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 治疗 遗传(肥胖遗传可以瘦吗)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如何科学减重?上海多学科专家携手为肥胖者开展个性化诊疗

中新网上海8月17日电(记者 陈静)肥胖症是一种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有引发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炎等风险,降低患者预期寿命等。

记者17日走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多学科协作)门诊,普外科主任顾岩、内分泌科主任鹿斌、营养科主任吴江、麻醉科主任顾卫东共同坐诊,“多对一”为肥胖患者开展个体化诊疗。

专家们“多对一”为肥胖患者开展个体化诊疗。(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供图)

顾岩告诉记者,体重指数(BMI)≥37.5的“单纯性肥胖”患者,需要考虑手术减重,对其而言,手术减重最稳定、最有效。他直言,在手术减重的同时,患者可以接受中医减肥作为补充治疗手段。比如,一些大体重患者,可在手术前通过针灸等方式改善代谢水平,进而让体重下降,降低减重手术的风险。

据悉,“单纯性肥胖”患者是仅因为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肥胖的患者。如何安全有效地为患者手术减重,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开展术前评估,综合分析营养、内分泌指标等。顾岩说,与十多年前其团队一年减重手术量不到20例相比,这两年,年手术量超过400例。

在接受采访时,顾岩表示,肥胖不仅影响患者外观,对全身多个脏器都会带来损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胖百病生”。在门诊中,他遇到最重的患者体重约500斤。

据悉,引发肥胖的原因包括遗传、不良生活习惯等,一些疾病患者也会发生肥胖。鹿斌指出,如果是因为内分泌代谢紊乱或者疾病用药引发的肥胖,患者接受相关治疗或者调整用药即可减重。

“应该认同的是,肥胖是一种病。”顾岩表示,在临床上,患者对待肥胖的态度可谓两极分化,一部分完全不在意,认为红光满面是健康的表现,其实是高血压引起的面色潮红;而另一部分人过分关注,甚至产生焦虑。

顾岩指出,“单纯性肥胖”大多是吃出来的。作为营养科专家,吴江表示,除了胡吃海塞、吃宵夜,有些人,尤其是女性,常会在心情不好时“情绪性进食”。关于“压力性肥胖”,顾岩解释,压力并不能直接导致肥胖,但是压力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体激素变化、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人们睡眠质量下降、不愿意运动、进食习惯改变,比如:更喜好甜食、重口味食物等。这样会带来能量不平衡,导致出现“压力性肥胖”。这位专家指出,其实,运动是减压的最好方式。在饮食方面,吴江表示,深色的蔬果类食物不仅可以愉悦心情,还是抗炎症食物。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人胖到一定程度,运动等方法很难有效大幅度减重。对此,吴江直言,对于重度肥胖的患者,单纯改变生活方式无法有效减重,也许通过一段时间锻炼短期内体重会有所下降,一旦不能坚持,体重不仅会反弹还会进一步增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越减越难减”。这位专家直言,减重的方法对每个人而言应该是个性化的。因此减重者需客观地从医学角度认识自己。对此,顾岩亦指出,患者的依从性非常重要。

当天,31岁、体重近300斤的小赵(化名)来到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门诊接受最后的评估。小赵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并不胖,步入社会后,他的饮食越来越没有节制,吃宵夜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心情不好就用吃来化解压力,后来竟然对糖产生依赖。当天,鹿斌和吴江对小赵展开评估后认为,其可以接受减重手术。

肥胖者的减重手术会面临诸多问题,医生首要关注安全性。(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供图)

事实上,肥胖者的减重手术会面临诸多问题,医生首要关注安全性。顾岩说,他曾遇到一名希望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但因其患有频发室性早搏,专家们认为,这名患者需经治疗,病情平稳了才能手术。

顾岩表示,接受减重手术后,患者不是一劳永逸,仍需要接受营养、运动等管理。他希望接受减重手术后,患者能够按时随访。

如何科学减肥?专家们倡导慢慢吃、吃清淡食物。他们给出一些生活技巧,比如:用非惯用手吃饭,避免摄入过多热量;用小餐具装食物;把零食放到不能伸手拿到的地方,避免情绪性进食等。

对于老年人,专家们表示,相比减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保持肌肉量是第一要务。吴江建议老年人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在适量运动的同时,保持有规律的进食,晚上不能只吃清淡食物,应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防止肌肉减少。(完)

体重门诊来了!如何帮人减重?

来源:央视新闻

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近期,不少医院积极开设体重管理、减重多学科联合等门诊。这些门诊是如何帮人减重的?

体重门诊如何帮患者减重?

制定包括饮食、作息、运动在内的体重管理方案

25岁的小王体重300斤,BMI指数接近50,属于重度肥胖,严重超出健康范围。小王来到刚开诊的北京协和医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就医,这个门诊由临床营养科、内分泌科和中医科医生共同出诊。会诊中,不同学科的专家细致分析了小王的情况,提供了一套包括饮食、作息、运动在内的全面的体重管理方案。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

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

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专家介绍,健康的减重需要有一个过渡性的生活方式。“人长期处于肥胖状态,体内代谢的管理等会希望保持在肥胖状态,一旦打破平衡,会反弹回去,所以需要用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管理。饮食、运动、心理、睡眠这几个环节都统一协调后,才能长期维持。

针对不同人群提供诊疗方案,治疗后终身随访

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前来就诊的张女士今年41岁,身高不到一米七,体重达200斤,她减重效果一直不理想。“我试过各种吃药,晚上没吃过主食,但体重还是会长。”张女士说。

今年1月开诊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重管理门诊、体重管理多学科联合门诊,结合基因检测、体成分分析等技术,针对不同人群提供诊疗方案。专家介绍,“治疗后终身随访,指导病人平时的饮食、运动、药物干预等。”

定制膳食方案和运动康复指导,超重人群需要做筛查

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了多学科专家成立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例如针对BMI指数为24至28的超重人群,可通过定制膳食方案和运动康复指导进行干预。

专家表示,BMI指数大于28到32.5的状态,要寻求医学的帮助。“我们要做筛查,看患者是不是伴有血糖、血脂、尿酸的异常,针对病变来用药。”

儿童青少年中的超重肥胖者也适用于体重门诊

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体重管理中心减重门诊,营养师对前来复诊的洋洋设定新一期的健康食谱。这份个性化定制的食谱每天有12种以上食物,一天4餐,每餐都精确到克。

严格按照食谱执行一个月后,洋洋的妈妈已经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明显看到他的肚子小了,体重降了7斤到8斤左右。”

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基础

超重肥胖引发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视。据了解,超重和肥胖受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基础。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建议,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指南建议定时定量规律进餐:不漏早餐,在17:00至19:00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

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过劳肥”,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

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是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例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以抗阻运动为辅,例如举哑铃、拉弹力带等。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到5分钟。

还有不少人希望借助药物等方式快速看到减肥效果。对此,专家表示,减重药物适用于超重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等)的人群,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配合生活方式干预。

四部门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

中新网7月22日电 据国家疾控局网站消息,近日,为了应对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这一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从公共卫生维度出发,明确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通过科学、系统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明确超重肥胖问题的严峻性与防控必要性

《导则》指出,超重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亟需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共同努力。落实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是综合防控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二、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导则》详细分析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遗传、行为、环境和社会因素。其中,膳食营养、身体活动、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是关键的个体水平因素,而食物系统、城市规划与生活环境、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则是重要的环境和社会决定因素。

三、构建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导则》构建了以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一级预防干预技术:在超重肥胖发生前,通过超重肥胖风险评估、生活方式管理和营造支持环境等措施,控制危险因素,提升保护水平,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

二级预防干预技术: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筛查和早期干预,通过筛查建档、评估预警和个体干预等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预防相关疾病。

三级预防干预技术:对严重肥胖及肥胖伴有临床危险因素的学生,开展医疗卫生、膳食、运动、心理和行为矫正等联合干预,防止肥胖及相关疾病发展,保障学生健康。

四、强调多方协作与科技支撑

《导则》强调,专业机构、家庭、学校、社区应密切协作,共同推动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同时,提升防控技术的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筛查、预警和干预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五、细化具体实施措施

《导则》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实施措施,如控制危险因素实现多病共防、加强监测干预推动关口前移、加大宣传教育营造支持环境等,以全面、系统地推进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

六、辅助评估与指导

《导则》附带《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帮助家长和学生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超重肥胖风险,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