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 肠道细菌(肥肠细菌多吗)

北青网 0
文章目录:

华大联合瑞金医院首次筛选出潜在致胖菌 肥胖或是肠道细菌“捣鬼”

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24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袁静娴)肠道是营养吸收和获取外界能量的主要场所,更是宿主和肠道菌群共生互作的舞台。一旦平衡被打破,过度营养吸收将引发肥胖等代谢性疾病。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发表研究成果,首次从大规模中国肥胖人群队列中筛选出潜在致胖菌——巨单胞菌,并揭示了其通过降解肠道肌醇、促进脂质吸收、导致肥胖发生的机制。研究团队鉴定了巨单胞菌与肥胖呈高度相关性,揭示了巨单胞菌与宿主遗传风险对肥胖发生存在叠加效应,并进一步阐明了巨单胞菌导致肥胖的机制。

基因组测序发现巨单胞菌与肥胖显著关联

既往研究多聚焦于有益菌的减少,鉴定了多个改善宿主代谢的新一代益生菌;然而,针对肥胖富集菌的研究目前仍十分缺乏,特定肥胖富集菌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人类肥胖发生仍不清楚。此外,遗传也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菌群和遗传对肥胖发生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亦是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团队首先对631例肥胖人群以及374例正常对照人群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在肥胖人群中显著富集。继而将1005例样本聚类为3种肠型,即以Bacteroides、Prevotella、Megamonas为核心菌属的B、P、M肠型。其中M肠型个体相较于其他肠型,展现出有更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肥胖比例。Megamonas属的3个物种也均与BMI、体重、腰围呈显著正相关,且该结果在以色列人群队列中得到了验证,从而确立了巨单胞菌与肥胖表型的显著关联。

遗传叠加肠道菌群对肥胖有明显影响

遗传和肠道菌群是导致肥胖发生的两大关键因素。为深入探究巨单胞菌在不同肥胖遗传风险背景人群中的影响,研究团队对其中814名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量化遗传对肥胖的影响。研究发现,低遗传风险人群中,肠道菌群对BMI的解释度显著高于高遗传风险人群(8.9% vs 0.8%),并且肥胖与正常对照组的肠道菌群差异更为明显。这表明,在低遗传风险人群中,肠道微生物紊乱程度更大,对肥胖发生的影响也更大。最后,研究团队发现巨单胞菌对肥胖的影响呈现出与宿主遗传叠加的效应。

研究团队随后利用无特殊致病菌(SPF)小鼠、无菌小鼠、小肠类器官等多种模型充分论证了Megamonas rupellensis这一巨单胞菌代表物种的致肥胖作用及机制。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发现,M. rupellensis对正常饮食喂养的SPF小鼠体重无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高脂饮食喂养SPF小鼠的体重增长及脂肪堆积。与此一致,在高脂喂养的无菌小鼠模型,M. rupellensis定植可显著提高小鼠体重增长百分比,并证实了其可明显促进肠道脂肪酸转运和脂质吸收。

机制上,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人群宏基因组数据的微生物代谢通路,在诸多肥胖富集通路中,进一步在体内外验证了M. rupellensis的肌醇降解能力。之后,研究团队论证了肌醇可抑制脂肪酸转运效率,这提示M. rupellensis的致胖效应可能是通过降解肌醇来介导的。研究团队进一步将肌醇降解通路首个关键限速酶iolG异源表达于大肠杆菌中,发现该改造后的工程大肠杆菌能显著降解小鼠肠道肌醇并促进肠道脂质吸收,从而论证了肠道微生物通过肌醇降解促进肠道脂质吸收与肥胖。

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华大基因杨芳明博士表示:“该研究通过开展大规模中国肥胖人群肠道宏基因组与宿主基因组研究,揭示了肠道巨单胞菌与肥胖发生的强关联,并证明了巨单胞菌诱发肥胖的机制,可为肥胖的诊疗提供全新的靶标菌。”

肠道中2种细菌,几乎决定着人的胖瘦,听说有种吃饭方法对它俩好

夏天最大的烦恼是啥?

是热吗?

不,是胖!

胖子,只会改变你的体态吗?

不,它还影响着你的健康!

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是食管癌、结肠癌等11种癌症的诱因!

可是,即便如此,在中国,还是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了……显然,肥胖的危害并没有“击退“他们的懒惰,也没有”吓跑“他们那旺盛的食欲。

不想被肥胖拖垮,该咋办?

来,小妙找到了好方法!

因为肥胖问题越来越突出,以至于在全球都”出了名”,大量研究肥胖的实验更是接踵而来。

好消息来了~

有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可以预防肥胖:

ucker和Thomas纳入252名女性以调查纤维摄入量变化对体重改变的队列研究发现,摄入更多富含膳食纤维食物可显著降低女性体重增加的风险,并且与体力活动水平和膳食脂肪摄入量无关。

小妙在这里要划一下重点哈,预防肥胖、降低体重,膳食纤维不是”亲自上阵”哦。

研究发现,占据肠道菌群98%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一个帮助宿主从膳食中吸收能量(厚壁菌门),另一个参与多糖、类固醇等的代谢(拟杆菌门),就是说,这2种细菌在肠道中主要参与能量代谢。

所以,如果拟杆菌门的数量多于厚壁菌门的话,人就容易形成易瘦体质。

而想要改变这2中细菌的个数,可以寻求膳食纤维的“帮助”,因为膳食纤维能增加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在肠道中的比例,调节肠道pH值,改善有益菌的繁殖环境,纠正肥胖者肠道微生态紊乱。

膳食纤维为什么如此“优秀”?

因为,膳食纤维作为不能被人体内源性消化酶消化吸收的糖类,有着“高耗低产”的优点,吃下去以后,不仅会带来饱腹感、还能延缓消化、降低小肠吸收,且能量较少,所以,对肥胖的发生和预防起重要作用。

总之一句话,长期高膳食纤维饮食,可通过促进与瘦体型相关的肠道菌群比例增加,以及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来预防肥胖。

怎样的饮食算得上是高纤维饮食呢?

小妙给大家推荐地中海饮食。

Tips:地中海饮食主要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

西湖大学陶亮/郑钜圣团队发现可预防肥胖的人类肠道细菌代谢物

生物世界 生物世界

2025年03月15日 16:00 上海

体脂过多是当今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报显示,自 1975 年以来,全球肥胖率增加了两倍,2016 年超过 19 亿的成年人和 3.4 亿的 5-19 岁儿童/青少年被归类为超重或肥胖。更重要的是,肥胖会增加多种严重疾病的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肌肉骨骼疾病和某些癌症。

肥胖是一种由遗传、行为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疾病。在啮齿类动物和人类中的研究都强调了肠道微生物群在影响体重增加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对宿主产生保护或有害的影响。许多队列研究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然而关于与肥胖相关的特定细菌丰度仍存在争议,肠道微生物群影响体脂积累的确切机制可能很复杂,仍需进一步探索。

2025年3月14日,西湖大学医学院陶亮团队、郑钜圣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陈裕明团队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Human gut microbial aromatic amino acid and related metabolites prevent obesity through intestinal immune control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一类肠道细菌特有的芳香族氨基酸(AAA)代谢物,可以作用于肠道,通过调节肠道免疫来降低慢性炎症和脂肪吸收,达到预防肥胖的效果。

这项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我们对肠道微生物影响宿主健康方式和机制的认知,并为预防肥胖提供了新的药物候选和方法开发策略。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中国纵向队列(839人)的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血清中微生物来源的芳香族氨基酸(AAA)代谢物与体脂积累呈负相关,其中,4-羟基苯乙酸(4HPAA)是与肥胖关联性最强的代谢物,其水平与全身脂肪含量、胆固醇等指标显著负相关。而胆汁酸代谢物与肥胖呈正相关。

微生物AAA代谢与人体脂肪堆积相关

口服 4HPAA 及其类似物(3HPP、4HPP),或产 4HPAA 的细菌(例如 Clostridium argentinense),均显著抑制了高脂饮食(HFD)小鼠的体重增长、脂肪堆积以及肝脏脂肪变性,而对正常饮食小鼠无影响。

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 4HPAA 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4HPAA 作用于肠黏膜(因此口服有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缓解慢性肠道炎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并控制脂质吸收,从而预防肥胖。

研究体进一步证明了 4HPAA 的肥胖预防作用不依赖于肠道菌群,T 细胞和 B 细胞对于 4HPAA 介导的肥胖预防作用并非必不可少,而固有淋巴细胞(ILC)则与其具有拮抗作用。

总的来说,该研究首次明确了微生物的芳香族氨基酸(AAA)代谢物(4HPAA)通过肠道免疫调控(而非传统能量代谢途径)影响脂质吸收,为肥胖干预提供了新靶点。4HPAA 及其类似物或产此类代谢物的益生菌,有望成为抗肥胖的膳食补充剂或治疗药物。

西湖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陶亮郑钜圣以及中山大学陈裕明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西湖大学副研究员蒋增良(现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后陈灵君、博士生贺柳晴李谛音,中山大学卓来宝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5-01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