿日后更容易肥胖。一项英国儿童队列研究发现,在4月龄时,每天额外增加420 kJ的能量,3岁时超重的概率高达46%。
蛋白质。绝大多数配方奶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可比母乳高50%~80%。高蛋白质摄入明显影响儿童的增长模式,从而导致婴儿增生长曲线加速,最终使得儿童期乃至成年后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欧洲儿童肥胖计划研究中心(CHOP)曾做过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研究将1138名健康、人工喂养的婴儿随机分组,分别用高蛋白含量和低蛋白含量婴儿牛奶和人工辅食喂养至1周岁,同时随访619名完全母乳喂养的婴儿,结果发现高蛋白组的婴儿体重显著增加。
脂肪。不同于蛋白质,脂肪在母乳中的含量比商业化奶粉高。更重要的是,母乳富含有不同浓度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虽然没有研究表明婴儿和儿童早期的脂肪摄入量与体重或BMI的增加有关,但是,母乳喂养的婴儿,骨骼肌中较低的葡萄糖水平及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母乳中高脂肪酸水平具有相关性。除了这些关键营养素的差异,母乳与配方奶粉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在整个哺乳期间,甚至在每次哺乳之间,母乳的成分都在发生变化,以更好地满足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
综上所述,出生6月内人工喂养的婴儿由于其能量、蛋白质平衡及喂养模式和喂养环境的差异,其日后患肥胖症的风险可能会提高。
辅食添加和早期饮食
生命早期1000天的最后一个营养阶段是6~24月龄,这主要是一个由母乳或配方奶粉向早期固体辅食添加的过渡阶段。
在这一营养阶段,固体辅食的添加是需要重点考虑的肥胖危险因素。基本上,大部分研究支持,避免过早添加固体辅食有利于控制婴儿体重增加过快。在哈佛医学院进行的一项关于母亲和儿童营养健康的纵向研究中,Huh等分析了847 名儿童婴幼儿时期引入固体食物的时间与3岁时肥胖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中,固体食物的引入时间和肥胖发生率的增加之间没有关系;相反,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幼儿中,在4月龄前引入固体辅食会导致3周岁时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6倍(图4)。
图4 固体辅食添加时间与3 周岁时肥胖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婴幼儿期营养素的摄入与生命后期超重及肥胖发生风险的关系。一个包含3610名白人学龄前儿童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14月龄时摄入高水平的多不饱和脂肪可以显著降低学龄前超重的发生风险。关于蛋白质的摄入,Scaglioni等之前报道高蛋白质摄入和肥胖有关。
除了上述营养因素,婴幼儿肠道菌群目前也被认为是影响肥胖发生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的动物和人群研究,通过基因测序证实肠道菌群和婴幼儿体重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生长发育阶段,牛奶和早期的饮食塑造了肠道中不同的细菌构成,而肠道菌群被认为是联系生命早期营养暴露和后期肥胖与代谢疾病风险的关键桥梁,其潜在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与肠道菌群在消化分解多糖变为单糖和短链脂肪酸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关。
结论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命早期营养和儿童期以及成年期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生命最初的1000天,即从怀孕到出生后24月,是生命早期环境暴露导致机体代谢模式发生程序性改变的关键窗口期,同时也是采取干预措施实现成年期代谢性疾病生命早期防控的关键窗口期。深入研究生命早期1000天可能暴露的代谢危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于从整个生命历程的角度防控成年期代谢性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责任编辑 王媛媛)
作者简介:李杰,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命早期营养及表观遗传机制;李颖(通信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营养与慢性病的关系。
注:本文发表在《科技导报》2016年第20期,欢迎关注。
发胖有个“分水岭”,过了这个年纪很多人都容易胖!要注意了
“人到中年,连喝口水都会胖。”
这一句调侃,
让多少人“扎心”。
事实上,
变胖也的确有一个“分水岭”,
过了这个年纪很多人都胖了!
你要注意了!
发胖有个“分水岭”——25岁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未成年时期总体肥胖率较低,成年后肥胖率开始增加。数据显示,18~24岁肥胖率最低,只有22.4%。25岁则是一个“分水岭”,从25岁以后,肥胖率就开始飙升,45~74岁阶段肥胖率最高。
虽然这项研究是在当地展开,不同人发胖的年龄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过了青年时期,随着年龄增大,体重会更容易增加。
胖,真的很危险!
老年痴呆风险增3倍:肥胖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中年肥胖会大大增加患病风险。
心血管发病率升高:在25岁到中年时期(平均47岁)从非肥胖变为肥胖的人群,总死亡风险增加22%,心脏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增加49%。而早年肥胖,中青年时期瘦下来的人群,死亡风险没有明显变化。如果直到中老年时期才转为非肥胖,那么总死亡风险仍然升高了30%,心脏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增加48%。
25岁后保持正常体重,尤其是防止中年时期的体重增长,对于预防晚年过早死亡非常重要。
糖尿病发病率高2倍:中年以上的肥胖人群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超重和肥胖患者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5倍。尤其是腰围增大比体重增加更加危险,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最大凶手之一。
控制体重
才能更好地控制健康和人生
吃:平衡饮食、七分饱
吃饭七分饱不仅可以避免肥胖,还会减少身体负担。此外,饮食中,酒、糖饮料、烧烤、油炸食品也要减少。日常生活中要平衡饮食,饮食中要注意减少隐形糖、隐形盐的摄入,做到少油、少糖、少盐,饭要吃七分饱。饮食原则为:低能量、低脂、适量蛋白饮食,蔬菜水果要吃够,限制热量摄入。
动:增加运动
到了中年,男性的运动量普遍减少。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曾在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我国国民符合要求的锻炼率非常低,几次全国调查基本上就是百分之十几。但即使是这样,在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中,本来应该是最需要锻炼的中年人反而是锻炼率最低的人群。
所以中年人运动不能少,每天多走些路,少坐电梯少坐车。此外,健步走、慢跑、游泳、自行车等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增加一些抗阻增肌运动,肌肉多了,才好燃烧脂肪。
睡:不熬夜,保证睡眠质量
缺乏睡眠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所以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如果因为工作或者客观原因偶尔无法保证睡眠,可以通过在睡觉时维持黑暗环境等方式保证睡眠质量,也可以找时间多打盹。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