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肥胖图片(过度肥胖会导致什么后果)
福建男子体重近300斤,拼命减肥后还胖了20斤!医生检查时震惊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以体重管理“小切口”
推动应对慢性病防的“大工程”
的话题备受热议
为此,福建卫生报《大医生开讲·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直播间》特邀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门诊的四位多学科专家做客直播间,与大众分享不同年龄人群如何科学减重增肌的相关知识。
(点击图片观看直播回放)
截至目前,本场直播全网观看人次超36万。
少吃多动就能减肥吗?
减肥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门诊
有哪些亮点?
记者就此采访了该门诊的几位专家
⬇⬇⬇
体重近300斤
男子越减越肥还患上肝硬化
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应酬多,身高1.67米的李先生,体重一度接近300斤。他试过节食、跑步甚至吃减肥药,但体重总是没多久就反弹,甚至比减肥前还重了20斤。
网络图
更糟的是,在一次体检中,他被查出患有肝硬化。无奈之下,李先生来到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门诊。
副主任医师隋建与多学科专家团队为李先生进行了全面的健康评估,发现他的肥胖不仅与饮食不规律、长期缺乏运动、压力大有关,还与他自身的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食欲旺盛有关。
鉴于李先生目前的情况已是病态肥胖,且符合手术减重的指征,李先生便听从医生的建议做了减重手术。
当腹腔镜伸入腹腔的那一刻,在场医生都十分震惊,因为脂肪在肝脏大量堆积,导致李先生的肝脏出现硬化和变形,整个肝脏表面疙疙瘩瘩,脂肪组织里充满了脂肪粒。
如今成功瘦身到100多斤的李先生感慨:“现在不仅体重降了,整个人也轻松了很多。”
该不该减肥?先测这些指标
据资料显示,2030年我国成人与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分别飙升至70.5%和31.8%。
或许您会疑惑
街头巷尾并无看到过多肥胖身影
为何超重肥胖率
却如此惊人?
其实,判断肥胖与否最直观的方法是计算BMI值,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然而,BMI值也存在局限性。
省立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林帆指出,按现行标准,成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被视为腹型肥胖。这类人群往往外表看似正常,实则已悄然踏入腹型肥胖行列。如果进行人体成分分析的话,体脂率可能超标。更严峻的是,腹型肥胖者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常人。
因此,要综合考虑BMI值、腰围、体脂率、血糖、血脂及激素水平,才能全面准确评估肥胖状态。
科学减重
先寻根源再行动
一旦迈入肥胖界
很多人发现减肥远比想象中艰难
尤其是腹部赘肉
减之不易
“多数减肥失败者的根源在于不清楚自身肥胖原因。导致肥胖的原因很多,可能是饮食过量、运动不足,也可能是甲状腺疾病、皮质醇增多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健康问题,甚至可能是药物副作用所致。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而言,减肥还需兼顾代谢调节,配合药物治疗与饮食规划。”隋建说。
如今,市面上“一个月暴瘦20斤”的广告屡见不鲜,极具诱惑力。但快速减肥往往伴随快速反弹的风险,甚至越减越肥。
例如,减肥圈流行的白菜汤减肥法,短期内或许能令人体重骤降,但同时也会让肌肉快速丢失,导致代谢率下降。一旦恢复日常饮食,体重便会迅速回升,甚至可能超越减肥前的体重。
更有某些训练营采取极端节食策略,每日热量摄入仅800大卡(仅相当于两碗米饭的热量),令参与者饱受饥饿之苦。此类方法不仅反弹率高达80%,还可能诱发心血管意外,危及健康。
因此,制定减肥计划前,务必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查明肥胖缘由,尤其中重度肥胖者,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接受减重治疗,实施个性化减肥策略,确保“一人一策”。
全生命周期管理
多学科联动响应
随着国家对于体重管理的重视日益加深,省立医院近来也积极响应,开设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门诊。
据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温俊平介绍,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门诊服务对象涵盖孕妇、儿童、中年人及老年人中的肥胖与偏瘦群体,依据不同人群特性,提供定制化的体重管理方案。
▶针对孕妇,提供孕期营养与运动指导,助力控制体重,预防妊娠并发症;
▶针对儿童及青少年,设计趣味运动与心理辅导,培养其健康生活习惯;
▶针对中年人,主要治疗肥胖及其引发的代谢性慢病问题;
▶针对老年人,则强调营养均衡与适度锻炼,维护健康体重,抵御慢性病侵扰。
接下来,该门诊也将在每周固定时间段,开设孕产妇肥胖、成年肥胖、儿童肥胖等三个MDT多学科门诊。
多学科协作模式是门诊的另一个亮点。团队集结了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儿科、妇产科、老年科、胃肠外科、运动康复医学科、中医科等多领域专家,通过全周期管理模式,全方位指导饮食、运动与疾病治疗。
在体重调整过程中,专业营养师会根据个人喜好定制饮食方案,如将麻辣烫改良为低脂版,既享口腹之欲又能减重。同时,也会依据个人体能制定运动计划,如慢跑与哑铃操结合,避免运动伤害。
此外,还会结合心理辅导,帮助摆脱“压力肥”“熬夜肥”,培养细嚼慢咽、规律作息等易瘦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体重管理不仅仅是减重,还包括过瘦人群的科学增肥,以规避营养不良、免疫力衰退等风险。
林帆指出,过瘦人群容易导致肌肉流失,影响健康,尤其老年群体。现有研究显示,适度微胖的老年人群,其抵御慢性疾病的能力更为强健。
因此,针对体型偏瘦者,门诊专家团队也会量身打造科学的增重计划,助其恢复至健康体重范畴。
关于体重管理
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加入卫生报身材管理健康交流群
一起来问医生
↓↓↓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协办单位: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
来源:福建卫生报
打破认知误区:过度肥胖是一种病态表现
别再忽视肥胖:它不只是身材问题,更是健康危机的警钟
生活中,当看到身材肥胖的人,你是否会下意识地想:“Ta该减肥了。”但残酷的真相是,过度肥胖远不止身材走样这么简单,它极有可能是一种病态表现,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的信号弹。
很多人简单地认为胖只是因为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完全是个人生活习惯造成的。诚然,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运动量匮乏确实是导致肥胖的常见因素,可其背后,还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当身体摄入热量远超消耗,多余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然而,一些疾病也会扰乱正常代谢进程。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身体代谢速度随之变慢,即便保持正常饮食和运动,体重仍可能不断攀升。还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仅干扰女性内分泌,还会让肥胖问题愈发棘手。
过度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它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导火索”。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数倍,过多的脂肪组织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使身体调节血糖的能力大打折扣。心血管疾病也与肥胖紧密相连,肥胖致使血脂异常,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升高,极易在血管壁形成斑块,造成血管狭窄甚至堵塞,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另外,肥胖还会给关节带来沉重负担,加速关节磨损,引发关节炎等问题。
更糟糕的是,社会对肥胖的误解,让肥胖者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人们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肥胖者,将他们的肥胖简单归结为懒惰、自制力差。这种偏见像一座大山,压得肥胖者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的深渊,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心理负担。
打破对肥胖的认知误区,认识到过度肥胖是一种病态表现,是我们正确对待肥胖问题的关键一步。我们绝不能再对肥胖问题掉以轻心,更不应歧视肥胖者。对于肥胖者而言,及时就医检查,找出肥胖背后的真正原因,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科学减重至关重要。同时,社会也需要摘下偏见的有色眼镜,给予肥胖者更多理解与支持,共同帮助他们走向健康生活。
别再视而不见!过度肥胖,其实是你不可忽视的“隐形疾病
你是否曾在夜深人静时,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心中闪过一丝疑惑:“我怎么胖成了这样?”又或者,在朋友聚会中,听到那句不经意的“你最近好像圆润了不少”,心里五味杂陈?别急着否认或逃避,今天,就让我们直面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无比现实的话题——过度肥胖,它不仅仅是一种体态,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隐形疾病”。
提到肥胖,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体重超标,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肥胖,科学上讲,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出正常范围,进而影响身体健康的一种状态。它不关乎你高矮胖瘦,只看体脂比例。想象一下,同样重量的棉花和铁块,哪个看起来更大?答案不言而喻。我们的身体也一样,过多的脂肪堆积,就像给身体穿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袄”,既不舒服,也不健康。
在国内当下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肥胖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美观,更是健康的“头号敌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头疼的疾病,往往与肥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肥胖人群的血液粘稠度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仿佛身体里藏着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隐形炸弹”。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胖还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如自卑、抑郁,影响社交和职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常常说“心宽体胖”,但在现代医学看来,肥胖绝非“福气”的象征,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病理状态。肥胖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同时,过多的脂肪细胞还会分泌炎性因子,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此外,肥胖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如乳腺癌、结肠癌等。这些看似遥远的疾病,实则与我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肥胖,正是这一切不良习惯的集中体现。
想象一下,每天清晨,当你匆忙赶往公司,路边的小吃摊、快餐店成了解决早餐的首选;午间休息,同事间的聚餐,高热量食物成了主角;夜晚加班,一杯奶茶、几块蛋糕成了慰藉疲惫心灵的“良药”。不知不觉中,我们的饮食习惯悄然改变,体重也在悄然增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正是肥胖“悄悄潜入”的通道。它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更在无形中侵蚀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成为每个人都不应忽视的“隐形危机”。
面对肥胖这一“隐形疾病”,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更不能以“胖点可爱”、“健康就好”为借口逃避。是时候采取行动了!减肥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健康和未来。首先,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其次,规律运动,无论是散步、跑步还是瑜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坚持下去。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认识到减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急于求成,也不轻言放弃。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一个健康的身体。别再让肥胖成为你追求美好生活的绊脚石。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从点滴做起,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关注心理健康,用实际行动向肥胖宣战。记住,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是向更健康、更自信的自己迈出的一大步。
当你站在镜子前,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臃肿的身影,而是一个充满活力、自信满满的自己时,你会发现,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