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病历(肥胖症病例分析)
肥胖危害又+1!研究发现腰围大的人更容易脱垂
“从那时起,我的生活表面一如常态,实际上早已天翻地覆……”
盆腔器官脱垂让很多女性朋友,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妈妈们感到难以启齿:
一不小心就漏尿
尿频、尿急、尿不尽
便秘或排便急迫
走路或久站后小腹有下坠感
摸到下体有一团肉鼓出来
性交不适
……
在我国,20~30岁女性的脱垂率为1.2%,70周岁及以上女性的脱垂率高达26.1%;它的发生率随年龄的上升而增加。年龄升高、分娩次数增加和子宫切除等都是非常关键、却又难以改变的脱垂危险因素。
盆底肌肉、韧带、筋膜像一张网兜住了盆腔里的器官(膀胱、子宫、直肠等),一旦这张网老化、受损,弹性不再,里面的器官就会下移,甚至脱垂到体外,就会发生盆腔器官脱垂。
预防盆腔器官脱垂,我们能做些什么吗?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盆底与泌尿方向)主任、主任医师吴桂珠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线治疗。最近,团队利用英国50万人队列UK Biobank深入探究了肥胖、体力活动与脱垂发病风险的关联,成果发表于妇科和运动领域知名期刊Obstet Gynecol(IF=5.7)和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IF=5.6)。该项研究提示,肥胖和体力活动过多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肥胖与脱垂
向心性肥胖、一般性肥胖与脱垂风险
体质指数BMI,即: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是目前最常用来评判肥胖的指标,但是无法反映脂肪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既往研究发现,向心性肥胖(腹式肥胖)的人腹压更高,而脱垂的发生与腹压增加密切相关。
为此,吴教授团队使用BMI和腰高比,即:腰围(厘米)÷身高(厘米),分别评价研究对象在基线时的一般肥胖情况和向心性肥胖情况,并探究其后续发生脱垂的风险。
一般性肥胖与向心性肥胖的评价标准
结果发现,不论BMI大小如何,腰高比一旦≥0.5,即达到向心性肥胖的标准,脱垂的发生风险比两指标都正常的人高48%(HR=1.48;95% CI,1.41~1.56);约21.7%的脱垂病例归因于向心性肥胖。此外,腰高比正常(<0.5)但BMI达到超重标准(25~<30 千克/米²)的女性脱垂风险会升高23%(HR=1.23,95% CI,1.14~1.34)。但这样体型的人很少,只占全人群的0.2%。
不同体型的脱垂发生风险
鉴于此,吴教授团队建议女性朋友们加强关注自己的腰高比,这个指标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脱垂的风险,还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发病风险密切相关。合理饮食、适当锻炼预防、纠正向心性肥胖有利于降低脱垂风险。
体力活动与脱垂
体力活动、久坐时间与脱垂风险
凡事有度,适当锻炼可通过降低肥胖风险来降低脱垂风险,但一些研究发现,锻炼过度可能会使脱垂风险不降反升。这些研究多以举重运动员、跳伞女兵和产后女性为研究对象,并且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评估体力活动情况,可能存在回忆偏倚或活动强度错分的情况。
为此,吴教授团队选用UK Biobank中加速度计测得的体力活动和久坐时间这一更加客观准确的指标,评估其与一般人群脱垂发生风险的关联。
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久坐时间与脱垂风险
结果发现,一天中每增加1小时低强度活动(站立、走路、做饭、扫地等),脱垂风险升高18%(HR=1.18;95% CI,1.10~1.26),相反,坐着的时间每增加1小时,脱垂风险降低5%(HR=0.95;95% CI,0.92~1.00)。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活动时间与脱垂风险无关,但做过子宫切除手术的女性例外——高强度活动时间每增加15分钟/天,脱垂风险升高53%。
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与脱垂风险的分层分析
研究结果提示,在预测脱垂风险方面,活动时间可能比强度更加重要。长时间的低强度活动可能会造成盆底肌肉和韧带的拉伸,导致肌肉疲劳和慢性组织损伤,从而增加脱垂的风险。与短时间集中进行的中高强度活动相比,低强度活动往往分散于生活中,不易被察觉,但其影响会不断累积,最终量变达到质变。一般人的中高强度活动时间达不到损害盆底,增加脱垂风险的程度。进行过子宫切除手术的人盆底可能更加脆弱,对高强度活动的耐受能力下降。
鉴于此,吴桂珠教授团队建议女性朋友们
留意自己每天低强度活动的总时长,避免长时间久站;如果做过子宫切除手术,要格外注意高强度活动时间的控制。
妇科
吴桂珠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盆底与泌尿方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访问学者。学术任职包括: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专委会副会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第一届医学机器人专委会委员、上海市优生优育协会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专委会副主委等。从事妇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主译、副主译2部著作,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
擅长方向:盆腔器官脱垂、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复杂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疾病等疾病的单孔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及盆底重建与修复。
东院:周二上午、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西院:周三上午
进入吴桂珠医生的专家主页
请关注:
点击底部菜单“在线自助服务”
体验“就医门户”带来的诸多便利吧!
瑞金病例丨过度肥胖,这个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一个月前,一名体重接近300斤的王先生(化名)因突发胸痛前往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B型主动脉夹层,即降主动脉夹层。瑞金医院普外科冯家烜副主任医师接诊了王先生,迅速为他安排了检查和住院。
致病原因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青年男性会遭遇主动脉夹层的厄运呢?深入探究其背后原因,我们发现其肥胖问题不容忽视。王先生虽然年轻,但是体重接近300斤,属于重度肥胖范畴,导致了以下几种情况:
一、呼吸道阻塞与缺氧
首先,因为王先生还患有鼾症,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这会导致睡眠时反复发生上气道塌陷、阳塞,引起通气不足。肥胖导致的脂肪堆积和呼吸道松弛,是鼾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发的长期缺氧状态会对全身各系统造成损害,这其中就包括主动脉。缺氧环境下,主动脉壁容易受损,为夹层形成埋下隐患。
二、内分泌紊乱与高血压
此外,肥胖还会引发内分泌功能紊乱,特别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异常分泌,这些变化往往伴随着高血压的出现。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重要危险因素,持续的高压血流冲击会损伤主动脉壁,尤其是升主动脉到主动脉弓到降主动脉交界这一段主动脉,促进夹层的形成。
三、营养不良与代谢异常
最后,由于患者长期尝试减肥,并且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这种极端方式不仅未能有效减重,反而导致了营养不良和代谢异常,这也会对他的血压、内分泌的状态、各个脏器,包括主动脉带来伤害。研究表明,在非充分的糖解的状态下所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本身对我们的主动脉管壁也是有损伤的。
以上三点,都会损伤我们的主动脉,也是最终导致王先生发生了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原因。
王先生是B型主动脉夹层,即降主动脉夹层,虽然相对于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夹层)在病情进展上可能稍缓,但同样是一种高危性疾病,需要积极治疗。否则就可能会由于夹层引发分支动脉的闭塞,以及主动脉破裂的风险。而最终甚至有的会危及生命。
冯家烜在和医疗团队制定手术方案时提到:王先生的主动脉夹层主要影响了他的降主动脉部分,且夹层的破口紧邻左锁骨下动脉。治疗此类病例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在有效隔绝夹层破口的同时,确保主动脉弓上左锁骨下动脉的功能得以重建。
面对这一个体化特殊情况,血管外科团队首先采取了保守治疗优先的策略,通过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控制患者全身的炎症反应,稳定其生命体征。随后,在夹层的亚急性期得到有效控制后,采用带分支的主动脉支架为患者进行了微创介入治疗。
这一创新方法不仅成功隔绝了夹层的破口,还巧妙地保留了左锁骨下动脉的血流,显著降低了手术风险,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进程。最终通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顺利度过了术后的危险期。
术后康复
手术成功并不是治疗的终结,冯主任对王先生的睡眠呼吸暂停和血压情况高度关注,采用MDT多学科共同治疗的模式促进患者完全康复。针对其鼾症问题,邀请呼吸科专家进行会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顽固性高血压,邀请高血压科医师会诊,调整最优化的降压药物方案。同时,邀请营养科和康复科会诊,建议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减重方法,改善生活习惯,以预防再发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
冯家烜
瑞金医院普外科
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瑞金医院嘉定院区血管外科团队除了处理常见疾病,还对各种血管外科急危重症进行腔内微创及开放手术等全面治疗和研究,临床经验丰富。临床擅长各类血管疾病的微创诊治,特别在危重疑难主动脉疾病、内脏动脉疾病、老年代谢病所致动脉硬化闭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遗传性血管疾病的综合诊治和快速康复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
门诊时间
血管外科专病门诊
每周二上午 瑞金医院总院
每周三上午 瑞金医院嘉定院区
冯家烜专家门诊
每周四上午 瑞金医院总院
每周五上午 瑞金医院嘉定院区
撰文 | 李雨萌、温兆琦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11岁娃130斤,竟是重度肝硬化!身体这些“求救”信号要警惕……
总听老一辈人说:
“小孩子长得胖,有福气!”
“能吃是福,能多吃就多吃”
“这孩子白白胖胖的,长得真好”
……
停!停!停!
现在大家基本吃喝不愁
许多孩子更是吃好喝好
但过度吃喝肥胖,毛病也就来了!
而且还不是小毛病!
来自深圳的小智(化名)
11岁就因为肥胖,
肝脏出了大问题!
体重接近130斤
一查是中度脂肪肝
小智从小胃口就好,一顿能吃2、3碗白米饭,爱吃红烧肉等荤菜。长得浓眉大眼,白白胖胖;小学四年级时体重就近130斤。
2019年9月,10岁的小智在学校体检结果“亮红灯”:医生发现他的转氨酶升高,建议到医院进一步检查肝脏。于是,爸妈带他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查。
做完B超后,医生愣了:影像结果显示中度脂肪肝,肝脏右叶最大斜径148mm,比成人正常肝脏还要大。
小智2019年B超结果
10岁就有中度脂肪肝……
这让医生心中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
考虑到B超对于肝病诊断有局限性,医生建议小智做肝穿刺(即肝活检)。突然要做肝穿刺难免有些害怕,于是小智拒绝了。
一晃一年过去了
情况如何?
一年后更胖了
孩子得了“重度肝硬化”
今年5月,小智又回到医院复诊,B超结果显示:小智是从原本的中度脂肪肝变成了轻度脂肪肝。
小智今年5月B超结果
由中度变成轻度
看似是一个让人开心的结果
但事情真不简单!
眼前的小智比起一年前明显胖了,再加上疫情期间宅在家吃好喝好缺乏锻炼,脂肪肝难道真的降级了吗?为了确保万一,医生再次建议孩子做肝穿刺。
左:小智 右:小智爸爸
而小智的爸爸一年前也曾做过肝穿刺,查出重度脂肪肝,经过一年治疗后成功瘦了35斤,降为轻度脂肪肝。于是,“逆袭”成功的小智爸爸鼓励孩子接受肝穿刺。这一次小智鼓起了勇气,于6月1日进行了肝穿刺。
3天后
肝穿结果出来了
验证了医生不详的预感
病理报告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伴肝硬化,肝硬化等级是S3-4,属于重度肝硬化。
小智的穿刺病例报告
小智家人怎么也没想到
11岁的孩子竟然会得重度肝硬化
据小智家长介绍,孩子从小胃口好,喜欢吃重油重咸食物,每一顿都要吃到撑才罢休,让孩子越吃越胖。
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孩子吃饭这件“小事”,认为孩子白白胖胖的才健康,吃得越多越好,其实恰恰相反。
虽然孩子的情况比较重,但幸好现在发现了,积极配合治疗还有逆转余地。
医生提醒:
肥胖是各种慢性病的发病动机
这点无论大人小孩都一样
大肚腩的腹部型肥胖尤其需要警惕。研究证明,腹型肥胖比全身肥胖的危害更大,因为前者的脂肪更容易内脏沉积,容易得脂肪肝、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风险。
管住嘴、迈开腿
多运动多锻炼,不吃太多油腻食物
希望每个人都健健康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