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肥胖的意见(对于肥胖个体,请为其提出简单的健康建议)
肥胖对骨健康的影响,详解都在这里!
骨质疏松、关节损伤、脆性骨折、关节突出、O型腿、活动障碍……有多少骨科疾病与肥胖有关,你知道吗?肥胖是怎样对骨健康造成危害的?肥胖人群应该怎样科学运动,正确减肥,减少对骨骼系统的伤害?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矫形外科学科带头人王江宁教授做客“健康大家谈”直播间,围绕肥胖与骨健康的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说说肥胖与骨健康
01
怎样理解骨健康?
王江宁教授:实际上,骨健康不是医学术语,它是老百姓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骨健康。首先,人体的206块骨头是不是畸形,是不是出现了疼痛等症状?第二,和骨相连接的韧带,比如说膝关节的侧副韧带是不是松弛了?第三,和骨相连,为人体运动提供动力来源的肌肉和肌腱,是不是健康?平时正常活动时有没有疼痛?如果正常活动时感受到疼痛,可能就是骨关节系统出现了异常。另外,也要警惕骨质疏松。比如骨头拍片检查是正常的,但是人体有疼痛的症状,这可能就是骨质疏松的表现。
检查骨骼系统的健康状况,医学上有多种手段。第一,可以用X线、CT来查骨头。第二,可以查骨密度。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第三,可以通过核磁检查关节。核磁检查可以看到关节的软骨以及周围韧带的损伤情况。通过以上几种手段,我们可以评价骨头和相关的韧带、肌肉、肌腱是否正常。
整体上来讲,当人体的骨头、韧带、关节等整体的骨骼系统处于健康水平时,就可以称为骨健康。比如人们平时运动时没有异常,骨头没有畸形等。如果骨密度降低,就会有骨质疏松,甚至是脆性骨折的情况。所谓脆性骨折,指轻微活动或日常生活受力,即可发生的骨折。
02
肥胖的人群可能会遇到哪些骨科疾病?
王江宁教授:肥胖对骨健康的影响是从关节磨损开始。
从关节活动来讲,轻度的关节损伤可能表现为走路有轻微的疼痛,中度的关节损伤多有韧带松弛,关节疼痛,膝关节增生等。重度的关节损伤,多是关节软骨遭到破坏,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疼痛得几乎不能走路,带来人体劳动力的丧失。如果出现重度关节损伤的情况,就需要置换人工关节。
在体重的压迫下,肥胖人群的关节容易出现损伤。首先,骨关节损伤会引起疼痛。如果把关节理解为一个轴承系统,体重越大,轴承系统的磨损也就越大。当关节磨损到一定程度,比如软骨部分被磨掉时,人体肯定会感到非常疼痛。其次,关节磨损也会引起骨质增生、骨刺、韧带松弛等问题,影响病人的正常行走能力。骨刺压迫神经后,会引起上肢疼、手疼,然后麻,甚至下肢一侧或两侧的腿疼等。椎体因为体重受损的道理也是如此。比如椎间盘突出后,压迫周围的神经,导致病人一走路就疼痛。
另一方面,肥胖人群运动时,对关节的磨损也会加大,甚至出现O型腿。西方人由于体重因素出现O型腿的情况就比较多。O型腿想要变直,难免要经过手术截骨,但这种手术效果有时间限制。假如维持10年或者20年以后不行了,就需要进行全髋或者全膝关节的置换手术。
有些骨质疏松的肥胖病人,没有外伤也会出现骨折,比如可能稍微弯弯腰,就出现压缩性骨折。除了骨质疏松、骨折等,肥胖人群可能也会有呼吸道的问题,锻炼时喘气困难,以至于越胖就越不锻炼,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外伤、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也会对关节、肌肉等造成影响,影响骨骼系统的健康。
我遇到过一位250多公斤的病人,伴随多个骨科疾病,甚至有多次骨折,踝关节扭伤,尤其是韧带的损伤最常见。当韧带损伤甚至韧带断裂以后,就需要打石膏固定,而且韧带损伤以后就容易松弛,如果再经常扭动,就容易引起外伤,骨性关节炎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同时,出现髋关节、骨坏死的概率也非常大。因为股骨头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股骨头缺血、塌陷,出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情况。
异常疼痛、关节突出等要警惕
03
对于老年人、儿童青少年这些特殊人群,如果肥胖的话,会不会带来一些骨健康的问题?
王江宁教授:老年人因为年龄的原因,骨密度逐渐降低,往往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如果叠加肥胖,即使没有外伤,可能也会引起压缩性骨折。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肥胖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引起骨骺滑脱,O型腿或者K型腿等。首先,青少年骨骺长得不是很结实,体重增加以后可能会出现骨骺脱位的情况。其次,青少年的骨头不是很硬,长时间走路加上肥胖,一旦引起骨头歪斜,孩子出现O型腿或者K型腿的几率就比较大。
04
肥胖的人群身体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骨骼系统受到了损伤?
王江宁教授:疼痛和活动障碍是骨骼系统损伤的典型症状。对于肥胖的人来说,如果有长久的身体部位疼痛,或者走路久了腿疼,需要尽快蹲下缓解的情况,可以尽早检查,预防早期的关节损伤,半月板撕裂,早期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甚至是关节软骨的病变等。
此外,骨关节突出(正常的骨头突然鼓出来),走路时腿的形状发生变化等,这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找专科医生来诊断。
糖尿病足也是肥胖对骨健康的一大危害。过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的概率较大,严重时病人会面临截肢的危险。我遇到过一个糖尿病足患者,37岁,115公斤,重度肥胖,糖尿病伴随血管堵塞,下肢溃烂,肾功能损伤,甚至糖尿病引起一侧眼睛失明。
这位病人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整日睡在床上,脚部因为糖尿病足烂掉了约1/3。我们团队多方研究,通过膝关节的介入手术和小腿外侧的腓肠神经皮瓣手术,才避免了病人的截肢。经过两个多月的恢复,病人也能够下地走路了。对于这类患者,要特别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合理饮食,注意锻炼。
科学运动和减肥
减少肥胖对骨骼系统的伤害
05
对于肥胖人群来说,怎样合理运动,预防骨关节的损伤?
王江宁教授:预防骨关节的损伤,是不是肥胖的人就不能去运动?当然不是,肥胖人群完全可以运动,但要把握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尽量选择不负重的运动方式,不做激烈的运动,运动强度要比正常人最低减少4%。
比如,尽量不要做跑步等运动,特别有斜坡的时候跑步,这对关节的损害非常大。可以尝试上肢的运动,比如拉力器等。滑雪的运动也是可行的,但不要像运动员那样做大坡度的回旋式的动作。
游泳是我们提倡肥胖人群尝试的运动。游泳不仅拼耐力,拼肺活量,而且它不是负重的锻炼,关节不会受到压力。同时各个肢体的运动,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脚部、腹肌等的运动都非常好。
对于糖尿病足,或者怀孕、骨折等卧床休养的肥胖人群,可以做上肢和抬腿运动,甚至可以用肺部去做呼吸运动。比如躺在床上吹球,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肺的排痰功能,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可能性。
06
肥胖人群节食暴瘦,会不会对骨健康带来影响?
王江宁教授:我们不主张突然间暴瘦。如果通过低碳饮食(碳水供能占比在45%以下)的方式减肥,摄入碳水占比低于正常的标准,尤其是低于25%就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反倒会引起或者加重骨质疏松。而管住嘴,迈开腿,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的科学减肥方式,对骨健康没有太大的损害。
总体上来讲,减少肥胖对骨骼系统的伤害,肥胖人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营养均衡,降低体重。
第二,常做体检,警惕身体的突然疼痛。体检不仅能看出体重的变化,还可以通过x光片、核磁等,查看骨密度值,关节受损等状况。
第三,经常锻炼。管住嘴,迈开腿,是我们维系骨健康的最基本要求。
第四,科学减肥,找到适合自己的减肥方式。对于减肥的年轻人来说,合理补充营养和体育锻炼都不能少。对于上了年纪的肥胖朋友来说,运动所带来的减肥效果并不明显,而早饭和午饭吃好,晚饭少吃或者不吃,减肥的效果会更立竿见影。
辟谣常见的骨骼系统问题
07
冬天骨头会变脆,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王江宁教授:医学上没有“骨头变脆”这个概念,到了冬天骨头就变脆了,其实是一则谣言。
有人误认为冬天骨头会变脆,多是进入了惯性思维的误区:一提到骨折,除了跌倒或击打的外因,很多人就会认为与骨头太脆、缺钙等因素相关,所以中老年人冬季骨折频发时,人们习惯性地就认为,到了冬季骨头就变脆了。
还有人给这种说法添加了看似合理的解释,认为由于冬天过于寒冷,人们出门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以至于缺乏足够的日晒时间,进而引起体内钙、磷失常,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也就是使骨头变脆了。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人体若要出现骨质疏松,需要一个长时间渐变的过程,不会仅仅因为冬天出门活动减少、日晒时间不足而导致。冬季因出门活动时间减少导致的钙流失问题,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三个季节在外活动弥补回来。
冬天骨折高发,多是因为冬天地面变硬、易滑以及人们穿着过于厚重、行动过于笨拙易摔倒所致,跟所谓的“骨头变脆”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08
孩子做不了坐位体前屈的动作,是骨骼发育的问题吗?
王江宁教授:不一定。体前屈是测量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学生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人的四肢的长度是有比例的,立位或坐位体前屈成绩较差,不是腿长胳膊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躯干、腰、髋关节的韧带、肌肉的伸展性差引起的。
(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医者名片
王江宁,北京世纪坛医院矫形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现任国际医学保肢协会副主席,国际医学保肢协会中国区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防治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全国主任委员,教育部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行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卫健委批准的全国唯一糖尿病足知名专家团队首席专家,是中国治疗糖尿病足、褥疮及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急慢性骨髓炎的顶级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健康大家谈”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健康科普知识,2020年初,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向社会公布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为动员专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形成系列品牌,专家库管理办公室将开展“健康大家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由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具体实施,力争聚合国家级专家资源,打造精品科普栏目,并通过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矩阵进行推广,扩大权威科普内容传播。
策划:方彤
文字:李君
编辑:李君
肥胖与否不能只看BMI!减重先避开这些误区
刚刚过去的春节,你的腰间有没有长出新的“年轮”?
在上海,超重肥胖的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比例已经超过四成。公众对“如何减肥”的讨论很热烈,然而,多胖才叫胖?如何减肥更科学?记者邀请内分泌代谢、饮食营养和运动领域的专家和业内人士,全方位解读“减肥”这件事。
如何准确定义肥胖?
参与讨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曜影医疗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 曲伸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报告说,判断肥胖是否为疾病不能只依赖传统的BMI计算,还需在测量体脂、腰围等指标的基础上,评估个体的客观疾病体征与症状。
BMI定义肥胖的标准 来源/新闻截图
根据《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BMI达到24且低于28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为肥胖。“用BMI定义肥胖是长期以来的金标准,即以体重来判断肥胖。但是随着对肥胖认识的不断更新,用BMI诊断肥胖已满足不了临床的需求。从医学的角度,BMI也代表不了一个肥胖患者的健康水平。”曲伸说。
去年7月,中华内分泌学会发布的权威指南已对肥胖有明确的定义:即肥胖症是源于脂肪组织的脂肪过多及分布异常导致的慢性、进展性、可复发的疾病。
曲伸在门诊
曲伸解释,全球专家对肥胖的定义达成了一致意见,也就是除了关注体重的增加,更要关注对生活能力的影响和其他器官的损害,需要判断肥胖的轻重或是否需要医学干预,即临床前期和临床肥胖。肥胖前期要以预防为主;临床肥胖要积极治疗。
这次的柳叶刀报告诞生了新概念叫“临床肥胖”,除了要看体脂率,还要评估一些医学指标。肥胖对全身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曲伸认为,最终解决肥胖需从病因出发,肥胖要分型、分类、分层次治疗。
曲伸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基于代谢的肥胖分类,即把肥胖分为红黄黑白四种类型,主要根据患者的皮肤表型(如黑棘皮、紫纹、多血质、弹性、光泽及萎黄)和代谢特点(如甲减、下丘脑垂体功能、性腺功能异常、“三高”等)来进行个体化治疗。2021年,团队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提出了AI辅助的肥胖分类,把中国人群的肥胖分成了高代谢胰岛素抵抗、高代谢高尿酸、低代谢、正常代谢四类肥胖,给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一名年轻女性正在曲伸的门诊咨询 来源/受访者供图
曲伸认为,评估一个肥胖患者,在医学上要关注其脂肪含量,脂肪分布和脂肪组织功能是否正常。除了BMI,医学上把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及是否“三高”等都纳入了肥胖的诊断和判断肥胖是否致病的主要指标。
但“腰围”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指标,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来判断肥胖是否需要干预和治疗。不过,中国人群也可以参考这个标准,即女性超过85cm,男性超过90cm,腰臀比超过1,腰高比超过0.5,就建议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以及主动到医院去评估了。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病,它和饮食、遗传、性别、种族及身体各器官功能、炎症、菌群失调、大脑功能密切相关。治疗肥胖症必须依靠医学的帮助,包括健康饮食、合理运动、药物辅助等,必要时对重度肥胖还需要手术治疗,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长期体重稳定的目的。
在体重管理之路上,曲伸强调,体重不是判断是否健康的唯一指标,甚至不是主要指标。减肥,从来都不是秤上那个数字变小了就算成功,而是要养成一些能坚持下去的好习惯。
“要解除公众对肥胖症的错误认识和医学治疗的误区任重道远。不过,现在大家的认识也越来越科学,从减肥到减重、从减重到体重管理的过渡,都是科学认识的进步。”曲伸说。
你的减肥餐合理吗?
参与讨论: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 吴江
29岁的秦小姐(化名)试过跳操、节食、药物,不管什么方法,停下来就反弹,始终处在减肥-复胖-减肥-复胖的循环中,十分痛苦,想要有一份可以长期执行的营养饮食清单。
45岁的张女士对自己下了狠心,一天只吃一顿餐,体重下来了,头发也大把大把脱落,营养失衡的她身心俱疲。
华东该医院营养科吴江主任遇到了不少在“减重”之路上栽跟头的患者。她说,生活方式治疗是减重的第一线治疗,其中很大部分跟吃有关。营养科作为多学科管理的团队成员,提供科学营养指导,联合内分泌、减重代谢外科、康复医学等开展全程管理。
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吴江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首先要明白,突击式减肥的人绝大多数会反弹,肉去得快回来得更快!反复减肥,也称为体重循环(weight cycling),比如戒断碳水的人,通常认为只要少吃淀粉和糖,不吃饭不吃甜食,随便吃蔬菜和肉类,就可以减肥。很多人体验了短期的“成功”,然而只要重新开始吃主食,体重就会一路反弹。
减肥成功且能够维持的人都做到对了什么?吴江说,答案是:坚持,使之成为日常。有患者在调整饮食方案3-4个月后,口味完全改变,减重初期需要“忍受”的饮食变成日常的可口饮食,因此可以长期坚持,而并非控制或忍受,心态是不一样的。
健康减重,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饮食、运动和心理调适,缺一不可。在营养科,通常不提供固定菜谱,固定菜谱并不适合所有人。吴江说,一份个性、可行的饮食指导,会从体重、腰围、体成分、营养素评估、饮食习惯、遗传背景等综合考虑。
吴江主任介绍营养摄入要点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通常,减肥餐的核心原则包括三点,一是减少能量摄入,包括制造能量缺口,也就是“吃进去的能量不够用”,而实现这一点,要么少吃,要么多动,要么少吃 多动;二是保证优质营养素摄入,如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减少饥饿感;三是适量的糖盐摄入,优化代谢。
吴江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对于“减重、减肥、减脂”是不太清楚的。减重是指体重下降,可能包含水分、肌肉和脂肪;减脂是减少体脂肪的重量和比例,需结合饮食与抗阻训练。通常说的“减肥”是一个通俗的叫法,现在更强调“体重管理”。合理的减重速度,是每周减重0.5-1kg;并通过食用优质蛋白以及增加抗阻运动,来减少肌肉流失。
现代人对于健康、营养、饮食的关注度明显增加,但也有不少矫枉过正或以偏概全的现象:有患者迷信“超级食物”,听到宣传藜麦好,就只吃藜麦,其他主食不吃;有患者对健康食物存在偏见,听说“全谷物好”,片面理解为“只有全谷物好”,只吃杂粮;有患者认为“主食=发胖”,就不碰碳水;还有患者盲目跟风饮食法,如无专业人员指导的生酮饮食、七日瘦身汤、过午不食等。营养学有一句话:没有垃圾食物,只有垃圾吃法。有些饮食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才能进行,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尝试。
近年来,药物最近一直是减重的热点讨论话题,吴江指出,药物减肥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因明显食欲抑制导致进食量明显减少,进而可能导致如蛋白质、微营养素等的缺乏。使用减重药物,应当和营养方案联合,同时要加强定期监测。
什么运动适合自己?
参与讨论: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爱活力”负责人朱娴
此前,有网友打趣“只有辞职才能成功减肥”,获得上万点赞认同。为何大部分人都认为工作会成为减肥的绊脚石?如何将体重管理贯穿到职场人群的日常生活中?
“爱活力”运动医学中心教练指导大家热身 来源/受访者供图
深耕企业健康领域12年的“爱活力”发现,久坐不动、饮食不当、睡眠不足恰恰是让职场人一次次瘦身失败的根源。一方面,职场人群每天久坐达8到10小时,随着年龄增加,能量的消耗降低,成为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职场人群每天的饮食分配不均衡,早餐往往缺少足够蔬菜的摄入,午餐、晚餐以外卖、聚餐、应酬为主,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饮食不当导致营养不均衡,并且热量过高,也是“难瘦”的原因之一。此外,工作压力、加班熬夜引起的长期睡眠不足,可能打破“昼夜节律”降低基础代谢率,增加饥饿感,激发“应激性进食”。
通过饮食这一个变量实现成功瘦身,事实上非常容易反弹。朱娴提醒,职场人群应科学、合理利用饮食、运动等变量,避免相关的错误认识、及时纠正行为,同时改善睡眠、管理压力提高脂肪代谢和食欲控制。
在做体重管理的时候,应该更要关注下降的脂肪,看体脂率是否下降。减重的目标是要减脂肪,保住“瘦体重”。所谓“瘦体重”就是指除去脂肪组织后,身体的“非脂肪”成分。瘦体重是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关键因素,肌肉含量越高,身体消耗的热量越多。当然,过量运动可能导致肌肉疲劳、代谢紊乱和运动伤害。科学合理的运动频率和强度才能长期坚持,每周3至5次中等强度运动为宜。
在决定瘦身塑性前,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大基数还是小基数人群?不同人群减重的难易程度和干预顺序有何不同?朱娴介绍,大基数以减脂肪为主,同时尽量保证肌肉总量,适当降低;小基数一般建议在减脂的同时增肌。
在“爱活力”运动医学中心参与训练中的职场人群 来源/受访者供图
具体来说,大基数人群(BMI大于23.9的超重人群)需要降低体重为主,在这个过程当中,以降低脂肪为主,也由于体重基数比较大,在此过程当中或许存在肌肉的少量流失。对于这类大基数人群,建议每周进行4次有氧运动、2次力量训练。最高效且安全的有氧运动就是快走,保持中等强度20至30分钟即可,此时的力量训练更多的是起到辅助的效果。大基数人群有意识加强核心力量,可以更好地提高有氧的效率。
小基数人群(BMI小于23.9的健康体重人群)尽可能在维持体重少量下降的情况下,做到肌肉含量增加、体脂率下降。建议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3次力量训练,有氧的同时可以更多地调动脂肪燃烧去提供能量。而3次的力量是需要针对全身的大肌肉群去训练,避免在过程当中肌肉过度的流失。同时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线条变得更好,达到塑形的效果。
栏目编辑:郜阳 题图来源:受访者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 特约通讯员 吉双琦
肥胖与否不能只看BMI!减重先避开这些误区
刚刚过去的春节,你的腰间有没有长出新的“年轮”?
在上海,超重肥胖的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比例已经超过四成。公众对“如何减肥”的讨论很热烈,然而,多胖才叫胖?如何减肥更科学?记者邀请内分泌代谢、饮食营养和运动领域的专家和业内人士,全方位解读“减肥”这件事。
如何准确定义肥胖?
参与讨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曜影医疗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 曲伸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报告说,判断肥胖是否为疾病不能只依赖传统的BMI计算,还需在测量体脂、腰围等指标的基础上,评估个体的客观疾病体征与症状。
BMI定义肥胖的标准 来源/新闻截图
根据《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BMI达到24且低于28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为肥胖。“用BMI定义肥胖是长期以来的金标准,即以体重来判断肥胖。但是随着对肥胖认识的不断更新,用BMI诊断肥胖已满足不了临床的需求。从医学的角度,BMI也代表不了一个肥胖患者的健康水平。”曲伸说。
去年7月,中华内分泌学会发布的权威指南已对肥胖有明确的定义:即肥胖症是源于脂肪组织的脂肪过多及分布异常导致的慢性、进展性、可复发的疾病。
曲伸在门诊
曲伸解释,全球专家对肥胖的定义达成了一致意见,也就是除了关注体重的增加,更要关注对生活能力的影响和其他器官的损害,需要判断肥胖的轻重或是否需要医学干预,即临床前期和临床肥胖。肥胖前期要以预防为主;临床肥胖要积极治疗。
这次的柳叶刀报告诞生了新概念叫“临床肥胖”,除了要看体脂率,还要评估一些医学指标。肥胖对全身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曲伸认为,最终解决肥胖需从病因出发,肥胖要分型、分类、分层次治疗。
曲伸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基于代谢的肥胖分类,即把肥胖分为红黄黑白四种类型,主要根据患者的皮肤表型(如黑棘皮、紫纹、多血质、弹性、光泽及萎黄)和代谢特点(如甲减、下丘脑垂体功能、性腺功能异常、“三高”等)来进行个体化治疗。2021年,团队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提出了AI辅助的肥胖分类,把中国人群的肥胖分成了高代谢胰岛素抵抗、高代谢高尿酸、低代谢、正常代谢四类肥胖,给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一名年轻女性正在曲伸的门诊咨询 来源/受访者供图
曲伸认为,评估一个肥胖患者,在医学上要关注其脂肪含量,脂肪分布和脂肪组织功能是否正常。除了BMI,医学上把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及是否“三高”等都纳入了肥胖的诊断和判断肥胖是否致病的主要指标。
但“腰围”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指标,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来判断肥胖是否需要干预和治疗。不过,中国人群也可以参考这个标准,即女性超过85cm,男性超过90cm,腰臀比超过1,腰高比超过0.5,就建议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以及主动到医院去评估了。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病,它和饮食、遗传、性别、种族及身体各器官功能、炎症、菌群失调、大脑功能密切相关。治疗肥胖症必须依靠医学的帮助,包括健康饮食、合理运动、药物辅助等,必要时对重度肥胖还需要手术治疗,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长期体重稳定的目的。
在体重管理之路上,曲伸强调,体重不是判断是否健康的唯一指标,甚至不是主要指标。减肥,从来都不是秤上那个数字变小了就算成功,而是要养成一些能坚持下去的好习惯。
“要解除公众对肥胖症的错误认识和医学治疗的误区任重道远。不过,现在大家的认识也越来越科学,从减肥到减重、从减重到体重管理的过渡,都是科学认识的进步。”曲伸说。
你的减肥餐合理吗?
参与讨论: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 吴江
29岁的秦小姐(化名)试过跳操、节食、药物,不管什么方法,停下来就反弹,始终处在减肥-复胖-减肥-复胖的循环中,十分痛苦,想要有一份可以长期执行的营养饮食清单。
45岁的张女士对自己下了狠心,一天只吃一顿餐,体重下来了,头发也大把大把脱落,营养失衡的她身心俱疲。
华东该医院营养科吴江主任遇到了不少在“减重”之路上栽跟头的患者。她说,生活方式治疗是减重的第一线治疗,其中很大部分跟吃有关。营养科作为多学科管理的团队成员,提供科学营养指导,联合内分泌、减重代谢外科、康复医学等开展全程管理。
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吴江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首先要明白,突击式减肥的人绝大多数会反弹,肉去得快回来得更快!反复减肥,也称为体重循环(weight cycling),比如戒断碳水的人,通常认为只要少吃淀粉和糖,不吃饭不吃甜食,随便吃蔬菜和肉类,就可以减肥。很多人体验了短期的“成功”,然而只要重新开始吃主食,体重就会一路反弹。
减肥成功且能够维持的人都做到对了什么?吴江说,答案是:坚持,使之成为日常。有患者在调整饮食方案3-4个月后,口味完全改变,减重初期需要“忍受”的饮食变成日常的可口饮食,因此可以长期坚持,而并非控制或忍受,心态是不一样的。
健康减重,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饮食、运动和心理调适,缺一不可。在营养科,通常不提供固定菜谱,固定菜谱并不适合所有人。吴江说,一份个性、可行的饮食指导,会从体重、腰围、体成分、营养素评估、饮食习惯、遗传背景等综合考虑。
吴江主任介绍营养摄入要点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通常,减肥餐的核心原则包括三点,一是减少能量摄入,包括制造能量缺口,也就是“吃进去的能量不够用”,而实现这一点,要么少吃,要么多动,要么少吃 多动;二是保证优质营养素摄入,如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减少饥饿感;三是适量的糖盐摄入,优化代谢。
吴江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对于“减重、减肥、减脂”是不太清楚的。减重是指体重下降,可能包含水分、肌肉和脂肪;减脂是减少体脂肪的重量和比例,需结合饮食与抗阻训练。通常说的“减肥”是一个通俗的叫法,现在更强调“体重管理”。合理的减重速度,是每周减重0.5-1kg;并通过食用优质蛋白以及增加抗阻运动,来减少肌肉流失。
现代人对于健康、营养、饮食的关注度明显增加,但也有不少矫枉过正或以偏概全的现象:有患者迷信“超级食物”,听到宣传藜麦好,就只吃藜麦,其他主食不吃;有患者对健康食物存在偏见,听说“全谷物好”,片面理解为“只有全谷物好”,只吃杂粮;有患者认为“主食=发胖”,就不碰碳水;还有患者盲目跟风饮食法,如无专业人员指导的生酮饮食、七日瘦身汤、过午不食等。营养学有一句话:没有垃圾食物,只有垃圾吃法。有些饮食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才能进行,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尝试。
近年来,药物最近一直是减重的热点讨论话题,吴江指出,药物减肥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因明显食欲抑制导致进食量明显减少,进而可能导致如蛋白质、微营养素等的缺乏。使用减重药物,应当和营养方案联合,同时要加强定期监测。
什么运动适合自己?
参与讨论: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爱活力”负责人朱娴
此前,有网友打趣“只有辞职才能成功减肥”,获得上万点赞认同。为何大部分人都认为工作会成为减肥的绊脚石?如何将体重管理贯穿到职场人群的日常生活中?
“爱活力”运动医学中心教练指导大家热身 来源/受访者供图
深耕企业健康领域12年的“爱活力”发现,久坐不动、饮食不当、睡眠不足恰恰是让职场人一次次瘦身失败的根源。一方面,职场人群每天久坐达8到10小时,随着年龄增加,能量的消耗降低,成为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职场人群每天的饮食分配不均衡,早餐往往缺少足够蔬菜的摄入,午餐、晚餐以外卖、聚餐、应酬为主,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饮食不当导致营养不均衡,并且热量过高,也是“难瘦”的原因之一。此外,工作压力、加班熬夜引起的长期睡眠不足,可能打破“昼夜节律”降低基础代谢率,增加饥饿感,激发“应激性进食”。
通过饮食这一个变量实现成功瘦身,事实上非常容易反弹。朱娴提醒,职场人群应科学、合理利用饮食、运动等变量,避免相关的错误认识、及时纠正行为,同时改善睡眠、管理压力提高脂肪代谢和食欲控制。
在做体重管理的时候,应该更要关注下降的脂肪,看体脂率是否下降。减重的目标是要减脂肪,保住“瘦体重”。所谓“瘦体重”就是指除去脂肪组织后,身体的“非脂肪”成分。瘦体重是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关键因素,肌肉含量越高,身体消耗的热量越多。当然,过量运动可能导致肌肉疲劳、代谢紊乱和运动伤害。科学合理的运动频率和强度才能长期坚持,每周3至5次中等强度运动为宜。
在决定瘦身塑性前,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大基数还是小基数人群?不同人群减重的难易程度和干预顺序有何不同?朱娴介绍,大基数以减脂肪为主,同时尽量保证肌肉总量,适当降低;小基数一般建议在减脂的同时增肌。
在“爱活力”运动医学中心参与训练中的职场人群 来源/受访者供图
具体来说,大基数人群(BMI大于23.9的超重人群)需要降低体重为主,在这个过程当中,以降低脂肪为主,也由于体重基数比较大,在此过程当中或许存在肌肉的少量流失。对于这类大基数人群,建议每周进行4次有氧运动、2次力量训练。最高效且安全的有氧运动就是快走,保持中等强度20至30分钟即可,此时的力量训练更多的是起到辅助的效果。大基数人群有意识加强核心力量,可以更好地提高有氧的效率。
小基数人群(BMI小于23.9的健康体重人群)尽可能在维持体重少量下降的情况下,做到肌肉含量增加、体脂率下降。建议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3次力量训练,有氧的同时可以更多地调动脂肪燃烧去提供能量。而3次的力量是需要针对全身的大肌肉群去训练,避免在过程当中肌肉过度的流失。同时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线条变得更好,达到塑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