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硫平肥胖(喹硫平导致肥胖)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后肥胖超重?别急!还有这个解决办法...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伴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患者常出现严重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障碍。目前,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以药物干预为主,而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都被发现会造成患者体重增加,尤其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引起的体重增加更为明显,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肥胖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3倍,其共病率高达60%。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心血管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临床研究显示,饮食干预、运动疗法、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能有效地管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预防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减轻体重和BMI,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风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从而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管理方式作一综述,为临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体重管理提供参考。
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的原因及危害造成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肥胖率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精神病固有的机制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是肥胖发生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体重增加是抗精神病药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约有78.8%的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体重比原来增加了7%以上,其原因可能是服用抗精神病药导致患者食欲增加,摄入食物量增多,也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的镇静作用,导致患者睡眠过度延长。此外,患者久坐不动、无节制饮食、大量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风险,心血管疾病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2~3倍,也是其最常见的死因。此外,超重和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疾病的危险因素。体重增加也会导致患者产生病耻感、缺乏自信而出现抑郁情绪。有研究证实,体重增加会使患者服药依从性变差,导致病情复发。还有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通过改变大脑结构和功能而加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对患者社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管理方式最好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问题的发生,因此针对抗精神病药物造成之代谢异常,精神科医生在用药前应该有完整的评估,包括体重、血糖、血脂、以及血液胰岛素浓度的检查,家族史中是否有新陈代谢疾病,饮食状态,以及活动程度,有助于早期为患者制订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一旦患者出现体重显著增加、血糖或血脂异常、甚至于出现糖尿病或其他新陈代谢异常相关疾病时,可考虑非药物干预包括饮食干预、运动疗法、生活方式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及各种干预方法组合的综合体重管理方法,以上体重管理的方式均被证实能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和BMI。运动疗法被认为是体重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能有效地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肥胖和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运动疗法也被证明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选择两种以上综合干预方法的效果远比单一的干预效果显著,可结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体重管理方案。而几乎所有的干预都是由医生、精神科护士、营养师及健身教练等共同制订完成的,旨在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肥胖的危害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若上述方法仍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代谢异常,在排除手术禁忌症的基础上,家属可以考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病人通过手术治疗后,可迅速恢复正确的认知能力,会自觉意识到暴饮暴食会变胖,肥胖会让身体失去美感,也会引起血糖升高并导致糖尿病。同时,手术后也让其亲情回归,病人能够尊重父母,听从家人的劝导,在其父母的引导下,他们会自觉节制饮食;由于术后病人逐渐恢复了社交功能,他们能经常进行户外运动,所以体重很快下降了;同时,手术后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敏感度提高了,从而减少了用药量,也减轻了药物所致肥胖的副作用。总之,随着饮食控制、运动增强、用药减少,术后病人自然会减重降糖,恢复到健康的身体状态。
致广大读者:你们好,我是吴景文医生,在此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我的文章。若您有疾病向我咨询,可以通过平台“私信”方式联系我。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我会尽快解答您的疑惑。
服用药物需谨慎,这些药可能会让你变胖!
肥胖是健康的大敌,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肥胖,都应加以控制。其实除了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服用一些药物也可能引起体重的增加。这些药物包括降糖药物、激素类药物、抗抑郁药、抗精神疾病药物、β受体阻断剂等。
1. 降糖药物
口服降糖药物如吡格列酮、格列美脲等磺酰脲类药物,以及胰岛素均能促进体重增加。胰岛素最常见且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人在低血糖或血糖不稳的情况下食欲更易被刺激,这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此外胰岛素可抑制脂肪、蛋白质降解,促进肝脏等部位的脂肪合成,从而出现体重增加。
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糖尿病所引起的体重增加,在用药1个月内比较常见。磺酰脲类药物可减慢肝脏对胰岛素的清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因此这种药物导致体重增加的因素与胰岛素类似。
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更常见于注射胰岛素的给药方式,若同时服用二甲双胍可以减轻胰岛素所引起的体重增加。因此采用联合疗法治疗糖尿病有助于限制体重的增加,甚至出现体重降低。
2. 激素类药物
约70%的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后体重增加,因为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升高血浆胆固醇,激活皮下的脂酶,促进皮下脂肪分解而重新分布,形成如满月脸之类的向心性肥胖。此外,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变下丘脑的激酶活性而提高食欲,导致患者摄取食物增多。如强的松和甲基强的松龙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和部分癌症的重要药物,这些药物也因增加体重而“惹人厌”。
3. 抗抑郁药
不同的抗抑郁药物对体重的影响不同,帕罗西汀、舍曲林会导致体重增加,氟西汀和安非他酮则不会增加体重。另外,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米氮平这些抗抑郁药也可以引起体重增加,但这些药物由于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较少。
4. 抗精神疾病药物
约80%的患者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后出现体重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可通过抑制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生和分化来影响产热反应和能量平衡。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发挥作用,另外对组胺H1受体和5-HT2A受体也有一定的阻断作用,这些受体对体重变化有不同的影响。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喹硫平和利培酮)导致的体重升高,与服用剂量和用药时间紧密相关,可通过服药第一周的体重变化来进行判断。另外女性、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服药后更易出现体重变化。
临床很多常用药可能会引起体重增加或代谢紊乱,高风险患者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这些药物,或者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监控体重。
参考资料:
39健康网《警惕: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肥胖!》
当心!这十类药物可能导致血糖异常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梁芳晓
审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陈楚雄
“药源性糖尿病”是使用某些药物后引起的胰岛B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进而达到糖尿病标准的一种继发性糖尿病,或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恶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在糖尿病治疗中,医患往往关注较多的是降糖药所引起的血糖异常,却忽视了非降糖药导致的血糖异常,最后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加重病情。
因此,如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同时治疗时,医患必须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可能对血糖控制产生负面影响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某些降压药、他汀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结核药、喹诺酮类抗菌药、酶蛋白抑制剂、拟交感神经药、抗精神病类药,抗肿瘤药物等等,使用时要格外小心。以下逸仙药师逐一介绍。
一、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甲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有升高血糖作用。如地塞米松可通过促进糖异生而升高肝糖原含量,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分解而升高血糖。但是较大剂量的地塞米松能够抑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垂体前叶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而皮质醇激素的降低可增敏胰岛素受体,使血糖降低。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糖皮质激素影响人体血糖是短暂的,可随着用量的增减,血糖也会相应升降,如果需长期使用的糖皮激素糖尿病患者则需监测血糖,严重者要遵医增减剂量或配合其他降糖药使用。另外,避孕药和生长激素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避孕药,包括雌激素与黄体酮样衍生物,可降低糖耐量,减少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引发血糖水平紊乱,导致血糖升高。长期使用生长激素可使得外周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二、降压药: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呋塞米等。长期服用这类利尿剂会产生低血钾症,这可能导致患者抑制的胰岛素分泌以及减少机体各组织利用葡萄糖,使患者的血糖升高,一般患者服药1-2个月后,血糖浓度升高,停药后会自行恢复。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卡维地洛。此类药物可能会掩盖或减弱急性低血糖的早期症状和体征,所以对于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另外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可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和增加胰岛素抵抗,使血糖难以控制,故应定期监测血糖并相应调整降糖药的用量。
三、他汀类降血脂药: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胰岛素分泌,减少类异戊二烯和辅酶Q10等合成,减少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等机制共同导致机体糖代谢障碍,导致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恶化。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如发生血糖异常,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其他他汀类药物,或调整服用剂量,或联合其他降脂药等方案,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等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此类药物可导致患者的胰岛素细胞坏死,空泡样病变,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增加胰岛素抵抗,使血糖升高。其影响血糖与剂量相关,研究表明,大剂量服用他克莫司比环孢素导致血糖升高的风险更高,故可以通过减少其使用剂量或者改换其他免疫抑制剂来减轻对血糖的影响。
而羟氯喹可能引起重度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用药需注意低血糖症状,如出汗、脸色苍白、心悸等。
五、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利福平等,长期使用抗结核药可影响糖代谢,使糖耐量降低。比如异烟肼与磺脲类降糖药同时使用时,可能导致磺脲类药品的代谢减慢,增加其暴露时间和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尤其是在老年人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应该引起警惕,必要时可更换治疗方式,调整磺脲类药品剂量,加强血糖监测。
六、喹诺酮类抗菌药:如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作用胰岛β细胞3天后,诱导胰岛β细胞空泡变性,同时破坏胰岛信使核糖核酸(mRNA),胞内胰岛素水平下降,引发血糖升高或降低。 喹诺酮类药物导致血糖升高或降低与用药时间长短有关,通常首次用药3天内较多发生低血糖反应,3天后易导致高血糖。
七、抗精神病类药: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此类药物对糖代谢异常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胰岛素敏分泌减少或胰岛素抵抗增加相关。有研究显示,氯氮平还可通过对催乳素、瘦素的调节、增加食欲引起肥胖及血糖升高。该类药物还能抑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体的功能,进而影响血糖水平。
八、抗肿瘤药物:如铂类、门冬酰胺酶、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此类药物可直接作用胰岛β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和致代谢异常的间接毒性可能是造成血糖异常的原因。患者在长期使用上述药物时,应定期监测血糖。
九、酶蛋白抑制剂:如奈非那韦,茚地那韦,沙奎邦韦,利托那韦等。患者使用酶蛋白抑制剂可引发或加重糖尿病或产生高血糖症,有时甚至会发生糖尿病酮酸中毒。因此,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应注意检测血糖,在治疗之前和第一年治疗中每隔3-4个月检测1次基础血糖水平;若血糖保持稳定,以后可以逐渐减少检测的次数。
十、拟交感神经药:研究表明,肾上腺素及拟肾上腺素制剂可动员肝及肌肉的糖原分解,会使血糖升高。大剂量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时,能促进糖原分解及干扰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导致高血糖。使用沙丁胺醇时,可促使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然而雾化的方式对血糖影响较小。