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世界肥胖日宣传总结(世界肥胖日宣传主题)

皖美视界 0
文章目录:

写在世界肥胖日,关注肥胖,别再负“重”前行

肥胖问题已呈现全球流行态势,为了倡导全球各国关注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预防控制,世界肥胖联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WOF)于2020年宣布将每年的3月4日确定为“世界肥胖日”。目的是增加人们对肥胖和超重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的认识,并鼓励人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

肥胖不仅影响个人的外观自信,更重要的是,它与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和某些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因此,采取健康的饮食方式对于减重和维持理想体重至关重要,今天就从营养的角度来谈谈医学减重常用的几种膳食干预方式。

一.限能量膳食

限能量膳食(calorie restrict diet,CRD)是指在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能量摄入500~1000 kcal(男性为1200~1400 kcal/d,女性为1000~1200 kcal/d),或较推荐摄入量减少1/3总能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每日总能量的55%~60%,脂肪占每日总能量的25%~30%。研究表明,CRD是有效的体重管理方法,能够减轻肥胖者体重、减少体脂含量,进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代谢综合征组分、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改善睡眠质量并缓解焦虑症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限能量减肥法是安全的,但如果热量摄入过低,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低血糖、心律不齐等问题。

二. 高蛋白膳食

高蛋白膳食(high protein diet,HPD)多数HPD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每日总能量的20%或1.5 g/(kg•d),但一般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30%或>2.0 g/kg•d的膳食模式。多项研究证实,HPD能减轻饥饿感,增加饱腹感和静息能量消耗。HPD能减轻体重,改善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葡萄糖稳态和血脂改善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蛋白减肥法是安全的,但如果蛋白质摄入过多,可能会增加肾脏的负担,特别是对于已有肾脏问题的人来说。

三. 间歇性能量限制膳食

间歇性能量限制(inter mittent energy restriction,IER)是按照一定规律在规定时期内禁食或给予有限能量摄入的饮食模式。多项研究发现IER不仅对于减重有效,且对代谢性疾

病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常用有16/8模式,即每天断食16小时,进食8小时;另一种是5:2模式,每周有5天正常饮食,2天进行低热量饮食(通常为正常热量的25%)。轻断食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减少每日的进食时间窗口,降低总摄入的热量。此外,断食还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糖分和脂肪的代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轻断食是安全的,但对于某些特定的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低体重者或有饮食障碍的人来说,可能存在相应风险。

四. 地中海饮食

地中海饮食膳食结构特点: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坚果等;鱼、家 禽、蛋、乳制品适量,红肉及其产品少量;食用油主要是橄榄油;适量饮红葡萄酒。其营养特点:脂肪供能比为25%~35%,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低(7%~8%),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较高。研究表明与常规饮食相比,地中海饮食可有效降低超重/肥胖者、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及产后女性的体重。

除了以上的膳食干预方式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模式,比如低GI饮食、生酮饮食、DASH饮食、减重代餐食品等干预方式。除了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干预外,还有包括药物、减重手术等方式。建议减重人群采用以上所有干预方式前最好咨询相应的医生或者营养师,可以到医院的营养门诊评定自身的身体条件,个体化的采用适合的、健康的干预方式。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关注体重、体脂、肌肉含量、身体状况、微量元素等等。

江茜:中共党员,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主任医师,国家注册营养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合肥市临床营养学专业医疗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大数据及真实世界专业委员;合肥市抗癌协会理事,秘书长;合肥市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在医学健康减重的饮食评估和指导,科学减重;肿瘤患者的个体化营养筛查和诊疗;慢病管理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透析、肿瘤等慢病生存人群的住院及居家营养管理和营养康复指导;妊娠等特殊时期的健康营养监测和饮食管理等方面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近年来参与省厅级科研项目1项,市级科研项目3项,获得合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科室咨询电话:0551-82137668

世界肥胖日:孩子肥胖重点在于改变生活方式

专家解读新版儿童肥胖防控指南

世界肥胖日:孩子肥胖重点在于改变生活方式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肥胖防控,你我共行动”。在长辈们心目中,总有个观念认为“孩子小时候胖点好”,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牵头组织编写的《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已经于2021年出版发行。《指南》的主编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冠生教授介绍,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当前我国6-17岁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已经呈现流行趋势。

近日,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中国食物与营养》、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委会和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肥胖防控分会等联合主办的“儿童肥胖防控”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上儿童肥胖防控相关领域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发言,对我国的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进行研讨,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不需要过多限制

孩子的能量摄入

在研讨会上,马冠生教授对关于儿童肥胖的预防做了一些总结建议,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饮食的干预,管住吃是至关重要的;二是运动干预,保证足够的身体活动来增加能量的消耗;三是行为干预。“不管是吃还是动,都涉及到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形成。”马冠生说道,像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能量食物,不吃早餐、常吃快餐、常喝含糖饮料、经常在外就餐等,就是典型的不健康生活方式。

来自妇幼健康研究会的高珊教授在发言中提到了与肥胖密切相关的儿童糖尿病问题。“大家不要以为是非常胖的孩子才会出现,很多只是超重的孩子也有糖尿病问题。”她提到,除了因为儿童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外,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因素也是重要原因。由于含糖饮料和高脂饮食的摄入及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会导致孩子在9-10岁或者是稍微晚一点出现血糖增高的情况。

“关于肥胖症的治疗,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主要是靠体育运动的增强、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且会很快看见效果。”高珊提到,儿童肥胖症治疗不过多限制能量摄入,需要在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度限制能量的摄入;同时不希望超重孩子盲目用药,重要的是改变生活方式。

给孩子选择食物

遵循小分量、多品种原则

在健康的饮食行为这个问题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主要有几点推荐建议:第一,少吃油炸食品、限制食糖的摄入。

第二,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要注意足量饮水,比起含糖饮料,鼓励儿童每天摄入300毫升及以上的奶及奶制品。

第三,三餐要有规律,定时定量,尽量在家或学校进餐,少在外就餐。

第四,进食量要控制,不饥一顿饱一顿,不暴饮暴食。

第五,合理食用零食,最好不要超过全天总能量的10%,最好在两餐之间吃,而不是接近正餐时吃,可选择奶制品、水果、坚果等作为零食。

第六,保证吃好早餐,确保食物品种丰富,既要有谷薯类,也要有鱼禽肉蛋奶、新鲜水果和豆类,晚餐不吃太饱。

另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张倩研究员在发言中说,很多科学证据表明了食物分量跟孩子超重肥胖的预防有密切关系,她建议尽量给孩子选择一些小份的食物,同时要保证食物的品种多,最好每天能摄入12种以上的食物,少给孩子吃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量地吃全谷类、鱼兽、蛋类和瘦肉及奶制品。

早于4个月添加辅食

会增加婴儿发胖风险

与会专家还讨论了儿童肥胖与母亲的关系,强调预防要从生命早期开始。生命早期的1000天是指从妇女怀孕开始,一直到婴儿出生后2岁左右的这段时间,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的方法会对婴儿的近期和远期健康产生一些至关重要的长远影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海俊教授提到,如果添加辅食时间早于4个月会增加儿童肥胖风险,推荐婴儿满6个月的时候添加辅食比较合适。“如果婴儿期摄入的辅食里面能量比较高,尤其是从肉类,或者鱼类中摄入蛋白非常多的话,会明显增加儿童BMI值,对于儿童肥胖影响会持续到学龄期。”

王海俊为孕妈妈们提供了几点建议,一是应该定期监测孕期体重变化,根据孕前的BMI维持孕期的适宜增重;二是孕期平衡膳食,食物多样,不过量饮食,控制总能量摄入;三是孕期适宜身体活动,对于健康孕妇来说,每天应该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此外,马冠生还介绍,与2008年发布的《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肥胖预防和控制指南》相比,本次发布的新版指南有六个方面的变化:

1.修订的委员会涵盖了疾控、临床等多领域的专家;2.修订过程更加科学、规范;3.覆盖的人群更加全面;4.增加了支持性环境的内容;5.整个文本的结构布局进行了调整;6.组织发表综述性的论文。

比如旧版《指南》管理对象只局限在学龄儿童,而2021版的《指南》管理对象覆盖了18岁以下全年龄段的儿童,同时还包括了正常体重的儿童和超重肥胖的儿童。另外,新版《指南》还增加了支持性环境的内容,特别强调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防控。

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商业营销是肥胖推手!Lancet世界肥胖日述评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Lancet特别发文指出,肥胖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人群残疾、死亡的重要决定因素。

据世界肥胖联盟估计,2035年全球肥胖人数将达到19亿人,相当于每4人就有1人肥胖;而且,儿童肥胖将会在2020~2035年增加100%。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肥胖人群最多,约46%的成年人和12%的儿童超重或肥胖。

肥胖与众多疾病密切相关,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病以及13种癌症。

肥胖的发生可以贯穿终身,而且儿童肥胖的可能性是成年人的5倍,70%的肥胖成年人其儿童期并不肥胖,许多国家中都是超一半人中年发福所致。

肥胖或在生命早期即生萌芽,因此预防措施要尽早开始。

为此,美国食品基金会于2023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将预防置于重心,并督促制定孕前和怀孕期间饮食预防肥胖相关措施与政策。

《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也指出,预防是肥胖控制的根本,预防要从怀孕开始;婴儿、老人都应把预防超重作为终生坚持的目标。

刊发在Lancet的这篇文章还指出,除了在整体生命周期加强预防外,政策的干预必须针对不良饮食的基本环境与商业因素。

在所谓的致胖环境中,能量密集但营养不足的便宜货,往往不成比例地在增加,这也促进了肥胖的流行。此外这些不健康食品的营销也搭上了数字化快车,加速了泛滥。

文章认为,商业是控制肥胖的关键的障碍。

比如以母乳喂养为例,母乳喂养有助于降低肥胖风险,而配方奶粉并不能提供与母乳同样的健康获益,但全球只有不到一半婴儿是母乳喂养的,其中商业化的市场营销利打了各种“牌”,破坏了母乳喂养的坚持。

今年肥胖日的主题是“改变观点:让我们聊聊肥胖”。这个主题的提出旨在消除对肥胖的误解,抛弃病耻感,改变生活行为。

很多人认为,肥胖是自己生活行为的缘故,并有所污名化,但实际上肥胖的发生是复杂的、多因素的结果。

如何终结肥胖还是个问题,文章文末指出,解决肥胖流行问题,不仅仅是对公共卫生的挑战,也是一项政治挑战。

来源: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Obesity prevention: changing perspectives.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3 Mar;8(3):e16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