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广东肥胖率(广东肥胖率排名)

南方都市报 0
文章目录:

广东中小学生肥胖率升至8.61%

以“科学控体重 活力迎全运”为主题的2025年广东省“体重管理年”现场活动在花城广场举行。

超重肥胖是慢性病高发的“隐形推手”,而健康的体重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第一责任人。3月23日上午,在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来临之际,以“科学控体重 活力迎全运”为主题的2025年广东省“体重管理年”现场活动在广州花城广场举行,广东省卫健委等多部门共同启动按钮。活动现场举行了义诊、体重管理科普知识宣教。根据广东省卫健委等16部门出台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到2026年底全省八成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将开设体重管理门诊,为居民提供科学减重支持。

现 状

广东每3个成人中就有一个人超重

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广东省居民肥胖和超重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023年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省每3个成人中就有一个人超重,每6个成人中就有一个人肥胖。

为应对超重肥胖带来的严峻挑战,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署,广东省卫健委等16部门出台《“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预计在2025年底、2026年底,分别实现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的覆盖率分别不低于50%、80%;到2027年底,居民体重管理知识知晓率较基线水平上升1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基线水平上升5%,每万人营养指导员不低于0.6名,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营造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

广东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利群介绍,“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已将‘体重管理年’活动列入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十大便民惠民举措。”接下来将坚持共建共享,大力营建“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小屋等,推动构建覆盖家庭、单位、社区多层次的健康生活圈。同时,加强科普宣教,持续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四员”队伍建设,推动“八进”活动,不断提高公众“体重管理”主动意识。在深化医防融合方面,推动医疗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力争到2025年底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体重管理服务覆盖率达50%,2026年底达80%,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的健康服务。此外,聚焦重点人群,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精准化健康指导。

低龄段正成为肥胖防控关键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林立丰指出,科学管理体重能减少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体重管理应贯穿包括孕期、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体重异常都会对健康造成连锁影响。以儿童期肥胖为例,很可能延续到成年,增加多种慢性病发病风险。当前我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防控仍不容忽视。从近三年数据来看,我省中小学生超重率从2022年的11.97%微降至2024年的11.34%,但肥胖率从8.37%缓升至8.61%,且小学学段的肥胖率依然最高,提示低龄段正成为肥胖防控的关键战场。

“预防肥胖,主要是让孩子实现均衡营养迈开腿。”林立丰说:“一个是要依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指导日常饮食,第二是要依据‘132’原则增加身体活动,即每天至少1小时有氧运动为主的身体活动,每周3次以上抗阻运动,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达到2小时。”

呼 吁

成年人每周至少5天中等强度活动

活动现场,2012年伦敦奥运会跳水男子双人三米板冠军罗玉通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全国名中医张忠德分别作为运动员代表和医生代表宣读健康体重管理倡议书。

罗玉通呼吁大家坚持规律运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成年人每周至少5天中等强度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培养积极乐观心态,减轻压力和焦虑。他建议市民开展运动锻炼时,可以先进行有氧运动,后进行力量型运动,并重视柔韧性运动,做到“三做”:有氧运动天天做,力量型运动隔天做,柔韧性运动随时做。

家庭配跳绳哑铃方便居民“动起来”

广东居民的肥胖、超重率问题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健康体重管理任务依旧较重。

刘利群介绍,未来三年,全省将重点打造“科普 环境”双驱动的健康支持网络。健康主题公园、步道和小屋将加速建设,倡导家庭配备跳绳、哑铃等简易运动器材,方便居民“动起来”。

在饮食环境优化上,全省将推广“营养健康食堂”和减盐、减油、减糖的“三减”烹饪模式。刘利群特别提到,建议使用小容量餐具控制食量,并通过清蒸、水煮等方式减少油脂摄入。

“家庭是体重管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刘利群呼吁,每个家庭应配备体重秤、腰围尺等工具,定期监测并制定健康计划。家庭主厨需掌握低盐、低油、低糖的烹饪技巧,例如用柠檬汁替代部分盐调味,用蒸煮替代煎炸。家庭成员可利用计步器记录日常活动。“哑铃、跳绳成本低、易操作,贵在坚持。”刘利群分享,其本人通过每周三天规律运动,十余年保持健康体重,科学调控饮食与运动,远比短期节食更有效。

分享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德叔):碎片化坚持锻炼最关键

当日活动现场,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德叔)现场分享中医体重管理经验,强调“管住嘴不是不吃,而是科学搭配;运动无需大块时间,碎片化坚持最关键”,并呼吁医务人员带头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全民健康“活教材”。

作为中医专家,德叔表示,不同体质的人群,也应该用不同的中医方案进行体重管理。比如脾虚痰湿型(头昏腹胀、舌苔厚腻)肥胖人群,他推荐扁豆陈皮鸡汤(鸡半只、炒白扁豆30克、陈皮1片、生姜4~5片)、陈皮熟普茶、茯苓芡实淮山饮,配合八段锦、太极拳及按揉足三里。而对于阳虚水湿型(畏冷浮肿、腰腹松软)的人群,德叔则建议牛骨黄精汤(牛骨400克、黄精10克、巴戟天15克)、西洋参黄芪饮,辅以艾灸关元穴、“还阳卧”及桂枝生姜艾草泡脚。

“食疗不忌荤素,关键搭配辛温食材如生姜、陈皮,助阳化湿。”德叔特别提醒,盲目用蔬果代主食易伤脾胃,应用鱼肉、蛋类等优质蛋白替代部分淀粉,兼顾营养与减重。

针对“没时间运动”的借口,德叔直言“不接受”:“上下班快走10分钟、每小时靠墙静蹲3分钟、餐后爬楼梯,日积月累就是良药。”他建议久坐人群利用椅子做伸展运动,高强度工作者可练呼吸调息,“吸气入丹田5分钟,精气神堪比补眠半小时”。其本人坚持每日跑步13公里,出差亦随身携带弹力带锻炼。“运动无需‘大块时间’,上下班快走、办公微运动、呼吸调息皆有效。世上最大谎言就是‘没时间运动’!”

在“德叔”看来,肥胖与在哪吃、是不是吃外卖没有必然的关联,在家做得重油盐也一样发胖,重点在内容节制。日常饮食上需控盐油、限精制淀粉,按需补充蛋白与维生素。脾胃虚寒者尤应避生冷,可饮陈皮生姜水暖胃。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粤卫信

视频、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广东肥胖率低,但庞大人口基数决定了肥胖人口依然庞大

我国国民的肥胖、超重率开始不断攀升,但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F3(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则以肥胖率低引发关注。“诚然,广东的肥胖率确实要远低于北方高油、高热饮食的兄弟省份。但我们的人口基数异常庞大,肥胖、超重人士的绝对数据并不少。”著名肥胖代谢病外科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景哥在出席第一届广东省肥胖代谢病管理大会时向南都记者表示,肥胖干预已经从以往的单打独斗进入到了多学科参与下的集群式管理3.0时代。

据悉,本次在广州召开的大会由广东省医院协会主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旨在汇聚全国肥胖代谢病领域的精英力量,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开幕式由大会主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景哥主持。

广东肥胖率低

但肥胖人士的绝对数量不少

饮食生活习惯的变化,加上国民经济的快速进步带来的食品物资可获得性增强,我国的肥胖、超重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肥胖率为16.4%,超重率为34.3%,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能达到65.3%。肥胖已成为我国公众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但前不久,一条“广东肥胖率全国倒数第一”的新闻刷屏。岭南地区的炎热湿润加上广东饮食方面低油低热,喜食蔬果的特点,确实在控制体重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广东省人口基数庞大,是目前我国唯一常住人口过亿的省份,肥胖、超重率虽低于北方兄弟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但绝对患者数量并不少。”杨景哥表示,具体到临床实践中,肥胖门诊的诊疗量并不少,需要开展减重手术干预的也不在少数。

本次大会为肥胖代谢管理同行搭建学习交流与合作共赢的平台,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新理论、新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加强肥胖代谢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交出“广东答卷”。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莹在大会开幕式环节指出。而大学党委医学工作部会盘活多方资源,加强对肥胖代谢病管理事业的全方位支持,积极与兄弟院校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减重代谢外科事业的发展。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郭军也表示,医院获评“减重代谢外科全国示范单位”称号,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获此荣誉的医疗机构,期望与广大同行共同推动大湾区相关学科发展,彰显侨校、侨院的精神与力量。

本次会议邀请省内外诸多著名专家针对“医院管理与学科建设、标准化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建设、新形势下的个案管理工作、减重外科热点话题、减重外科与减重药物协同关系、中医·营养·运动·心理与减重”6大主题进行了专题演讲,这些演讲不仅传递了前沿的学术信息,也激发了与会者对肥胖代谢病管理领域的深入思考与创新灵感。

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大会精心设置了青年论坛和个案管理两个分会场。青年论坛为年轻医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与同行的思想碰撞中不断成长;而个案管理分会场则聚焦于减重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个案管理师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学习新知的宝贵平台。

内科药物丰富了减重方案

但超级肥胖等人群依然首选手术

这几年,肥胖和代谢性疾病问题日益加剧,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和经济负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应对变化,“广东省医院协会减重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广东省医院协会肥胖代谢病分会”。

就在上个月,我国批准了第二款减重药品暨“网红”药物诺合盈,通过为期5个月的递增式剂量注射,能够帮助肥胖人士甩掉约17%的冗余脂肪。该药物的获批上市,在丰富了临床减重方案的同时,也势必给减重外科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但该减重药物也并非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比如部分患者可能会增加胰腺炎、胆囊炎发病风险,有相关病史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甲状腺结节患者同样应慎用此药,避免潜在的风险。而且,研究表示,一部分人群对该药物的敏感性差,减重效果并不明显。

杨景哥表示,正式更名为“广东省医院协会肥胖代谢病分会”,正是要将肥胖干预工作打造成一套组合拳似的集体作战,通过吸引包含内科在内的不同学科专家参与,多学科融合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还将极大地提高减重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开始了新的尝试,倾力打造肥胖诊疗3.0模式。“按照传统肥胖诊疗模式,胖友看完减重门诊之后,还需要去运动医学中心等门诊治疗其他问题。这是肥胖诊疗1.0模式的弊端,以减重外科或营养科等单一科室完全主导。部分医院的肥胖诊疗进入2.0模式,由单一科室带领再根据实际转诊或组织多学科MDT,患者仍然面临诊疗流程繁琐的困境,不得不奔走于多个科室之间。”

杨景哥表示,医院新近揭牌的“一站式”多学科综合减重门诊属于肥胖诊疗的3.0模式。在该门诊中,从挂号、分诊、多学科诊疗、身体成分分析、抽血检查、支付,都在诊间完成,肥胖患者可享受全方位、一站式的诊疗服务。该中心以“多学科协作 个性化诊疗”为核心特色,整合了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儿科等多个紧密科室,并联合心内科、运动医学科、精神医学科、康复科、睡眠医学中心、内镜中心等多个相关学科,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对于轻度肥胖患者,中心可能推荐营养科专家制定的个性化饮食调整计划,并辅以精神医学科的专业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调整心态,轻松减重。而对于中重度肥胖患者,则联合多学科进行深入的代谢评估,考虑采取减重手术作为长期有效的干预措施。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灿城 伍振鹏

广东肥胖率虽低 患者绝对数量不少

我国国民的肥胖、超重率开始不断攀升,但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F3(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份则以肥胖率低引发关注。“诚然,广东的肥胖率确实要远低于北方高油、高热饮食的兄弟省份。但我们的人口基数异常庞大,肥胖、超重人士的绝对数据并不少。”著名肥胖代谢病外科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景哥在出席第一届广东省肥胖代谢病管理大会时向南都记者表示,肥胖干预已经从以往的单打独斗进入到多学科参与下的集群式管理3.0时代。

据悉,本次在广州召开的大会由广东省医院协会主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旨在汇聚全国肥胖代谢病领域的精英力量,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开幕式由大会主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景哥主持。

现 象

广东肥胖率全国倒数第一 但肥胖门诊诊疗量并不少

饮食生活习惯的变化,加上国民经济的快速进步带来的食品物资可获得性增强,我国的肥胖、超重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肥胖率为16.4%,超重率为34.3%,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能达到65.3%。肥胖已成为我国公众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但前不久,一条“广东肥胖率全国倒数第一”的新闻刷屏。岭南地区的炎热潮湿加上广东饮食方面低油低热、喜食蔬果的特点,确实在控制体重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广东省人口基数庞大,是目前我国唯一常住人口过亿的省份,肥胖、超重率虽低于北方兄弟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但绝对患者数量并不少。”杨景哥表示,具体到临床实践中,肥胖门诊的诊疗量并不少,需要开展减重手术干预的也不在少数。

本次大会为肥胖代谢管理同行搭建学习交流与合作共赢的平台,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新理论、新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加强肥胖代谢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交出“广东答卷”。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莹在大会开幕式环节指出,暨大党委医学工作部会盘活多方资源,加强对肥胖代谢病管理事业的全方位支持,积极与兄弟院校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减重代谢外科事业的发展。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郭军也表示,医院获评“减重代谢外科全国示范单位”称号,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获此荣誉的医疗机构,期望与广大同行共同推动大湾区相关学科发展,彰显侨校、侨院的精神与力量。

本次会议邀请省内外诸多著名专家针对“医院管理与学科建设、标准化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建设、新形势下的个案管理工作、减重外科热点话题、减重外科与减重药物协同关系、中医·营养·运动·心理与减重”6大主题进行了专题演讲,这些演讲不仅传递了前沿的学术信息,也激发了与会者对肥胖代谢病管理领域的深入思考与创新灵感。

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大会精心设置了青年论坛和个案管理两个分会场。青年论坛为年轻医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与同行的思想碰撞中不断成长;而个案管理分会场则聚焦于减重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个案管理师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学习新知的宝贵平台。

治 疗

内科药物丰富了减重方案 超级肥胖人群仍首选手术

这几年,肥胖和代谢性疾病问题日益加剧,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和经济负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应对变化,“广东省医院协会减重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广东省医院协会肥胖代谢病分会”。

就在上个月,我国批准了第二款减重药品暨“网红”药物诺合盈,通过为期5个月的递增式剂量注射,能够帮助肥胖人士甩掉约17%的冗余脂肪。该药物的获批上市,在丰富了临床减重方案的同时,也势必给减重外科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但该减重药物也并非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比如部分患者可能会增加胰腺炎、胆囊炎发病风险,有相关病史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甲状腺结节患者同样应慎用此药,避免潜在的风险。“而且研究表示,一部分人群对该药物的敏感性差,减重效果并不明显。”

杨景哥表示,正式更名为“广东省医院协会肥胖代谢病分会”,正是要将肥胖干预工作打造成一套组合拳似的集体作战,通过吸引包含内科在内的不同学科专家参与,多学科融合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还将极大地提高减重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开始了新的尝试,倾力打造肥胖诊疗3.0模式。“按照传统肥胖诊疗模式,胖友看完减重门诊之后,还需要去运动医学中心等门诊治疗其他问题。这是肥胖诊疗1.0模式的弊端,以减重外科或营养科等单一科室完全主导。部分医院的肥胖诊疗进入2.0模式,由单一科室带领再根据实际转诊或组织多学科MDT,患者仍然面临诊疗流程繁琐的困境,不得不奔走于多个科室之间。”

杨景哥表示,医院新近揭牌的“一站式”多学科综合减重门诊属于肥胖诊疗的3.0模式。在该门诊中,挂号、分诊、多学科诊疗、身体成分分析、抽血检查、支付,都在诊间完成,肥胖患者可享受全方位、一站式的诊疗服务。该中心以“多学科协作 个性化诊疗”为核心特色,整合了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儿科等多个紧密科室,并联合心内科、运动医学科、精神医学科、康复科、睡眠医学中心、内镜中心等多个相关学科,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对于轻度肥胖患者,中心可能推荐营养科专家制定的个性化饮食调整计划,并辅以精神医学科的专业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调整心态,轻松减重。而对于中重度肥胖患者,则联合多学科进行深入的代谢评估,考虑采取减重手术作为长期有效的干预措施。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灿城 伍振鹏

制图:黄亚岚(奇域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