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好导致肥胖(消化不好导致肥胖吃什么药)
引起消化不良和肥胖等身体不适的原因你知道吗?
吃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有些不适、不舒服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原因之一,就是吃饭速度快对身体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往往习惯于快速进食。
快速进食往往会导致咀嚼不充分,食物没有被充分磨碎,增加了胃肠道的负担。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适,导致腹胀、腹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研究表明,吃饭速度快的人更容易超量进食,因为大脑需要时间来接收饱腹信号。快速进食可能导致摄入更多的卡路里,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快速进食会导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进而引发胰岛素分泌的急剧增加。这种波动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长期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发现,吃饭速度快与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这可能与快速进食引起的压力反应和代谢紊乱有关。
快速进食往往与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相关联。吃饭时心不在焉,可能导致饮食习惯不规律,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快速进食往往意味着缺乏与家人或朋友的互动,进餐的社交性质被削弱。这可能影响人际关系,导致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缺失。
总之,吃饭速度快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改善进食习惯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提升用餐的愉悦感和社交体验。通过慢慢享受每一餐,我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肥胖多湿重,病根是脾“虚”了,健脾减脂,让你无湿一身轻
要是身上湿气重,就是喝口水身上都能长一斤肉。
中医认为,“脂肪”,就是痰湿,像那些有大肚子,肥胖体质的人身上痰湿都是比较重的,这种人想减肥就有点难了,因为痰湿不去,那吃再多药也没用,一停就会反弹;而且“湿性重浊”,这痰湿重的人,会犯懒,感觉手脚发软,跟抬不起来一样,平时不咋爱动,所以才会越来越胖。
但这不是说,光用点去痰湿的药就行了,毕竟这痰湿生成的根,在脾虚,中医有句话叫“脾为生痰之源,”要是脾虚了,就不能把你身体里的水液排出去,那水液聚集在一起后,就会变成痰湿,痰湿一多,人就开始发胖,而且脸上还爱出油,大便也稀黏不成形,舌头伸出来胖大,两边还有齿痕。
所以想减肥,还得健脾祛痰湿,分享三个中成药,让你无湿一身轻,轻松把肥肉减下去。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单纯的脾虚,如果你是脾气虚导致的痰湿重,容易发胖,那你平时就容易胃口不好,虽然吃的不多,但是总胀肚子,消化不良,另外脸上头发爱出油,还总是咳痰吐痰,感觉这嗓子眼里的痰好像永远也吐不完一样,这时你需要的是健脾益气,祛痰湿,可以用六君子丸或者是二陈丸。
【六君子丸】党参、炒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炙甘草。湿热泄泻者不宜使用此药。
【二陈丸】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肺阴虚所致的燥咳不适合使用。
然后,你要是脾阳虚,阳气不足导致的痰湿重,爱发胖,那你平时除了消化不好,容易胀肚子外,还会出现怕冷,手脚发凉,不敢吃凉东西,稍微一吃凉的就会肚子疼,开始窜稀,甚至是吐清水的情况,用手放在小肚子上,这小肚子也是凉的,这时你要做的是温中散寒,养好脾胃,可以用理中丸。
【理中丸】党参、白术、炙甘草、炮姜。阴虚内热、感冒发热者不宜服用。
然后再来看一下,肝郁导致的脾虚,毕竟这肝属木,脾属土,要是肝不好了,那就会影响脾胃的功能,所以身体里也容易有痰湿,开始发胖,但这时不仅脾胃不好,容易消化不良,生痰湿,还总是会感觉心里不痛快,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稍微一点小事可能就会发火,这时就不能单单补脾化痰湿了,还得疏肝,可以用柴胡舒肝丸,配上个二陈丸。
【柴胡舒肝丸】乌药、茯苓、黄芩、姜半夏、炒山楂、木香、麸炒枳壳、当归等。体虚气滞者不宜服用,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最后,就是肾虚导致的脾虚,因为这脾肾两脏是会相互滋生的,所以要是肾阳虚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到脾阳,而出现脾肾阳虚的情况,这时不仅有脾阳虚不敢吃凉的,体内痰湿重的情况,还会有肾阳虚的症状,比如腰酸腿软,两条腿发凉,尿频尿急,夜尿多,甚至是男性那方面能力下降的情况,这时就得补脾肾,化痰湿,可以用桂附理中丸,搭配一个二陈丸。
【桂附理中丸】肉桂、附片、党参、白术、炮姜、炙甘草。孕妇禁用,感冒发热者不宜服用。
总之,要是想减肥,得先把身体里的痰湿给调好了,湿气一去,脾胃就变得轻松了,体重自然就能降下来了,并且不容易反弹。
如果你用了上述方法,体重还是减不下来,说明不适合你的体质,建议找专业中医师辨证开方调理。
肥胖、炎症都和它有关,劝你多补这种营养素
在各种养生方法里,很多人都忽略了阳光的作用。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日光浴可缓解身心疾病;
“中东医圣”伊本·西纳认为,日光浴有助缓解肠胃胀气和严重哮喘,还能使大脑充满活力;
我国传统医学也强调通过阳光调节身体机能,《黄帝内经》提到:“夏三月,无厌于日;冬三月,必待日光。”。
然而,现代人长时间待在室内、户外运动不足、防晒过度,导致肥胖、炎症等问题逐渐增多。到底怎么做,才能让身体与阳光深度“交流”?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帮你给身体补齐“阳光三件套”。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孙永安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毅
阳光脂肪:欧米伽3脂肪酸
英国伦敦大学生命与医学学院专家安德鲁·詹金森在《我们为什么吃(太多)》一书中写道,欧米伽3脂肪酸可被比喻为“阳光脂肪”。这是因为,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可以制造欧米伽3脂肪酸。
具体来说,植物的叶绿体“捕捉”到阳光中的能量后,会将其转化为化学能量,生成更复杂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包括欧米伽3脂肪酸。
欧米伽3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人体无法自行合成。虽然这类脂肪最初在植物体内,但可顺着食物链一层层传递至人。
比如,鱼类摄入海藻等藻类后,欧米伽3脂肪酸便会在体内聚集,最终抵达人类餐桌;青草中的脂肪酸可通过牛肉、羊肉等形式,传至人类。
欧米伽3脂肪酸虽是一种脂肪,但它有特殊之处:
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减少动脉硬化风险、抑制血栓形成,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婴幼儿大脑及视网膜发育、改善成年人记忆力、延缓老年痴呆症进程,对心理健康也有益处。
吃够欧米伽3脂肪酸十分重要,但现代人饮食中,欧米伽6脂肪酸的摄入量却远超欧米伽3脂肪酸,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4:1的比例相差甚远,增加炎症、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风险。
一方面,我国居民食用油摄入量超标,且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葵花籽油等常用油富含欧米伽6脂肪酸;另一方面,现代畜牧业的饲养模式发生改变,以往是草饲,即以青草、绿叶为食物,这对牧场条件的要求很高,于是当下多改为更管饱、更长肉的谷饲。
20世纪90年代就有研究指出,谷饲动物体内的欧米伽6脂肪酸含量较高、欧米伽3脂肪酸含量较低。
膳食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三文鱼、沙丁鱼和金枪鱼等深海鱼类;二是亚麻籽、奇亚籽、核桃以及相应植物油等。
想要补足“阳光脂肪”,达成4:1的理想比值,不妨这样做:
每周吃2~3次深海鱼类,代替红肉;
平时多吃亚麻籽、奇亚籽等种子或核桃等坚果,每天10克即可,或使用相应的植物油,建议在25~30克的范围内;
适量食用藻类,比如海藻、海带、紫菜,但甲状腺异常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阳光钙剂: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可促进钙、磷的吸收,维持骨骼、肌肉和皮肤健康,但80%~90%需通过阳光的紫外线照射合成,因此也被称为“阳光维生素”。比如,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只有通过晒太阳才能转变为维生素D3。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的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72%,老年人群缺乏率更是达到80%以上,阳光“充值”严重不足。
健康人群可通过静脉血检测25-羟维生素D(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指标),判断自身是否充足:
一般血液中浓度达到75纳摩尔/升被认为维生素D充足;50~75纳摩尔/升为不足,低于50纳摩尔/升为缺乏,低于25纳摩尔/升为严重缺乏。
若想维持正常维生素D水平,要做到几点:
1
每天户外活动至少1小时
平时不要过度防晒,尤其是已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建议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但不要过度暴晒。
人体通过晒太阳获得维生素D的量存在一定上限,接受适宜的阳光照射后,维生素D会在短时间内趋于饱和,继续晒反而可能促进其分解,增加皮肤受损甚至癌变风险。
2
饮食保证含维D食物
维生素D的外源性食物获得量约占每日需求量的10%~20%。
长时间在室内工作、年龄较大、肥胖、肝肾功能不全,存在消化吸收障碍(如胃肠疾病)的人群,以及孕期和哺乳期女性等,尤需注意这一类摄入,可多吃鸡蛋(蛋黄)、蘑菇、牛奶、动物内脏等,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补剂。
阳光激素:血清素
人体内有一种名为“血清素”的关键神经递质,作为大脑的“润滑剂”,它能让信号在各神经元间顺畅传递,保证情绪、情感状态趋于平稳、愉悦,堪称“快乐开关”。
作为人体“散热剂”,它参与调控体温和血管扩张,有助热量散发。因其生成方式比较特殊,血清素也被称为“阳光激素”。
人体暴露在阳光下时,大脑便会得到增加血清素分泌的信号,让人产生愉悦感、放松感,而气候变化明显、昼夜温差大、阴雨绵绵等,则可扰乱其分泌。因此,在天气的影响下,血清素的代谢水平差异可间接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
如果血清素分泌不足,可造成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失眠、冲动易怒等症状,“冬日抑郁”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因为日照时间短,血清素分泌减少引发的。
日晒很有必要,但不是提高血清素水平的唯一方法,阳光不充足时可通过饮食、运动等进行调节。
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鸡肉、蛋、奶制品、三文鱼、豆腐、坚果和香蕉等食物,色氨酸是血清素前体,可加速血清素合成。
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如燕麦、红薯等谷薯类,可降低血液中其他氨基酸的浓度,让色氨酸更易进入大脑。
尝试快走、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保持充足睡眠,都可有效提升血清素水平。
此外,晒太阳方法不对反而伤身:
1
选对时间
春、秋、冬季可适度晒太阳,但夏季需避免紫外线过强的中午时段,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或在影子长度为身高的2倍及以上时进行。
正常人群每次晒太阳的时间需控制在10~20分钟;
婴幼儿皮肤娇嫩,可缩短为5~10分钟;
老年人合成效率降低,可适当延长,但总体不宜超过30分钟。
如果在家中晒太阳,不要隔着玻璃,紫外线透过率会大幅降低。
2
露出重点
晒太阳时,建议优先露出手臂、腿、背部等面积较大的皮肤区域,但面部、颈部等敏感部位需重点防护,比如佩戴太阳镜、防晒帽或涂上SPF在30以上的防晒霜。
肤色较浅者抗紫外线能力较低,应适当缩短日晒时长;
肤色较深者,耐受性更好,但也要适度;
紫外线过敏人群、光敏疾病患者、有皮肤癌家族史和正在服用光敏药物的人,更需要注意防晒,遵医嘱安排户外活动。(记者 田雨汀)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