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国肥胖人群比例(中国肥胖人群比例2023)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最新调查:6亿中国人超重和肥胖,成人中该群体比例首次过半

【最新调查:6亿中国人超重和肥胖,成人中该群体比例首次过半】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目前中国的成人中已经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全国性调查报告中首次出现超过1/2这样一个数字。同时,1/5(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10(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这个数字在全球是第一位。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表了中国肥胖专辑( Obesity in China Series)。目前该专辑上线了两篇文章《中国肥胖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以及《中国肥胖临床管理和治疗》。专辑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潘安教授在对《柳叶刀》解读时作出上述表示。(澎湃新闻;CK)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全球肥胖人口超十亿!计算公式来了,算一算你是哪个档?

世界卫生组织3月1日援引一项研究结果说,2022年全球肥胖人口已超过十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约1.59亿肥胖人口为5岁至19岁儿童或青少年,8.79亿为成年人。

研究论文2月29日由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刊载。论文写道,1990年到2022年间,全球5岁至19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增加了三倍多;成年人肥胖率达43%,增加一倍多。从性别上看,成年女性肥胖率增加了一倍多,成年男性则增加了近两倍。

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司司长弗朗切斯科·布兰卡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我们总是认为肥胖是富人的问题。如今肥胖是个世界性问题。”

这项国际研究由来自多个国家、逾1500名研究人员参与,从3000多项研究中收集了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计超过2.2亿人的数据,被认为是颇具权威的独立调查。研究人员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衡量标准,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在18.5至25之间代表体重正常,25至30为超重,不低于30则为肥胖。

结果显示,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许多先前长期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的中低收入国家,肥胖已变得比体重不足更常见,越来越多国家因此面临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说法,体重不足、超重和肥胖都属于营养不良。

截至2022年,全球约5.32亿人体重不足,其中包括1.83亿成年女性、1.64亿成年男性、7700万女孩和1.08亿男孩。与1990年相比,女孩、男孩和成年人中体重不足者占比分别下降了五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一半。

论文指出,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面临的营养不良“双重负担”增加得最为严重,包括加勒比海和中东部分地区。这些地方的肥胖人口比例甚至高于许多高收入国家。

研究报告主要作者、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马吉德·伊扎蒂说,儿童肥胖率的上升“非常令人担忧”,而与此同时,仍有数以亿计的儿童食不果腹。“要解决这两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健康营养食品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

专家指出,肥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提升糖尿病、心脏病、部分癌症等的发病风险,而幼年肥胖影响更大。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为遏制肥胖人口增长,需要采取多项措施,如对高糖食品征税、推广健康的学校餐饮等。“重要的是,这需要私营部门的合作,它们必须对其产品的健康影响负责。”

转自:新华社

来源: 天津日报

健康体重,一起行动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海文

肥胖和超重,这是病吗?

很多人对此不以为意,也有些人虽然重视体重管理,但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

前不久,在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指导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等专家表示,超重与肥胖问题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还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部分癌症都有关系,是诸多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亟待加强干预。

体重问题有多重要

对体重的重要性,陈君石有两点看法:首先,超重和肥胖是当前威胁群众健康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而且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如同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其次,现在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从1992年至2020年,在低体重、营养不良人群比例大幅下降的同时,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大幅上升,我国超重率人群比肥胖率人群多1倍。陈君石强调,这说明我国超重人群作为肥胖“后备军”,极有可能发展成为肥胖人群。

从“肥胖防控”到“体重管理”转变?陈君石指出,从专业角度来讲,两者有原则性的差别。肥胖是一种疾病,肥胖防控是针对疾病的防控,体重管理则与健康直接相关,这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变化,是一个科学和理性的回归,呼唤健康管理的支持。

从科学上讲,怎么控制体重?怎么管好体重?“最主要的是管住嘴,迈开腿。”陈君石表示,个体是有差异的,要做好比较精准化的体重管理,不仅需要科技支撑和赋能,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和转化应用,推动体重管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同时也需要政策的支撑。

超重与肥胖需加强干预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在陈君石看来,这次的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整个慢性病管控以及居民健康状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心外科医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郑哲在活动中指出,要尽快有效地干预超重与肥胖的现状。据估算,如果不启动这样一个干预活动,到2030年,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基数,成人和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会以每年3.9%和6.9%的速度增长,超重肥胖人群的比例、相关医疗费用都将极大增加。

他表示,超重与肥胖是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心血管病。超重或肥胖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正常人的1.2~3倍。“这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特别重视,也特别希望启动体重管理活动的原因。如果能把超重或肥胖者的体重下降10%,那么心血管病的患病风险就会降低20%。”

管理体重讲究专业化科学化

面对鱼龙混杂的减肥市场,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对于体重管理,医疗机构责无旁贷,应该重视这项工作,呼吁所有医疗机构建立相关的学科和门诊。”郑哲表示。

他认为,体重管理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问题,它包括营养、运动、心理、内科,甚至还有外科,一起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的体重管理模式。借助科学规范的诊疗,社区医院、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应提升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科学规范的体重管理指导。郑哲还提到,要进一步普及科学体重管理知识,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媒体做科学引导,帮助公众群众进行正确的体重管理。

这种强调“注重分类指导,提高体重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准化水平”的理念,也是“体重管理年”活动方案特点之一。

方案明确,要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专家、行业学协会以及社会团体的作用,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编制和发布体重管理权威信息,以加强指导,提高群众管理体重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1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