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与肥胖有关吗(肥胖会导致痔疮加重吗)
在我国,哪个省的人最容易得痔疮?得了痔疮一定要做手术吗?
“十人九痔”大家听过没?
在之前,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词用了夸张的修饰手法,但如今,越来越多人觉得,这是一句大实话吧?
痔疮,是大多数成年人的“难言之隐”,不管男女,也不管从事着什么职业,在痔疮面前,一律只能缴械投降。
小李今年25岁,他也没想到年纪轻轻的他,居然会长痔疮,他觉得这是一件很见不得人的事,也不敢去看医生,知道问题越来越严重,才请了假偷偷去挂肛肠科,跟做贼似的。
其实,痔疮只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只是人体直肠末端的静脉曲张,形成了一个柔软的静脉团而已,只是发生的位置比较尴尬,所以才有这么多人以为痔疮很神秘。
在2013年的我国成年人肛肠疾病调查中,发现肛肠疾病患病率为50.1%,而且基本都是痔疮,可见我国的痔疮之普遍。
在我国,哪个省的人最容易得痔疮?
首先,痔疮这种疾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因为各种习惯风俗的差异,所以发病率会有所不同。
根据这张中国痔疮地图,我们不难看出,湖南的痔疮患病率是最高的,有76.64%,排第二的是广东,高达67.42%,而且一项以吃辣闻名的川渝地区,并没有排在前三。
可能很多人都奇怪,明明吃辣容易得痔疮,为什么川渝地区的患病率反而不在前列呢?肯定不是因为火锅不够辣。
其实,得痔疮的原因本身就是比较复杂的,吃辣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不是说吃辣就一定会得痔疮,还有不良的排便习惯,长期便秘,低纤维饮食,肥胖,慢性疾病等,都有可能成为痔疮的诱发因素,所以不能单纯从吃辣方面来看。
当然了,如果是经常吃辣的人,得痔疮的风险确实会更高,因为辣是能够直接刺激直肠粘膜,相信吃完火锅第二天拉肚子的朋友们一定懂。
得了痔疮一定要做手术吗?
很多人由于对痔疮不够了解,所以以为得了痔疮就是什么大病,然后又去做手术又是什么的,但其实没那么夸张。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痔疮都需要做手术,很多痔疮在初期,只需要搭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就能够得到改善,尤其是无症状的痔疮患者,以改善为主,而非治疗。
第二,如果是痔疮已经发展了,有症状了,主要就是采取接受保守治疗,利用口服药物或者局部用药,缓解疼痛症状。
第三,如果出现了大出血、剧痛、痔疮反复脱出等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现在的痔疮手术比较先进,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只要我们重视预后工作,不要重蹈覆辙,痔疮也可以得到有效医治。
做手术会不会有副作用?
总结了一些做过痔疮手术后,网友的一些负面反馈,发现可能会有疼痛、痔疮复发、肛门失禁等情况,但是整体而言,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因为绝大多数人做完手术都恢复健康了,并不会去网上发表负面观点,所以我们才会被个别负面例子吓到。
这里还是要提醒一下各位,痔疮要不要做手术全在于个人情况,但是无论如何,改善生活方式,警惕痔疮复发都是有必要的。
如何预防痔疮,避免复发?
一)不要久坐不动:长时间坐在椅子上,容易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包括肛周血液循环,更容易引发痔疮;
二)上厕所少玩手机:排便的时候要控制下时间,不要长时间保持蹲便姿势,不仅容易引起痔疮,时间久了还容易引起便秘;
三)均衡膳食:在饮食中,增加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的占比,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同时也要多喝水,有助于排便顺畅;
四)适度运动:通过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平时非常建议每天做15个提肛运动,锻炼肛周肌肉,促进肛门血液循环,预防痔疮。
总的来说,我国的痔疮问题非常普遍,大众还是应该对痔疮多一点了解才好,最重要的是在平时生活中重视预防和调节,争取远离痔疮。
参考资料
[1] 《「提醒」不敢相信!"十人九痔"竟与这习惯有关!很多人不知道》.人民日报.2020-01-10
[2] 《痔疮到底该不该做手术?做过的人会后悔吗?颠覆很多人想象》.健康时报.2020-05-14
痔疮和遗传因素有关!科学家分析了90多万人的基因数据
来源:生命时报
俗话说“十人九痔”,痔疮已成现代人的常见病,痔疮虽小,却令人苦不堪言,其病因一直未能明确。
痔疮发生在消化道终点,症状为肛门处疼痛、瘙痒、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多数轻度痔疮患者发现症状后,通过服用一些非处方药物或理疗就能有效改善症状,但痔疮严重需要手术治疗。
之前研究发现,很多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是引起痔疮的风险因素,如久坐、肥胖、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便秘、排便过度用力以及抬举重物等。但美国“医学快报”网站刊文,最近有研究表明,痔疮和遗传因素也有关系。
研究人员从生物信息库和人群队列研究中选取了218920名痔疮患者和725213名健康人的基因数据,并分析他们基因组中数百万个DNA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出102个有痔疮风险的新基因组区域。这些基因的表达主要在血管和肠道组织中,并共同参与控制平滑肌功能以及肠道上皮
、内皮结构的发育和完整性。
科学家得出结论:痔疮是由平滑肌、上皮和结缔组织功能紊乱所引起。该研究是各国科学家合作的一部分,研究人员说:“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生物学的进程和基因通路的改变会促发痔疮,可能有助我们找到针对这些致病基因的替代治疗方案。”(孙开元)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痔疮”为何会癌变?
俗话说“十人九痔”,痔疮最直观的临床表现是便血,所以很多人发现“便血”立即自我诊断为“痔疮”。去医院或者药店开点栓剂,想让“难言之隐一塞了之”。
有一句医学谚语叫“同症不同病”,意思是同样的症状,很可能是不同疾病传出的信号。痔疮和早期结肠癌症状相似,结肠癌常常“伪装”成痔疮。便血是痔疮和早期直肠癌的共同症状,多数患者是在“痔疮”反复治疗后不见好转才引起警惕的;部分患者由于时间拖得久,出现贫血、身体消瘦等症状,此时直肠癌往往已是中晚期。
◆“痔疮”反复发作难愈
前不久,徐州市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接诊了一位患者。这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称,自己的“痔疮”又犯了。一个月前这位患者出现便血症状,自诊为“痔疮”,去药店购买痔疮栓治疗。症状一度缓解,但是不久再次复发。患者去其他医院就诊,医生继续以痔疮治疗,效果较差,转诊到徐州市肿瘤医院。
徐州市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周廷亮使用结肠镜为患者进行检查,发现其直肠距肛门约10cm处有新生物。活检病理示腺癌,后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周廷亮称:这位患者发现得比较及时,癌症尚属早期,预后理想。目前结肠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并且有低龄化趋势。原先发病的人多在50岁至60岁,现在40岁甚至30多岁的患者逐年增多。在临床诊断中,除患者自己忽视病情延误治疗外,被误诊为痔疮而耽误了病情的不在少数。
◆都便血,痔疮和直肠癌不同
结肠癌初期很多症状与痔疮极为相似,大便带血常被认为是痔疮,从而使病情延误。周廷亮告诉记者,结肠癌患者的大便次数会增加或不规律,而痔疮一般不会有大便次数增加。其次,看出血量和出血情况,结肠癌出血,血和大便往往混在一起,出血较多,多为脓血,而痔疮一般是大便前后出血,出血量少,多为鲜血。最后,看是否有伴随症状,结肠癌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有腹痛,出现贫血、消瘦甚至肠梗阻症状,而痔疮不会有这些症状。
◆远离结肠癌,这些习惯得改
周廷亮特别提醒:结肠癌发病率上升以及发病年轻化主要是和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他总结了结肠癌的两大诱因:不良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此外,超重肥胖、家族内有结肠癌遗传史的属于结肠癌高危人群。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是结肠癌发生的主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细食品、动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取量增多,加上生活节奏加快、饮食时间缩短,导致身体无法获取足够的纤维,令有毒物质长时间积聚在大肠内,滋生赘肉并转化为癌细胞。由于年轻人的临床生物学特征与中老年人不同,所以漏诊率较高,通常发现时已是晚期。
◆预防肠癌,从日常小事做起
周廷亮建议:日常饮食中应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如猪油、肥肉、动物内脏、鱿鱼、墨鱼、鸡蛋黄等;不吃或少吃油炸、油煎的食品,增加植物纤维摄入。食物中的纤维一般不被人体吸收,但其可以吸收水分,增加粪便量,加快肠蠕动,减少肠内的致癌物与肠黏膜接触的机会。
科学研究表明,维生素在预防恶性肿瘤方面有潜在的作用,随时注意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过于肥胖或运动量过少均是结肠癌的危险因素。管住嘴、迈开腿,拒绝垃圾食品、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量、不吸烟不酗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结肠癌。
徐报融媒记者 晏菲 通讯员 苏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