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幼儿园肥胖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园肥胖幼儿观察记录20篇)

中国青年网 0
文章目录:

复课后儿童体质健康观察 个别孩子现“气球胖”

“一月放假五月回,童音未改人愈肥。老师见面不相识,惊问小胖你是谁?”——近日朋友圈流行的一幅诙谐漫画,道出了不少家长对孩子们在“史上最长假期”体能下降的担心。

当前,多数地区的大中小学已陆续复学复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家学习约4个月的孩子们锻炼了吗?他们的身体素质该如何顺利恢复?

复课后体质下降 个别孩子现“气球胖”

“有几个孩子胖得我都认不出来了。”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长凝小学校长范妹锁说,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得多,在家体育锻炼少,很容易长胖。返校复课后,发现不少同学都长胖了。

正在上体育课的小伟在同学中较为显眼,1.5米的个头,体重却达到160斤。“这还是开学后已经减了5斤。”小伟说,疫情期间在家待了约4个月,胖了20斤。一旁老师问:“不是每天让你们跳绳吗?”小伟憨笑着低头不说话了。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班主任王海霞说,放眼望去,不少孩子明显长胖了。学校虽然通过网课指导学生们居家锻炼,但由于缺少有效监督,孩子们的居家锻炼“打折扣了”。

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体育老师周会说,我们对学校5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居家锻炼主要以羽毛球、骑自行车等休闲体育为主,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与在校期间差别很大。

山西省太原市通宝育杰学校初中部校长李新告诉记者,尽管上网课期间体育老师坚持带领同学每天进行两次半小时的运动,但不少孩子到校后还是变胖了,身体素质也明显下降。寒假前,初三年级266人体育均分46分(满分50分),返校一周后采取学生自由组合,个人检测均分只有42分,有的同学甚至从体育满分降到了35分。

体育课上摘口罩 暂不开展对抗运动

在复课初期,有些学生出现体力不支,甚至在太阳下晕倒等情况。各地针对学生体能情况摸底后,纷纷开展循序渐进的恢复训练,并明确低风险地区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时不需戴口罩。

——系统开展恢复性锻炼。“开学后,我们第一课将进行室内体育卫生课,详细讲解防护、人员距离、运动强度自我控制,口罩的摘放和保存,课后卫生等知识。”周会说,初期以游戏和身体适应性练习为主,跑步距离控制在600米以内,根据学生体能的恢复情况逐渐提高强度。

贵阳市第十六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涂栋军说,较早开学的初三学生,很多孩子返校后刚开始恢复训练时比较吃力,经过一个月左右系统训练,体能逐渐恢复。目前已经参加中考体育考试,整体成绩还不错。

——暂不开展对抗运动、体育比赛等。“往年的5月底,是应该进行球类运动、开展篮球联赛的时候了,孩子们训练会很多。”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学体育老师王喆说,今年情况特殊,居家学习对孩子的身体素质影响比较明显,因此学校不会安排1000米测试、比赛等项目,以免孩子因为争强好胜而体力透支。

——在安全距离摘口罩,做好监测记录。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尤娜说:“进行恢复性体能训练时,在保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孩子是可以摘口罩的。我们也特别嘱咐孩子,要注意运动安全,不要佩戴N95口罩进行体育运动。”

北京光明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吕棣说,学校通过数据监测引导家庭培养孩子的锻炼意识。“从2014年起,我们倡导学生坚持每日家庭锻炼,每月自主测试、自主上报,并针对数据进行分析。习惯养成后,在疫情期间,1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1分钟仰卧起坐三个项目成绩与往年相比差别不大。”

做好复课后体育衔接 让体育课安全又有趣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切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在确保师生安全和身体健康前提下,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体育老师马珞建议,在恢复学生体能上要多安排非身体接触性的体能练习和以发展心肺功能为主的单人项目,如跳绳、踢毽、健身操等运动,活动强度适中,危险系数小,可以增加学生运动量。

贵州大学新闻社会学教授翁泽仁说,学生体质提升是一个长期工作,当前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有很多考核注重训练成绩,针对学生体质训练,还应探索多元的方式,将更多娱乐化、趣味性的活动融入体育锻炼,从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陈安平说,在青少年时期,体育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在磨砺意志、塑造人格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在遵守疫情防控总体要求下,建议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丰富锻炼项目,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来源:新华网

儿童肥胖,体重干预的阻力往往在家长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门诊,小邑听到了一个坏消息,刚满10岁的他体检报告上写满了“老年病”:重度脂肪肝、肝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

10岁儿童为何多种疾病缠身?医生告诉记者,小邑疾病的源头是肥胖。在门诊上,有不少孩子已从超重变成肥胖,再因肥胖而得了各种疾病。究其根源,和家长的养育理念有很大关系。

不少临床专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如今,家长们发现孩子健康问题的能力变强了,一观察到“蛛丝马迹”,二话不说就带着孩子跑医院;但拿到诊断报告,离开诊室,医嘱就抛在脑后了,生活一如既往。毕竟,持续“掉线”的父母,是无法让孩子实现健康“逆袭”的。

小小年纪就肝功能受损?都是肥胖惹的祸!

拿着自己的体检报告单,小邑一脸无措。身高才156.5厘米的他体重已达到75千克,与之伴随的便是一系列疾病,小小年纪肝功能受损了。

作为主诊医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曲伸直言,像小邑这么严重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是,近年来,小胖墩越来越多。在上海十院内分泌科的减重特色门诊上,小患儿占比不低。

肥胖已成为儿童较常见的健康问题。去年,3岁“小网红”佩琪因夸张的体重受到网民关注。当时佩琪的体重已达35千克,而同龄女孩的标准体重仅为15千克。对于女儿的肥胖,佩琪的父母视若无睹,继续让孩子吃烤肉、烤串、烤肠等“垃圾食品”,甚至还兴奋地宣布:“马上突破“100”大关!”

曲伸直言,儿童肥胖的发生部分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但更多的还是源于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此外,如今不少孩子都由老人隔代抚养,而秉承“小孩子还是肉嘟嘟的好”的错误理念,在过度喂养下,“三高”也早早写在不少青少年的病历本上。

中国营养学会2017年公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儿童发生高血压、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的风险分别为3.3倍、2.6倍、3.2倍。

更糟糕的是,在儿童时期没有解决的“肥胖”问题,到了成年依旧无法回避。研究表明,与体重持续正常的人群相比,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为4.3倍,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高达9.5倍。因此,控制儿童体重在正常范围,必须防患于未然。

别让医生开出的健康处方停留在“说说而已”

其实,从临床观察看,不少肥胖儿童本身也有不小的自卑感。比如,他们在学校中会被起绰号,因饭量大时常被同学嘲笑。渐渐地,不少小胖墩与同学的关系也渐渐疏远,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

可一提到让孩子减肥,不少家长似乎并不情愿,有人直言: “孩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学习也辛苦,多吃点才有体力。”

“干预孩子体重的阻力,有时候正来自家长。如果家长不能意识到生活习惯存在的问题,无法主动作出改变,那么医生也无能为力。”上海市儿童医院健康管理部主任田园曾碰到一对父子,走进诊室的两人仿佛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体型壮硕、胸部发育,脖子、腋下皮肤黝黑,这是典型因肥胖引起的黑棘皮。检查提示,孩子已经达到肥胖的标准,所幸尚在早期,可通过及时干预恢复健康。但孩子父亲不以为然: “我也挺胖的,不也挺健康!”

“此类家长不少见,要让家长真正意识到孩子的健康问题是件大事,并从意识落实到行动,持之以恒地改变。”田园说,家长作为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医生与患儿之间的“中间变量”。当医生将医学知识传递给家长后,家长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并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管理自己的健康,并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是项极大的工程。

她有些无奈,如果家长这一“中间变量”只起到将孩子带进诊室的作用,那么医生开出的健康处方也就仅仅是“说说而已”。

科学喂养对整个家庭都有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沪上很多医院通过开展线上课程、线下沙龙的形式,持续向家长输出一些科学喂养的理念。

在曲伸团队的努力下,经过3个月的医学体重管理,小邑的体重下降了近12千克,同时长高了2.5厘米,肥胖引起的相关代谢性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在临床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的三重帮助下,小邑的家庭也慢慢改变了固有的生活模式,一家人的生活都变得健康起来。

正如曲伸所言,科学喂养对于整个家庭都是有益的。在他的门诊上,同样不乏家长和孩子一起减肥、减重成功的励志案例。

“儿童很少有能力选择并贯彻有益于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儿童行为的原则常常是从快乐和满足自己出发,需要家长在行为管理上来辅助,设定一定的规则。爱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偏食挑食,爱孩子也并非看着孩子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听之任之。”田园建议,除了关注孩子的体重,在发现超重时及时干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变化选择合适的体检项目, “孩子小时候关注身高体重,大一些要看常规血指标,到了青少年则可以开始监测血糖、血压等。”她提醒,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家族史的孩子,更要定期监测孩子身体状况,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记者 李晨琰)

来源: 文汇报

儿童肥胖相关基因变异揭示

英国《自然·代谢》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与严重儿童肥胖有关的一种新的遗传机制。这是一个与饥饿控制有关的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的基因重排,大多数肥胖的常规基因检测无法检测到。

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激活基因位于称为下丘脑的脑区,激发饱足或不饿的感受。干扰MC4R激活或发挥功能的变异,与饥饿感持续以及儿童期肥胖有关联。

通过研究一位患有严重肥胖的女孩组织样本,德国莱比锡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特定基因,刺鼠信号蛋白(ASIP)基因,会在正常情况下本不表达该基因的细胞里高水平表达,这些细胞包括脂肪细胞、白细胞和由个体细胞重编程产生的下丘脑样神经元。遗传分析表明,重排将一个ASIP基因拷贝放在了一个启动子旁边——这是驱动基因表达的DNA区域,从而解释了为何该基因在每个组织中持续高水平表达。这一已确认的染色体重排的性质,还意味着大多数常规肥胖的遗传形式检测都不会发现它。ASIP会抑制MC4R的激活,因此在下丘脑细胞中非正常的ASIP表达为肥胖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研究团队随后在超过1700名肥胖儿童的队列中特别搜索这一重排,识别出4名携带者并确认了其中3人的ASIP过表达。这一观察与肥胖遗传小鼠模型一致,这一模型中肥胖是由小鼠版本的ASIP异常表达引起的。但是,直到现在才发现人类中与肥胖有关的涉及ASIP的类似突变。

研究团队认为,在测试队列中基因重排的频率较高,需要在其他患者队列中进行额外的定向筛查。虽然在分离细胞中的这些实验支持他们的模型,但要确定地将基因重排与人类的肥胖相关联,还需要进一步在人类和动物模型中进行研究。(记者张梦然)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