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骨架和肥胖(肥胖骨架大)

健康中国 0
文章目录:

肥胖对骨健康的影响,详解都在这里!

骨质疏松、关节损伤、脆性骨折、关节突出、O型腿、活动障碍……有多少骨科疾病与肥胖有关,你知道吗?肥胖是怎样对骨健康造成危害的?肥胖人群应该怎样科学运动,正确减肥,减少对骨骼系统的伤害?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矫形外科学科带头人王江宁教授做客“健康大家谈”直播间,围绕肥胖与骨健康的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说说肥胖与骨健康

01

怎样理解骨健康?

王江宁教授:实际上,骨健康不是医学术语,它是老百姓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骨健康。首先,人体的206块骨头是不是畸形,是不是出现了疼痛等症状?第二,和骨相连接的韧带,比如说膝关节的侧副韧带是不是松弛了?第三,和骨相连,为人体运动提供动力来源的肌肉和肌腱,是不是健康?平时正常活动时有没有疼痛?如果正常活动时感受到疼痛,可能就是骨关节系统出现了异常。另外,也要警惕骨质疏松。比如骨头拍片检查是正常的,但是人体有疼痛的症状,这可能就是骨质疏松的表现。

检查骨骼系统的健康状况,医学上有多种手段。第一,可以用X线、CT来查骨头。第二,可以查骨密度。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第三,可以通过核磁检查关节。核磁检查可以看到关节的软骨以及周围韧带的损伤情况。通过以上几种手段,我们可以评价骨头和相关的韧带、肌肉、肌腱是否正常。

整体上来讲,当人体的骨头、韧带、关节等整体的骨骼系统处于健康水平时,就可以称为骨健康。比如人们平时运动时没有异常,骨头没有畸形等。如果骨密度降低,就会有骨质疏松,甚至是脆性骨折的情况。所谓脆性骨折,指轻微活动或日常生活受力,即可发生的骨折。

02

肥胖的人群可能会遇到哪些骨科疾病?

王江宁教授:肥胖对骨健康的影响是从关节磨损开始。

从关节活动来讲,轻度的关节损伤可能表现为走路有轻微的疼痛,中度的关节损伤多有韧带松弛,关节疼痛,膝关节增生等。重度的关节损伤,多是关节软骨遭到破坏,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疼痛得几乎不能走路,带来人体劳动力的丧失。如果出现重度关节损伤的情况,就需要置换人工关节。

在体重的压迫下,肥胖人群的关节容易出现损伤。首先,骨关节损伤会引起疼痛。如果把关节理解为一个轴承系统,体重越大,轴承系统的磨损也就越大。当关节磨损到一定程度,比如软骨部分被磨掉时,人体肯定会感到非常疼痛。其次,关节磨损也会引起骨质增生、骨刺、韧带松弛等问题,影响病人的正常行走能力。骨刺压迫神经后,会引起上肢疼、手疼,然后麻,甚至下肢一侧或两侧的腿疼等。椎体因为体重受损的道理也是如此。比如椎间盘突出后,压迫周围的神经,导致病人一走路就疼痛。

另一方面,肥胖人群运动时,对关节的磨损也会加大,甚至出现O型腿。西方人由于体重因素出现O型腿的情况就比较多。O型腿想要变直,难免要经过手术截骨,但这种手术效果有时间限制。假如维持10年或者20年以后不行了,就需要进行全髋或者全膝关节的置换手术。

有些骨质疏松的肥胖病人,没有外伤也会出现骨折,比如可能稍微弯弯腰,就出现压缩性骨折。除了骨质疏松、骨折等,肥胖人群可能也会有呼吸道的问题,锻炼时喘气困难,以至于越胖就越不锻炼,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外伤、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也会对关节、肌肉等造成影响,影响骨骼系统的健康。

我遇到过一位250多公斤的病人,伴随多个骨科疾病,甚至有多次骨折,踝关节扭伤,尤其是韧带的损伤最常见。当韧带损伤甚至韧带断裂以后,就需要打石膏固定,而且韧带损伤以后就容易松弛,如果再经常扭动,就容易引起外伤,骨性关节炎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同时,出现髋关节、骨坏死的概率也非常大。因为股骨头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股骨头缺血、塌陷,出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情况。

异常疼痛、关节突出等要警惕

03

对于老年人、儿童青少年这些特殊人群,如果肥胖的话,会不会带来一些骨健康的问题?

王江宁教授:老年人因为年龄的原因,骨密度逐渐降低,往往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如果叠加肥胖,即使没有外伤,可能也会引起压缩性骨折。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肥胖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引起骨骺滑脱,O型腿或者K型腿等。首先,青少年骨骺长得不是很结实,体重增加以后可能会出现骨骺脱位的情况。其次,青少年的骨头不是很硬,长时间走路加上肥胖,一旦引起骨头歪斜,孩子出现O型腿或者K型腿的几率就比较大。

04

肥胖的人群身体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骨骼系统受到了损伤?

王江宁教授:疼痛和活动障碍是骨骼系统损伤的典型症状。对于肥胖的人来说,如果有长久的身体部位疼痛,或者走路久了腿疼,需要尽快蹲下缓解的情况,可以尽早检查,预防早期的关节损伤,半月板撕裂,早期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甚至是关节软骨的病变等。

此外,骨关节突出(正常的骨头突然鼓出来),走路时腿的形状发生变化等,这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找专科医生来诊断。

糖尿病足也是肥胖对骨健康的一大危害。过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的概率较大,严重时病人会面临截肢的危险。我遇到过一个糖尿病足患者,37岁,115公斤,重度肥胖,糖尿病伴随血管堵塞,下肢溃烂,肾功能损伤,甚至糖尿病引起一侧眼睛失明。

这位病人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整日睡在床上,脚部因为糖尿病足烂掉了约1/3。我们团队多方研究,通过膝关节的介入手术和小腿外侧的腓肠神经皮瓣手术,才避免了病人的截肢。经过两个多月的恢复,病人也能够下地走路了。对于这类患者,要特别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合理饮食,注意锻炼。

科学运动和减肥

减少肥胖对骨骼系统的伤害

05

对于肥胖人群来说,怎样合理运动,预防骨关节的损伤?

王江宁教授:预防骨关节的损伤,是不是肥胖的人就不能去运动?当然不是,肥胖人群完全可以运动,但要把握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尽量选择不负重的运动方式,不做激烈的运动,运动强度要比正常人最低减少4%。

比如,尽量不要做跑步等运动,特别有斜坡的时候跑步,这对关节的损害非常大。可以尝试上肢的运动,比如拉力器等。滑雪的运动也是可行的,但不要像运动员那样做大坡度的回旋式的动作。

游泳是我们提倡肥胖人群尝试的运动。游泳不仅拼耐力,拼肺活量,而且它不是负重的锻炼,关节不会受到压力。同时各个肢体的运动,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脚部、腹肌等的运动都非常好。

对于糖尿病足,或者怀孕、骨折等卧床休养的肥胖人群,可以做上肢和抬腿运动,甚至可以用肺部去做呼吸运动。比如躺在床上吹球,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肺的排痰功能,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可能性。

06

肥胖人群节食暴瘦,会不会对骨健康带来影响?

王江宁教授:我们不主张突然间暴瘦。如果通过低碳饮食(碳水供能占比在45%以下)的方式减肥,摄入碳水占比低于正常的标准,尤其是低于25%就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反倒会引起或者加重骨质疏松。而管住嘴,迈开腿,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的科学减肥方式,对骨健康没有太大的损害。

总体上来讲,减少肥胖对骨骼系统的伤害,肥胖人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营养均衡,降低体重。

第二,常做体检,警惕身体的突然疼痛。体检不仅能看出体重的变化,还可以通过x光片、核磁等,查看骨密度值,关节受损等状况。

第三,经常锻炼。管住嘴,迈开腿,是我们维系骨健康的最基本要求。

第四,科学减肥,找到适合自己的减肥方式。对于减肥的年轻人来说,合理补充营养和体育锻炼都不能少。对于上了年纪的肥胖朋友来说,运动所带来的减肥效果并不明显,而早饭和午饭吃好,晚饭少吃或者不吃,减肥的效果会更立竿见影。

辟谣常见的骨骼系统问题

07

冬天骨头会变脆,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王江宁教授:医学上没有“骨头变脆”这个概念,到了冬天骨头就变脆了,其实是一则谣言。

有人误认为冬天骨头会变脆,多是进入了惯性思维的误区:一提到骨折,除了跌倒或击打的外因,很多人就会认为与骨头太脆、缺钙等因素相关,所以中老年人冬季骨折频发时,人们习惯性地就认为,到了冬季骨头就变脆了。

还有人给这种说法添加了看似合理的解释,认为由于冬天过于寒冷,人们出门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以至于缺乏足够的日晒时间,进而引起体内钙、磷失常,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也就是使骨头变脆了。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人体若要出现骨质疏松,需要一个长时间渐变的过程,不会仅仅因为冬天出门活动减少、日晒时间不足而导致。冬季因出门活动时间减少导致的钙流失问题,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三个季节在外活动弥补回来。

冬天骨折高发,多是因为冬天地面变硬、易滑以及人们穿着过于厚重、行动过于笨拙易摔倒所致,跟所谓的“骨头变脆”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08

孩子做不了坐位体前屈的动作,是骨骼发育的问题吗?

王江宁教授:不一定。体前屈是测量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学生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人的四肢的长度是有比例的,立位或坐位体前屈成绩较差,不是腿长胳膊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躯干、腰、髋关节的韧带、肌肉的伸展性差引起的。

(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医者名片

王江宁,北京世纪坛医院矫形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现任国际医学保肢协会副主席,国际医学保肢协会中国区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防治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全国主任委员,教育部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行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卫健委批准的全国唯一糖尿病足知名专家团队首席专家,是中国治疗糖尿病足、褥疮及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急慢性骨髓炎的顶级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健康大家谈”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健康科普知识,2020年初,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向社会公布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为动员专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形成系列品牌,专家库管理办公室将开展“健康大家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由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具体实施,力争聚合国家级专家资源,打造精品科普栏目,并通过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矩阵进行推广,扩大权威科普内容传播。

策划:方彤

文字:李君

编辑:李君

研究表明:肥胖和13类癌症关系密切,肥胖人群应注意3个表现

顶级医学期刊《CA》,曾经刊登过一篇关于癌症和体质的文章,文章内容表明,有一种身体“体质”,与13种癌症存在直接的致病因果关系,且这一体质,和BMI有着非常明确的关系。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也已经猜到了,和BMI有关,这一“体质”,正是肥胖。无独有偶,在CA杂志公开发表声明之后,世界癌症协会IARC也发布报告称:肥胖的确和多达13类肿瘤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足以见得肥胖对于身体健康的威胁以及癌症等相关疾病的诱导性。

肥胖体质,竟然和13种癌症密切的相关!胖子们可要注意了

在CA所发布的“体质和癌症关系“的文章中,不仅指出了BMI超标,也就是肥胖体质和13种癌症的影响,同时也分别列出了肥胖和各类癌症的诱发概率布局:

比如乳腺癌,研究显示,BMI每增加5个单位,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12%左右食管腺癌风险会增加34%,胆囊癌会增加25%,肝癌增加30%等等,总计13种。

不仅如此,《英国癌症杂志》也在研究报告中统计得出:腰围每增加11cm,因肥胖所导致的癌症风险会提高13%左右

这一切的一切,将13种类别的癌症指向了“肥胖”这一体质,事实上,从中医的角度讲,肥胖的人也多属于痰湿体质,而痰湿体质和癌症的关系也是很紧密的。如果您没有类似的肥胖症状,值得庆幸,说明您在健康方面,已经领先了别人一步。

但说到这,可能有些有肥胖症状的朋友会不乐意:“既然肥胖和癌症的关联这么大,为啥我胖了那么久,一点生病的感觉都没有?”实际上,这并不能当做健康和安全的资本,任何疾病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微小的健康症状,或许在将来都有可能铸成癌症的隐患。

对于肥胖的朋友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类似症状,说明肥胖已经开始“吞噬”您的健康,减肥需要提上日程了。

日常生活中的3种情况,说明肥胖正在“吞噬”您的健康

①平白无故总会气喘

对于正常人而言,只有在剧烈运动或者紧张情绪下,才会出现呼吸急促的情况。

而如果您在平静的心态下,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气喘,感觉呼吸费力,说明肥胖已经开始增加身体的负荷,脂肪在体内环境蓄积过多,已经开始挤压气道部位,继而致使你呼吸不稳,容易气喘。长此以往,呼吸道和肺部受到挤压和刺激,诱发炎症,患癌的风险也会因此而提高。

②睡觉开始打鼾

如果您留意周围可以发现,经常打鼾的人,排除掉一些客观因素,多数多为肥胖体质的人群。

这是因为肥胖导致脂肪在身体里堆积过多,继而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造成了挤压,气道也会因此受到压迫,身体会本能的通过嘴巴呼吸的方式提高吸氧效率,也就形成了打呼噜的现象。

不仅如此,肥胖还会导致舌体肥厚,继而在睡眠期间堵住气管后端的大部分面积,同样也会导致打呼噜的情况频发,如果您有类似情况,基本可以“实锤”成肥胖了,还是好好减肥,维持身体健康水平为好。

③经常会感觉腹部疼痛

这一点,很多肥胖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在晚上睡觉或者刚吃完饭的时候,偶尔会突然间出现疼痛的感觉,并且伴随恶心,想吐的情况,且疼痛的区域大多在胃部上方的上腹区域。

其实这个位置是肝脏的位置,肥胖的朋友总是出现类似情况,说明肝脏已经因为脂肪超标,开始向你“报警”了,疼痛说明肝脏代谢脂肪的负担已经接近饱和,劳损过度,加之脂肪刺激,继而产生了类似的肝区疼痛现象。如果长期放置不管,任由肥胖下去,脂肪肝,甚至肝癌也会在日后存在更高的患病的风险,不得不多多注意。

说了这么多,估计不少朋友根据自己的症状对照,也已经了解到了自己病态肥胖的事实,既然发现问题,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减肥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解基本的养生知识,学会健康的减肥方法,同样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一种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健康,合理的减肥?减到多少算合格?

其实看起来很困难,但其实减肥是非常简单的概念,减肥的唯一目的,不过是消耗掉身体多余的脂肪。而想要达到这个目标,从健康稳定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两条最为直接的途径。

先说运动。运动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帮助燃烧脂肪,是健康的减肥行为无疑,因此,肥胖的朋友,适当地养成运动的习惯,对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癌症都能起到积极的效果。但切忌运动过度,反而容易损伤膝盖骨骼。

再说饮食。很多人希望通过节食来减肥,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但是节食,也要保证方式方法,在维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减少精细碳水,比如米饭面食,以及脂肪肉类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比如瘦肉,鸡蛋,牛奶等蛋白质食物比例,达成这样的饮食条件,才能称得上“健康节食”,健康减肥,还请各位能够注意。

另外,关于减肥程度的问题,有些朋友同样不是太明白,太胖不健康,太瘦也同样如此,减肥达到一定的标准才是最为合适的。

而上文所提到的BMI指标,就是大家非常不错的参考标志,一般来说体重指数在:18-23.9之间就是正常,大于24就是偏胖,大于30就是肥胖了。而BMI计算公式为: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希望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区间,参考采取健康,合理的减肥计划。

肥胖与骨骼脆弱相关,尤其是男性

最新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尤其是体脂含量较高的男性,虽然体重较高,但骨折风险或增加。

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Rajesh Jain博士和Tamara Vokes博士对超过10000人的双能X射线吸收法(DEXA)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体重和骨密度之间的关系可能比以往认为地复杂得多。本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杂志上。

Jain和Vokes等分析了2011-2018年美国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的数据,包括10814例20-59岁人群的身体成分和DEXA测量数据。

研究人员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全身骨密度作为结局。

在控制年龄、性别、种族/民族、身高和吸烟状况的同时,研究瘦体重和脂肪的影响。

研究显示,在60岁以下人群中,瘦体重指数每增加1kg/m2,T评分就会增加0.19分(P<0.001);但脂肪质量指数每增加1kg/m2,T评分就会下降0.1分(P<0.001)。

瘦体重对骨密度的积极影响在男性和女性中相似,但脂肪质量的负面影响在男性中更为明显:脂肪质量每增加1kg/m2,男性的T评分降低0.13分,而女性则降低0.08(交互P<0.001)。

Jain和Vokes表示,他们在体质指数(BMI)范围广泛的大型、多样化人群中,发现了明确的证据,表明骨密度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与瘦体重呈正相关。

虽然瘦体重的影响较脂肪大,但脂肪对骨密度的负面影响在男性和脂肪含量最高组人群中尤为明显。这些发现对临床医生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或表明肥胖可能会使既往不被视为骨折高风险患者的骨密度下降,但这些患者并不会进行DEXA筛查。

研究结果表明,肥胖并不能保证骨密度水平,更不是阻止医生筛查骨密度的借口,尤其是当患者存在其他风险因素的情况下。

然而,研究并未评估除性激素以外的其他因素,探究这些因素或有助于解释脂肪量和骨密度之间的性别差异。

Jain等表示,虽然女性身体的脂肪比例高于男性,但研究表明,女性的脂肪倾向于积累在臀部和大腿处,男性脂肪则倾向于积累在躯干和腹部。虽然研究中并未发现脂肪分布可影响BMD的确凿证据,但并不能排除腹部内脏脂肪或其他研究中并未分析的身体分布因素差异或在脂肪对骨密度影响的性别差异中发挥作用。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Jeff Minerd. Obesity Linked With Weaker Bones, Especially for Men — On the other hand, lean mass appeared to be protective. MedPage Today. February 1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