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磁力链接(肥胖的我)
肥胖的内镜治疗:策略与进展
肥胖已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国际性流行性疾病。对于肥胖的管理,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都难以达到持久稳定的减重效果,代谢手术通过改变胃肠道解剖结构,可达到减重和改善代谢的目的。但因其具有手术创伤大、费用高、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多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的选择。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实施内镜代谢手术的优势逐渐显现。通过对比不同内镜代谢手术、装置及应用效果,有助于为肥胖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肥胖是一种以脂肪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位居全球第一。对于肥胖的管理,生活方式干预和传统药物治疗易出现体重反弹,影响减重效果。代谢手术经过不断演变、发展与完善,成为降低体重、治疗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和减少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但代谢手术具有创伤大、费用高、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多和影响美观等缺点,影响临床选择。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减重举措不断出现。内镜代谢手术是在内镜下进行的操作,具有简单、微创、并发症少、性价比高等优势,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内镜减重术式繁多,目前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肥胖患者内镜减重治疗的装置较少,包括胃内球囊术(IGBs)、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ESG)和迷走神经阻滞疗法,各有优劣。但临床研究发现,除了FDA批准的6种内镜代谢手术外,其他内镜手术同样能起到减重的效果。故通过比较不同方法减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帮助肥胖患者选择更加科学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限制空间的内镜技术
胃内容积的减少是内镜代谢手术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目前主要术式为IGBs和胃容积限制术。
1.1 球囊装置
IGBs是通过内镜将球囊放置于患者胃部的术式。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并用于临床。根据填充物的种类,可以将其分为液体球囊、气体球囊、液气混合球囊。随着技术的改进,IGBs已成为最成熟、最常用的内镜代谢手术的术式之一,但不良事件仍时有发生。
Orbera球囊是2015年获美国FDA批准的内镜球囊装置,成为迄今为止最流行和应用最广泛的内镜减重装置,适用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30~40 kg/m^2的患者。具有效果好、易操作、可调节、可逆、可重复等优势,在移除Orbera球囊1年后,总体体重减少率为34.1%。虽然减重效果良好,但放置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增加球囊破裂的风险,或使球囊向肠道迁移,阻塞肠腔。球囊置入后患者胃肠症状明显,可对症处理,并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补充维生素等微量元素。
ReShape球囊装置为液体球囊结构,2015年由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BMI为30~40 kg/m2且至少有一种体重相关共病的患者。球囊置入6个月后,需要在麻醉下经内镜将球囊取出。与Orbera球囊相比,ReShape双球囊装置的结构更加灵活,但后者填充物体积更大,易加重患者的不适感。一项研究显示,在ReShape双球囊放置6个月后,参与者的总体体重减少率为15.5%,同时还可改善血压和血脂。
Obalon球囊于2016年获得美国FDA批准,适用于BMI为30~40 kg/m2的肥胖患者,该装置由3个独立的球囊组成,其内填充气体,可口服放置,费用更低,患者接受度更高。临床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将不同数量的球囊置于胃底。研究表明,16例使用Obalon球囊的肥胖患儿,在球囊置入18周后,平均减重约12.2 kg。可能出现包括腹痛、呕吐、腹泻、胃出血和小肠梗阻等不良事件,也有气体泄漏的可能。
综上,3种球囊装置各有优劣,经比较后发现,三者均可减重,但相比于充液球囊,充气球囊的严重不良事件更少,耐受性更好。球囊术后需要密切随访,重视IGBs术后的溃疡预防,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减少饮酒。
1.2 其他空间占据装置
包括跨幽门阀门(transpyloric shuttle, TPS)、半固定球囊、SatiSphere和Full Sense装置等,其中仅有TPS于2019年获美国FDA批准。
TPS适用于BMI 35~40 kg/m2或BMI为30~34.9 kg/m2且有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由大的圆形球囊与小的圆柱形球囊组成,占据胃内容积,能间歇性阻塞幽门,影响食物通过,延迟胃排空,延长饱腹感,从而减少热量的摄入,但可能发生幽门梗阻、腹痛、溃疡等不良事件。半固定球囊是一种梨形硅胶球囊,内含150~180 ml含亚甲蓝的盐水,尾端是具有金属配重的30 cm十二指肠导管,可减少胃内容积,间歇性阻塞幽门,延缓胃排空,具有体积小,耐受性好,诱导饱腹感等优势,可在胃内放置长达6个月,术后4个月体重减轻6.5 kg,但易发生球囊破裂和梗阻。SatiSphere由一根镍丝以及若干网状球组成,通过内镜置入幽门和十二指肠,装置顺应十二指肠的结构并自我锚定,占据胃肠道空间,调节胃肠激素,但存在装置移位的可能。
1.3 内镜下胃容积限制手术
内镜下胃容积限制手术是通过口腔和胃等自然通道,使用缝合/吻合技术减少胃容积,主要包括ESG、腔内减重手术(POSE)、经口胃形成术(TOGA)和经口内镜限制性植入术(TERIS)等。
ESG是目前内镜代谢手术中疗效最好的术式,经美国FDA批准用于BMI为30~50 kg/m^2,通过常规措施无法减重或维持减重效果的成年肥胖患者。ESG需在麻醉下进行,但最佳缝合方式尚无统一标准,仍需进一步制定相关指南或标准。ESG术后能显著减轻体重,引起瘦素、胰岛素水平下降,改善胰岛素分泌模式。
一项多中心数据显示,ESG术后6个月,肥胖患者的体重减轻约15%,18个月后体重减轻约20%。POSE是在内镜下使用锚钉穿透胃壁全层,减少胃容积,限制胃扩张,但易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一项纳入613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指出,POSE术后3~6个月和12~15个月,患者平均总体减重减少率分别为13.45%和12.68%。TOGA由固定器和吻合器组成,可以诱导饱腹感,但装置稳定性差,易影响减重效果。一项纳入67例肥胖患者的研究发现,TOGA术后1年体重减轻(19.5±9.2) kg。TERIS将在贲门处形成一个10 mm的孔径,影响胃容积。研究发现TERIS术后6个月总体体重减少率为15.1%,但长期作用未明确,不建议单独使用。内镜下胃容积限制手术通过缝合、固定,不仅减少胃容积,还能影响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延缓胃排空,减轻体重,改善共病情况。
影响吸收的内镜技术
十二指肠空肠旁路套筒是一种可逆的内镜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技术,在内镜下将镍钛锚固件和氟聚合物的套管放置于十二指肠球部,并延伸至近端空肠,放置3~12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等。胃十二指肠空肠旁路套筒是一长约120 cm的套管装置,可以缩短食物在胃肠内停留的时间。两者均影响食物吸收,但胃十二指肠空肠旁路套筒需联合腹腔镜操作。无创磁力吻合系统则通过磁力,导致空肠和回肠邻近肠壁组织坏死,形成侧向吻合口,缩短食物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但常需结肠镜、腹腔镜辅助开展。在一项评估肥胖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无创磁力吻合系统不仅可以减重,还可以改善肝酶情况。十二指肠表面黏膜重建术(DMR)是将十二指肠近端浅层黏膜进行反复消融,改变黏膜结构,影响胃肠激素分泌和营养吸收,但可能出现十二指肠肠腔狭窄等不良事件。但研究表明,DMR术后6个月的体重未见显著变化,提示DMR的减重作用还存在争议。
延缓排空的内镜技术
目前,以延缓胃排空作为减重主要原理的手段有迷走神经阻滞疗法、肉毒毒素注射和胃电刺激等。
迷走神经阻滞疗法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肥胖,在胃食管交界处附近的迷走神经干上植入导线,阻滞迷走神经,可增加饱腹感,减少饥饿感,但胃肠道反应明显。ReCharge研究中提示,通过2年的随访,迷走神经阻滞术后患者体重明显减轻,并能改善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生活质量。肉毒毒素注射主要是将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到胃黏膜下层至固有肌层间,引起胃局部肌肉暂时性瘫痪,从而延缓胃排空,产生饱腹感,减轻体重,其治疗费用高、疗效短暂,减重效果存在争议。一项最终纳入4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指出,A型肉毒杆菌毒素单独治疗对体重减轻无效。胃电刺激则是利用腹腔镜将胃刺激装置植入胃壁,延缓胃排空,耐受性好,但常需腹腔镜辅助,11例接受胃电刺激的患者,术后6个月体重下降5.3 kg。
代谢手术后并发症处理的内镜技术
内镜技术可以作为诸多治疗代谢手术并发症的一线治疗。对于术后出现消化道漏的患者,可以运用内镜下支架置入、纤维蛋白胶注射、新型镍钛记忆合金闭合夹等。对于出血,必要时可内镜检查止血甚至缝合。吻合口狭窄的患者经流质饮食效果不佳者,可以考虑内镜下行球囊扩张治疗。此外,尚可将内镜下硬化治疗、冷冻消融治疗和氩离子凝固术等作为代谢手术后体重反弹的补救方案。
总结与展望
肥胖的治疗是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治疗,在生活方式调整与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内镜代谢手术策略能提高减重的成功率。内镜代谢手术根据其作用机制与设备的不同而各有优劣。总体而言,各种操作都易引起胃肠道症状,但球囊装置的应用更广,可重复性好,对患者的损害更小,而ESG疗效更好,减重效果更持久。
但这些术式之间的对比研究较少,未能进一步明确孰优孰劣。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肥胖及其共病情况和患者意愿,综合评估,考虑不同的治疗方案。我国内镜代谢外科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术式仅试验性开展。近年来内镜代谢手术的研究已越来越多,但我国仍缺乏相关共识与指南,希望未来能有针对内镜代谢手术的高质量研究,提供较高级别的证据,对比不同术式间的优劣,为不同程度肥胖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选择,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文章来源:《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7月第43卷第4期黄文彬 何志伟 徐书杭 陈国芳 刘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南京210028
比AI还火? 逾半数成年人超重! 点燃7万亿人民币减肥商机
「体重管理」成为今年大陆市场的新一大风口,更被预估会有多达7兆人民币的广大市场。
除了AI之外,「体重管理」意外成为中国今年市场另一大风口。 今年「两会」期间由国家卫健委提出,要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计画,将全民健身、减肥推向新高度,并透过评估包含体育、瘦身减重等市场,预计可点燃多达7兆元规模人民币,下同)的蓝海市场,甚至不少相关概念股近期也已起涨一波。
这也刺激部分地方政府的医疗手段渐出,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刘利群23日表示,将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计划至2025年底,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肥胖症诊疗服务的覆盖率不低于50%,2026年底要达到80%。
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目前国家超过一半成年人已超重。 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3月4日国际肥胖日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也指出称,中国2021年时的肥胖患者已达4.02亿率、肥胖人数位居全球第一,因此国家卫健委才在两会呼吁全民健身减肥。
根据中国BT财经指出,从市场来看,体育和医疗减肥两大市场规模的总量将近7万亿元之多。 回顾2024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1175万亿元,相关机构预测,2030年市场规模将成长至5.5万亿元。
另外攸关减肥的医疗瘦身市场规模2023年达到6185.4亿元;减肥药市场方面,包含大陆本土企业加速布局,整体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1.2兆元。 另从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全国减重手术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代谢疾病药物年销售额增速超300%,机构预测2030年因肥胖产生的医疗费用将达4180亿元,占整体医疗支出的21.5%。
这也导致近期中国健身与减肥概念股大涨。 以安踏体育为例,自「两会」至今股价大涨14.3%,Keep在卫健委提出该计画次日股价大涨9.54%,歌礼制药同期股价涨幅达18.7%。
靠意志能瘦吗?是时候揭开“越减越肥”的真相了
5月24日,“那个为‘爱’减肥的少女走了”登上热搜第一,让很多网友唏嘘不已。因为患上神经性厌食症,这个只有15岁的女孩,近50天不吃东西,体重仅有24.8公斤,导致全身多器官衰竭而死。这起悲剧,也让大家对如何科学减肥有了更多思考。那么,天天嚷着减肥的你,真的了解肥胖的真相吗?你是在正确的减肥路上狂奔,还是正背道而驰“越减越肥”?
能不能瘦下来 还真不是意志能决定的
胖人天天节食运动,在减肥与反弹之间反反复复,想瘦瘦不了;瘦人暴饮暴食,依然皮包骨头,想胖却胖不起来……明明遵循“热量平衡”原则,为啥人和人之间差别这么大?这或许是身体在“捣乱”。
你的体重可能有一个“初始设置”。早在40多年前,科学家就发现,在自然状态下,人的体重会趋向于维持在一个稳定范围内,这个数值常被称为“体重调定点”,如果体重超出这个范围,身体就会想尽办法,启动各种代偿机制,直到重新变回去。
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孟化教授解释,所谓“调定点”,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节点,好比体温,被“调定点”控制在37℃左右,一旦超过或低于这个调定点,身体就会生病。
体重也有一个固定“调定点”,用来调节饥饿感与新陈代谢,让体重维持稳定。有些人的“调定点”天生就比别人高,即便在人工调节下(运动与节食),“调定点”仍然会跑偏跑高,导致身体再次“复胖”。
更不幸的是,“调定点”是条单行线,单纯依靠节食或药物干预,对“调定点”的改变收效甚微。刻意节食可能在短期内会见效,一旦恢复饮食方式,体重必然会反弹。
减肥时,体重逐渐低于“调定点”,身体察觉热量摄入明显减少,认为大事不妙,这样下去还不得瘦死?便立马分泌出一大堆饥饿激素,催你吃东西。
而增重时,体重慢慢超过“体重调定点”,身体发现摄入的热量达到一定限度,就会预警:再吃就要吐了哦!也就是说,有了“调定点”这个指挥棒,减肥不易,增肥也难。
不少人为了尽快瘦下来,长期不吃米面等主食。专家指出,低碳水饮食,是少吃精制碳水和含大量添加糖的加工食品,并不是不吃碳水。碳水严重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脑供能不足,出现老忘事、反应慢等“变笨”的情况,人也会变得情绪不稳、脱发严重。
长胖,或许是肠道内 “胖菌”太多了
说到肥胖诱因,遗传因素当然不可忽视。科学家目前已发现很多与肥胖相关的遗传位点,但基因突变需要一定时间,怎么可能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全世界人口范围的基因池会发生巨变,大家突然都变胖了?所以,从基因角度,或许并不能解释肥胖在全球的快速流行。
除了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导致的肥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呢?科学家发现,肠道细菌的变化,在肥胖发病机制中,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就是说,让你吃点东西就变胖的,很可能是肠道细菌在作怪。
瑞金医院科研人员对1500名BMI>30的胖子和1500名瘦子,两两配对后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发现,胖人肠道菌的数量和多样性,显著少于正常人。大量证据表明,细菌多样性降低,不仅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各种疾病比如炎症和癌症等,都有密切关系。
悲催的是,胖人的肠道细菌虽然总数少,但一些“催肥菌”可一点都不少,甚至还远高于常人。早在2013年,上海交大赵立平团队就发现,在肥胖人群肠道中,大量存在一种细菌——阴沟肠杆菌B29。这种细菌在一名体重高达350斤的患者体内,占细菌总量的30%左右。后来通过膳食调整,阴沟肠杆菌几乎检测不到时,这位患者的体重,不到半年就降了50公斤。
瑞金医院的科研人员,也发现了一种在健康人群中很普遍但在肥胖人群中欠缺的细菌——多形拟杆菌(简称BT菌),这种菌能降低饮食中的脂肪含量,延缓体重增长速率。
吃多容易变胖,大多是因为高脂食物可能正是部分“胖菌”的最爱。当肥胖细菌成为肠道优势菌时,你想吃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肚子里的细菌喜欢吃什么了。
研究还发现,经常熬夜或打破昼夜节律,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引起肥胖等各种代谢相关疾病。
“吃便便”就能躺瘦 你敢尝试吗
如果有一天,你胖到减肥无望,而我告诉你:想瘦,只要吃“便便”就行,你敢不敢?其实,所谓的“便便减肥”,并非真的去吃“便便”,而是“粪菌移植”,“吃”的也是“肠道菌群”。
一般肠道里会驻扎好几百种微生物,科学家把它们称为“肠道菌群”。这些菌群可归为两大类,一种是有害菌,一种是有益菌。
在2022年《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中,来自法国的科学家证明:肠道细菌与大脑之间会发生直接“对话”,神经元可以直接感知到细菌,并相应地调整食欲和体温控制。
“吃便便”其实是指“粪菌移植”,它是一项提取健康人的粪便,经过稀释和过滤,然后通过管道灌输或口服胶囊,移植到病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的科学技术。目前,在临床上,“粪菌移植”主要用于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此外,科学家发现,它对糖尿病、肥胖、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抑郁症、自闭症等均有疗效。
科学家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得到胖子菌群的小鼠长成了胖鼠鼠,而得到瘦子菌群的小鼠依然是瘦鼠鼠。不过,如果喂养高纤维、低脂肪的健康饮食,那么携带胖子菌群的鼠鼠并不会发胖,可见饮食在减肥过程中的重要性。
饿到崩溃? 如何打破反弹魔咒
“只有一个感觉:饿疯了,什么都想吃……”这是一位网友在尝试果蔬减肥法时的真实感受。而在恢复正常饮食后,他还是总想大吃一顿,“总觉得饿”。不再极端节食,为啥还会觉得那么饿?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宋青解释,这就涉及一个概念——瘦素,这是由脂肪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
瘦素主要作用于下丘脑,抑制食欲,告诉大脑,此时已处于热量满足状态,可以少吃或停止进食了。除了瘦素,胃分泌的饥饿素,也在饮食平衡系统中起着主要作用。
不过,高强度节食者,大多都会有“瘦素抵抗”,这意味着,他们会一直处于饥饿状态,难以抵挡高糖、高油食物的巨大诱惑。减肥者一旦扛不住,恢复饮食甚至暴饮暴食,结果可想而知。
有研究者对美国真人秀节目《超级减肥王》的14名参与者进行了6年追踪研究发现,这些曾经的“减肥王”在节目中减掉的体重,绝大部分又长了回来——6年后,14人里只有1人保住了减肥成果,其他人全部复胖,平均反弹七成,有些人甚至比参赛前更胖。
每天跑45分钟 甩掉一斤肉要多久
“管住嘴迈开腿”是减肥的不二法门,管不了吃,那运动总行吧。但天天泡健身房、跳减肥操,体重却纹丝不动的,仍大有人在。原来,身体有一个机制叫“能量补偿”,当你为了减肥,在跑步机上大汗淋漓,美滋滋地想要创造更大热量缺口时,你的身体却在想办法堵上热量漏洞。
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试验,320名成年女性,随机分配到运动组和无运动组(对照组)。运动组要求每周进行5次、每次45分钟的有氧训练,一年后发现,运动组平均减肥2公斤,也就是说,辛辛苦苦运动一年,掉了4斤肉,每三个月掉一斤。
不少人觉得,跑步一小时,差不多消耗700卡热量,跑步5小时,总消耗量就是3500卡,按照卡路里平衡理论,那就能消耗大约一斤脂肪,为啥事实却啪啪打脸?
真相在于,如果不改变饮食结构,你增加的运动量,只是消耗了多进食的卡路里,有时你还会吃更多,导致越运动越胖。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运动后补偿性进食”,所以,想减肥,你的目标其实不是超量运动,而是想办法少吃。
其次,运动消耗的卡路里,远低于想象。艰苦运动一小时,消耗的热量是500-600卡,而一个汉堡和一份炸鸡就超过800卡。那为啥有人真的通过运动瘦下来了?最关键的是,运动完后还能严格控制饮食,他们才是真正的“减肥达人”。
通常,经过3—6个月时间,新的“体重调定点”才能稳定下来,理想状态下,一年减重10公斤足矣。如果快速降低体重,就会打乱正常代谢步伐,遭受“报复”性反弹。专家强调,“减肥哪有什么神丹妙药,一步步来,长期坚持才是最大秘诀。”
来源: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