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who肥胖标准(who肥胖诊断标准)

健康科普杨医生 0
文章目录:

肥胖也分等级?按照国际的标准,自查一下希望你不是最严重的等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一提到肥胖,很多人觉得不过是体重增加、身材走样。可你知道吗?肥胖是体型问题,它还是一种被医学正式定义的慢性疾病。而且,肥胖是分等级的!

如果你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已经“超标”,甚至达到了某些级别,可能健康风险已经悄悄在敲门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肥胖的等级划分、它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应对这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问题。

肥胖是外貌问题,还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在医学上,肥胖影响外形,更是众多疾病的温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成年人超重,其中约6.5亿人属肥胖

肥胖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小王(化名)是一位35岁的上班族,身高1.75米,体重却达到了95公斤。因为长时间坐着工作、缺乏运动,他的BMI达到了31(属于肥胖)。

起初,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异常,只是偶尔感觉喘不上气。

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司例行体检中被诊断为Ⅱ级肥胖(中度肥胖),还伴有高血压、脂肪肝和高血糖。这一诊断让他意识到,肥胖背后隐藏的,是一连串健康危机。

肥胖等级划分:看看你属于哪一级?

医学上,肥胖的衡量标准主要是BMI(身体质量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BMI = 体重(kg) ÷ 身高²(m²)

根据WHO的标准,肥胖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正常范围:BMI 18.5-24.9

o 健康体重。

· 超重:BMI 25-29.9

o 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

· Ⅰ级肥胖(轻度肥胖):BMI 30-34.9

o 健康风险开始增加。

· Ⅱ级肥胖(中度肥胖):BMI 35-39.9

o 健康风险明显增高,可能伴随代谢紊乱。

· Ⅲ级肥胖(重度肥胖):BMI ≥ 40

o 又称“病态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除了BMI,腰围和腰臀比也是衡量肥胖的重要指标。对于亚洲人群来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就已经属于腹型肥胖(俗称“苹果型身材”),这类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尤其显著。

肥胖如何影响健康?听听科学怎么说

肥胖的危害是体型变大,还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1. 心血管系统

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长期肥胖的人群中,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2. 内分泌系统

肥胖人群易患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难以控制。

3. 呼吸系统

重度肥胖者常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即睡觉时反复出现呼吸停止,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心肺功能。

4. 消化系统

肥胖会增加脂肪肝、胆结石、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的风险。长期脂肪肝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5. 肿瘤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是促进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如何科学应对肥胖?治疗与预防的双管齐下

1. 管住嘴:健康饮食是第一步

饮食调整是控制体重的关键。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 减少热量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糖分食品,如油炸食品、甜饮料等。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

· 合理分餐:一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 控制油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油不超过25克。

2. 迈开腿:坚持运动是关键

运动对于减肥和维持健康至关重要。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力量训练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提高基础代谢率,防止肌肉流失。

3. 医学干预: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Ⅰ级以上的肥胖患者,尤其是伴有并发症的人群,可以考虑医学干预,包括:

· 药物治疗:如奥利司他、司美格鲁肽等,这些药物能抑制食欲或减少脂肪吸收。

·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肥胖者,胃肠减容手术(如胃旁路术)可以作为最后的选择。

4. 心理支持:健康管理需长期坚持

肥胖的成因复杂,与饮食和运动有关,还可能受到心理、遗传等多方面影响。建立合理的健康观念,避免情绪化饮食,是长期控制体重的关键。

肥胖的预防: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防控肥胖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减少压力。

· 培养健康意识:定期体检,关注体重、腰围和血脂等指标。

· 关注儿童肥胖:儿童时期的肥胖往往会延续到成年,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未来趋势:肥胖治疗的新希望

近年来,肥胖治疗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利用肠道菌群调节来控制体重的研究正逐渐兴起;新型抗肥胖药物正在研发中,可能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AI技术也被应用于个性化健康管理,帮助人们精准记录饮食、运动和体重变化。

肥胖是一个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健康问题,但它需要每个人的重视和坚持。不论你目前属于哪个等级,都不必灰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辈子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最后,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吧:从今天开始,每天多运动10分钟,少吃一口高热量食品,向健康迈出一小步,你的身体会感谢你!

如果你对自己的体重状况不确定,不妨用BMI公式计算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个等级?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结果,一起交流健康生活的心得吧!


信息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

2. 《柳叶刀》关于肥胖与健康的研究报告

3. 中国营养学会的膳食指南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体重管理年丨肥胖您了解多少?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肥胖率逐步提高,数据显示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超重或肥胖,肥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

(图片来源网络)

一、那么该怎么定义肥胖呢?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的体积和(或)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导致体重增加,肌肉比例增加不是肥胖。

(图片来源网络)

二、怎么判定你是否属于肥胖?

肥胖有3个判断标准↓↓↓

①体质指数(BMI)

②腰围、臀围及腰臀比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目前参考WHO标准,以下情况诊断为腹型肥胖:

成年男性腰围>85cm;成年女性腰围>80cm;或男性、女性腰臀比>1.0

大家可以测量下自己的腰围,确定是否达到肥胖标准!

③体脂含量

对人体成分分析,能更准确地了解人体内水分、肌肉、体脂肪、内脏脂肪等

三、肥胖有什么危害呢?

肥胖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是引发下列相关疾病:

(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肥胖“百害无一利”,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要警惕肥胖,如您已经有肥胖问题,需要赶紧重视起来。

四、我们应如何解决肥胖问题?

第一步:管住嘴

1.控制总能量,每日减少热量500-1000kcal;

2.定时定量规律进餐,重视早餐,晚餐勿进食过晚,建议晚餐在17:00-19:00,晚餐后尽可能不吃东西;

3.改变饮食结构,少吃零食、少喝饮料,少吃油炸食物,做到餐餐荤素搭配;

4.适当改变就餐习惯,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

5.进食要细嚼慢咽,每一口嚼15~20下,细嚼慢咽不但能帮助肠胃消化,还能让人有饱腹感。

第二步:迈开腿

1.每周至少5天,进行中等强度的大有氧运动(健身操、跳舞、跑步等),每次30分钟;

2.减少久坐,对于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5分钟。

第三步: 保证充足睡眠

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睡眠时间

1、减重要循序渐进,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kg;

(图片来源网络)

2、减重期间还要关注体脂率和肌肉量的变化,做到减少肌肉的流失,维持肌体的肌肉量和基础代谢率。

(图片来源网络)

想要了解你自己身体的脂肪、肌肉等体成分的占比吗?欢迎前来永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可为您制定个性化减重减脂计划!

参考资料:[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

文/周文娟

权威研究:20岁开始,多胖一年,肠癌风险增加一分!怎样才算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漫步街头,那些体态丰腴的女士和大腹便便的先生们,到处可见到。的确,肥胖是令许多人苦恼的问题,肥胖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并发症,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一、中国人越来越胖,慢性病也越来越多

根据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估算,根据WHO标准,中国的肥胖儿童数量最多,中国成人肥胖数量仅次于美国;如果使用中国标准,中国可能已经是世界上肥胖病例最多的国家。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公布的数据或许可以佐证这一点:目前,中国成人(≥18岁)的超重比例为34.3%,肥胖的比例为16.4%;6-17岁儿童青少年中,超重比例为11.1%,肥胖比例为7.9%;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为6.8%,肥胖率为3.6%。且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仍然在不断上升。

而不同人群,造成肥胖的原因也存在差异,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继发于遗传或内分泌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肥胖。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一科主任梁丽俊解释,长期过多地摄入高热量食物、甜食、油腻类食物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同时,缺乏充足的体育锻炼也是导致青少年肥胖症的原因之一。

此外,肥胖还存在高度的家族遗传性。“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都是肥胖者,那么子女肥胖症的发生率就会高达80%左右。”梁丽俊主任强调。

而与肥胖人数比例增加相呼应的是,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一份囊括国内21个地区、75家中心的近9000例减重与代谢手术形成的临床大数据报告——《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内容显示,我国女性减重手术患者是男性的近4倍、29%的患者术前存在2型糖尿病病史、34%的患者术前存在高血压病史、41%的患者术前存在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病史、42%的患者术前存在血脂异常、93%的患者术前腹部超声提示脂肪肝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也指出:超重、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肥胖,乃“万病之源”

肥胖是“万恶之源”。北京大学教授李可基指出,每增加5公斤体重,患冠心病的几率将升高14%,中风危险率提高4%,缺血性中风提高16%。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等等都会因为肥胖而增加其发病率。肥胖导致的疾病,正在成为全球卫生保健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

1、增加癌症患病风险

2022年3月17日,肿瘤学领域顶刊、美国医学会杂志旗下《JAMA On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提示:长期超重/肥胖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此研究为一项包含5635名结直肠癌(CRC)患者和4515名对照者的病例对照试验,通过数据发现,肥胖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之间存在关联;自20岁以来超重或肥胖是CRC在整个成年生命周期中的持续累加的风险因素。且与基于单点BMI测量的传统分析所估计的相比,终生累计超重量对CRC风险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从20岁开始,多胖一年,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就多一分,且风险是持续累加的。

此外,一项基于350万人的大型研究表明,肥胖还与12种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2021年1月,《BMC医学》杂志刊登了一项基于350万人数据的研究,结果发现:体重指数(BMI)较高的肥胖者患子宫癌、肾癌、胆囊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绝经后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增加,且在不吸烟者中,BMI还与血癌和头颈癌患病风险呈正相关。

此外,研究还证实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在评估与肥胖相关的癌症风险中是相似的。

2、增加心脏病患病风险

英国伯明翰大学对350万人的数据分析证实,只要胖,得心脏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研究发现,肥胖人群患上冠心病的几率比体重正常的人高出了50%,中风和心衰的风险则翻了倍。尤其是腹内脂肪沉积(脂肪在腹腔内主要器官周围沉积)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人发胖之后会体内发生许多代谢改变,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含量会增高,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反而下降。多余脂肪对血管和心脏的压力也增加了这些器官的负荷。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后果严重者则发展为冠心病和脑卒中。

3、诱发糖尿病

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何美安等对近1.8万人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代谢正常的超重者,得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保持正常者的1.5倍;而代谢正常的肥胖者则风险更高,增加1.74倍的风险。如果一个人代谢紊乱的话,得糖尿病的风险会更高。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提出建议,对于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也提示,应当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肥胖,尤其是伴发肌少症的老年肥胖。

4、高血压风险增加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人员对2007-2018年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腰越粗的人,出现高血压的风险越会明显增加,且年轻人风险更高。

肥胖致高血压的机制复杂,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心输出量增加、血容量扩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胰岛素抵抗、炎症/氧化应激、脂肪功能异常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因素,这些都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5、更容易得老年痴呆

研究结果表明,中年期肥胖的确会影响脑部健康,35至40岁以上中年肥胖,会增加患认知能力下降病症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语言表达困难、空间能力定向缺失、思维判断能力下降等症状,甚至可能发展为老年痴呆症。前瞻性研究发现,女性体重指数与患痴呆症的相关性更强,肥胖妇女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患痴呆症的危险增加200%,而肥胖男性其危险性增加30%。

6、增加早亡风险

由于肥胖者发生多种疾病的机会增加,因此肥胖与死亡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研究表明,重度肥胖者寿命明显缩短,轻、中度的肥胖也伴随死亡率的明显上升,并与早年死亡率升高有关;成年期肥胖更是老年期死亡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三、到底怎样才算胖?2个标准可以自测

尽管肥胖有这样那样的危害,但若是减肥不当,人体必将出现透支,脏器功能下降,对健康大大不利。

世界卫生组织对肥胖和超重有着明确的标准,即BMI指数。BMI指数(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²。体重指数18.5-23为正常,≥23为超重,≥25为肥胖。

虽然BMI校准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但也容易被误读。例如,BMI未区分男女,也未考虑体重组成,更无法判断超重是否系健硕骨骼或肌肉所致。那些肌肉发达的运动员或健身者可能被错误地判定为BMI超值,而正常BMI者脂肪含量可能偏高。

所以,除了BMI指数,我们同样要关注自己的脂肪率。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占体重的14%~17%,女性占21%~24%。若超出这个范围,即便这些人的BMI正常,但体内脂肪比例超标也可以判定为肥胖。

四、想要健康控制体重,首先“管住嘴,迈开腿”

1、科学饮食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学营养减重门诊主任医师陈伟表示,中国式肥胖与高油、高盐、高糖的‘三高’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而想要维持健康体重,就需要把导致肥胖的油、盐、糖降低下去。

想要从源头上做到严格控制总能量输入,需尽量做到饮食多样化,膳食平衡,最好每份餐食都包含一份主食,两份蔬菜,一份优质蛋白食物,这样做既能满足机体一日3大产热营养素的供应量,又能提供较为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对健康大有裨益。

2、适量运动

最好的健康减肥方式是运动。运动项目的选择应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并与年龄、身体承受能力等相适应。运动量和强度应当逐渐递增,最终目标为每周运动3~5天,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达到中等强度的运动(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为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存在严重超重的问题,靠自己无法得到良好的效果时,可以寻求专业帮助,到正规的医院,去咨询专科医护人员,寻找合适的减肥方法。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网红”减肥产品,若为了减肥而滥用药物,不仅达不到减肥的目的,反而还会对身体造成额外的损伤。

现代生活方式,缺少运动和食物过量,肥胖就会悄然而至。这也促进了肥胖相关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及癌症等发生。对肥胖和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球话题。而关于减肥也没有万能药,均衡的饮食和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才是保持理想体重的关键。#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王立勇.简论减肥的几大误区与合理减肥[J].西华大学学报,2004(S1).

[2]王杉杉,韩兰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的救治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9(06).

[3]唐婷婷,詹舒宇,魏奇.医学生对减肥与克扣晚餐的认识调查[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0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