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中医分型(肥胖症中医分型)
中医对肥胖,常见的分型,你了解吗?
临床上将肥胖一般分为脾肾阳虚、胃燥热型、肝郁气滞型、脾虚湿阻型、老年肝肾两虚型等类型。
脾肾阳虚
肥胖特点:症见形体肥胖并见血脂高,面色白,形寒肢冷,少腹、腰骶冷痛,纳少腹胀,大便稀溏,疲乏无力,尿少肢肿,女子经乱无期,或由崩而淋,甚或闭经,经色淡红质稀,带下量多, 色白,质清。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濡细或沉迟。
祖国医学认为, 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 可致身体肥胖, 肥胖之人易聚湿生痰,日久必损伤脾胃, 累及肾阳, 而致脾肾功能失常。 脾胃为后天之本, 职司运化水谷, 脾虚则运化失职, 水谷之气不能化为精微布散全身反致痰湿, 内则阻脾困胃, 外则泛溢肌肤为湿为肿 ; “肾者水脏,主津液 ” ( 《 素问 · 逆 调 论 》) , 肾气不足, 其气化功能失常, 必致湿浊留于体内。
脾肾阳虚型肥胖治拟温肾健脾, 化气行湿。针灸体穴取脾俞、肾俞、水分、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快问中医超能团# #头条健康#
肥胖的种类 肥胖竟然也分“四色”
现在的肥胖人士是越来越多了,并且是越来越年轻化了,很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这个行业中,那么对于肥胖我们是如何是定义的呢?今天小编告诉大家,其实肥胖也是有种类的,不信你就看看吧,看你是属于哪一种的?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每一种因素的导致的肥胖的后果都是非常的严重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同济大学-十院内分泌代谢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最近一次覆盖全国1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超重比例达到30.6%,肥胖则占到12%,且肥胖比例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相关。
既往医学界将肥胖分为单纯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现在对于肥胖的分型,医学界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可根据肥胖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分为“四种颜色”,分别是“白胖子”、“红胖子”、“黄胖子”和“黑胖子”。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医学干预的手段自然也不同。
白胖子——不合并代谢异常的单纯性肥胖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习惯将“白”与“胖”联系在一起,可见白胖子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单纯性肥胖。
这类人群的BMI(体重千克数/身高厘米数2,一项反映人体胖瘦程度的精准指标体系)≥28,但是并未合并代谢异常,如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甲状腺功能紊乱、性功能紊乱等,从外表看上去属于均匀的胖,皮肤白嫩,故名“白胖子”。白胖子的健康水平较好,控制体重的关键是靠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均衡饮食、加强运动等,一般不需要特别的药物干预。
红胖子——伴高血压、多汗怕热,代谢旺盛的肥胖
红胖子的外貌特征十分明显——脾气较为急躁,一激动就容易出现面部甚至全身皮肤潮红并伴有出汗。除了皮肤红,这类肥胖者往往血压也亮起红灯。
平时生活中常常觉得精力旺盛,虽然经常活动,但体重却没有明显下降。红胖子减肥除了“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干预外,还需对高血压等并发疾病作积极的药物干预。不能仅仅满足于体重的降低和腰围的缩短,更应将血压稳定控制在135/85 mmHg以下,这样才能确保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长治久安。
黄胖子——精神萎靡、代谢率低下的肥胖
黄胖子的病情较为特殊,他们往往与“懒”有着不解之缘。当然,这种“懒”并不是主观和道德层面的,而是生理层面的——由于甲状腺、性腺等激素的分泌水平较低,无论白天黑夜,人总是处于倦怠、无力甚至嗜睡的状态。黄胖子饮食与正常人差不多,只不过由于代谢水平低、消耗少,而导致热量和脂肪的积聚。对疑似黄胖子的患者,应及时抽血检测各项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以便得到明确诊断的依据。
黑胖子——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的肥胖
黑胖子并不是指外表像李逵一样,而是患者的颈部、腋下、腹股沟、肛周、脐窝等部位,出现色素沉着和角化,局部像沉积着一层污物,但无论怎样清洗都无法去除。
如果肥胖患者伴随有这样的皮肤改变,就有可能患上了黑棘皮病。皮肤的表现只是外在的,内在原因则是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游离脂肪酸等炎症因子升高。
黑胖子的病情最为复杂,若不及时干预,日后极有可能加入糖尿病的队列。因此,医学干预不能仅仅关注体重和腰围,更应一并检测空腹血糖、糖耐量、C肽、糖化血红蛋白等一系列指标。只有对体脂和血糖同时干预,才能收获满意的疗效。
结语:以上就是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解的有关内容,你知道了吗?原来肥胖还有4种类型呀,太不可思议了,快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肥胖吧,对症治疗,希望上文可以给大家提供帮助。
中医分型调肥胖
肥胖如今已是很多人的苦恼,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肥胖亦是一种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目前中国人体重超重人群达两亿,肥胖人群超过9000万。如何更加有针对性的减肥呢?来试试中医的分证型减肥方法。
胃热痰瘀型肥胖
这类胖子一般肌肉结实,但是容易口渴,而且食量大,天热的时候喜欢喝冰水,且以男性居多。这类型胖子最容易瘦身成功,且复胖率不高。这类型的胖子,体内如有一把火,吃得多但是因为痰邪瘀阻在体内,多余的东西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久而久之就容易肥胖。
穴位按摩可以选择内庭穴。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有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灵枢·本输》中说:“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内庭穴具有清胃泻火、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说是热证、上火的克星。《难经·六十八难》中指出:“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内庭穴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内庭穴位于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时,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2跖趾关节前方,第2、第3趾缝间的纹头处。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脾虚湿阻型肥胖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活安逸、少动多静亦是诱发肥胖的主要因素。肥胖的直接原因虽为“饮食不节,入多于出”,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但其内在原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主要与脾胃、肝、肾相关,尤以脾胃运化失常为关键。饮食水谷入胃,须依靠脾胃运化功能健运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若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津液,转化为脂膏、痰浊积聚体内,导致体态肥胖。故治疗以调理脾胃、开清降浊为大法。
这类肥胖者大多食欲一般,肌肉松软、容易疲倦无力、四肢浮肿、手脚无力,不喜欢运动、吃完饭浑身发软想躺下、嘴里发粘,早晨起来时眼睛浮肿。如何调理呢?
《黄帝内经》记载“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可见,祛湿同时还要健脾。中医专家建议大家可以试试艾灸丰隆穴。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本穴位处胃经下部,胃经及脾经天部水湿浊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阳明络穴。针对这个穴位艾灸健脾祛湿,效果较佳。一般每日艾灸这个穴位15分钟即可。
肝郁气滞型肥胖
这类胖人因为肝郁导致气血在身体内运行不畅,新陈代谢都不正常,如何不会肥胖呢?
居家防治以穴位按摩为主。中医专家为大家推荐的穴位是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间两根骨头相交的地方。按揉太冲穴前,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先做几次深呼吸,扩扩胸,然后再坐下来用拇指肚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即压至太冲穴。缓缓用力,按住1分钟后再缓缓收力放开,如此反复指压太冲穴3~5次即可。按摩时的用力应以适度微痛为宜,循序渐进。按摩位置可以在太冲穴附近,有时也可能在肝经的其他有结节、压痛感的部位,比如说蠡沟穴。但不可用力过大,否则会导致皮下瘀血。按压后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谢。
肝肾两虚型肥胖
这类肥胖患者一般通常超过50岁,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即便平时少吃体重仍上升。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肾主水。肝肾两虚的人,疏泄功能出现障碍,体内的水液代谢也不规律,久而久之会出现虚胖。补肝肾是最直接的调理办法。
补肝肾的食物和药物有很多,中医专家为大家介绍一种鱼—鲈鱼,尤其是春夏之交的鲈鱼,口感更是鲜美,尤其是清蒸之后,口感绝佳。北宋药学著作《嘉佑本草》中记载鲈鱼能“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所以,肝肾虚的胖子,在春夏交替的时候可以适量多吃一些鲈鱼。
血虚型肥胖
血虚肥胖是因体内血液不足引起的。当血液不足的时候,不但必要的营养无法运送到身体各部位,多余的物质还很容易在体内堆积,身体基本机能下降,代谢功能发生异常,最终导致肥胖。
中医专家介绍,被清代名医陈修园赞誉为“补血之妙品”的南瓜,所含的钴是构成维生素B12的重要成分之一,可以帮助血液中的红血球正常运作,其中的锌则会直接影响成熟红血球的功能。其中铁质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基本微量元素,全都是补血的优良营养素。所以,血虚的胖子如果症状较轻可以多吃一些南瓜制作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