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病pdf(肥胖病人的饮食不包括( ))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 | 儿童肥胖症普遍存在,肥胖或造成长期影响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近日发表社论指出,儿童肥胖症一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随着新冠大流行和国家封锁,这一问题似乎更加严重,目前已经是一项不可否认的公共卫生危机。相比于拥有健康体重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儿童在成年之后更容易患肥胖症,并更容易在较年轻时就患上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非传染性疾病。
根据英国国家儿童体格测量计划的一份新报告[1],英国的儿童肥胖率在过去的一年里大幅上升。这是该计划实施15年以来的最高年增长率,突出了全世界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上升趋势。儿童肥胖症曾主要是高收入国家和社会的问题,但现在儿童肥胖症也在中低收入国家发生,且速度很快。2018年,全世界5岁以下超重儿童中几乎有一半生活在亚洲,四分之一生活在非洲[2]。2000—2018年,非洲儿童肥胖症人数占全球的比例增加了近45%。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儿童肥胖症一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随着新冠大流行和国家封锁,这一问题似乎更加严重,目前已经是一项不可否认的公共卫生危机。
相比于新冠大流行之前,学校关闭、外出受限、社交限制等封闭措施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更加趋于久坐不动。此外,美国的一项研究[3]报告,在新冠大流行期间,12-13岁儿童每天的娱乐性屏幕时间增加了近4小时。这些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影响可以在CDC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4]中看到,该报告指出,在大流行期间,美国2-19岁儿童和青少年的BMI增加率比大流行前几乎翻了一倍。而肥胖和超重也是严重新冠结局的风险因素,至少在成年人中是如此。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上的数据显示,BMI增加与因新冠进入ICU之间存在正相关[5]。
相比于拥有健康体重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儿童在成年之后更容易患肥胖症,并更容易在较年轻时就患上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非传染性疾病。在以后的生活中,患癌症、过早死亡和残疾的风险也会增加。最近的一项研究[6]发现,1976-2018年间,18-25岁成年人的平均BMI有所增加,而且全世界成年人的肥胖率增加了三倍[7],这表明肥胖的影响是长期存在的。为了预防潜在的短期和长期身心健康并发症,已经尝试和测试了一些药物和行为干预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已经推出了一个新的试点计划[8],15家专科诊所会提供个体化的饮食计划和心理健康治疗,以及来自不同专业团队的指导,旨在从整体上解决儿童肥胖问题。然而,分析和解决年轻人肥胖的生物、商业和政治决定因素也至关重要。跨国超加工食品和饮料公司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并通过积极和大量的营销助长了不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直到最近才有了部分监管政策,如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实施软饮料行业征税。尽管如此,不应低估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即规律的用餐时间结构和健康的氛围。
政府政策往往忽略了肥胖症患者的社会经济差异这一重要问题。尽管有糖税、禁止垃圾食品广告和许多鼓励健康饮食的宣传,但在英国,最贫困地区的儿童肥胖率比最富裕地区的儿童肥胖率高出一倍多。虽然可能是各种因素造成了这种情况,例如较贫困地区通常有更多的快餐店,但一些差异的根源可能在出生时就开始了。一些证据表明,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日后的肥胖风险,但是数据显示,相比于社会经济背景较好的母亲,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的可能性更小。新冠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食品不安全,这进而导致人们购买更便宜的包装和加工食品。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肥胖这样一个多方面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没有快速的解决办法。然而,如果我们不改变现状,即将发生大量由儿童超重和肥胖引起的终身健康并发症,即使目前还没有发生。END
参考文献:
[1] https://digital.nhs.uk/data-and-information/publications/statistical/national-child-measurement-programme/2020-21-school-year/age
[2] https://glopan.org/sites/default/files/ForesightReport.pdf
[3]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ediatrics/fullarticle/2785686
[4]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0/wr/mm7037a3.htm
[5]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a/article/PIIS2213-8587(21)00089-9/fulltext#seccestitle150
[6]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786516
[7] https://www.worldobesity.org/about/about-obesity/prevalence-of-obesity
[8] https://www.england.nhs.uk/2021/11/specialist-clinics/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不可忽略的“内脏脂肪”!青岛内分泌糖尿病专家科普“肥胖症”
半岛网1月12日讯胖被称为“百病之源”,很多患者因为“胖”导致患上肥胖症,十分苦恼。据青岛内分泌糖尿病专家介绍,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症患者沉积的脂肪按分布模式不同可分为皮下脂肪组织( SAT)和内脏脂肪组织(VAT)。一定量的内脏脂肪能对内脏器官起到支撑、稳定和保护的作用,一但过量则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
内脏脂肪影响健康
代谢性疾病和癌症来“找茬”
专家表示,内脏脂肪与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内脏脂肪沉积越多,越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痛风、骨质疏松等。
此外,内脏脂肪与某些癌症的发生相关,如结肠癌、绝经后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肾癌、胰腺癌、食管腺癌等 。已有研究指出,这种关联的存在可能与中心性肥胖人群代谢紊乱及脂肪因子分泌失调有关。
进行肝脏脂肪定量磁共振检查
助力判断内脏脂肪是否超标
如何判断内脏脂肪是否超标,可以通过腰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等指标进行简单自测。如需要更精准的检测,则需要进行核磁共振、超声、X 线等影像学的检查。
其中,核磁共振(肝脏脂肪定量磁共振检查)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对于肥胖患者或脂肪肝患者,我院主治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联合多学科提供诊疗方案,为患者进行肝脏脂肪定量磁共振检查,精确地了解患者体内脂肪的含量和分布情况,通过高精度的诊断,围绕运动、饮食、药物、手术等方面制定更有效的治疗计划。
图像中,可以看到肝脏的形态和结构清晰可见,不同程度的脂肪堆积在图像上也有明显的表现,测量的数值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即脂肪组织的氢质子占肝脏氢质子总和的百分比。伪彩图显示脂肪含量越高,颜色越红或越偏向暖色调;脂肪含量越低,颜色越蓝或越偏向冷色调。图像中肝脏局部(ROI)脂肪定量分数为41.7%。MRI-PDFF参考值:正常脂肪定量分数 ≤5%,轻度脂肪肝5%——10%,中度脂肪肝10%——25%,重度脂肪肝>25% 。
基于肝脏脂肪定量磁共振检查,为进一步探索个体脂肪在身体局部的精细分布模式提供了研究基础,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解析个体脂肪在内脏(VAT)、腹部皮下(ASAT)和臀股部(GFAT)的精细分布模式,对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结肠癌、绝经后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肾癌、胰腺癌、食管腺癌等)的诊疗研究及减肥和手术评估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人越来越胖了,国家都看不下去了……
体重超标,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与2002年的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长。更令人惊心的是,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已经达到11.1%和7.9%,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控制住中国人群体重增加的势头。今年两会期间,体重管理这一话题也再次引起热议。
关于体重管理,你或许还有很多不了解的,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些内容与你分享。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体重超标 | 图虫创意
“三知一管”是什么?要知道啥、管理啥?
体重管理方案里有一个重要概念,叫“三知一管”。具体来说,“三知”指知晓健康体重标准、知晓自身体重变化、知晓体重管理方法,“一管”指科学管理自身体重。
知晓健康体重标准,是管理体重的前提。目前衡量超重和肥胖程度最常用的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它的计算方式是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对于我国成年人来说,BMI(单位kg/m2)的参考值如下——
过轻:<18.5
标准:18.5~23.9
超重:24.0~27.9
肥胖:≥28.0
儿童青少年的BMI判断标准较为复杂,跟年龄、性别都有关系(如想了解见后文)。
不过BMI不能区分身体成分的组成(是肌肉还是脂肪)以及分布。脂肪在腹部蓄积过多形成的中心型肥胖,可根据腰围直接判定。在中国,成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可视为中心型肥胖。
成人中心型肥胖腰围判断标准丨参考文献[2]
知晓体重变化,也是管理体重的重要一环。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定期、定时称重,了解自己的体重变化,并以此调整生活方式。由于饮食、排便等影响,体重在一天当中有自然波动,所以体重记录更建议以周或者月为频率。
在减重速度方面,对于大多数超重或轻度肥胖者(24.0≤BMI<32.5),初始时每周减重约0.5~1千克为宜,每月减轻2~4千克,6个月内减轻当前体重的5%~15%并维持;对于中、重度肥胖者(BMI≥32.5),建议设立周、月目标,定期评估,按减轻现体重的5%、10%、15%划分阶段性减重目标,周期为3至6个月。
除了自我监测外,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也是重要的体重管理方法。合理膳食方面,需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科学运动方面,可以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及2~3次抗阻训练(更多关于运动的内容见后文)。此外,减少久坐、保证充足睡眠等也是科学管理体重的重要环节。
管理体重的方法有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减少久坐、保证充足睡眠等 | 图虫创意
“三减三健”,减少油盐糖实现健康体重
方案中提到,为了提高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将倡导“三减三健”等健康理念。“三减三健”是指通过“减盐、减油、减糖”实现“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食盐摄入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增加胃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推荐健康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过多脂肪摄入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推荐健康成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25~30克。
糖增加龋齿、超重、肥胖、糖尿病等疾病患病风险,推荐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占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
“万步有约”、每天2小时,运动量需要这么大吗?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运动的总原则是 “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
对于体重正常的健康成人,推荐每周至少进行5天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及2~3次抗阻训练(力量训练),并将身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
超重肥胖人群的运动应以减脂为主要目标、维持瘦体重为次要目标。推荐通过长时间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减脂,每周运动5~7天,从小量逐渐增至每周250分钟。结合抗阻运动有助于同时维持瘦体重。
体重过低的人群,应以增肌为主要目标进行抗阻运动。
运动原则及干预方案 | 参考文献[2]
学龄儿童青少年(6~17岁)需要的运动量更大,建议校内和校外每日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中等至较高强度的运动。
在医生的准许下,推荐孕妇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包括有氧和阻抗的中等强度运动。根据个体情况循序渐进,避免有身体接触、增加摔倒风险和胎儿伤害的运动。
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推荐老年人进行规律活动,每周至少进行3次平衡能力锻炼和预防跌倒能力的活动,适量进行增加肌肉的训练,预防少肌症。
各类人群都需要遵循合理的运动流程和科学的锻炼方案,避免损伤。存在运动风险的人群应适当降低运动强度、缩短每次运动时长、增加运动频率,必要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
6~18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强度分级 | 参考文献[2]
肥胖症,是可以去医院诊疗的
肥胖不只是“身材走形”,它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近年来,肥胖症的诊疗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体系,有需求的人可以去医院营养科、内分泌科等寻求专业帮助。
去医院后,医生会通过测量BMI、腰围、体脂率等指标判断肥胖程度,还会进行一系列检查,如血糖、血脂、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并结合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寻找肥胖的潜在原因。
在诊断明确后,医生会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目前,肥胖症的治疗手段多样,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前面说过的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的肥胖患者,药物治疗也是一个选择。近年来,随着医学进步,多种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如GLP-1受体激动剂等。对于重度肥胖患者,减重手术可能是一个选择,不过手术适应证严格,需经过多学科团队评估后决定。
此外,很多肥胖患者可能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或者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医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善饮食行为。
总之,肥胖症是一种可以去医院诊疗的疾病。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为肥胖所困扰,可以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医生可以帮助你科学减重 | 图虫创意
读懂营养成分表,更有利于能量控制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在“预包装食品”上附上营养标签。所谓的预包装食品,可以简单理解为包装完整、有准确重量或体积并且消费者可以直接购买的食品,你能在超市里买到的薯片、可乐、方便面等都属于这类。
营养标签的核心之一,是营养成分表。按照规定,营养成分表里需要标明能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含量、营养素参考值(NRV%)。
营养成分表中间一列的营养素含量,通常是每100克、100毫升或是每份食品可食用部分所含的对应营养素含量。而要理解最右列的营养素参考值(NRV%),可以来看下面这张图。
营养成分表丨cn-healthcare.com
健康成年人每日建议摄入能量一般在2000千卡(约8360千焦)左右。上图中,每100克食物中含有2505千焦,刚好占建议量的30%,这就是NRV%的含义。如果整袋食品有250克,当你吃完它时,你就达到了今日能量建议摄入量的30%*2.5=75%。
对于有减重需求的人来说,减少能量摄入是重要一环,能读懂营养标签有利于总体的能量控制。根据能量需要量,建议每日减少500~1000千卡或减少30%的总能量摄入,同时保持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均衡摄入(供能占比分别为50%~60%、20%~30%、15%~20%)。
超重肥胖“一减两增”,减肥信心也要增强
在学生的体重管理中,方案提到帮助超重肥胖学生做到“一减两增,一调两测”,也就是减少进食量、增加身体活动、增强减肥信心,调整饮食结构、测量体重、测量腰围。
其中,饮食和运动对减重的作用,前面已经写到了,7~18岁学生的体重判定标准见下表。
剩下的“增强减肥信心”,是经常被人们忽略的。每个人减重时都会遇到很多阻碍,超重肥胖不仅受饮食和身体活动水平影响,也与遗传、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改变等有关。减重成功后,体重还有可能再次增加。
因此,减重的人需要充足信心来支持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重者可以从营养科、内分泌科等诊疗中,获得合理的减重计划和医生的支持,也可以在学校、公司和家人的支持下,通过认知重建、情绪管理等获得信心。如果发现存在难以抑制对食物的渴望、短时间进食大量食物,伴随停不下来的失控感等情况,建议求助精神心理专业人员。
7~18岁儿童青少年BMI界值|参考文献[2]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控制住中国人群体重增加的势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三年的时间足够让我们控制住体重,但更重要的是由此养成并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医疗应急司. 关于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卫医急发〔2024〕21号
http://www.nhc.gov.cn/ylyjs/pqt/202406/b4f7141179504bd69d7a18db6d877f47.shtml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 国卫办医急函〔2024〕469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一图了解“三减三健”》之“三减”篇
http://www.nhc.gov.cn/wjw/zcjd/201809/03f516c0b32b4312a467b5094651cde7.s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一图了解“三减三健”》之“三健”篇
http://www.nhc.gov.cn/wjw/zcjd/201809/66037ac12cc44b3388d95682ef341e0e.shtml
[5]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pdf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10/content_6981734.htm
作者:代天医、黎小球
编辑:odette
封面图原图:《千与千寻》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